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应用乙型肝炎疫苗(简称HB疫苗)接种HBsAg阳性母亲的婴儿,结果抗—HBs阳转率为82.69%应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简称HBIG)接种HBsAg阳性母亲的婴儿,抗—HBs阳转率为48.89%。HB疫苗与HBIG联合接种HBsAg阳性和阴性母亲的婴儿,抗—HBs阳转率分别为97.44%、100%。在同一易感人群里,HB疫苗与HBIG联合应用,比单一使用HB疫苗阻断母婴乙肝传播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对孕妇血液乙型肝炎病毒(HBV)标志定性检测,探讨应用高效价特异性免疫球蛋白(HBIG)和乙型肝炎疫苗阻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e抗原(ABeAg)双阳性孕妇对其新生儿HBV传播的效果.方法 将148例HBsAg、HBeAg双阳性的孕妇分为两组,A组60例,于妊娠晚期即妊娠28、32、36周时肌肉注射HBIG各1次,新生儿出生后24 h内、4~6周时肌肉注射HBIG各1次,同时按照0、1、6个月的免疫程序接种乙型肝炎疫苗.B组88例于妊娠晚期末即临产前注射HBIG 1次,新生儿出生后同A组.两组新生儿均在出生7个月时抽静脉血检测乙型肝炎五项.结果 A组2例新生儿HBsAg阳性,B组18例,A组HBsAg感染率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 妊娠晚期注射HBIG能有效地阻断HBV母婴传播.  相似文献   

3.
姜秀浓  钱云松  胡守廉 《新医学》2003,34(11):686-687
目的:探讨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HBV)母婴传播的有效途径。方法:乙型肝炎孕妇46例为单纯乙型肝炎疫苗组,其出生婴儿在出生日、1月龄、6月龄单用国产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5μg。乙型肝炎孕妇42例为联合用药组,自妊娠28周起肌内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epatitisBimmuneglobulin,HBIg)200IU,每4周1次,分娩后6小时内新生儿先注射HBIg100IU,然后在1、2、7月龄再接种乙型肝炎疫苗5μg。两组婴儿于12月龄时测定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结果:单纯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组HBsAg慢性携带率为15%,抗-HBs阳转率为80%;联合用药组则分别为2%和9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BIg联合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阻断HBV母婴传播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4.
对HBsAg伴HBeAg阳性(简称双阳)的母亲所产婴儿170例,采用不同来源的乙肝疫苗、乙肝基因工程疫苗,阻断乙肝母婴传播,其中142例注射基因疫苗,28例注射血源性乙肝疫苗,结果表明,两者效果相近.而0月龄注射基因疫苗10μg+HBIG100IU,1月和6月龄注射基因疫苗10μg效果最佳,抗HBS阳转率97.7%,保护率为100%,高于其它基因疫苗组,经过X~2检验,P<0.05,差异有显著性.血源性乙肝疫苗组,以0月和2月龄注射HBIG、3月和5月龄注射乙肝疫苗20μg组效果最佳,抗HBS阳转率90.9%.保护率为100%,HBIG对中和婴幼儿体内的乙肝病毒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大量临床资料和流行病学研究已证实,新生儿接种乙型肝炎(乙肝)疫苗是控制乙肝流行最有效的预防措施,母亲HBsAg阳性、HBeAg阴性的新生儿单独接种乙肝疫苗92%~100%可避免乙肝病毒(HBV)感染,母亲HBsAg、HBeAg双阳性的新生儿单独接种乙肝疫苗后75%~80%可避免HBV感染,此类新生儿应用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免疫,避免HBV感染率能提高到90%~95%。但新生儿应用HBIG免疫是否会传播丙型肝炎病毒(HCV),尚未引起预防医学领域的重视。我院近年对184例出生时接种HBIG婴儿的进行血清抗-HCV检测,首次发现新生儿应用乙肝疫苗和HBIG联合免疫发生HCV感染,为提请临床重视,特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母源性抗-HBs对婴儿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后抗体应答的影响.方法 定量检测43例抗-HBs阳性和29例抗-HBs阴性孕妇分娩前及其足月新生儿脐动脉血、第2针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前和接种后2.5个月的抗-HBs水平.结果 43例抗-HBs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儿脐血抗-HBs均阳性,其抗体水平与母体高度正相关(r=0.98,P<0.01),1月龄时仍有42例股静脉血抗体阳性;29例抗-HBs阴性母亲的新生儿脐血和1月龄时抗-HBs均阴性.第2针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后2.5个月,两组儿童抗-HBs阳性率均为100%,但母源性抗体阴性组平均抗-HBs活性浓度为163 mIU/ml,明显高于母源性抗体阳性组的94 mIU/ml(P<0.01);母源性抗-HBs大于1 000 mIU/ml的5名婴儿中,3名在接种第2针疫苗后没有产生主动抗体应答.结论 母源性抗-HBs可抑制乙型肝炎疫苗前两针接种后的抗体应答.  相似文献   

7.
HBV携带者母婴传播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高发区,人群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约占10%,在孕妇中的携带率为5%~10%,HBsAg阳性孕妇所生婴儿中40%~70%将成为HBsAg携带者,如果孕妇HBsAg阳性并伴有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母婴传播婴儿感染率可达90%。因此,阻断母婴传播是控制HBV感  相似文献   

8.
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型肝炎母婴传播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经母亲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 对A组100名HBsAg( )的孕妇于24、28、32、36周肌注100U乙肝免疫球蛋白,B组96名HBsAg( )的孕妇未肌乙肝免疫球蛋白,新生儿出生时抽脐血检测HBsAg和HBV DNA,并联合免疫注射HBIG、乙型肝炎疫苗。结果 A组新生儿脐血HBsAg和HBV DNA阳性率明显低于B组,与B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结论 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能有效阻断乙型肝炎母婴传播。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泾阳县幼儿园及中小学校儿童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疫苗免疫效果及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带情况.方法 将受检儿童分组抽取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HBsAg、乙肝表面抗体(抗-HBs).结果 1 283例儿童HBsAg阳性16例,阳性率1.24%;抗-HBs阳性550例,阳性率42.87%.幼儿组未检出HBsAg阳性,小学组和初中组儿童HBsAg阳性率分别为3.11%和1.29%;3组儿童抗-HBs阳性率分别为49.40%、41.61%和36.77%.结论 该县儿童HBsAg携带率较低,抗-HBs阳性率也相对较低,且随年龄增长逐年下降,提示对乙肝疫苗全程接种后必须及时检测抗-HBs的产生情况,应重视对接种过乙肝疫苗的儿童进行必要的加强免疫.  相似文献   

10.
孕妇血清HBV-DNA、HBeAg阳性和胎盘绒毛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的高危因素。阻断措施目前主要有:(1)孕妇孕晚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2)婴儿主动与被动联合免疫预防;(3)孕晚期联合使用HBIG、乙肝疫苗(HB-Vac)和左旋咪唑涂布剂联合两者治疗;(4)孕晚期使用拉米呋啶降低HBV-DNA水平。  相似文献   

11.
HBV感染产妇乳汁中乙肝病毒标志物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HBV感染产妇产后能否进行母乳喂养。方法选择住院分娩的乙型肝炎产妇321例(肝功能均正常),其中血清HBsAg、HBeAb(+/-)、HBcAb阳性210例为小三阳组,HBsAg、HBeAg、HBcAb均阳性111例为大三阳组。分别留取产后3~5d的初乳进行乳汁乙肝病毒标志物(HBV M)检测。结果两组乳汁中HBsAg、HBeAg、HBcAb、HBV DNA阳性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产妇初乳中HBV DNA阳性及产妇血清中大三阳者(HBsAg、HBeAg、HBcAb阳性)不提倡哺乳;初乳中单纯HBsAg阳性,而HBV DNA为阴性的产妇可以哺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前S2抗原(preS2Ag)与HBV感染5项标志物(HBV-M)、HBV DNA之间的关系及对慢性乙型肝炎分类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584例各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采用放射免疫法(RIA)检测preS2Ag,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HBV-M(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HBV DNA。结果慢性乙型肝炎轻度、中度、重度及肝炎后肝硬化患者preS2Ag的检出率分别为45.98%、67.10%、83.87%及92.86%;preS2Ag在HBeAg阳性、HBV DNA〉105拷贝/mL患者中检出率明显高于HBeAg阴性、HBV DNA〈105拷贝/mL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preS2Ag的检出意味着病毒有复制或有传染性;开展preS2Ag的检测有助于慢性乙型肝炎的分类、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和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前S2抗原(preS2Ag)与HBV感染5项标志物(HBV-M)、HBV DNA之间的关系及对慢性乙型肝炎分类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584例各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采用放射免疫法(R IA)检测preS2Ag,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HBV-M(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HBV DNA。结果慢性乙型肝炎轻度、中度、重度及肝炎后肝硬化患者preS2Ag的检出率分别为45.98%、67.10%、83.87%及92.86%;preS2Ag在HBeAg阳性、HBV DNA>105拷贝/mL患者中检出率明显高于HBeAg阴性、HBV DNA<105拷贝/mL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preS2Ag的检出意味着病毒有复制或有传染性;开展preS2Ag的检测有助于慢性乙型肝炎的分类、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和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初诊慢性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与HBV DNA的关系。对象与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方法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分别对512例不同乙肝病人及202例HBeAg阴性、257例HBeAg阳性慢肝病人进行血清标志物、HBV DNA定量检测并分析结果。结果慢肝组有315例(68.9%)病毒颗粒浓度高于107,肝硬化组7例(13.2%)病毒颗粒浓度高于107;HBeAg阳性慢肝组245例(95.3%)患者病毒颗粒含量高浓度,HBeAg阴性慢肝组68例(33.7%)患者病毒颗粒含量在105-7copy/mL区段。结果慢肝组与肝硬化组相比,高浓度病毒以慢肝组中最明显,病情发展至肝硬化期病毒含量多数不高;慢肝病人中不同乙肝血清标志物模式其病毒含量分布特点不同,与HBeAg阳性慢肝组相比HBeAg阴性组体内病毒复制水平低(p<0.01),传染性较前者弱。最常见前C区突变,导致HBeAg阴性CHB病情加重和病毒复制增加。  相似文献   

15.
在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中存在大量的没有感染性的亚病毒颗粒,这些亚病毒颗粒是由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组成的小球形或管型颗粒,其浓度可达到病毒颗粒的100000倍,但对于过量的亚病毒颗粒的产生及其生物学功能目前仍不完全清楚。本文就HBV亚病毒颗粒的生成及其在病毒致病性和临床抗病毒治疗方面的意义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胰腺肽和乙肝疫苗与干扰素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作用机理及其临床疗效。方法 74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采用大剂量干扰素α-2b和胸腺肽及乙肝疫苗联合治疗;B组单用相同剂量干扰素α-2b治疗,疗程均为24周,随访6个月。结果 治疗结束时A与B两组ALT复常率均较高,但HBeAg、HBV DNA阴特率及随访(6个月)ALT复常率HBeAg,HBV DNA阴转率A组均优于B组。结论 干扰素α-2b和胸腺肽与乙肝疫苗联合治疗CHB,可缩短干扰素的使用时间,而且疗效持久,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妊娠晚期使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HBIG)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宫内感染的疗效.方法:112例血清HBsAg阳性孕妇随机分为两组:HBIG组57例,于孕28周起肌内注射HBIG,200U,每4周1次,至分娩;对照组55例,未予用药.两组孕妇均于孕28周和分娩前,其新生儿于出生时检测外周血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epatitisB virus deoxyribonucleic acid,HBV DNA)水平及肝炎血清标志物.结果:HBIG组和对照组宫内感染率分别为11%和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内感染率随孕晚期母血HBV DNA含量增加呈增高趋势.结论:孕妇产前多次注射HBIG可有效降低HBV宫内感染率,母血HBV DNA等于或超过108拷贝/毫升者宫内感染可能性增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后不同时期外周血HBeAg滴度的变化,并探讨其与HBeAg血清转换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22例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的HBeAg阳性CHB患者随访2年,分别于抗病毒治疗的基线、12周、24周、48周和96周收集患者的血清,化学发光法定量检测HBsAg、HBeAg水平;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血清HBV DNA载量;同时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ALT水平.结果 抗病毒治疗2年后,7例患者发生HBeAg血清转换,15例患者HBeAg仍为阳性.两组在基线状态下HBV DNA、HBsAg和HBeAg定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过程中,发生HBeAg血清转换的患者12周HBV DNA和12周、24周、48周HBeAg滴度的下降率均高于未转换的患者(P<0.05).12周达到HBV-DNA阴转的患者在后期仍有36.4%的概率不发生HBeAg的血清学转换.12周、24周和48周HBeAg水平小于0.976、1.059和0.369(log10 S/CO)以及12周HBeAg较基线下降大于45.3%、48周较基线下降大于82.1%,均可预测2年后e抗原的血清转换,ROC曲线下面积分别是0.833,0.859,0.962,0.872和0.910(P<0.05),敏感性均为83.3%,特异性分别为92.3%,92.3%,100%,92.3%和100%.结论 HBeAg阳性CHB患者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后,血清HBeAg定量的快速下降,可作为预测后期HBeAg血清转换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拉米夫定(LAM)治疗期间,隐匿性慢性乙型肝炎与乙型肝炎病毒(HBV)重叠基因突变的相关性。方法:利用酶免疫法检测血清HBV标志物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表面抗体(抗-HBs);e抗原(HBeAg)和e抗体(抗-HBe);利用杂交捕获法检测HBVDNA;利用测序法检测HBV前S区和S区核苷酸序列。评估a决定簇突变对S蛋白抗原性的影响,同时评估HBVYMDD变异情况。结果:LAM治疗前HBsAg、HBeAg和HBVDNA都呈阳性,治疗36个月后HBsAg阴转,而HBeAg和HBVDNA仍呈阳性;将野生型HBV与突变型HBV的s区核苷酸序列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前S2基因第23~55位核苷酸序列缺失。S基因区a决定簇发生氨基酸替代突变。HBV聚合酶测序分析显示rtM204位的蛋氨酸为异亮氨酸所替代,提示YIDD突变(rtM204I)。结论:LAM治疗期间HBV重叠基因突变可致HBsAg假阴性,隐匿性慢性乙型肝炎与乙肝病毒重叠基因突变相关。  相似文献   

20.
慢性HBV感染者肝组织HBV cccDNA的定量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一种肝活检组织中HBV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的定量检测方法。方法待检肝组织标本共21份,来源于江苏省人民医院肝脏手术患者,包括19份慢性HBV感染,其中HBeAg(+)标本10份,HBeAg(-)标本9份,4份非HBV感染为阴性对照组,取HBVDNA阳性的患者外周血作为rcDNA组。检测方法的主要步骤为肝组织经蛋白酶K和细胞裂解缓冲液消化后,用液相抽提法提取核酸,将提取的核酸溶液分为2等份。1份用特异性降解单链DNA的核酸酶加以消化,纯化后使用跨缺口引物和SYBR GreenⅠ荧光染料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另1等份则用以定量检测肝细胞看家基因(β-Globin)作为样本细胞参数。检测结果的特异性主要通过PCR反应产物的序列分析及rcDNA组结果的对照进行证实,HBeAg(+)组和HBeAg(-)组cccDNA水平的差异通过两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结果PCR产物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显示扩增产物的碱基数为350bp左右,DNA测序分析提示产物与目的片段的序列符合率为99%以上,且以rcDNA为对照的结果均为阴性,排除最有可能造成假阳性的rcDNA对结果的干扰。本方法对10mg HBeAg(+)肝组织标本的cccDNA的检测阳性率为100%。血清HBeAg(+)的肝组织样本的平均HBV cccDNA水平高于HBeAb(+)的肝组织标本(P〈0.05)。结论通过上述三种途径证实了本文所建立方法的特异性。应用SYBR GreenⅠ荧光染料和β-Globin作为样本细胞参数所建立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肝细胞内HBV cccDNA,具有较高的特异性、敏感性,且成本较低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