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46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肿瘤位于胃部22例,小肠5例,直肠5例,结肠1例;免疫组化检查波形蛋白(Vimentin)阳性38例,CD34阳性36例。结论 加强免疫组化的检查有助于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治疗除传统的手术切除以外,可采用微创手术或使用酪胺酸蛋白激酶抑制剂格列卫。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7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资料结合相关文献。结果:17例中胃肠道间质瘤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腹部包块、消化道出血以及体检发现。全组17例均行手术治疗,无手术死亡,手术后复发2例。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确诊依靠手术后病理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手术是治疗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与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本组胃间质瘤14例,十二指肠间质瘤3例,小肠间质瘤7例,直肠间质瘤1例,结肠间质瘤5例,腹膜后、肠系膜间质瘤2例。分级为极低危险性3例、低危险性8例、中危险性12例、高危险性9例。本组均行手术切除治疗。结论:内镜和影像学检查对胃肠道间质瘤病变定位有重要作用,胃肠道间质瘤的确诊依靠病理学检查,外科手术仍然是胃肠道间质瘤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34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资料完整、病理诊断明确的34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依据诊断标准对胃肠道间质瘤进行分类。结果:胃肠道间质瘤以老年男性多见,胃部好发,胃部良性多于恶性,而小肠恶性多于良性,本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但常以消化道出血为首发临床表现。消化内镜、B超、CT、小肠气钡双重造影、选择性血管造影等检查可发现肿瘤,通过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检查可明确诊断。本病首选手术治疗,放、化疗疗效难以肯定。结论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类独立的黏膜下肿瘤,过去诊断为平滑肌或神经源性的肿瘤的某些梭型细胞肿瘤,通过免疫组化检查可能为间质瘤。  相似文献   

5.
目的提高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收治1例十二指肠降部间质瘤并皮肤软组织转移,结合文献对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进行探讨.结果手术切除后病理诊断为间质瘤,随访3个月未再排黑便.结论胃肠间质瘤内科保守治疗效果差,宜行手术切除,根据良恶性程度选择手术方式.确诊胃肠道间质瘤必需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胃恶性间质瘤的诊治方法.方法 对18例胃间质瘤作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 18例患者胃镜下活检均证实为胃恶性同质瘤,18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亦证实为胃恶性间质瘤.结论 依据病史及临床表现,结合胃镜、B超、CT、病理等检查综合分析判断,可提高诊断正确率,手术是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厉学民  张家敏  毛根军  许龙堂  吴荣进  郑樟栋 《浙江医学》2010,32(11):1641-1642,1645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对1996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3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胃肠道间质瘤发生于胃25例,十二指肠3例,小肠4例;胃镜或十二指肠镜检查26例,发现病灶24例;B超、CT检查12例,诊断为胃肠道间质瘤10例。本组患者均行手术切除治疗,病理诊断为良性间质瘤15例,潜在恶性7例,恶性10例。CD117阳性表达率96.9%(31/32),CD34阳性表达率90.6%(29/32)。有26例患者术后获得6~36个月随访,未见肿瘤复发和转移。结论内镜和影像学检查是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主要方法,CD117和CD34阳性是确诊胃肠道间质瘤的重要依据.手术切除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5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行显微外科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中全切38例,占76.0%;大部分切除12例,占24.0%;无1例手术死亡及严重并发症.术后治疗显效24例(48.0%),有效22例(44.0%),无效4例(8.0%),治疗总有效率92.0%.结论 显微手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疗效较好,损伤小,且并发症少,全切除率高且适应证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和病理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结果,22例胃肠间质瘤均行手术切除治疗。结果:恶性17例,良性5例;肿瘤组织中抗原标记物表达均为CD117和CD34阳性;22例均行手术切除,1例术前因使用伊马替尼后肿瘤缩小而经肛门切除。结论:手术切除仍是胃肠道间质瘤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方法:对17例经手术治疗的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本组中主要临床症状为腹痛、胃肠道出血和腹部包块.全组均经手术治疗,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无主要并发症.术后复发2例,5年生存率为43%.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确诊依赖病理结果,手术切除是治疗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 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辽宁省瓦房店市中心医院2001年10月~2005年11月间收治的34例胃肠道间质瘤病人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 34例中行手术治疗32例,其中胃大部切除和胃部分切除术11例,小肠部分切除术16例,右半结肠切除术1例,乙状结肠部分切除术1例,十二指肠部分切除术2例,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例.病理:CD117阳性26例(76%),CD34阳性22例(65%).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在中老年人中好发,以消化道出血、腹痛和腹部不适、腹部包块表现为主,影像学检查是发现胃肠道间质瘤病变的主要手段,完整的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2.
胃肠道间质瘤4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朱新峰 《中国全科医学》2006,9(12):1022-1023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及手术资料。结果患者主要症状为上腹部隐痛不适、腹部包块、消化道出血、消化道不全梗阻等,术前患者均行上、下消化道钡剂对比检查、内镜或内镜超声、CT、肠系膜血管造影等多项检查。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标本切缘经病理证实无瘤残留,术后病理显示C-Kit阳性37例(90.2%),CD34阳性33例(80.5%)。结论胃肠道间质瘤早期表现为消化道出血,随病情进展可出现腹部不适、腹痛及腹部包块。肿瘤是否浸润邻近组织器官、远处脏器有无转移是胃肠道间质瘤良、恶性的重要临床指标,病理形态学检查是确诊间质瘤的惟一方法。完整的局部手术切除为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21例发生于胃肠道及胃肠外间质瘤病例,对其临床症状、辅助检查、手术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21例病例的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内窥镜、CT检查特征均不明显,确诊必须依靠病理学检查。结论病理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化是确诊胃肠道间质瘤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选择2007年12月~2009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并经手术病理诊断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31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1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经手术治疗后随访2年,复发13例(41.9%)。其中良性胃间质瘤9例(29.0%),恶性胃间质瘤18例(58.1%),交界性胃间质瘤4例(12.9%)。术后病理免疫组化CD_(117)表达29例(93.5%),CD_(34)表达25例(80.6%)。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诊断有赖于病理与免疫组化,治疗仍以手术切除为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1例胃肠道间质瘤CT的特点。结果21例GIST中,良性7例,恶性14例。结论CT是检查胃肠道间质瘤的一种重要手段,平扫结合增强检查有利于良恶性的判断,并对临床治疗及预后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丁合云 《中外医疗》2010,29(19):164-165
目的通过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CT表现,探讨CT检查对临床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我院自2000~2009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38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表现,与手术所见相对照。结果病变发生于胃部的98例,空肠部12例,回肠部和结肠部各14例。138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中良性病变的56例,低度恶性病变的13例,恶性病变的29例。CT病灶检查显示病灶呈现圆形或类圆形,边缘规则的肿物,经手术病理检查确认多为良性肿瘤;CT病灶检查显示病灶呈现不规则或分叶状,边缘模糊的肿物,经手术病例检查确认多为恶性肿瘤。结论 CT检查对临床诊断胃肠道间质瘤具有重要的术前诊断价值,但因为缺乏特异性诊断,仍需手术病理检查确诊。  相似文献   

17.
汪青峰 《中原医刊》2006,33(10):35-35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9月~2004年11月收治的26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26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良性15例,交界性4例,恶性7例,随访率100%,5年生存率60%。结论内镜和影像学检查是发现胃肠道间质瘤病变的主要手段,术前确诊仍较困难,手术切除是病理确诊和治疗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对我院普外科自1999年10月至2006年10月间经病理确诊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和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2例胃肠道间质瘤得到了病理确诊和及时的手术切除治疗,起源于胃12例,小肠8例,直肠1例,结肠1例。临床表现:首先表现为消化道出血引起的贫血、呕血或黑便,其次为上腹部疼痛不适,还有一些病人表现为急腹症(如消化道穿孔、肠梗阻等)。胃肠造影、CT及胃肠镜检查有助于对该类疾病的诊断,中位随访时间16个月(10~72个月),中位生存时间18个月。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特点不同于其他常见的消化道肿瘤,手术治疗为主要的治疗方式,伊马替尼(格列卫)作为分子靶向治疗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24例胃肠道间质瘤X线及多层螺旋CT的检查方法的对照分析,结合有关文献资料对胃肠道间质瘤影像学检查的优缺点进行探讨,以期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4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X线和CT表现,所有病例均行X线和CT检查,结果:经病理和免疫组化检查确诊,24例胃肠道间质瘤中发生于胃14例,小肠8例,横结肠系膜2例.结论:钡餐造影和CT是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主要手段,在发现GIST病变时,应进行消化道钡餐检查病灶与胃肠道的关系,而CT扫描显著提高了胃肠间质瘤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性,对胃间质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对1998年1月至2006年3月收治的21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病理特点及外科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胃肠道间质瘤发生部位:胃16例(76%),小肠2例(9%),结直肠3例(14%).主要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52%)和腹部肿块(47%).21例均行手术切除.全组术后均未行放、化疗,随访6~45个月,随访率为100%.恶性胃肠道间质瘤存活3年以上者10例.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好发部位以胃及小肠最多见,以消化道出血、腹部肿块表现为主.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有赖于病理形态学检查与免疫组化的结合.完整的局部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