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3.
本文报道了甲苯咪唑治疗14例肝泡状棘球蚴病患者的临床观察结果。近期和8年随访结果表明,甲苯咪唑对泡状棘球蚴病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结合外科手术可能提高治疗效果。因此进一步开展甲苯咪唑作用机理的研究对提高疗效是有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总结了我院1983~1992年收治的肝泡状棘球蚴病36例的治疗经验。我们认为根治性病变切除是最为理想的治疗方法;部分病变切除,解除胆道及血管压迫,结合手术前后化疗对晚期肝泡状棘球蚴病是有效、可行的治疗措施,有希望在大多数肝泡状棘球蚴病患者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吡喹酮和丙硫咪唑对泡状棘球蚴病具有肯定的治疗效果,结合外科手术治疗肝泡状棘球蚴病效果将更为理想。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了应用吡喹酮治疗14例泡状棘球蚴病的临床观察结果。经随访6个月至6年以上,结果表明吡喹酮对泡状棘球蚴病具有显著的治疗作用,其作用快疗程短,副作用小,是一种有希望的抗泡状棘球蚴病药物,可单独用药或结合外科手术治疗泡状棘球蚴病。  相似文献   

6.
7.
小白鼠泡状棘球蚴病化疗效果形态学指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丙硫咪唑及左旋咪唑联合及单项治疗小白鼠泡状棘球蚴病皆显示有疗效。对照组泡球蚴生发层有明显的增生,表现为生发层细胞结节增生,育囊及原头蚴形态。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呈显著的生发层增生抑制现象(实验1P=0.0001,实验2分别为P=0.0293及P=0.0082)。治疗组这一变化可普遍地作为初步筛选治疗泡球蚴病药物的形态学指标。  相似文献   

8.
朱旭星  张尚志 《四川医学》1993,14(10):637-638
5例患者中,男3例,女2例。年龄12~49岁。均来自牧区或曾在牧区居住。病程1~10年。主要表现为上腹隐痛,腹部包块,伴纳差、乏力。5例均有肝脏肿大,质硬,轻度压痛,表面可扪及大小不等质坚硬的结节,最大者直径达10cm。2例有腹壁静脉曲张,其中1例同时有脾大、腹水、黄疸。化验及特殊检查(见表1)。手术发现肝脏病变组织坚硬,淡黄或灰黄色,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切面为蜂窝状小囊腔,腔内有豆渣样物。2例病变中央发生液化形成囊腔,腔内引流出咖啡色液体。4例侵及肝左右叶,2例有肺转移病灶,其中1例同时有肝门淋巴结及胰头部转移。治疗:2例病变肝脏部分切除;2例囊腔引流;1例药物治疗。均好转出院。讨论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丙硫咪唑及左旋咪唑联合及单项治疗小白鼠泡状棘球蚴病皆显示有疗效。对照组泡球蚴生发层有明显的增生,表现为生发层细胞结节增生,育囊及原头蚴形成。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呈显著的生发层增生抑制现象(实验1P=0.0001,实验2分别为P=0.0293及P=0.0082)。治疗组这一变化可普遍地作为初步筛选治疗泡球蚴病药物的形态学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多层螺旋CT造影(MSCTA)和间接门静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对肝泡状棘球蚴病是否存在门静脉血供和门脉受累进行研究。方法所有病例均行MSCTA和间接门静脉DSA检查。应用高级图像处理工作站,对MSCTA的资源影像行冠、矢状面重建和三维血管成像重建;选择肠系膜上动脉或脾动脉行间接门静脉DSA造影,显示门脉分支及病灶染色情况;对照分析影像学上的门静脉改变征象和手术结果。结果MSCTA门脉期血管成像显示:门静脉受压移位8例、包绕10例、闭塞6例;尽管无1例在门静脉期呈现病灶明显增强,但有6例可见门静脉分支伸入到病灶内。间接门静脉DSA显示:门静脉受压移位6例、包绕11例、闭塞8例;门静脉期病灶呈环行染色3例、带状染色4例(43.8%,7/16),无病灶染色9例。与手术所见相比,MSCTA观察门静脉受累的敏感性88%、特异性81.8%、阳性预测值91.7%;DSA的敏感性93.9%、特异性88.9%、阳性预测值96.8%。结论间接门静脉DSA显示门静脉可能参与肝泡状棘球蚴病的供血,MSCTA和间接门静脉DSA能够可靠地评价肝泡状棘球蚴病的门静脉受累情况。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由于多房棘球绦虫所致的肝泡状棘球蚴病52例:男35例,女17例,年龄14~52岁,多来自牧区。主要体征为上腹部包块,有黄疸者12例,免疫试验均显阳性,辅助检查如B超、同位素扫描、PTC等提示肝内占位性病变,X片显示特殊钙化点。病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根治手术5例,术后预后好,8~21年随访无复发。姑息性手术7例亦获改善症状等疗效。13例经长达1~16个月的甲苯咪唑化疗无明显副作用,病情改善,包块缩小,药物剂量较大,疗程较长,治疗效果较好。本文就诊断和治疗方面作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12.
本文总结了我院1976~1991年间39例门脉高压症患者外科治疗的情况,其中脾肾分流术(Linton氏手术)7例,门奇静脉断流术32例,手术死亡6例。术后随访24例(占61.5%),随访期6~192个月。在24例随访病人中,分流术与断流术后患者的再出血率及病死率均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部分脾栓塞术治疗门脉高压继发脾功能亢进的疗效。方法采用Seldinger法穿刺股动脉,超选择性插管进入脾动脉,行部分性脾栓塞共17例,术前血小板和/或白细胞和/或红细胞计数均明显低于正常水平。结果部分脾栓塞后1~2周血小板、白细胞超过正常范围并达峰值,术后2~3月仍明显高于术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红细胞计数变化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17例患者术后均有左上腹疼痛和发热。结论部分脾栓塞术既能有效地缓解脾功能亢进和门脉高压,又能保留脾脏的免疫功能,对门脉高压继发脾功能亢进的患者是一条安全、有效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14.
作者对阿苯哒唑及左旋哒唑联合防治肝、腹部包虫病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显示:LMS及ABZ均能有效阻止CE原头蝴及AE感染材料在小鼠腹腔内的生长、发育,明显降低感染率及CE包囊的数量,与LMS及ABZ单独用药相比,两者联合用药效果更佳,似有协同作用。在药物的作用下,仍有部分CE原头蚴及AE感染材料能够在小鼠腹腔内生存、生长及发育,且其角质层及生发层的病理改变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提示包虫囊肿对药物耐药性的产生。实验治疗结果表明LMS对已形成的CE及AE包囊均无明显影响。ABZ对两者均有一定疗效,与此相比,LMS及ABZ联合用药效果更佳,两者均可引起包虫囊肿角质层及生发层的变性、坏死。但程度有明显差异,ABZ引起的病理变化以生发层变性为主,而联合用药组则以生发层的坏死、脱落为主,显示LMS能有效地增强ABZ的效果。对AE实验治疗小鼠腹腔包虫组织进行重种植实验,接种于同种系小鼠腹腔内,各组均有包虫囊肿再生,表明药物的作用较局限,尚不能完全杀灭包虫组织,使其丧失再生能力。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道门-奇静脉断流手术50例,其中有呕血史者27例(首次11例,2次12例,3次3例,5次1例),便血者5例,余18例仅有食管下端静脉曲张。肝组织病理检查27例,其中坏死后性15例,门静脉性12例。除急症手术4例外均行择期手术(其中有脾切除后再度手术1例)。采用切断出入左半胃、食管下端所有血管的门一奇静脉断流方法共17例,在此基础上,加行胃底粘膜外横断术(即浆肌层切开后缝扎粘膜下血管全周)33例。手术死亡率占2%。出院49例中,3例因肝癌分别死于术后3、6、7个月,1例死于大呕血(术后1年2个月),远期死亡率为8.2%。术后4例引起再度出血占8.2%,其中3例经保守治疗获愈,余1例死亡作者认为将左半胃及食管下端所有血管离断后,缝扎胃底粘膜下血管一周,可以达到阻断食管下端与胃壁间交通支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部分脾栓塞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及脾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进一步观察部分脾栓塞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及脾功能亢进(简称脾亢)的应用价值。方法经下腔动脉插管对部分脾动脉用明胶海绵颗粒进行栓塞。结果本22例术后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均回升,其中19例恢复至正常水平,3例部分缓解,门静脉及脾静脉和脾脏体积回缩,食道静脉曲张程度改善,凝血酶原时间(PT)缩短,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增加,脑病发作次数减少,亚临床脑病表现改善,血氨水平下降,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部分脾栓塞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门静脉高压、缓解肝性脑病安全有效,最主要的优点在于保留了部分脾组织,使其功能得以保留,并发症少,且可重复栓塞治疗。  相似文献   

17.
刘苓  周力  邱秉胜 《贵阳医学院学报》2001,26(4):297-298,302
目的 :探讨肝硬化门脉高压 (PTH)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其与血中NO的关系。方法 :48例肝硬化PTH病人 (代偿期 18例 ,失代偿期 30例 )及 32例正常人作为研究对象 ,应用双功能多普勒测定门静脉血流量(PVBF)、脾静脉血流量 (SVBF) ,同步测定血中NO的水平 ,并分析PVBF、SVBF与NO的相关性。结果 :肝硬化组PVBF、SVBF及NO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且PVBF、SVBF与NO关系密切。结论 :门脉系统高血流动力学改变存在于肝硬化PTH发病的始终 ,NO的生成增多可能在门脉高压的形成、维持、加重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因而对临床诊治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天然牛磺酸抑制大鼠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疗效及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复合因素法制作肝硬化模型,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天然牛磺酸治疗组,每组20只。检测治疗前后各组门静脉压力(PVP)、门静脉血流量(PVF),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肝功能,血清Ⅳ-C、PCⅢ、HA、LN含量,肝脏组织学,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一氧化氮(NO)含量,化学比色法测定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放射免疫法检测环鸟苷酸(cCMP)含量。结果:天然牛磺酸组PVP、PVF降低,MAP升高,HR减慢,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ALT降低,ALB升高,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TBIL无明显变化,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Ⅳ-C、PCⅢ、HA、LN含量均显著降低,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NO、cCMP含量及NOS活性也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同时肝脏组织结构有所改善。结论:天然牛磺酸能够有效地降低大鼠肝硬化门静脉压力,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形成机制有双向调节作用,具有良好的临床开发和应用前...  相似文献   

19.
肝左静脉搭桥术治疗门静脉海绵状变性所致的肝前性门脉高压--2例报告和文献复习 *李金良,陈维秀,徐长宪,王若义,陈雨历 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小儿外科 山东省济南市北园大街247号 250033 近来,我院成功对2例门静脉海绵状血管瘤导致的肝前行门脉高压患者实施了自体颈内静脉移植肝左静脉搭桥术和胃食管静脉断流术。术前应用彩色多普勒成像、三维或二维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3-D/2-D CTA)和经髂动脉-肠系膜上动脉间接门静脉造影评估门脉系统和颈静脉、大隐静脉的适用性。术前肝功能和肝组织活体检查结果正常。手术中首先完成胃食管静脉断流术。然后,在肝的脏面显露肝圆韧带裂(Rex or umbilical recess)并分离肝圆韧带周围的肝实质,暴露和识别肝内门静脉左枝。然后,解剖出远段门静脉或肠系膜上静脉。取一段自体左颈内静脉(保留左颈外静脉),用7-0 Prolene无创伤线分别与解剖出的左肝静脉和远段门静脉或肠系膜上静脉行端侧吻合和恢复门静脉向肝血流。手术中门静脉系统淤血立即明显改善。无手术并发症。手术后3个月3-D CTA和3个月、6个月彩色多普勒评价证明自体移植的颈内静脉通畅。本文讨论了自体颈内静脉肝左静脉搭桥术和相关的治疗方法治疗门静脉血栓和海绵状变性导致的肝前性门脉高压的优缺点、可行性以及临床应用技术等,并系统复习了相关文献。就我们所知,这是我国此手术应用的第一个病例报告#。 关键词:肝前性门脉高压,门脉海绵状血管瘤,肠系膜上静脉门静脉左支搭桥术 *通讯作者。电话:0086-0531-85875406;传真:0086-0531-88962544;E-mail: lijinliangsdh@163.co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