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血小板输注在防止患者出血方面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对血液病、肿瘤患者放、化疗期间所引起的血小板减少是必不可少的支持疗法,但是对于多次输血或血小板的患者,易产生血小板相关抗体,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platelet transfusion refractoriness,PTR).为解决PTR,笔者应用单克隆抗体固相血小板抗体试验(MASPAT)对需要反复输注血小板的患者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合试验,筛选血小板供者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小板交叉配合试验对肿瘤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39例血小板相关抗体阳性的肿瘤患者,分为随机输注组与交叉配合输注组,计算输注后1h和24h血小板增加校正指数(CCI),判断血小板输注效果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随机输注组与交叉配合输注组的1、24hCCI分别为(6.34±1.82)、(3.05±1.42)×109/L与(15.58±3.12)、(8.13±2.55)×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输注有效率分别为23.81%、83.33%与14.29%、7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血小板相关抗体阳性的肿瘤患者进行输注前交叉配型可显著提高血小板输注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探讨应用固相血小板免疫血清学试验(SPISA),为难治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筛选合适的供体血小板,作为载体与长春硷药物偶联,进行长春硷偶联血小板输注治疗,在本文的4例以长春花硷作偶联血小板治疗的难治型 ITP病人中,3例患者获得了缓解,显示了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固相凝集法血小板配合实验在解决免疫性因素引起的血小板输注无效中的作用.方法 对18例血小板输注无效且血小板抗体筛选阳性的患者,采用固相凝集法进行多次血小板配合实验,找到配型相合的供者血小板输给患者,比较血小板配合实验前后的平均血小板输注间隔期和平均每次血小板的输入量.结果 血小板配合实验前的血小板平均输注间隔期为5 d,平均每次输注量为1.8个治疗量;配合实验后的血小板平均输注间隔期为8 d,平均每次输注量为1.0个治疗量,配合实验前后两者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固相凝集法血小板配合实验可提高血小板输注的效率,解决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固相红细胞粘附试验和血小板交叉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6.
目前对临床上长期反复输注血小板产生血小板抗体且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型,选择配合型血小板输注,可达到预防作用。但是随着大连地区无偿捐献血小板替代有偿捐献血小板体制的转变,以及临床急诊患者量增多,选择一种快速、有效且经济的血小板交叉配型方法迫在眉睫。本中心采用单克隆抗体固相血小板抗体检测技术(以下简称MASPAT检测技术)对临床急需血小板输注的患者进行交叉配型,获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17份标本均由大连市各医院提供,男5例,女12例。其中白血病患者7例,恶性肿瘤8例,再生障碍性…  相似文献   

7.
近期开展的固相红细胞吸附试验(Sp-RCA)可同时检测出HLA,血小板和血型抗原的相容性,操作简易,可筛选成批的献血员。方法为取献血员的全血,以EDTA抗凝,离心200×g,10分钟,制成富含血小板的血浆(PRP),无需计数血小板含量。加两滴PRP于专用的结合血小板的U型微孔板内,将板离心35×g、经5分钟以形成固相血小板层,未结合的血小板用0.85%NaCl轻轻地洗涤6-8次除掉。再加入受检者的血清1滴,低离子强度溶液3滴,混匀,于37℃作用30分钟,未结合的血清以0.85%NaCl轻洗5次除去,再加1滴0.2-0.4%抗IgG结合的指示红细胞,使与血小板结合的抗体作用;将板离心700×g、1分钟后肉眼观察结果。阳性者指示红细胞吸附于整个孔的表面,阴性者只有孤立的含细胞的斑点。  相似文献   

8.
<正> 血小板表面有已被证实的非特异性抗原,如类似红细胞的ABH抗原,类似白细胞的HLA-A、B位点抗原等;血小板特异性抗原有8至9个,分属PLA/Zw、PLE、Ko、Bak、Pen等血型系.在临床上,PAIgG大多数为免疫刺激后产生,而且主要是通过输注血  相似文献   

9.
RA血小板在血液有形成分中体积最小,但其表面却具有最复杂的血型抗原系统,由于其表面的抗原众多且复杂,因此反复大量输注血小板的患者产生血小板同种抗体的频率比红细胞产生同种抗体的频率高几十倍[1]。笔者对72例各种原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患者进行了血小板交叉配型,现将结果报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小板交叉配型技术在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配合性输注的血小板交叉配型采用固相凝集法。比较24例患者随机输注及配合性输注后的输注效果(有效输注率及24h CCI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2例患者的配合性输注后其有效输注率为91.67%,其24h CCI平均值为4764.08±429.91;而12例随机输注组的有效输注率及24 h CCI平均值分别为8.33%和1335.08±1084.82。两个组别间的有效输注率及24h CCI平均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免疫因素所致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型可以预防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发生并提高其输注效果,从而提升血小板输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血小板交叉配型和血小板抗原基因分型2种方法应用于血小板输注无效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血小板交叉配型和血小板抗原基因分型技术,以输注24 h后血小板恢复百分率(PPR)、血小板纠正计数指数(CCI)为指标,对比评估43名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配型前后血小板的输注效果。结果 43例血小板输注无效中,7例血小板抗原基因配型相合输注中,输注有效率100%,24 h PPR(34.24±6.59)%,24 h CCI为9.10±2.11;25例血小板交叉配型相合输注中,输注有效率92%(23/25),24 h PPR(32.43±7.50)%,24h CCI 9.18±2.82;11例随机血小板输注中,输注有效率27.3%(3/11),24 h PPR(16.45±9.37)%,24 h CCI 3.45±1.72。结论排除非免疫性因素及部分免疫因素,血小板抗原基因分型是提高血小板输注效果的首选措施,血小板交叉配合次之,二者均可明显提高血小板输注有效率,提升血小板输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患者血小板输注与供者血小板配合试验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对血小板减少性出血患者,血小板输注是一种有效的预防治疗方法。血小板抗体一般因输血、妊娠或骨髓移植等免疫刺激而产生,约2.5%的妊娠妇女会产生血小板抗体,约1.7%的输血患者带有血小板抗体,而在多次输血患者中,约8%产生血小板特异性抗体,导致临床血小板输注无效(RPT)[1],故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产生血小板抗体的影响因素及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经血小板交叉配型后的输注效果。方法用全自动血型仪,采用固相抗体检测法进行血小板抗体筛选及交叉配型,对血小板输注有效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血小板相关抗体的产生与妊娠史、输血史相关,对产生抗体的患者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型后,24h CCI4.5者为86.7%。结论对于血小板抗体阳性的患者,在保证同型输注的基础上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型可以极大的提高血小板输注效率,减少血小板输注无效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1份多次血小板交叉配型不相合的样本,灵活应用固相凝集法的特点,进行选择性交叉配型。方法血小板交叉配型采用固相凝集法,对配型相合的献血者预约其在指定日期再次献血,并与患者交叉配型,确认是否相合。结果共与149名献血者交叉配型,7名达到配型相合,此7名献血者分别再次与患者配型,配型均相合。结论固相凝集法简单易操作,结果较为直观且特异性较强,在此实验基础上,灵活选择实验对象,既提高了配型成功率,也能减少产生更多血小板抗体的几率。  相似文献   

15.
16.
血小板配型在临床血小板输注无效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加良  周琼秀  丁显平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06,27(12):1152-1152,F0003
随着输血技术的发展、成分输血的推广,血小板输注是预防和治疗因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功能缺陷引起的出血、并可降低放疗和化疔后血小板减少导致出血的病死率的一种有效措施,近年来在临床上的应用日益普遍,但其引起或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及其严重后果尚未被普遍重视;特别是多次输血或输多次及多人份的血小板可以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这已经引起关注。现就血小板配型在临床血小板输注无效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血小板交叉配合试验的配合单采血小板的临床输注效果。方法选择30例反复输注血小板的血液病患者,其中15例应用单克隆抗体固相血小板抗体试验(M A SPAT)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合试验,另15例患者采用血小板随机输注,比较其临床效果,并于输注前及输注后1 h和24 h检测血小板计数,以血小板校正计数增值(CC I)判定输注效果。结果交叉配合试验组与随机输注组有效率分别为85.7%,28.1%,差异十分显著(P<0.01)。交叉配合试验组其CC I显著高于随机输注组(P<0.01)。结论经M A SPAT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合试验,能显著提高血小板临床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18.
19.
血小板输注是治疗各种因血小板减少引起的出血性疾病的有效治疗措施。尤其是严重出血,危及生命时,血小板输注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在临床上的使用日益普及。但是我国血小板输注无效频繁发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患者在多次输注血小板后可产生血小板抗体,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并且随着血小板输注量及输注次数的增加,患者体内血小板抗体的产生机会随之增加。对已产生抗体的患者,应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型,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配合性血小板与随机血小板在再生障碍性贫血(AA)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这两种血液病治疗中的疗效差异,判断输注配合性血小板的必要性。方法将接受血小板治疗的AA和MDS共258例患者分组,其中124例因输注无效而接受配合性血小板的AA和MDS患者,将其分为AA 1组和MDS 1组,计算两组输注24h血小板增长值、输注有效率。同时将133例接受随机机采血小板的AA和MDS患者分为AA 2组和MDS 2组,同样计算输注24h血小板增长值和输注有效率。分别计算AA组和MDS组增长值和有效率的差异,判断配合性血小板在AA和MDS治疗中的疗效差异。结果 AA1组与AA2组、MDS1组与MDS2组输注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无效输注采用配合性血小板后有效率达到随机血小板组水平。AA1组与AA2组输注血小板24h平均增长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DS1与MDS2组输注血小板24h平均增长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显示AA1组输注血小板24h增长明显,疗效优于MDS1组。结论配合性血小板输注对AA和MDS的无效输注均有改善,对AA的无效输注改善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