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大蒜素预防新生儿雪口病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寻找预防雪口病(亦称鹅口疮)有效药物,本文对0.06‰大蒜素及25%碳酸氢钠预防该病的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低危组中大蒜素组(124例)和碳酸氢钠组(113例)分别与对照组(133例)相比,该病发生率均明显下降(P值均<0.01);高危组中,大蒜素组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碳酸氢钠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果表明,大蒜素及碳酸氢钠作为预防用药可以降低低危组雪口病发生率.而大蒜素对于高危组也显示出良好的预防效果。  相似文献   

2.
1999年 3月— 2 0 0 0年 5月 ,笔者以中药制剂双黄连口服液及注射用双黄连 (冻干 )治疗手、足、口病 ,疗效满意 ,现报道下。1 临床资料本组 86例 ,均为我院儿科门诊患儿 ,其中男 4 0例 ,女 4 6例 ;年龄 13个月~ 9岁 ,其中 13个月~ 4岁 5 5例 ,5~ 9岁 31例 ;病程半天~ 3天  相似文献   

3.
口涩为临床常见症状,不仅表现为口中涩滞,如食生柿舌体粗糙而干涩,舌味觉异常无法正常辨识五味,还常常影响食欲,故往往为患者所苦之症.因其可见于发热、腹泻、黄疸、糖尿病及肿瘤等多种急慢性疾病,而目前尚缺乏较为系统的病机认识,多数医家以热论治却未能屡获全效.有鉴于此,本文基于口涩的古代文献记载,探讨其寒热虚实之病性、所主脏腑...  相似文献   

4.
5.
张振金 《光明中医》2000,15(5):24-25
口周及口腔生理上与心、脾、胃关系密切 ,“心开窍于舌” ,“舌为心之苗” ,《千金方·心脏脉论》曰 :“舌者 ,心之官 ,故心气通于舌。”心经别络上行于舌 ,心的气血上通舌。《内经》也一再强调 ,脾与胃相表里 ,脾开窍于舌 ,其华在唇。“口为脾之官” ,“脾之合肉也 ,其荣唇也”。《灵枢·脉度篇》说 :“脾气通于口 ,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脾经属脾络胃 ,分支上行挟咽 ,连舌本散舌下 ,胃经属胃络脾 ,起于鼻旁 ,下行鼻孔 ,入口齿 ,环口绕唇。故而口周及口腔皮肤粘膜疾病在病理上与心脾胃关系密切 ,当脾胃有热或心火上炎时 ,口周及口腔皮肤粘…  相似文献   

6.
西五散为主治疗口咽喉病56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笔者应用我院已故名老中医李尔励的验方西五散治疗口咽喉病56例,疗效颇佳,现报道于下。 1 一般资料 56例均为门诊病例,其中男40例,女16例;年龄最小者3岁,最大者63岁;主要病症有风热乳蛾12例,风热喉痹6例,虚火喉痹24例,喉  相似文献   

7.
李飞泽主任中医师系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浙江省名中医,临证经验丰富.笔者有幸侍诊,获益匪浅,现试述其从心论治口糜病经验. 中医学认为,口糜病与五脏的气血阴阳失调关系密切.脾胃升降、肝之疏泄、肾之封藏出现异常都会导致口糜病.李师认为,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心又为君主之官,故口糜病的发生发展亦总关乎心,心的...  相似文献   

8.
周某,女,28岁,工人,1984年3月20日诊:自1979年5月于口腔右颊粘膜出现一圆形光滑平坦剥脱区,隐约可见白斑状细小颗粒,由小及大,渐及半个右颊部,疼痛,进食尤甚,结合病理切片确诊为扁平苔癣,小便短黄,大便干燥,脉弦数,舌深红少苔,证属肝火结聚,耗伤真阴,治拟清肝育阴,泄火解毒:龙胆草,栀子,黄柏各9克,龟板,鳖甲、板兰根,紫草,银花、生地各24克,  相似文献   

9.
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之一,为全球性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此病流行的报道,该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婴幼儿,可引起发热和手、足、口等部位的皮疹、溃病,个别患者出现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及脑脊髓膜炎等致命性并发症,多为柯萨奇A16及EV71病毒感染。2008年5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正式将手、足、口病纳入丙类传染病管理,该病发病率越来越高,严重危及儿童的身心  相似文献   

10.
徐荣  李耀新 《山西中医》2009,25(12):54-56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disease,HFMD)是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之一,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可出现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溃疡,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致命性并发症。引发HFMD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柯萨奇病毒(Coxasckievirus)A16型(CoxA16)是最常见的一种。1997年以来,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为主的HFMD在马来西亚、台湾、新加坡等地大规模爆发流行,引起世界各国关注和警惕。我国于1982年开始有所报道。  相似文献   

11.
口咽部微生态环境与外感病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证型的客观化研究是中医现代化研究的重要方面。近年来研究表明,微生态学与中医学的某些理论在认识方法上存在统一性,运用微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中医证型的客观化指标,不但有助于中西医结合的发展,同时也为中医药学的现代化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热毒宁注射液治疗手-足-口病的疗效。方法:1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期间观察退热时间,皮疹消退时间,比较疗效,同时观察副反应。结果:治疗组的退热时间,皮疹消退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6.22%对照组85%(P〈0.05)。结论:热毒宁注射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疗效较好,并且安全无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观察自拟手-足-口病中药一号方与西药联合治疗手-足-口病的疗效。方法:手-足-口病患者7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0例。对照组采用抗病毒、解热、镇痛、服用维生素B、维生素C及酌情使用抗生素、外用炉甘石洗剂等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同时口服自拟手-足-口病中药一号方,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愈患者天数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热退时间、皮疹疱疹消退时间、痊愈天数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足-口病中药一号方结合西医治疗手-足-口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丁元庆 《光明中医》2001,16(6):18-19
口僻 ,俗称吊线风 ,是以口眼斜为主证的常见病证。患者多伴有患侧耳后疼痛 ,因口眼喁斜有时伴有流泪、口角流涎、言语不清、进餐时患侧颊内残留食物残渣等。本病急性起病者 ,称为急性口僻 ,相当于临床常见的急性周围性面瘫 ,多见于急性面神经炎。临床对急性口僻从阳明论治 ,取得较好的疗效。试作以下总结 ,不当之处 ,欢迎批评指正。1 口僻病在阳明 ,与肝脾有涉1 1 口僻病变主在阳明 ,特别是与足阳明胃经关系更为密切。阳明经脉行于面。阳明经脉有手足之分 ,胃足阳明之脉 ,“起于鼻之交中 ,旁纳太阳之脉 ,下循鼻外 ,入上齿中 ,还出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肠造口术患者围手术期综合护理措施,提高肠造口术后永久性人工肛门患者的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方法:回顾分析32例直肠癌患者术后护理资料,加强心理护理和肠造口及造口并发症的护理,做好健康指导。结果:所有病例均康复出院。结论:对直肠癌患者术后进行的综合造口护理,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促进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7.
范三丽  赵青 《山西中医》2010,26(12):33-33
目的:观察利巴韦林联合醒脑静治疗儿童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的疗效。方法:将90例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均在给予综合治疗基础上,治疗组联合醒脑静和利巴韦林治疗,对照组单用利巴韦林。结果:治疗组显效率55.6%,总有效率97.8%;对照组显效率33.3%,总有效率77.8%;两组比较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体温消退时间两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巴韦林联合醒脑静治疗儿童手-足-口病合并脑炎起效快,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8.
魏群 《河南中医》2002,22(5):54-54
口疳西医称为疱疹性口炎 ,又称急性疱疹性龈口炎 ,是感染Ⅰ型单纯性疱疹病毒后引起的口腔粘膜病变。主要表现为口腔粘膜充血 ,继而出现病损区 ,针头大小 ,壁薄透明成簇之小水泡 ,水泡破溃或融合形成大病损 ,牙龈显著充血 ;弥漫水肿 ,有剧烈的自发性疼痛 ,局部淋巴结肿大 ,唾液增多 ,体温升高等。本病可发生于口腔的任何部位。临床多见于儿童 ,成人也有发病。本病中医称为“口舌生疮”、“热气疮”等。明·申斗垣《外科启玄》曰 :“是湿热于胃口之上 ,乃脾之窍。”清·何梦瑶《医碥》曰 :“口疳 ,多食肥甘 ,积热所致 ,用口疳药吹之。”《诸病…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们应用中药内服外洗治疗手、足、口病 2 0例 ,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40例均为我科门诊患者 ,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 2 0例中 ,男 1 1例 ,女 9例 ;年龄 9个月~ 6岁 ;病程 1~ 2天 ;仅手、足、口部有损害者1 2例 ,发展至臀部、膝周者 8例 ;6例有轻至中度发热。对照组 2 0例中 ,男 1 2例 ,女 8例 ;年龄 1~ 5岁 ;病程 1~ 2天 ;仅手、足、口部有损害者 1 4例 ,发展至臀部、膝周者 6例 ;4例伴有轻至中度发热。2 治疗方法2 1 治疗组 :中药外洗选用苦参、百部、大黄各 3 0g ,五倍子 1 5g。将上药加冷水 2 0 0 0…  相似文献   

20.
作者认为“内源性病邪”客观存在,由此提出“内源性病邪”的概念,并对“内源性病邪”的定义、种类、病理损害、特性以及与正气、体质、外感病邪的相互关系等相关内容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