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早期肠内营养在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疗效。方法将100例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组完全肠内营养支持。比较两组的血清白蛋白(ALB)、总蛋白(TP)和并发症等指标。结果入院后第8天治疗组的营养状况优于对照组(P〈0.05),胃肠道并发症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预后亦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结论 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不仅可以改善病人全身代谢状况,减少负氮平衡,而且还能提高免疫功能,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早期实施肠内营养支持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对62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格拉斯哥昏迷评分≤8分)采用十二指肠置管早期实施肠内营养支持作为治疗组,62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格拉斯哥昏迷评分≤8分)采用传统的延迟性胃肠内营养的同类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有关的营养指标、并发症、预后的临床观察及统计学处理,并进行比较。结果: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能从早期的肠内营养途径中获得比较充分的能量和蛋白质合成所必需的成分,治疗组营养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早、晚期并发症均少于对照组,预后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采用十二指肠置管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救治中的效果及意义。方法将我院2006年8月至2007年4月收治的58例入选重型颅脑损伤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7例应用瑞代肠内营养乳剂早期持续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对照组31例按传统方法鼻饲流质,其余综合治疗两组无差异。分析两组病人的营养指标、并发症及预后情况。结果治疗组27例病人中,除1例因发生严重并发症而暂时中断外,其余病例均顺利地接受了瑞代早期肠内营养,且其营养指标及预后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并发症明显减少。结论肠内营养方便,经济,并发症少,可以提供患者所需要的营养素,且能增强免疫,减少感染;绝大多数病人能较顺利接受瑞代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早期胃肠内营养在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治疗中非常重要,可明显降低致死率和致残率,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救治的效果。方法:将我科2007年6月~2008年1月收治的81例入选病例随机分为两组,38例为早期应用肠内营养乳剂治疗组,53例为按传统方法鼻饲流质的对照组,其他治疗两组基本无差异。分析两组病人的营养指标、并发症及预后情况。结果:38例中有4例发生腹泻中断肠内营养,其余34例均较顺利接受了早期肠内营养治疗,其营养指标及预后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并发症明显减少。结论:肠内营养方便、经济、并发症少,可以提供患者所需要的营养素,增强免疫,减少感染;绝大多数病人能顺利接受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早期胃肠内营养在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治疗中非常重要,周到而细致的护理,可明显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5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CCS评分6—8分)随机分为治疗组(即早期肠内营养组)、对照组(即胃肠外营养组)各25例。入院24h内给予不同方法的营养支持,观察两组治疗后1、7、14d的血清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血尿索氮(BUN)、甘油三酯(TG)指标的变化、临床并发症发生情况及3个月后预后情况。结果:治疗组在血清生化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3个月后按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定预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O.05)。结论:早期合理的肠内营养支持在神经外科危重患者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减少并发症,提高疗效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实施肠内营养支持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对6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8分),采用十二指肠置管早期实施肠内营养支持作为治疗组;6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8分)采用传统的延迟性胃肠内营养作为对照组。进行有关的营养指标、并发症、预后的临床观察及统计学处理,并进行比较。结果: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能从早期的肠内营养途径中获得比较充分的能量和蛋白质合成所必需的成分,治疗组营养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早、晚期并发症均少于对照组,预后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用十二指肠置管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给予早期肠内营养在重型颅脑损伤救治中的作用.方法 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5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7例.治疗组于伤后24~48h留置鼻胃管并开始鼻饲能全力;对照组于受伤24~48h后先给予静脉营养,1周后改为胃肠内营养.治疗2周后分别测定2组患者血生化指标,记录治疗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早期给予肠内营养后,治疗组血清白蛋白、淋巴细胞总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消化道溃疡出血、腹泻及电解质失衡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对于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早期给予肠内营养有助于增强患者体力,并能促进神经系统损伤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7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8分)采用鼻饲管置管早期实施肠内营养支持作为治疗组.另7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8分)采用传统的延迟性胃肠内营养的同类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有关的营养指标、并发症、预后的临床观察及统计学处理,并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组营养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中晚期并发症均少于对照组,预后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用鼻饲管置管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将83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3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鼻饲肠内营养,对照组采取肠外营养,比较意识变化、并发症的发生及预后。结果治疗组在意识恢复、减少并发症及治愈率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对神经外科重型颅脑伤患者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GCS评分为6-8分)随机分为治疗组(早期肠内营养组)和对照组(胃肠外营养组),每组各30例患者。在两组患者入院24h内分别为其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营养支持治疗,观察其在进行治疗后1d、7d、14d的血红蛋白、血清蛋白、血清尿素氮、甘油三酯指标的变化、发生并发症的情况及治疗3个月后的预后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的血清生化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在3个月后根据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定两组患者的预后,治疗组患者的预后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神经外科危重患者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能减少其发生并发症的几率,提高其临床疗效,改善其预后,此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早期肠内营养(EEN)支持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中C反应蛋白(CRP)含量变化的影响,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治疗能否减轻全身炎症反应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60例神经外科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即早期肠内营养(EEN)组和对照组即早期胃肠外营养(PN)组,各30例,入院48 h内给予不同方法的营养支持。测定入院后第1、3、5、7天和第14天血清中CRP的含量。结果:两组患者血清CRP含量均呈下降趋势,但EEN组下降幅度更显著,伤后第5、7、14天EEN组血清CRP含量明显低于P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可减轻其全身炎症反应,促进患者早期恢复十分有益。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重症监护病房中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从而观察治疗效果。方法:运用对比分析法对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和肠外营养支持的患者的营养状况进行对比分析,从而体现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效果。本文采用此方法将2012年7月-2013年5月收治的100例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试验组50例,其中试验组采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照组采用肠外营养支持。结果:患者入院治疗1周后,对其血常规检测中的总蛋白(TP)以及白蛋白(ALB)进行检测,发现试验组中TP、ALB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出现并发症的几率明显少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重症监护病房中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具有安全性、可靠性以及有效性,有利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早期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免疫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本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9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营养支持,研究组采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比较两组颅内感染发生率,治疗前后IgG、IgA、IgM以及CD4、CD8计数。结果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IgG、IgA、IgM以及CD4、CD8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研究组IgG、IgA、IgM以及CD4、CD8计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早期肠内营养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优于常规营养支持,能进一步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免疫功能与蛋白质代谢情况,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能量支持时机选择和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选取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入本院治疗的88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8分)作为研究对象,其中44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采用十二指肠置管早期肠内营养作为观察组,另外44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采用传统延迟性胃肠内营养的同类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相关的营养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预后,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能从早期的肠内营养途径中获得比较充分的能量和蛋白质合成所必需的营养物质,治疗14 d和28 d观察组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等营养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且两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预后优于对照组,且两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采用十二指肠置管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减少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应用鼻肠管管饲个性化管饲液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011年1月~2013年12月临沂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4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GCS评分3~8分)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4例,分别给予实验组早期鼻肠管个性化管饲液和对照组常规营养支持治疗,观察分析两组的营养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平均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及预后。结果实验组营养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平均住院天数、住院费及预后均优于对照组( P <0.05)。结论重症颅脑患者早期应用鼻肠管管饲个性化管饲液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能够改善营养状态,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6.
重症脑卒中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重症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60例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立适康均衡营养流食;对照组给予普通流食鼻饲,疗程3周。住院第1天、第10天、第21天分别测2组患者血红蛋白、外周血清白蛋白、甘油三酯营养指标,并统计感染发生率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2组患者营养指标均下降,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对照组感染发生率高于治疗组;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早期进行均衡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可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降低感染的发生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144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72例,实验组在伤后24h即开始给予肠内营养支持,对照组则先行肠外营养支持,待伤后6-8d后再逐步过渡到肠内,观察患者营养状况、血生化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并进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通过早期的肠内营养支持能较快纠正负氮平衡,营养状况改善明显,消化道出血及二重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在重度颅脑损伤早期施行肠内营养安全有效,可减少并发症,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8.
姚雄 《中外医疗》2016,(4):29-31
目的:研究分析肠内外序贯营养支持应用于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肠黏膜屏障的临床效果。方法整群选取2012年12月-2014年12月该院收治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7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38例。对照组采用单纯肠内营养支持,观察组采用肠内外序贯营养支持,比较分析两组营养支持前后谷氨酰胺、白蛋白水平、甘露醇/乳果糖(L/M﹚变化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和预后效果。结果观察组营养支持10 d后谷氨酰胺和白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营养支持10 d后L/M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肠黏膜屏障给予肠内外序贯营养支持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效果,能够显著改善患者机体营养,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行肠内营养的效果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治疗组在伤后24~48h行肠内营养,对照组先行全肠外营养,7d后予以肠内营养,观察并比较两组疗效及并发症。结果两组14d后血清白蛋白均有所下降,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同时,治疗组负氮平衡及GCS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实行早期行肠内营养后治疗组消化道出血和胃肠道并发症较对照组降低。结论早期肠内营养可改善患者预后,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