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7 毫秒
1.
“藏象”一词,首见于《索问·六节藏象论人在整部《内经》中亦仅此一见,其云:“藏象何如?技伯日: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晚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藏象”二字的含义究竟是什么?藏(《汉书·艺文志》作臧),①善也(《说文》),段往谓“凡物善者,必隐于内也”.②库臧也(《汉书·食货志》:“府臧不实句,即藏物之所,故又可作“仑”。@内臧也(《汉书·王吉传》“吸新吐故,以练五臧”),《周礼·天官医师》贾公彦疏云:“正藏五者,谓五藏肺心…  相似文献   

2.
藏象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内容,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内经》奠定了藏象学说的基础,后经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华佗的《中藏经》、孙思邈的《千金要方》等不断完善而发展起来。张景岳在《类经》中说:“象,形象也。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日藏象”,“有诸内必形诸外”。其实人们在藏象学说发展过程中对“藏”和“象”的理解有很大差异,争论颇多,目前比较公认的:“藏”的内涵有二:一提指“藏器”,即为实质器官,可以属于“形藏”;  相似文献   

3.
释医字     
医,古义有二。一指“医生“:《说文》“治病工也”。一指“饮料”:《周礼·天官·酒正》“辨四饮之物,一曰清,二曰医,三曰浆,四曰酏”;《韵会》“饮也”;《五音集韵》“梅浆也”。字从酉,酉,《说文》谓“就(熟)也,八月黍成可为酎酒,象古文酉之形”。饮料固然属酉,而“医之性得酒而使”,“酒所以治病也”,故亦从酉。  相似文献   

4.
醫字考释     
醫是一个会意字。古人所造文字,含意深刻。“醫”字由匚、矢、殳、酉等字组成即为其例,今试考释其含义,以质高明。1、匚,音喜。《唐韵》:“胡礼切”。《集韵》:“户礼切,从奚上声”。《说文》:“衺[音斜]徯切,有所挟藏也”。《精蕴》:“匚受物之器也”。[音隐]《说文》:“匿也,象(辶只)[音契]曲隐弊形”。引伸为医者对患者施术治疗之体态,如用“按跷”等手法为病员疗疾。  相似文献   

5.
<正> “藏象”一词,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藏,藏于指体内的脏器。象,即内脏组织的生理活动及病理变化反映于外的征象。张景岳说:“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内脏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必然反映于外,即所谓“有诸内者,必形诸外”。藏,决定了象;象,反映了藏。探索人体内脏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可以通过“象”的变化来分析研究。因此,藏象学说,便是通过对人体各种外在表现的观察,来研究脏腑组织活动  相似文献   

6.
谈哕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培生 《中医杂志》1989,30(4):11-14
一、寻源哕,《说文》“气啎也”。又“牾,逆也”,此解亦见于《说文》。故《玉篇》:“哕,逆气也”。《唐韵》:“哕,于月切,音黦”,故吾鄂医者多哕音如“月”。惟《集韵》黦又“音郁”,与《诗·庭燎》“鸾声哕哕”之读为翙、《玉篇》所谓“见外切,鸟语也”者不同。是哕有郁音,并有郁义。  相似文献   

7.
脏象学说是以五脏六腑为中心,以经络和气血运行为联系,来论述人体功能活动及人体与外界环境关系的理论。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是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祖国医学脏象学说有以下几个特点: 动态的功能模型“脏象”一词,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谓脏象,王冰解释说:“象谓所见于外,可阅者也。”张景岳也解释说:“象,形象也。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象。”认为所观察到的人体功能活动,是内脏生命活动的表象。它专指活  相似文献   

8.
《素问·金匮真言论》曰:“心开窍于耳”,然《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却谓:“心,在窍为舌”;“肾,在窍为耳。”究竟何为心窍呢?所谓“窍”,《说文》曰:“窍者,穴也,空也。”《正韵》曰:“空,孔穴也,通作孔。”可见窍乃孔穴之意。  相似文献   

9.
略论藏象与藏腑说之异同刘清安徽省六安市卫生进修学校(237008)张家山《脉书》尚无藏腑说,《灵枢》出现了藏腑理论。《灵枢·热病》谓:“火者心也……水者肾也……木者肝也……金者肺也……土者脾也”。不过,《灵枢》藏腑理论主要围绕“五藏六腑”。如《灵枢·...  相似文献   

10.
藏象学说与辨证论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戴俭宇 《北京中医》2006,25(1):23-25
藏象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内容,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自古至今,历代医家著书立说,行之临床,无不与之密切相关。《内经》奠定了藏象学说的基础,如《素问·六节藏象论》之“帝曰: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1]等。1藏象学说的本质《内经》作者根据当时医家对人体五脏生理和病理活动的认识,确立了以五脏为主体的藏象学说。后经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华佗的《中藏经》、孙思邈的《千金要方》等使藏象学说完善和发展起来。张景岳在《类经》中说:“象,形象也。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有诸内必…  相似文献   

11.
藏象学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藏象学”作为中医学的学科门类和概念术语来对待和使用,自然应该读为“藏(z劋ng)象学”而不能读作“(c偄ng)象学”。“藏”字曾经有过“臧”-“藏”-“月藏”-“脏”演变过程,无论写作“藏象”,还是“月藏”象”,甚或“臧象”,与“脏象”决对不会有着丝毫的差别。据藏象的源流、本义及内涵、外延,作为人体脏器名称特别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概念术语,当称“脏腑”而不应称“藏象”。  相似文献   

12.
关于药对学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药对学和中医学的其他学科一样,有着自己发展的历史,又有着自己独特的组成原则。因为它在临床运用上,有着较高的实用价值,所以它在中医学体系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因此,它是从事中医学工作的同志不可少知的一门学问。 什么叫做“药对”? 对者,《说文》谓:“应无方也”,《尔雅·释言》谓:“对遂也”;《诗·大雅》又云:“帝作帮作对”,其《注》曰:“言择其可当此国而君之也。”故对者又谓配也;《汉书·外戚传》又说:“宫人自相与为夫妇,谓之对食。”《左传疏》云:“少姜是妾,非敌身对偶之人也。”故可知,此对又谓双也。 药对,就是…  相似文献   

13.
《说文》无“髎”字,穴部有“窌”字(音匹貌切,读如砲;段注订正为力救、力到二切,读如溜、闹),解释“窖也”;“窖”字(音古孝切,读如教),解释“地藏也”。即俗所称地窖。二字古书中通用。《吕览》:“穿窦窌”,《礼·月令》、《淮南·时则》作“穿窦窖”。《灵  相似文献   

14.
14.何谓藏象?藏象学说的内容? 答:“藏”,即内脏。包括五脏六腑和奇恒之府。“象”,即外象。其义有二。一是指内脏的解剖形态;二是指内脏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反映于外的现象。总之,“藏”是“象”的内在本质,“象”是“藏”的外在表现,合称“藏象”。藏象学说的内容.主要有三个部分:一是脏腑的解剖、生理和病理;二是五脏与肢体官窍的关系;三是脏  相似文献   

15.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各部分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功能上协调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藏象学说以中医学特有的认识方式来研究人体正常生理机能活动规律,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藏,是指藏於体内的内脏;象,是指表现於外的生理、病理现象。明代张景岳《类经·藏象类》注云:“象,形象也。藏居於内,形见於外,故曰藏象。”  相似文献   

16.
“藏象”是中医理论体系一个重要术语,它揭示了中医学认识人体不仅关注于“藏”本身,而且注重考察“象”,把“象”放在医学研究的重要位置。《黄帝内经》作为中医学奠基之作,不仅确立了“以象测藏”的研究方法,而且构筑了庞大的藏象体系,为后世界定“象”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论藏象的体用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藏象是《黄帝内经》的重要内容。就体用关系而言 ,藏象乃藏体象用 ,所谓体与用即本体与现象。通过对藏象体用关系的说明 ,以明确藏象之藏并非血肉之脏 ,并进一步说明精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生命的意义在于体内如何藏有更多的精气。1 藏象的范畴古人对于生命现象的认识基于“天人合一”这一思想。天即天道 ,即乾元 ,为宇宙的始点。在中国传统哲学中 ,论证天人合一的基本观点是体用如一。《易·系辞传》曰 :天道“显诸仁” ,“藏诸用” ,“见乃谓之象”。观其显为象 ,所以藏与显即藏与象。藏与象之别即本体与现象、体与用之别。虽然在…  相似文献   

18.
杨氏还少丹方中有楮实一味;《千金方》治肿疾用穀皮为主药。实则楮、穀本为一物《本草纲目》“楮”条下释名:榖,音媾,亦作构、榖桑。并指出:“或以楮,构为二物者亦误矣。”《名医别录》也说:“楮实即今构树也。”苏颂说:此有二种。一种皮有花斑文,谓  相似文献   

19.
刘小霞 《河北中医》2008,30(4):447-448
《素问.六节藏象论》首先提出“藏象”一词,认为藏是指藏于人体内的具有一定形态结构的脏腑器官组织;象是指内脏功能活动反映于外的征象及脏腑的实质形象。藏是象的内在本质,象是藏的外在反应。因而,藏象是对人体生命的本质与现象诸种联系的高度概括。张景岳在《类经》中云“象  相似文献   

20.
管窥篇     
■■《说文·疒部》:“■,寒病也。”徐鍇《说文解字繫传》“:《字书》寒噤也。”《正字通·疒部》“:■,今感寒体战曰。”《广韵》所臻切,音申。“■■”叠用谓寒战貌,古诗每有“寒■■”语。如唐·费冠卿《答萧建问九华山》:“入林寒■■,近瀑雨濛濛,宋·敖陶孙《大风怀林伯农》:“江湖易高风,六月寒■■。”段玉裁注“:古多借洒为■。”并指出“:凡《素问》、《灵枢》《、本草》言‘洒洒’、‘洗洗’者,其训皆寒,皆■之假借。”从声韵上来说,■为山纽真韵,洒、洗并为心纽文韵,山、心准双声,真文旁转,例得假借。一生拼命写书一次在剑风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