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急性肾炎属于中医“阳水”的范畴。古代文献类似肾炎水肿的记载,有见于《灵枢·水胀篇》:“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金匮要略》更将水肿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诸名称,并指出其脉症:“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腑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踹。”在此所指风水极相类似急性肾炎初起的症状。皮水,石水似为肾炎水肿较甚者。可见祖国医学对肾炎水肿早有一定的认识,并指出了水肿的治疗方法,如《内经》提出:“去菀陈(艹坐)……开鬼门,洁净府”诸法,《金匮》亦载:“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认识到按水肿的部位,性质不同采用“发汗利小便”等方法  相似文献   

2.
水肿一证,《金匮·水气篇》分为风水、皮水、正水和石水等,提出:“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以及“当下之”三项治疗常法。临床所见,多有久用常法而证不减者。笔者十余年来用常法治之不效者,则变法治之,每能应手。一、逐淤水肿之产生多由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引起,在病变过程中亦常与淤血互为因果。《金匮·水气篇》指出:“血不利则为水。”《血证  相似文献   

3.
"水气病"最早出现在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水气病脉证并治》一篇。张仲景将水气病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水气病是脏腑功能失调,津液输布障碍,导致水湿停聚,泛滥人体各部而形成以水肿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对水气病的治疗张仲景提出了"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的治疗大法。后人也宗仲景"发汗,利小便"的治疗方法,本文通过对《金匮·水气病脉证并治》的学习,发现少有人运用"温通三焦"的方法来治疗水气病,本文旨在探讨上温心阳、中温脾阳、下温肾阳在水气病治疗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谈水肿证治     
<正> 治疗水肿,《内经》提出发汗攻下利小便三法,张仲景提出“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的治疗原则,后世增补了健脾、补肾、助阳、除湿及攻补兼施诸法。兹就临证分型治疗叙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金匱要略——水气病脈证并治第十四》說:“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給后世指出了一条治疗水肿的重要法则,至今仍为中医临床家所遵循着。为什么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而腰以下肿和腰以上肿又是指什么病?《金匱》,没有明确記載。作为水肿的重要治疗法則,这一条有必要提出分析討論的。(一)  相似文献   

6.
发汗与利小便,是中医治疗水肿病的重要方法。《金匮·水气病篇》云:“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笔者以为仲景此语,乃是示人以“因势利导”之意,我们不能机械地以腰之上下,作为“发汗”与“利小便”二种治水方法的应用区别点。据笔者实践体会,发汗与利小便二法并施,对急  相似文献   

7.
"开鬼门,洁净府"是中医治疗水肿的经典之法。通过宣肺发汗,通利小便,停留于体的水分,能随汗排出或从小便排出。张仲景提出了"腰以上肿当发汗,腰以下肿当利小便"的具体准则。慢性肾功能衰竭本为脾肾虚衰,浊毒潴留,属水肿范畴。遵循开鬼门,洁净府这一准则,辨证施治时灵活运用宣肺发汗、通利小便及通腹泻浊等方法,使肺气升降正常,三焦气机通顺,邪毒排出体外。  相似文献   

8.
急性肾炎为临床常见病 ,临床多表现为浮肿、血尿等症。本病属中医水肿、尿血范畴 ,多与湿热有关。笔者就中医治疗该病的用药法则 ,谈几点临床体会。1 退肿宜汗水肿之治 ,《内经》有“开鬼门 ,洁净府”的汗利两法 ;《金匮》有“腰以下肿当利小便 ,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的明训。急性肾炎大抵以“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为主症 ,属风水范畴 ,治当在发汗之列。现在的普遍看法是 ,淡渗利水是退肿主法 ,只是初起兼见表证 ,或兼肺气不宣者 ,可汗 ;或在淡渗利水之外加解表药 ,多不以汗法作为退肿主法。笔者认为 ,肺为水之上源 ,风热之邪外袭 ,失…  相似文献   

9.
戴会禧副主任医师,年近古稀,业医数十载,应用荆防败毒散诊治外感和内伤杂病积有丰富经验,兹录数则介绍如下:一、宣肺发汗治风水风水的临床特点是先见面目浮肿再肿及全身,同时伴有发热,恶寒等表证,与急性肾小球肾炎之临床见症颇为相似。由风邪侵袭,肺气失于宣降,不能通调水道,水湿潴留体内所致。仲景指出:“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以越  相似文献   

10.
仲景发煌古义,推陈出新,不仅确立了“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风水、皮水“当发其汗”的基本原则,还创制了一系列治疗水气病的发汗之剂,构建并完善了水气病辨证论治的体系。大致有解表宣肺,发汗利水;发汗行水,兼清郁热;益气固表,和营发汗;温经助阳,发汗行水;并提出汗法的禁忌症,曰“然诸病此者,渴而下利、小便数者,皆不可发汗。”  相似文献   

11.
我院自1959年6月至今,共收治小儿急性肾炎100例。患者经确诊为本病后,根据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原则进行治疗,疗效尚称满意;玆介绍如下:一、治疗原则及方法100例小儿急性肾炎水肿,从其临床症状的表现来说,多属《金匮》所称之风水,故均按《金匮·水气篇》之“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的原则。运用开鬼门、洁净府的方法,以导水茯苓汤随症加减施治。如急性肾炎水肿并发高血压,则在主方中配以杜仲、  相似文献   

12.
水肿是因感受外邪,饮食失调,或劳倦过度,使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阖,膀胱气化不利,导致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表现为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的一类病症。 本病在《内经》中称为“水”,并根据不同症状分为“风水、石水、涌水”。《金匮要略》称为水气,按病因、脉症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五类,又根据五脏证候分为心水、肺水、肝水、脾水、肾水。直至元代朱丹溪在《丹溪心法·水肿》篇,才将水肿分为阴水和阳水两大类。指出“若遍身肿,烦渴,小便赤涩,大便闭,此属阳水;若遍身肿,不烦渴,大便溏,小便少,不赤涩,此属阴水。”但这所论述的“水肿”与现代医学的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等疾病所出现的水肿较为相近,其发病率较高。近年来笔者采用中药发汗、利尿、逐水、健脾、益肾兼活血法结合临床化验和体质情况筛选辨证,疗效颇佳,现仅举一例说明如下。  相似文献   

13.
江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肾病专家章念伟主任中医师从事肾脏病专业20余年,中医理论功底深厚,学验俱丰,在治疗水肿方面有独到见解,其辨证周全,认证准确,用药独到,疗效颇佳,现阐述如下. 水肿是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表现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为特征的一类病症.中医古籍文献对肾性水肿曾有过不少描述,如:“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素问·至真要大论》有“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开鬼门,洁净府,去苑陈莝,宣发五阳”这是《黄帝内经》提出对水肿病的三大治则.张仲景更具体提出“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相似文献   

14.
1 原发病与急性肾炎之间的关系急性肾炎 ,属中医“水肿”之“阳水”范畴。传统治疗以发汗、利尿为主。《金匮要略·水气病篇》有 :“诸有水者 ,腰以下肿 ,当利小便 ;腰以上肿 ,当发汗乃愈。”笔者体会 :治疗急性肾炎 (特别是发病的初期 ) ,应重视其原发病。原发病为因 ,急性肾炎为果 ;就中医“标本”而论 ,原发病为“本” ,急性肾炎之“水肿”为“标”。此时针对“水肿”单纯地发汗、利尿以消其“肿” ,诚乃“急则治其标”之举措 ,但难以解决根本问题。反之 ,如果能及时治疗原发病 ,彻底清除病邪 ,对缩短病程 ,提高疗效 ,防止复发 ,是十分…  相似文献   

15.
水肿是指体内水液潴留,以致泛滥肌肤,引起眼睑、头面、四肢、臀背甚至全身浮肿,严重者伴有胸水、腹水。本症的治疗、护理,主要是腰以上水肿当发汗,腰以下水肿当利小便为治疗护理原则。我们根据中医辨证分型进行辨证施护,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6.
《金匮》指出:“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这是仲景治疗水气病的一般原则。五版教材《金匮要略讲义》提出,这一治疗原则,只宜于水气病的实证。笔者认为,发汗、利小便不仅宜于水气病实证,亦适用于水气病虚证,理由如下。水气病的形成,主要责之肺失宣降、通调,脾失运化水湿,肾之气化不行等,以致人体水液输布、代谢失常,水停泛滥,而见水肿、尿少等证。其治疗当注重调理肺、脾、肾三脏,促使人体水液输布、代谢恢复正常。发汗、利小便即是为此而设。发汗法主要适用于肺失宣降者。肺主宣降,通调水道。肺的宣发和肃降,对体内水液  相似文献   

17.
仲景治疗水肿病有三大法则——发汗、利小便、攻下逐水,发汗法主要适用于"腰以上肿"、水肿病兼表证者;利小便法是治疗水肿的基本法则,主要用于"腰以下肿";攻下逐水主要用于水肿实证、重症,是急则治其标的治法。仲景发汗、利小便、攻下逐水的三大治则是在《黄帝内经》"开鬼门""洁净府""去菀陈莝"的理论基础上演变发挥而来,他在《黄帝内经》理论基础上又创造了温阳、益气、滋阴、活血等水肿虚证的治疗方法。仲景所创治疗水肿的理、法、方、药,从一千年前沿用至今,指导着历代医家临床用药,是现代临床治疗心源性、肾源性、肝源性、肺源性等各型水肿的主要治疗法则。仲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治疗水肿的理论及方剂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理论宝库,值得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8.
“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这是《金匮》水气病的总治则。然而,《金匮》对水气病辨证施治所用药方,则几乎皆与此治则不合。一、上下悉肿但发其汗,黄汗病“四肢头面肿”,说明并非只腰以上肿,理当汗利兼施,但桂枝加黄芪汤方后云:“温服,取微汗”。可见,黄汗病服本方只欲使全身汗出。此外,越婢汤、杏子汤、越婢加术汤、甘草麻黄汤及芪芍桂酒汤所主病证,几乎都是上下悉肿,但其作用皆与本方同。二、上下悉肿但利小便。皮水“胕肿”,即皮  相似文献   

19.
水肿是临床常见病之一,医者多以宣发、健脾、温阳、通利三焦为其证治之原则。《素问·汤液醪醴论篇》总结为“平治于权衡,去宛陈莝……开鬼门,洁净府……”《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指出:“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组近几年来,笔者根据《血证论》“淤血化水,亦发水  相似文献   

20.
《金匮要略》中的痰饮与水气病均属于津液代谢障碍之病,二者之间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对于二者的异同,尚未形成统一观点,笔者通过反复研读条文,将自己对二者异同的认识进行探讨如下:痰饮与水气病均属于水液代谢障碍,并无本质区别,二者鉴别的关键点为是否存在水肿。按照部位来分类,痰饮可分为:在表之溢饮,在里偏上之支饮,在里偏下之痰饮,在里位于两胁之悬饮;水气病可分为:在表之风水、皮水,在里偏上之正水,在里偏下之石水,水阻气机兼有表虚之黄汗。痰饮病的治疗重在温化水饮,使邪气转化为正常津液;水气病的治疗重在祛除水邪,水去则正自安。同时也不应该拘泥,痰饮病与水气病可相兼存在,"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可为二者共同的治疗原则,只不过有所侧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