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1 毫秒
1.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儿童就医依从性的影响,提高儿童就医依从性.方法:50例儿科门诊上呼吸道感染患儿随机分成心理干预组和对照组各25例,所有患儿既往有就医经历并有恐惧就医、拒绝就医表现;在原发病药物治疗基础上,治疗组教授家长心理干预方法,即对孩子说的话,包括平日身体健康时、将要就医时、正在就医时和就医结束后;对照组不加干...  相似文献   

2.
分娩虽然是一种自然的生理过程,将成为母亲的孕妇既喜悦又会产生紧张情绪和恐惧的心理等,这种恐惧和紧张的心理,可使产妇在分娩时自主神经失调,容易接受疼痛和恐惧的刺激,导致子宫肌肉收缩紊乱,危及母婴的生命.  相似文献   

3.
张朝晖  白永芳  卫华 《中外医疗》2011,30(36):148-148
在临床上儿童龋齿率高居不下,龋齿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治疗,还会进一步发展引起牙髓的炎症和牙根尖周围的炎症;此外,因为疼痛,长期用单侧吃东西可以影响到颌面部生长发育,导致面部发育不对称,因此对于儿童龋病要及时进行治疗.而儿童患者对就诊的态度与成人有着极大的不同.龋齿治疗是一项让患儿恐惧的治疗,儿童患者常常哭闹,不配合.对于多颗牙齿龋坏的的低龄儿童、智力障碍和对牙齿治疗极度恐惧的儿童,传统方法 是,家长、医师压住儿童强行治疗,不但会给患儿造成就医心理阴影,导致终身惧怕牙齿治疗,而且患儿身体突然扭动、甩头、闭口给治疗带来很大的风险,治疗效果也会大打折扣.现将我院口腔科与麻醉科合作开展的全身麻醉下治疗儿童龋病手术配合及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调查8岁儿童牙科恐惧对口腔健康的影响.方法 利用牙科恐惧视觉模拟量表(DF-VAS)调查170名二年级学生牙科恐惧状况,同时检查其龋齿情况和口腔卫生,观察生活质量自我评价与口腔健康、看牙就医经历的关系.结果牙科恐惧评分结果:无恐惧60.6%(DF-VAS 0~3),轻至中度恐惧31.2%(DF-VAS 4~6),重度恐惧8.2%(DF-VAS 7~10).有牙科就诊经历的学生DF-VAS评分较低;有至少一颗龋齿的学生比牙齿健康学生的DF-VAS高.结论 牙科恐惧可能影响儿童生活质量,就医经历可降低牙科恐惧的发生. 应加大对小学生校内口腔健康的宣传与关注,推广校内牙科疾病预防措施和口腔健康促进活动.  相似文献   

5.
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生理功能会逐渐衰退,抗病能力也会逐年下降,极易被有害因素所侵袭而患病。当某种疾病较重而影响正常生活而就医时,部分老年病人因对病情估计不足而悲观、恐惧,对自己的疾病和防治措施总是放心不下,不能正确面对,因而会产生一些心理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6.
如今随着护理模式的转变,护理工作已由传统的功能性护理转向以病人为中心的系统化整体护理.心理护理已经逐渐引起了护理界的重视.恐惧反应是住院儿童突出的心理现象,心理学家认为这种反应与愤怒是同一心理状态,都有一种威胁性的情境产生,因此恐惧反应是病儿接受治疗过程中的严重心理障碍.这种障碍不排除,则不利于病儿的身心健康,影响其治疗效果.因此护士应弄清恐惧产生的原因,针对不同的心理反应,进行有的放矢的心理护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在儿童预防接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行预防接种的儿童150例,随机分为有可比性的两组,其中对照组65例,给予常规预防接种;观察组85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对两组儿童疼痛程度及恐惧程度进行统计和比较.结果 观察组儿童疼痛程度及恐惧程度均明显轻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儿童实施心理干预护理有利于预防接种工作的顺利进行、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和研究儿童免疫接种时的精神性反应和心理干预的作用.方法 2006年6月-2011年6月所辖区域的儿童共计486人,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按照一般的免疫注射流程进行,干预组则根据不同年龄的心理特点进行心理干预.结果 二组间各年龄组出现哭闹等心理反应发生的频次,心理干预组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心理干预能减少儿童的恐惧和晕针反应,增强自信心,提高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有利于儿童的身心发育.  相似文献   

9.
一、术前护理 1.术前心理护理 (1)儿童术前心理护理。儿童手术均由父母陪同,手术时父母不在身边,此时产生对手术恐惧,对疼痛敏感的害怕心理。在护理上要善于诱导,心平气和地与孩子交谈,使孩子懂得手术治疗的好处,激发孩子  相似文献   

10.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的过程中,患病和住院会造成儿童身心创伤,疾病会给儿童带来身体上的痛苦,医院陌生的环境使儿童产生恐惧和疑虑。心理护理可给予儿童及家庭心理上的支持,并直接影响治疗和护理效果。由于住院儿童年龄不同,疾病和病情不同,个人的特点不同,因而对住院有不同的心理反应,护士应根据不同的心理反应进行心理护理。使患儿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1.
住院儿童恐惧反应的心理护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责任制护理逐步被整体护理所取代的今天,心理护理已经逐渐引起了护理界的重视。恐惧反应是住院儿童突出的心理现象,心理学家认为这种反应与愤怒是同一心理状态,都有一种威胁性的情境产生.因此恐惧反应是病儿接受治疗过程中的严重心理障碍。这种障碍不排除,则不利于病儿的身心健康,影响其治疗效果。因此护士应弄清恐惧产生的原因,针对不同的心理反应,进行有的放矢的心理护理。  相似文献   

12.
门诊患儿就诊前的心理状态可分为安静型、紧张型和恐惧型三种。年龄越小心理状态越差,首次治疗的患儿对治疗的疼痛及患儿对诊疗室的环境和治疗器械等感觉新鲜,表现为安静,有过治疗疼痛体验的患儿很多为紧张与恐惧。就诊前患儿的心理状态对治疗的影响很大。治疗时需家长陪伴的患儿紧张与恐惧的占据多数,而无需家长陪伴的患和安静型占多数,说明多数患儿在无家长陪伴下也能安静的配合完成各项治疗。儿童生长的环境与就诊时的心理有关。在幼儿园入托的儿童他们的独立性、纪律性及自理能力以及接受新事物的好奇心理相对未入托的儿童都要好一…  相似文献   

13.
随意医学模式即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在疾病的诊断方面检验项目给临床提供了有力的诊断依据。抽血是检验的第一道程序,对于儿童真可谓是谈虎色变。儿童在抽血时往往一看到拿针管,马上大惊失色,他们会大喊大叫,拳打脚踢,有的握紧双拳,有的抱紧胳膊,拒绝扎针,更有甚家长一不留神,竟然跑得无影无踪。他们共同存在着一个恐惧心态——疼。对于儿童怕疼的恐惧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儿童计划免疫接种时心理行为反应和预防对策。方法:2 0 0 4年3月份“乙脑”疫苗免疫接种期间抽取同一所幼儿园大班的儿童共16 6人,按是否采用心理行为干预结合注射技术的方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比两组儿童的心理和精神反应。结果:观察组出现恐惧、精神性反应明显少于对照组(P <0 .0 1) ,注射时不能自觉配合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 5 )。结论:儿童注射前做好心理行为干预,注射时操作手法熟练,动作轻柔快速可以减少精神性反应。  相似文献   

15.
在临床工作中,对儿童口腔疾病的治疗是否能顺利完成,初诊治疗至关重要。由于疼痛是牙髓炎的突出症状和重要临床表现,加之患儿本身紧张,惧怕就医,往往初诊时极不合作,如初诊时操作引起和加重疼痛,会给其心理上造成不良影响,产生牙科畏惧症,给复诊治疗造成困难。我科采用间接封失活剂的方法治疗儿童牙髓炎,减轻了初诊治疗时的疼痛,  相似文献   

16.
动静脉采血是对每一位疾病儿童在临床诊断过程中的常用手段,也是儿童较难适应、家长不愿接受的一个比较痛苦的操作过程,甚至引起许多儿童的恐惧和家长的担心.顺利完成采血过程不仅需要护士熟练的采血技巧,还需要家长和儿童的密切配合.我院采用了温馨护理的有效护理模式,使儿童在接受采血时充满信心,在心理上获得满足感和安全感以达到最佳采血效果,保证采血过程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7.
2020年由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儿童属于疫情的易感人群,不少疑似和已确诊新冠肺炎的儿童都被采取了严格的隔离管控措施。疫情期间的隔离经历很容易引发儿童的负面情绪体验,而这种负性情绪积累会进一步造成儿童的心理创伤。基于以往有关住院隔离儿童情绪体验的研究,总结出新冠肺炎疫情隔离期间儿童可能出现的恐惧、焦虑、抑郁等情绪将严重威胁儿童的身心健康。儿科病房需要对隔离儿童的医疗环境进行个性化调整,医护人员需要密切关注儿童的日常行为表现,评估儿童的心理状态,提供共性化的心理护理服务以及个性化的危机干预措施,从而帮助儿童正确应对疫情隔离经历,舒缓负性情绪,促进儿童心理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8.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对大多数病人来说心理的障碍并不亚于躯体疾患,在就医过程中对情感的治疗并不亚于生理治疗[1].电烧伤导致截肢患者内心可有绝望、恐惧、自闭、抑郁、焦虑等多种复杂的心理反应.  相似文献   

19.
儿童对肌肉注射产生恐惧心理浅析及心理辅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儿童对肌肉注射产生恐惧心理及心理辅导,从而提高儿童认知能力,潜意识地提高儿童意志力。方法:选择医嘱3d肌肉注射儿童14320人次,分析恐惧肌肉注射心理原因,对恐惧心理产生诱因,恐惧肌肉注射从的典型表现等,进行针对性心理辅导、计划与实施。结果:经过耐心的心理辅导,儿童接受肌肉注射从第1天至第3天情绪逐渐好转,恐惧和抗拒明显降低,家长满意。结论:对儿童因肌肉注射产生恐惧心理进行辅导是必要的,对预防和降低儿童的心理疾患有重大深远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据报道,患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高达12%~13%[1]。一旦发生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不仅会延长麻醉的苏醒时间,而且可能引起严重的不良后果,如切口裂开、出血会影响患儿日后的恢复和心理发育等,甚至危及患儿的生命安全。儿童各器官发育尚未成熟,尤其心理方面。1~3岁小儿无法与其建立良好的沟通,但其对母亲的依从性强,对陌生环境容易产生过分恐惧,由于过度恐惧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影响,可以导致儿童的心理发育障碍。入室前预麻醉可以消除患儿对陌生环境的恐惧,降低术前焦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