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不同角度倾斜对人体心血管系统影响的仿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仿真研究不同角度倾斜对人体心血管系统血液动力学的影响,并与已发表实验数据比较,以校验所用分布式心血管系统数学模型是否可用于失重对心血管影响的仿真研究,提出存在问题及改进方向.方法 利用该模型沿血管方向调整重力分量模拟人体倾斜角度的变化.计算变化过程中人体的心血管响应.结果 随倾斜角度绝对值的增加,所有血管的平均血压都近似呈不同方向的指数变化.人体由直立体位转至水平体位,中心静脉压呈指数增加;心率虽呈指数降低,但变化幅度很小;每搏量呈线性增加.静脉系统的流体静压参考点位于右心房和下腔静脉之间.仿真结果与报道的人体倾斜或卧床实验数据相近.结论 该模型可以有效地模拟人体倾斜角度变化时心血管系统的急性响应:但为了仿真长期航天失重环境下心血管系统的适应性变化,还需将血量调节,心脏与血管功能和结构的慢性适应变化,以及神经一体液调节等机制耦合进来.  相似文献   

2.
邓蓉  袁霏  敖敏  文娟 《西南军医》2010,12(2):242-243
目的观察静脉滴注尼莫地平速度对血压变化的影响。方法对静脉输入尼莫地平患者进行滴速与病员血压变化及不良反应的临床观察。结果静滴速度15滴/分,在10分钟、20分钟、30分钟时病员的血压无明显变化;滴速加致30滴/分。在10分钟、20分钟、30分钟时血压变化在安全范围内,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尼莫地平的输注速度提高至30滴/分,对人体血压影响不大,临床中尼莫地平输注时可以适当提高滴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累加角度头高斜位暴露下 ,正常人体血压、心率、脑血流及心率变异性 (HRV)变化特征 ,为建立飞行员晕厥检查的方法学提供生理依据。方法采用自行研制的多功能双向式医用倾斜床 ,结合先进的十二导联同步心电图描记方法和经颅多普勒脑血流成像技术进行累加角度 ( + 4 5°→ 60°→75°)头高斜位 (HUT)暴露下的心率、血压、HRV和脑血流速率的测量与分析。结果 1 )随着倾斜角度加大 ,暴露时程延长 ,HR逐渐增快 ,SBP逐渐下降 ,DBP逐渐升高 ,PP逐渐缩小 ,与暴露前比较 ,HR、PP和DBP相差非常显著 (P <0 .0 5 ) ;脑血流速率 (包括 :Vs、Vm、Vd)逐渐下降 ,无论与暴露前比 ,或倾斜角度之间比 ,差异十分显著 (P <0 .0 1 ) ;mRR和sdRR逐渐减小。 2 )生理指标与技术指标直线相关分析发现 :在 1min时 ,SBP、DBP、MAP、Vd、sdRR与倾斜角度呈明显正相关 (P <0 .0 1 ) ;在 2 0min时 ,HR和sdRR与倾斜角度呈明显正相关 (P <0 .0 1 ) ,与SBP、PP、Vs、mRR明显负相关 (P <0 .0 1 ) ;暴露时程与HR呈明显正相关 (P <0 .0 1 ) ,与SBP、Vm、Vd、mRR呈明显负相关 (P <0 .0 1 )。 3)生理指标间相关分析发现 :HR与SBP、Vs、Vm、Vd 呈明显负相关 (P <0 .0 1 ) ;SBP与Vd 和mRR呈明显正相关 (P <0 .0 1 ) ;Vs、Vm、Vd 与mRR和sdR  相似文献   

4.
血容量减少对立位应激反应影响的仿真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研究不同程度的血容量减少对心血管系统立位应激反应的影响,探讨血容量降低在航天失重后心血管失调和立位耐力降低机理中的意义。方法 在仿真下体负压(LBNP)暴露时心血管系统反应模型的血液重新分配子模型中引入血容量减少因素,仿真血容量减少0-25%后LBNP时心率(HR)和血压BP变化,结果 血容量减少低于总血量的5%条件下,心血管系统可以通过压力反射调节作用维持LBNP时政党的HR和BP;血容量减少超过约15%,在安静仰卧位时,HR和BP正常,但LBNP时BP迅速降低,系统可失去稳定性。结论 血容量减少将导致心血管系统对立位应激反应的改变。  相似文献   

5.
引言 在军事航空中遇到高而迅速变化的+Gz作用能导致压力感受器所受压力的巨大改变,这种变化可能影响系统的血管阻力的调节和极限的G耐力。我们研究了颈动脉窦压力的改变对压力感受器血管传递响应程度和时间的影响。方法 用氯醛酮将狗麻醉,人工通气并打开胸腔,用灌注回路从而允许对胸主动脉和与脉管独立的颈动脉窦单独进行压力控制。以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西藏高原不同运动负荷对移居者血压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在拉萨工作满两年的移居汉族180人,按照Bruce运动方案进行实验,运动前后各测血压1次,比较运动前后血压的变化。结果:运动5min后与运动前比较,3个运动级别血压均升高(P〈0.01~0.05);运动10min后与运动前比较,3个级别血压无显著改变。结论:不同负荷运动开始时血压上升,以舒张压上升为主,运动10min后血压和运动前无明显差别,并且有低于运动前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 为阐明囊式抗荷系统是否会给心脏及大血管带来不良影响 ,对使用由不同大覆盖面积囊式抗荷服 (ECGS)与抗荷正压呼吸 (PBG)组成的抗荷系统在 8Gz 时的中心血液动力学变化进行数字仿真研究 ,以评价其对心脏的影响与防护作用。 方法 利用所建立的可仿真 Gz 与抗荷系统综合影响的多元非线性循环呼吸模型 ,对由两种ECGS(囊覆盖面积分别为 6 5 %和 90 % )与两种PBG(压力制度分别为 1 6kPa/G与 2 4kPa/G , 4Gz 启动 )组成的抗荷系统的抗荷效果及中心循环重要生理参数的变化进行仿真。 结果 仿真G耐力结果与国内外报道的人体离心机实验数据基本相符 ,验证了仿真模型的有效性。仿真结果表明 ,ECGS的抗荷性能虽随着囊覆盖面积的扩大及压力制度的提高而增加 ,但每搏输出量略有降低 ,心脏、大血管及其瓣膜受到损伤的可能性亦增大。PBG引起的高胸内压虽可使呼吸困难程度增加 ,却能在不增加心脏做功的情况下提高心水平的动脉压 ,增强防护效果 ,并可使心脏、大动脉血管及其瓣膜的跨壁压 /跨膜压幅度减小 ,从而使人体在高G防护下受损的可能性降低。 结论 由于PBG对 Gz 作用下中心血液动力学的改变具有正面影响 ,因而在抗荷装备中具有特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不同重力环境对流体剪切应力致成骨细胞前列腺素 E2 (PGE2 )分泌的变化 ,探讨重力变化对成骨细胞力学信号转导功能的影响。 方法 传代培养的大鼠乳鼠颅骨成骨细胞分别在 1G、3G及模拟失重环境中培养。6 0 h后 ,将成骨细胞置于流体槽中给予 0 .5 Pa或 1.5 Pa的流体剪切应力作用 1h,检测细胞分泌 PGE2 的变化。 结果 在 1G重力环境下培养的成骨细胞中 ,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 (5~ 6 0 m in) ,细胞 PGE2 的分泌反应随剪切应力作用时间的延长而显著增强 (P<0 .0 1) ;而在一定的剪切应力范围内 (0 .5~ 1.5 Pa) ,细胞 PGE2 的分泌反应与应力水平无明显关系 ,即不随剪切应力的大小而改变 (P>0 .0 5 )。与之相比 ,模拟失重环境下培养的成骨细胞对剪切应力的反应有显著性下降 (P<0 .0 1) ,0 .5 Pa应力作用下无 PGE2 的分泌反应 ,1.5 Pa应力作用下虽有 PGE2 的分泌 ,但分泌延缓且水平下降 (P<0 .0 1)。3G重力环境下 ,细胞对剪切应力的反应特性与 1G重力组细胞的表现相比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0 .0 5 )。 结论 模拟失重可以导致大鼠成骨细胞力学信号转导功能的下降 ;3G重力环境对成骨细胞的力学信号转导功能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失重或模拟失重对人体交感肾上腺活动的影响杨玉华高淳航天时航天员的体液头向转移,使机体产生一系列的生理、生化变化。心血管功能失调是航天员返回地面时超重耐力和立位耐力下降的主要原因。因此失重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失重时心血管系统的适应性变化过程,一直是航天...  相似文献   

10.
失重或模拟失重时脑循环的改变   总被引:17,自引:8,他引:9  
目前对失重条件下脑血流的变化及其时程,研究结果尚不一致,本文综述了失重/模拟失重时脑循环改变的研究成果,阐述了失重/模拟失重对脑循环的可能影响机制及其生理意义,从中可以看出,脑循环改变既是机体自我调节维持脑功能稳定的结果,又是导致脑血管结构重塑、服务态度科导致飞行产位耐力不良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心肌收缩功能降低对下体负压效应影响的仿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不同程度心肌收缩功能降低对心血管系统立位应激反应的影响,探讨心肌收缩功能改变在航天失重心后心血管失调和立位耐力降低机理中的意义。方法:以我们原有仿真血量减少后下体负压(LBNP)暴露时心血管系统反应的模型为基础,对其心脏工作子模型中最大弹性系数(maximum elastance)乘以一个反映心肌收缩功能改变的系数。然后逐渐降低收缩功能改变系,仿真血容量减少12%后,心肌收缩功能降低0-305后LBNP时心率(HR)、血压(BP)和心输出量(CO)的变化。结果:心肌收缩功能降低将使LBNP时,HR加快,BP降低和CO减小。结论:心肌收缩功能降低导致心血管系统对立位应激的调节能力降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葛胺酮对在体和离体动物脑动脉的舒张作用。方法在体实验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连续动态观察葛胺酮对正常大鼠脑血流灌注压、血压(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心率、心电图指标的的影响。体外实验采用分离犬基底动脉条,分别以重酒石酸去甲肾上腺素(5 mg·L-1),KCl(3 mol·L-1),5-羟色胺(3.3 mg·L-1)收缩效应的百分率作为评价抑制强度的指标,研究葛胺酮对基底动脉的舒张作用强度及特点。结果在体实验观察到葛胺酮25、50、100 mg·kg-1对大鼠脑血流量灌注压均有增加作用,100 mg·kg-1组比给药前脑血流增加了2~3倍。葛胺酮在增加脑血流量的同时对收缩压、舒张压均有短暂的降压作用,舒张压下降幅度大于收缩压,平均血压下降了10~40 mmHg。体外实验发现葛胺酮0.01、0.1 mg·ml-1对重酒石酸去甲肾上腺素、KCl、5-羟色胺诱导的犬基底动脉收缩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舒张率达21%~99%。结论葛胺酮具有增加脑血流量同时降低血压的作用,优于葛根素。其增加脑血流量的作用与其舒张动脉的作用有关。葛胺酮可能是一个多靶点的血管紧张抑制剂,对脑缺血可能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高温高湿环境运动后人生命体征及脑血流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高温高湿环境运动后人生命体征和脑血流的改变情况以及药物乌拉地尔降低脑温的效果。方法 90名战士,分成新战士组、新战士服药组(运动前7h和3h口服盐酸乌拉地尔各30mg)及老战士组(下简称A、B、C组),测定常温静息状态下及高温高湿环境下20rnin内跑步3000m后的体温、脉搏、血压及脑血流情况。结果 常温静息状态下,3组体温、脉搏、血压及脑血流差异无显著性意义。高温高湿环境下运动后,体温、脉搏、收缩压及脑血流速度较运动前均有明显升高,舒张压有所下降,脉动指数(PI)无明显改变;运动后B组体温低于A组,C组脑血流速度高于、脉动指数低于A组。结论 高温高湿环境运动后人生命体征及脑血流变化显著;老战士较新战士具有更好的热适应能力;乌拉地尔具有药物降脑温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气动壳体结构中性浮力模拟失重动力学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中性浮力模拟失重试验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将气动壳体结构看作质量恒定、体积可变的刚体结构,研究建立了气动球壳的刚体动力学数学模型和气动力学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计算机仿真研究了气动球壳结构在定质量流量供气条件下的运动规律和余压变化规律等。结果 定质量流量供气的气动壳体结构的中性浮力平衡是不稳定的。结论 气动壳体结构的中性浮力平衡控制是实现稳定可靠的中性浮力平衡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5.
模拟失重对成骨样细胞细胞周期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目的 探讨空间骨丢失的机理,研究模拟失重时人成骨样细胞细胞周期的变化。方法 利用回转器模拟失重,观察测定了成骨样细胞增殖、周期的变化及其恢复作用和中药三花接骨散对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 模拟失重作用后,成骨细胞增殖受到明显抑制,G1期细胞显著增多、S与G2+M期细胞显著减少,模拟失重12h后再经12h以上正常生长,细胞周期可恢复至对照水平。三花接骨散能促进G1期细胞减少,S与G2+M期细胞增多,具有  相似文献   

16.
中药复方对模拟失重兔血流变特性及循环系统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中药复方对模拟失重兔血流变及循环系统的调节作用,为防护失重对心血管功能的不良影响提供依据。方法用兔头低位(-20°)倾斜9d模拟失重,观察中药复方对兔血液流变学、血脂指标及立位耐力的影响。结果兔模拟失重后红细胞压积减少,红细胞变形能力明显下降,纤维蛋白原含量有增加趋势;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明显增加,甘油三脂有轻度增高趋势。中药复方对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不明显,但有降低甘油三脂的趋势,对胆固醇的增加也有抑制的趋势。在负压-立位实验过程中,对照组兔模拟失重后立位耐受时间减少,中止实验前出现了ST段下移、T波倒置及心律紊乱等明显的心肌缺血性改变;而中药组兔心率平稳,心电图缺血性改变不明显,立位耐受时间增加。结论中药复方对模拟失重兔的立位耐力降低具有显著的防护作用,同时还能改善血脂代谢,从整体上对机体各系统进行调节,提高了机体适应外界不良环境、抵御不良刺激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The acetazolamide (ACZ) test is performed to evaluate the decrease in cerebral perfusion pressure (CPP) by investigation of vasomotor reactivity (VMR). Our aim was to study cerebral blood flow and blood volume changes induced by the ACZ test in healthy control subjects using dynamic susceptibility contrast-enhanced gradient-echo MRI (DSC-MRI). A FLASH sequence was used to produce susceptibility-weighted images during an intravenous injection of 0.1 mmol/kg gadopentetate dimeglumine (Gd-DTPA). After the first dynamic study, 1 g acetazolamide was given intravenously and 10 min later a second bolus of Gd-DTPA was injected. Using the indicator-dilution theory, relative cerebral blood volume and relative cerebral blood flow were estimated. In healthy subjects the ACZ test induced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relative blood volume (from 80.5 ± 10.7 to 113.4 ± 11.9) and relative blood flow (from 5.73 ± 0.96 to 7.5 ± 0.97), symmetrically in the cerebral hemispheres. This approach might be promising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cerebral haemodynamics in patients with vascular disorders. Received: 14 October 1996 Accepted: 2 May 1997  相似文献   

18.
This study explored changes of the cerebral circulation and evaluated the responses to weightlessness in 12 volunteers (18-22 yr of age). The velocities, diameters and blood flow volume of the common carotid artery (CCA),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ICA), vertebral artery (VA) and internal jugular vein (IJV) were measured with color Doppler echogram before and during simulated weightlessness. -30 degrees head-down tilt (HDT) for 45 min was used as a weightlessness simulation model. When the subjects' positions were changed from the supine to -30 degrees HDT, blood flow velocities along the CCA, ICA and IJV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p< 0.05), and their diameters were increased. The subjec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measured changes in flow volume of the ICA and IJV: group I with a net in-flow of cerebral blood flow (CBF) and group II with a net out-flow of CBF during HDT. Symptoms were recorded in the two groups during HDT (nasal congestion, sensation of head fullness, headache, and others) and graded on a four-point scale, from absent to serious. Results showed that group I had a higher symptoms score while group II had a lower symptoms score. Although this difference did not reac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it suggests that cerebral blood flow changes may be partly responsible for the symptoms observed in subjects during HDT.  相似文献   

19.
模拟失重对鼠大脑和小脑皮层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研究模拟失重条件下鼠脑皮层超微结构的变化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采用大鼠尾吊模型模拟失重,并于悬吊第7、14、21、28天心脏灌流取材,进行大脑皮层和小脑皮层超微结构的观察。结果模拟失重作用下,大脑皮层神经元内质网池扩张,高尔基器扁平囊扩张,线粒体肿胀、破裂;大脑皮层第Ⅳ层中的突触小泡数量减少;毛细血管管腔褶皱增多、基底膜变厚。小脑蚓部皮层浦肯野细胞的粗面内质网出现明显的脱粒和边集现象。上述变化于悬吊第14、21天表现最为明显,28d时趋于恢复正常。结论 模拟失重可引起鼠脑皮层超微结构的改变。超微结构随着模拟失重的进程而改变,有恢复的趋势,表现出适应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