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肾脏少见病变CT诊断(附4例误诊肾细胞癌的病例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4例误诊肾细胞癌的肾脏少见病变CT影像学表现,以期提高对这类病变的认识能力。方法:描述4例误诊肾细胞癌的肾脏少见病变临床与CT影像学表现。4例肾脏病变分别为肾血管畸形伴囊肿出血1例,肾神经内分泌癌(不典型类癌)1例,肾平滑肌瘤1例,肾结核1例。CT行平扫及3期增强扫描,其中2例作多平面重建(MPR)观察。结果:肾平扫等高混杂密度肿块及增强后对比剂圆弧形压迹可支持肾血管畸形伴囊肿出血的诊断。肾神经内分泌癌所示肾内肿块强化幅度不同于常见肾细胞癌。左肾平滑肌瘤表现为肾内球形肿块,境界光整,强化均匀,符合肾平滑肌瘤特征。左肾结核患肾病变内低密度灶境界锐利,肾皮髓质纹理模糊,符合肾结核乳头炎及结核脓腔的病理特点。结论:肾脏少见病变常难与肾癌鉴别。CT三期增强扫描和多平面重组常有必要。仔细观察病灶的形态、范围和强化情况,有助于作出正确判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对肾脏肿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5年经18 F-FDG PET/CT诊断为肾脏肿瘤且病理或临床综合诊断明确的79例患者资料,其中男52例,女27例,平均年龄(57.3±14.1)岁.PET/CT诊断根据肾脏轮廓改变、病灶密度异常及FDG摄取程度做出.计算18F-FDG PET/CT诊断肾脏肿瘤的效能指标.结果 79例中恶性肿瘤70例(包括肾细胞癌40例、肾盂癌5例,淋巴瘤8例,转移瘤16例,肾筋膜囊脂肪肉瘤1例);良性肿瘤9例(包括血管平滑肌脂肪瘤7例,肾嗜酸细胞腺瘤1例,后肾腺瘤1例;不含小脂滴样错构瘤病例).18 F-FDG PET/CT对病灶检出率达97.5%(77/79),对肾脏良恶性病灶判断的灵敏度为92.9% (65/70),特异性为7/9,准确性为91.1% (72/79),阳性预测值为97.0%(65/67),阴性预测值为58.3% (7/12).结论 18 F-FDG PET/CT能够检出并判断大部分肾脏占位病变性质,对肾脏肿瘤患者进行全身检查并做出综合评价是18F-FDG PET/CT的优势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肾嫌色细胞癌(RCCC)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例肾嫌色细胞癌的CT表现.男4例,女3例,年龄38~70岁,平均52岁.结果:肿瘤在CT上均表现为边界清楚的类圆形实质性肿块,大小2.8~10.0cm,平均5.19cm.肿块中心均位于肾髓质内,不同程度地向肾皮质膨胀样生长.7 例病例中,6 例肿块平扫呈均匀密度,1 例肿块内有散在的钙化;增强扫描后6例肿瘤呈轻至中度强化,密度低于肾实质,1例肿块内有稍低密度影.结论:肾嫌色细胞癌有较特征性的CT表现,可以与肾脏其它肿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4.
肾脏外生性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是肾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大约23%-25%主要向外生长,界限清晰。可突破肾包膜,侵入肾周脂肪间隙,外生性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脂肪成分与肾周脂肪不易区分,合理的窗宽、窗位选择、CT强化扫描可减少病变漏诊率,提高诊断的准确率。使外生性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诊断达到病理诊断的水平。  相似文献   

5.
诊断肾脏肿块CT扫描较其他的方法更为优越。在肾细胞癌诊断和分期中,可以进行CT扫描和血管造影的比较。我们对45例肾细胞癌比较了CT扫描和血管造影诊断和分期的价值。1979~1981年45例肾细胞癌患者施行了根治性肾切除,均于术前使用CT扫描和血管造影进行诊断和分期。  相似文献   

6.
作者研究了23例病理证实为肾脏实质内浸润的肿瘤。7例移行细胞癌,6例淋巴瘤,肾转移瘤和急性细菌性肾炎各3例,2例为肾胚胎瘤,肾盂鳞状细胞癌和肾细胞癌各1例。20例行CT检查,15例行超声检查。作者见到,肾脏浸润性病变初期,肾脏轮廓和大小正常,呈豆形。随着病变发展,肾脏完全或局限性增大,但仍保持豆形。肾脏横断面扫描常不能正确地反映肾脏的增大,而冠状面重建CT是显示肾脏纵轴方向增大的最佳方法,超声很容易显示肾脏纵切面的图像。病变区域的密度较正常肾实质的密度低,密度均一,边缘模糊。急性细菌性肾炎可见突出的带状影。肿瘤细胞沿肾盂肾盏系统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CT在肾透明细胞癌与乏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诊断与鉴别中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40例肾透明细胞癌和25例肾乏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扫描结果,探讨肾透明细胞癌与肾乏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结果 对比肾透明细胞癌患者与乏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在平扫和各期增强扫描的CT值可以发现,在皮质期和肾盂期肾透明细胞癌患者的CT值明显高于乏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比两组肿瘤的CT常规征象可以发现肿瘤强化是否均匀及肿瘤强化方式在鉴别肾透明细胞癌和乏脂肪血管平滑肌脂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乏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表现为强化均匀的概率高于肾透明细胞癌,肾透明细胞癌多表现为快进快出的强化方式,而乏脂肪血管平滑肌脂多表现出延迟强化的特点。结论 平扫期高密度及皮髓期、皮质期、肾盂期强化数值〈120HU是乏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最具诊断价值的CT特征。  相似文献   

8.
肾脏集合管癌的CT诊断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提高对肾脏集合管癌CT表现的认识。方法 报告 3例经病理证实的肾脏集合管癌的螺旋CT所见 ,并作文献复习。结果 男 2例 ,女 1例 ,肿瘤位于右肾者 2例 ,左肾 1例。位于右肾的 1例 ,肿瘤累及肾皮质和髓质 ,并突出于肾轮廓之外 ,大小约 8 0cm× 8 0cm ,平扫CT值约37~ 4 5HU ,其内见高密度的斑点状钙化灶。增强动脉期 (皮质期 )及静脉期 (髓质期 )扫描示病变呈不均匀性强化 ,无包膜 ,CT值约 5 2~ 10 7HU ,CT诊断为右肾癌 ,但不排除肾结核。另外 2例肿瘤同时累及肾皮质、髓质及肾盂 ,其中位于左肾的 1例 ,肿瘤大小约 7 0cm× 7 5cm ,平扫病变区CT值约2 2HU ,增强动脉期 (皮质期 )扫描示肾皮、髓分界不清 ,病变区CT值约 70HU ,静脉期 (髓质期 )示肾静脉内癌栓形成 ,排泄期 (肾盂期 )扫描示左肾盂、肾盏未见显影 ,CT诊断为左肾癌 (集合管癌可能性大 )。另外 1例位于右肾 ,肿瘤大小约 8 0cm× 14 0cm ,平扫CT值约 32HU ,增强动脉期 (皮质期 )及静脉期 (髓质期 )扫描示肿瘤与正常的肾组织无明显分界 ,CT值约 4 5~ 72HU ,排泄期 (肾盂期 )扫描示左肾盂、肾盏未见显影 ,CT诊断为右肾癌 ,但不排除肾结核。 3例中 2例可见肾周脂肪囊及肾筋膜受侵犯 ,2例有局部淋巴结转移 ,1例有肋骨转移。结论 CT对肾脏集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肾脏嫌色细胞癌的CT影像特征,提高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选取经病理证实的19例肾脏嫌色细胞癌的术前CT表现及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总结术前误诊原因。结果 19例中术前影像诊断为肾脏嫌色细胞癌仅2例,所有病灶均为单发病灶,多呈圆形或类圆形,病灶密度随体积增大可不均匀,病灶均未突出肾脏包膜,部分较大病灶局部可见出血、钙化,增强扫描病灶呈持续轻中度强化,较大病灶强化可不均匀,偶见“中央星芒状瘢痕”征象。结论 肾脏嫌色细胞癌、肾透明细胞癌、肾嗜酸性细胞腺瘤及乏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在CT表现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各自具有一定相对特征的征象,临床工作中通过对其征象仔细对比、分析,可以提高肾脏嫌色细胞癌的术前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0.
颅内脂肪瘤很少见,在CT问世以前很少在生前或术前作出诊断,CT对脂肪有很高的分辨力,可作出定性诊断。现报告4例。 一般资料 本组4例颅内脂肪瘤,男性3例,女性1例。年龄7~52岁,平均年龄31岁。3例为单发病变,1例多发(颅内2个病变),共5个病变。CT检查发现肿瘤位于胼胝体区2例,其中1例并有松果体池内脂肪瘤,向上突入右侧脑室内,1例位于环池左翼内,另1例病变位于三脑室上池内。病变形态位于胼胝体部者为长条形,其余为椭圆形。最小者直径不足1cm,最大者达4.3×0.86cm;CT值在一25Hu~一92Hu之间,1例作增强扫描,病变未见强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初步探讨肾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表现。方法:搜集4例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肾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均行双肾螺旋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并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2例CT平扫,含有明确脂肪密度,并呈侵袭性表现;增强扫描实性成分明显强化。2例病灶较小,平扫呈略高密度实性肿块,边界清楚,病灶内无明显脂肪密度;增强扫描密度相对均匀,实质期强化程度最高,排泄期密度下降较少。免疫组化均证实为上皮样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结论:肾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即可富含脂肪,又可为乏脂肪病变,与经典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在影像学上区分困难,当AML出现侵袭性表现,应考虑到肾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成人肾脏罕少见原发恶性肿瘤的CT影像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罕少见肾脏原发恶性肿瘤的CT特点。结果 26例中12例嫌色性肾细胞癌、3例集合管癌、3例MiT家族异位性肾细胞癌、2例多房囊性肾细胞癌、2例滑膜肉瘤、2例原发肾淋巴瘤、1例平滑肌肉瘤、1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肿瘤最大径20~141 mm,平均62.5 mm; 23例肿瘤呈实性(其中13例伴囊变坏死)、3例呈囊实性。平扫病灶CT值与正常肾实质相仿或略高,动态增强扫描各期病灶CT值均低于正常肾皮质,病灶增强扫描各期平均绝对强化值分别为51.35 HU、52.69 HU、36.50 HU。5例增强后表现为“快进快出”的强化方式,其余21例均表现为缓慢、持续的强化方式。结论 罕少见肾脏原发恶性肿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认识这些征象有助于提高术前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肾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EAML)的CT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8例EAML的CT影像特征.结果 8例(共10个病灶)中6例单发,2例多发;5例(7个病灶)含有明确脂肪成分;CT平扫呈圆形或类圆形的稍高密度肿块;增强扫描皮质期均有不同程度的强化;静脉期7例持续强化,1例强化程度下降.结论 EAML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增强扫描有助于与肾透明细胞癌及肾盂癌相鉴别,但与经典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难以鉴别,确诊仍需依靠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CT增强延迟扫描对肾脏炎症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德国西门子SOMATOM Emotion6多层螺旋CT机对14例肾脏病变包括临床证实的12例急性炎症病变和术后病理证实的肾盂癌起先均经CT增强和延迟扫描。对肾急性炎症病变和肾盂癌的延迟CT表现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 肾脏炎症性病变绝大多数平扫及增强扫描显示的低密度区在延迟期有明显的强化。肾肿瘤无延迟强化。结论 肾脏CT增强延迟扫描在肾脏炎症性病变的诊断及其与肾肿瘤的鉴别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肾透明细胞癌与乏脂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特征,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肾透明细胞癌与5例乏脂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表现,所有病例均进行多层螺旋CT多期扫描。结果 18例肾透明细胞癌平扫表现为肾实质内均匀或不均匀的等、稍低或稍高混杂密度肿块,增强皮质期或实质期明显不均匀强化,强化程度等于或高于肾皮质,髓质期强化程度迅速下降,其中16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囊变、坏死和/或出血,钙化1例。5例乏脂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平扫表现为肾实质内均匀的稍高密度肿块,增强后皮质期强化程度等于、低于或高于肾皮质,髓质期强化程度有所下降。5例均未见坏死、囊变、出血及钙化。结论肾透明细胞癌与乏脂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术前大部分可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MSCT肾动脉成像(CTRA)在肾脏占位性病变诊断和术前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经PhilipsBrilliance40层螺旋CT扫描发现肾脏占位性病变的患者42例,用后处理工作站重建肾动脉,观察病变对邻近肾动脉分支的影响、肿瘤血管及类似肿瘤染色等方面的情况,同时观察肾动脉有无变异及其它病变。结果肾细胞癌(RCC)25例,其中14例可见邻近肾动脉分支受压,10例可见肾动脉受侵,6例可见1支或多支肿瘤供血动脉;’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6例,其中2例可见肾动脉分支受压,1例见供血动脉;肾囊肿患者11例,1例较大者压迫邻近肾动脉及其分支,无供血动脉及肿瘤血管显示。结论CTRA不仅有助于。肾脏占位性病变的定性诊断,还能在显示肾动脉解剖及变异、健侧。肾动脉有无病变等方面提供有价值的补充信息,是安全、可靠、行之有效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动态增强检查对泌尿系肿瘤的诊断价值,以协助临床诊治。方法随机收集我院2016年1月~2018年9月经病理确诊为泌尿系肿瘤的6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剔除CT结论受其他因素干扰的3例患者资料,将59例经我院MDCT动态增强扫描提示为肿瘤性病变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结果所纳入的59例研究对象,CT检查结论包括25例肾癌、2例肾盂癌、30例膀胱癌、2例肾血管平滑脂肪肌瘤、1例腹膜后脂肪瘤。其中1名患者兼有左肾盂癌及膀胱癌。以病理结果为参照,MDCT诊断符合率为98.31%(58/59),其中误诊的1例CT诊断为腹膜后脂肪瘤,病检结果为左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结论 MDCT动态增强扫描对泌尿系肿瘤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精确显示病变部位及病灶情况,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肾脏肿瘤的CT诊断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分析肾脏良恶性肿瘤的CT表现,探讨CT对该类疾病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对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04例肾脏肿瘤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行平扫和增强。结果:104例中,良性肿瘤6例(占5.8%),均为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LL),CT表现为肾实质内含多种不同成分的混杂密度肿块,可有分房、分隔,内含脂肪是其特征性表现,增强后软组织部分强化,而脂肪区无强化。恶性肿瘤98例(占94.2%),其中肾细胞癌(RCC)82例,CT表现为肾实质内形态不规则、边界欠清的低密度软组织块影,动态增强后可见一过性强化。应用动态薄层增强CT扫描法准确检出小肾癌(最大径<3cm)8例,该法为目前检查小肾癌的最佳影像方法。肾盂癌11例(均为移行细胞癌),CT表现为肾盂内分叶状低密度软组织块影,增强后病灶强化不明显。肾母细胞瘤(Wilms瘤)5例,均为4岁(平均2.5岁)以下小儿,CT表现为肾实质部位较大的不规则较低密度软组织块影,增强后无明显强化。结论:增强前后CT扫描对肾脏肿瘤的定位、定性诊断及术前分期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肾脏占位性病变的实时超声造影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肾脏占位性病变的超声造影特征。材料和方法:对126例常规超声诊断为肾脏占位病变或可疑肾脏占位病变的患者,使用声诺维造影剂进行超声造影检查,将结果与病理对比。结果:肾透明细胞癌造影增强模式多表现为快速增强、快速减退;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造影增强模式多表现为延迟增强、延迟减退;肾囊肿造影模式表现为造影剂灌注缺如区周边清晰光滑,囊肿内无造影剂显示。结论:肾透明细胞癌、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肾囊肿超声造影时相、增强模式具有一定的特征,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0.
作者报道1例CT检查发现含有少量脂肪的一个肾脏小肿块,结果证实是肾细胞癌。患者为57岁女性,因下腹疼痛来放射科检查,排泄性尿路造影和肾脏超声在右肾发现一个实质性的有钙化的肿块。体检结果和肾功能均正常。CT扫描在右肾发现一个含不规则钙化区域和少量脂肪,大小约3cm直径向外生长的实质性肿块。扫描层厚为5mm,通过平扫和增强扫描发现脂肪组织。密度值为-80HU。尽管肿块内含有脂肪高度提示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但是非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