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Campbell等 [1 ]于 1985年研究发现心电图不同导联间QT间期的差异有其规律性 ,但直到 1990年才由 Day等 [2 ] 首先提出并证实这种由各导联间 QT间期之差值 (即 QT离散度 ,QTd)反映的局部心肌复极的不均一性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随着对 QT离散度研究的广泛深入和认识的深化 ,已渗透到心脏病研究的诸多领域 ,现就其在缺血性心脏病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 QT离散度的概念 QT离散度是指标准 12导联心电图上最大 QT间期(QTm ax)与最小 QT间期 (QTmin)之差 [2 ] 。为消除 QT间期受心率影响 ,于是提出 [2 ,3] 按 Bazett公式心率校…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31例健康人,35例缺血性心脏病心律正常者和40例缺血性心脏病室性早搏者的QT离散度,发现缺血性心脏病室性早搏者的QT离散度(58.26±24.46ms)明显高于缺血性心脏病心律正常组(P<0.01),缺血性心脏病心律正常组QT离散度(38.48±13.29ms)高于键康对照组(28.98±11.72ms)(P<0.05)。表明QT离散度与缺血性心脏病尤其是伴有室性早搏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4.
QT离散度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周健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1997,22(1):77-80
QT离散度临床学院内科周健综述饶邦复审校中图分类号R540.41985年Campbel[1]首先发现不同导联的QT间期差异有其规律性,提出QT离散度(QTdis-presion,QTd)这一概念。1990年Day[2]等又证实QTd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 ,许多临床研究已证实 ,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间期离散度 (QTd)增加 ,与心律失常及猝死的发生密切相关。但在缺血性心肌病患者中的QTd与心律失常及猝死的关系尚不十分明确。本文结合 84例缺血性心肌病病例做了初步的分析与探讨 ,现总结如下。1 对象与方法1 .1 研究对象均选择 1 994年 7月~ 1 998年 7月住院的缺血性心肌病患者 84例 ,其中男性 72例 ,女性 1 2例 ,平均年龄 69岁 ,缺血性心肌病的诊断均符合以下条件 :①有明确的冠心病史 ;②心脏明显扩大 ;③心功能不全征象和 /或实验室依据。并且必须除外其他心脏病或…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老年心脏病伴心力衰(CHF)与QT离散度的关系。方法:选择住院心脏病CHF患53例,同时选择无CHF患48例作为对照组。测量两组QTd,QTcd变化并进行对照分析。结果:CHF组的QTd、QTcd室性心律失常均高于无CHF对照组(P均<0.001);CHF组中猝死患的QTd、QTcd高于心力衰竭死亡和存活患(P<0.01)。结论:提示QTd、QTcd对老年心脏病CHF猝死有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7.
QT离散度对心性死亡预测的研究进展杨保忠综述于吉荣审校邯邢矿山局玉泉岭矿医院(056301)鞍钢铁东医院(114002)关键词QT离散度,心性死亡,预测心性死亡、尤其猝死与心律失常关系密切,研究导致心律失常的动因和预测其发生仍十分困难。体表ECG广泛... 相似文献
8.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其早期死亡原因多为心室颤动(Vf)。新近的研究表明,Vf的发生与患者体表心电图QT离散度(QTd)的增加有关[1]。本文测定了50例老年AMI患者心电图QT间期(QTc)QTd的变化,旨在探讨老年人AMI后QT... 相似文献
9.
10.
我们对65例急性心肌梗塞(AMI)中符合测算条件的32间早期QT间期离散度(QTd)进行测量,结果显示对死亡的判定(P<0.05)有重要预示价值,同时亦显示大面积心肌梗塞与病灶性心肌梗塞其QTd有显著性差异(P<0.01),对心衰程度的判定没有差异(P>0.05)。现报告如下:对象与方法一、对象选择我院1992年1月至1997年5月间发病72小时内确诊为AMI者65例.对其中未使用影响心肌复权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和无电解质紊乱的12导联中至少有7个清楚显示T波的33例进行测定.男性28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60.3岁。单纯下墨梗塞14例.前间壁13例,… 相似文献
11.
12.
QT离散度评价心肌梗塞预后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QT间期代表心室肌复极的时间,QT间期离散度或QT离散度(QT dispersion:QTd),代表心室肌复极的不同步性和不稳定性的程度。近年研究表明QT延长如长QT间期综合征(LQTS)是发生心律失常的重要机制之一。QT、QTd和早期后除极(EAD)、晚期后除极(DAD)对发生室性心律失常有同样的重要性。而QTd对预测各种室性心律失常,判定心肌缺血及心肌梗塞(MI)的程度有更重要价值。但至今还没有用QT离散度作为MI溶栓再通指标进行临床研究,为此我们将进行探讨,为临床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3.
14.
15.
目的 :探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与QT离散度 (QTd)的关系。方法 :选择稳定性心绞痛患者 10 8例 ,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 134例 ,非心脏病患者 2 94例 ,从心电图上计算出QTd和校正的QTcd。结果 :不稳定性心绞痛组的QTd( 54 .6± 18.2 )ms、QTcd( 6 5.5± 2 0 .1)ms ,均大于不稳定性心绞痛组QTd( 38.2± 14 )ms、QTcd( 42 .2± 17.1)ms ;两组均大于非心脏病组QTcd( 34 .1± 9.4 )ms、QTd( 34 .4± 10 .6 )ms ;治疗后稳定性心绞痛和不稳定性心绞痛组的QTd和QTcd均有明显下降。结论 :心绞痛可引起QTd和QTcd增大 ,它们可评估心肌缺血程度 相似文献
16.
张纪梅 《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1,13(3):202-203
目的:探讨QT离散度变化在冠心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48例冠心病患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测量其同步12导联心电图QTd、QTcd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急性心肌梗塞、陈旧心肌梗塞与心绞痛相比,QTd、QTcd显延长(P<0.001);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较无合并症的患QTd、QTcd延长(P<0.001),且心衰、室性心律失常、死亡的发生率增加,长期预后不佳。结论:QT离散度可作为预测冠心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一项心电学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卡维地洛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及对QT离散度(QTD)和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影响.方法 62例缺血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成卡维地洛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每组31例).监测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6min步行距离,每搏输出量(SV)及每分心输出量(CO);超声心动图监测左室射血分数(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EVDD)乏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同时监测心功能、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的变化;QTd及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结果 治疗个月后,两组心功能均未明显改善.卡维地洛组6min步行距离较常规治疗组明显改善;射血分数(EF)、每搏输出量(SV)及每分心输出量(CO)较常规治疗组明显增加;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EVDD)及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较常规治疗组月显降低;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及QTd较常规治疗组明显降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检出率明显降低.结论 卡维地洛能显著改善缺血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改善左室重塑,使QTd缩短而减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和正常人体表心电图的QT离散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体表心电图QT间期存在着导联间的差异一直被认为是心电图记录的伪差,1985年Compbell等发现不同导联间QT间期的差异具有一定规律性,1990年Day等证实这种差异(即QT离散度-QTd)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QTd就是不同部位心肌复极时间存在的差异性在体表心电图上的反应。它同长QT间期综合征,药物诱致的扭转性室速以及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猝死密切相关,本文对31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和正常健康人(对照组)的体表心电图QTd测定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卡维地洛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及对QT离散度(QTD)和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影响.方法 62例缺血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成卡维地洛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每组31例).监测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6min步行距离,每搏输出量(SV)及每分心输出量(CO);超声心动图监测左室射血分数(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EVDD)乏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同时监测心功能、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的变化;QTd及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结果 治疗个月后,两组心功能均未明显改善.卡维地洛组6min步行距离较常规治疗组明显改善;射血分数(EF)、每搏输出量(SV)及每分心输出量(CO)较常规治疗组明显增加;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EVDD)及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较常规治疗组月显降低;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及QTd较常规治疗组明显降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检出率明显降低.结论 卡维地洛能显著改善缺血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改善左室重塑,使QTd缩短而减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急性心肌梗塞早期,由于心肌缺血引起心肌电位不稳定,极易发生室颤、室速,而致心脏猝死。如何预报这种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一直是人们致力于解决的问题。近年来,QT离散度的测量,在预报室性心律失常方面的作用逐渐被人们所认识。我们研究的目的旨在探索QT离散度与急性心肌梗塞及其并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1 对象与方法 观察对象87例,其中正常人20例,男12例,女8例;平均年龄45.21±20.14岁,均无室性心律失常史。根据WHO诊断标准,确认为急性心肌梗塞(AMI)者67例,男50例,女17例;平均年龄59.264±17.79岁。其中伴有室颤(VF)、室速(VT)者17例,男13例,女4例,平均年龄60.21±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