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寻找选择性水解甾体皂苷C-3位糖链末端糖基的微生物,同时制备甾体皂苷的去糖基衍生物。方法利用新月弯孢霉(3.438 1)培养,对C-3位有双糖基结构的甾体皂苷类化合物重楼皂苷Ⅴ(化合物Ⅰ)、重楼皂苷Ⅵ(化合物Ⅱ)进行生物转化;用反相C18开放柱进行转化产物的分离纯化,波谱方法鉴定其结构。结果新月弯孢霉(3.438 1)均能将化合物Ⅰ和化合物ⅡC-3位糖链末端的鼠李糖水解,转化为单糖基皂苷,转化产物分别鉴定为薯蓣皂苷元-3-O-β-D-吡喃葡萄糖苷,即延龄草苷(trillin,化合物Ⅲ)和偏诺皂苷元-3-O-β-D-吡喃葡萄糖苷(化合物Ⅳ)。结论首次发现新月弯孢霉(3.438 1)对重楼皂苷Ⅴ和重楼皂苷ⅥC-3位糖链的末端鼠李糖具有较强的水解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甾体化合物雄甾-4-烯-3,17-双酮(andros-t 4-ene-3,17-dione,4AD)是制造甾体激素类药物的关键药物中间体之一,开展4AD的微生物转化,以探索具有新活性的4AD衍生物的合成。方法本研究通过摇瓶培养转化,TLC分析,筛选能够对4AD进行有效转化的菌株,利用硅胶柱层析对转化产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TOF-MS、IR、1 HNMR、13 C NMR光谱数据分析,同时与相关文献报道结合,确定转化产物的结构。结果本研究筛选到了一株能够对4AD进行有效转化的菌株,初步确定其为茄病镰孢菌(Fusarium solani),得到2种转化产物:具有较大生物活性潜力的17-hydroxy-pregen-1,4-dien-3-one和重要的药物中间体雄二烯二酮(ADD)。结论本研究筛选得到的茄病镰孢菌能够对4AD进行有效转化,对于利用微生物转化的方法生产17位羟基化甾体物质和ADD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合成具有潜在活性的4-孕甾-3,20-二酮的羟基类衍生物.方法和结果:利用本中心筛选的总枝状毛霉(Maeor racemosus)进行微生物转化,得到的产物经熔点、红外、核磁和质谱分析,确定为预期产物14β-羟基-孕甾-3,20-二酮和7β,14β二羟基-孕甾-3,20-二酮.结论:用微生物转化法可以制备甾体的羟基类衍生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灰色链霉菌对8个C21甾体的生物转化作用。方法通过灰色链霉菌在YS培养基中发酵,对C21甾体进行转化。结果告达亭(Ⅰ)和乙酰基告达亭()的C-12位ikematic酯基发生羟基化,产生一个相同的新化合物4′-羟基告达亭(Ⅰa)。而两个乙酰化的衍生物包括乙酰基告达亭(Ⅴ)和二乙酰基青阳参苷元(Ⅵ)发生去乙酰化。青阳参苷元(Ⅱ)、青阳参苷甲(Ⅲ)、青阳参苷乙(Ⅳ)、去乙酰基萝藦苷元(Ⅶ)和3-乙酰基去乙酰基萝藦苷元(Ⅷ)没有检测到明显的转化。结论灰色链霉菌降低了所饲喂C21甾体的亲脂性而不是形成色霉素或C21甾体皂苷所具有的脱氧糖侧链。  相似文献   

5.
新月弯孢霉P450酶在甾体11β羟基化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考察底物17α-羟基孕甾-4-烯-3,20-二酮-21-醋酸酯(PSA)对P450酶的诱导作用,探讨P450酶在细胞内作用的部位,进而研究P450酶与新月弯孢霉转化氢化可的松能力的关系。方法:采用CO差光谱法对新月弯孢霉P450酶含量进行检测,分别在转化过程的不同时期加入不同浓度的RSA,检测P450酶含量和氢化可的松产量。分别考察RSA在菌体细胞悬液和去菌体细胞上清液中的转化情况。结论:RSA对P450酶具有诱导作用,在对数期初期(12h)加入0.5g/L的RSA对P450酶的诱导作用最佳,对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较小。P450酶是胞内酶。氢化可的松转化过程中,在对数生长期,P450酶含量平稳升高,进入产氢化可的松时期后,经过一段迟滞期,P450酶含量迅速增高。P450酶含量与细胞转化氢化可的松能力具有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设计并合成具有潜在生物活性的氮杂甾体衍生物。方法:对文献合成方法进行了适当改进,以去氢表雄酮为起始原料,经过酰化、肟化、重排三步得到17a氮杂雄甾衍生物,将其用本实验室自筛的菌种Mucor circinelloides lusitanicus进行生物转化。结果与结论:以78%的收率得到17a氮杂雄甾衍生物,转化结果表明菌种Mucor circinelloides lusitanicus能够水解17a氮杂雄甾3位的酯键,同时产生其7α羟基化衍生物。化合物的结构经IR(红外光谱)、NMR(核磁共振光谱)及MS(质谱)等方法确证。  相似文献   

7.
目的:设计并合成具有潜在生物活性的氮杂甾体衍生物.方法:对文献合成方法进行了适当改进,以去氢表雄酮为起始原料,经过酰化、肟化、重排三步得到17a氮杂雄甾衍生物,将其用本实验室自筛的菌种Mucor circinelloides lusitanicus进行生物转化.结果与结论:以78%的收率得到17a氮杂雄甾衍生物,转化结果表明菌种Mucor circinelloides lusitanicus能够水解17a氮杂雄甾3位的酯键,同时产生其7α羟基化衍生物.化合物的结构经IR(红外光谱)、NMR(核磁共振光谱)及MS(质谱)等方法确证.  相似文献   

8.
目的首次对青藤碱进行微生物羟基化转化合成研究,并对转化条件进行优化得到最佳工艺。方法选取10株具有羟基化能力的菌株对青藤碱进行转化,采用TLC、HPLC-MSn方法检测原药及其转化物,优选出能使青藤碱羟基化的高活性菌株和最佳转化条件。结果10株菌株经过筛选,有三株菌可使青藤碱羟基化,经过复筛Cunninghamella M2为最佳活性菌株:在摇床转速180r/min下,最适培养时间为6d,初始pH为6.5,培养温度为28℃,最大底物投料浓度不大于200mg/L时,可使青藤碱羟基化率大于95%。结论Cunninghamella M2转化修饰青藤碱生成其羟基化物的专属性强、转化效率高。  相似文献   

9.
中国南海黑乳海参共附生白色侧齿霉菌中的甾体类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中国南海黑乳海参共附生白色侧齿霉菌Engyodontium album的次生代谢产物进行研究。方法运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手段对白色侧齿霉菌Engyodontium album的乙酸乙酯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现代波谱技术结合文献报道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共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2E,24R)-5α,8α-过氧化麦角甾-6,22-二烯-3β-醇(1)、(22E,24R)-麦角甾-5,7,22-三烯-3β-醇(2)、(22E,24R)-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3)、3β,5α-二羟基-(22E,24R)-麦角甾-7,22-二烯-6-酮(4)、3β,5α-二羟基-6β-甲氧基-麦角甾-7,22-二烯(5)。结论本研究是对黑乳海参共附生白色侧齿霉菌次生代谢产物的首次报道,这5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白色侧齿霉菌Engyodontium album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多棘海盘车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多棘海盘车正丁醇萃取部位的化学成分。 方法:利用溶媒萃取和多种色谱法,对多棘海盘车的正丁醇萃取部位化学成分进行分离,根据理化性质和现代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并测试了其中5个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结果:分离并鉴定了5个化合物,分别为多羟基甾体皂苷amurensoside D(Ⅰ)、色氨酸(Ⅱ)和3个硫酸甾醇,包括3β-O-硫酸酯化-6α,23β-二羟基-胆甾-9(11)-23-羰基-硫酸盐(Ⅲ)、3β-O-硫酸酯化-6α-羟基-胆甾-9(11),20(22)-二双键-23-羰基-硫酸盐(Ⅳ)和3β-O-硫酸酯化-6α-羟基-麦角甾-9(11)-双键-23-羰基-硫酸盐(Ⅴ)。 结论:化合物Ⅱ是首次从多棘海盘车中得到,化合物Ⅲ和Ⅴ对稻瘟霉菌P-2b显示较强的药理活性。  相似文献   

11.
化学酶法合成D—对羟基苯甘氨酸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乙二醛、苯酚和尿素为原料化学合成底物DL-对羟基苯乙内酰脲。以沟槽假单孢菌CPU1628或放线形土壤杆菌CPU1211为酶源,将DL-对羟基苯乙内酰脲生物转化为D-对羟基苯甘氨酸,产率分别为86%和80%。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冬虫夏草菌的生长速度和动态产孢量,揭示产孢规律和条件,探索人工繁殖的可能及评估其在对虫害生物防治中的应用潜力;测定它的抗异活性和抗菌谱,为对其活性产物的性质研究打下基础。方法:测量虫草菌株在真菌培养基生长时的菌落直径变化,用孢子计数法跟踪测定普通培养基和水琼脂上单菌落的动态产孢量并与相近虫草菌进行对比分析,用琼脂块法测定培养菌丝对致敏菌的抗异活性,测量比较抗菌圈大小和总结抗菌谱。结果:在PDA等3种常规真菌培养基上,CY-8202的菌落扩展与进时间呈线性关系。动态产孢量的测定表明,该菌株在适宜培养基上的单菌落产孢量可达10^7以上,并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长,大约200h后增长趋于平缓。对22个致敏菌株的抗菌实验显示,CY-8202培养菌丝对革兰氏阳性的枯草杆菌、四联球菌、白色葡萄球菌以及革兰氏阴性的普通变形杆菌、伤寒杆菌、产气杆菌和沙门氏菌等7株细菌有较强的抑制能力,对3株霉菌和1株放线菌有轻微抑制,对酵母菌未见抑制影响。结论:虫草菌丝的生长和产孢力是有效侵染寄主的两个重要因素,但菌丝生长速度不宜作为生长力强弱的唯一判断指标,菌丝的穿透力更加重要;具有超量产孢能力是虫草菌株强侵染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抗异活性表明冬虫夏草菌具有分泌比虫草菌素更广谱的抗生素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洋地黄细胞悬浮培养物使强心甙12β-羟基化是植物组织培养生物工艺应用的一个有意义的实例。采用固定化酶或完整细胞进行这种生物转化因有种种优点而愈益引人注意。本文介绍用藻朊胶包埋的洋地黄287T株的固定化细胞进行洋地黄毒甙和β—甲基洋地黄毒甙的生物转化。在自由悬浮细胞和固定化细胞的振动培养中,每种底物的生物  相似文献   

14.
以l-18-甲基炔诺酮的光学活性中间体氢物(1)为原料,经6步反应制得了l-18-甲基-3,17-二亚乙二氧基-雌甾-5-烯-11-酮(7),其中着重摸索了氢化反应、锂氨还原及将(4)的11α,17β-二羟基物用Jones试剂进行选择性氧化17β-羟基的反应条件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从植物杜仲的根、茎、叶中分离内生真菌并进行初步鉴定,并研究获得的杜仲内生真菌对异甜菊醇的生物转化活性。方法:采用形态学方法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并对其进行异甜菊醇生物转化活性筛选实验。结果:从健康杜仲的根、茎、叶中分离获得52株内生真菌,属于2纲,2目,4科,10属。其中有4株内生真菌对异甜菊醇具有生物转化活性,分别为交链孢霉Alternaria sp.EL3、瘤座霉Tubercularia sp.ER3、镰孢霉Fusarium sp.EL7及青霉Penicillium sp.ES2。结论:杜仲内生真菌多样性丰富,部分内生真菌对异甜菊醇具有生物转化活性,具有很好的研究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以l-18-甲基炔诺酮的光学活性中间体氢化物(1)为原料,经6步反应制得了l-18-甲基-3,17-二亚乙二氧基-雌甾-5-烯-11-酮(7),其中着重摸索了硼氢化反应,锂氨还原及将(4′)的11α,17β-二羟基物用Jones试剂进行选择性氧化17β-羟基的反应条件。  相似文献   

17.
84例真菌性角膜炎药物敏感试验与实验室检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筛选抗真菌角膜炎敏感药物及耐药菌株。指导临床进行个体化治疗。方法 84例真菌性角膜炎均经10%KOH湿片镜检查到菌丝或孢子确诊。取病灶坏死组织接种于沙氏培养基和玻片培养进行真菌菌种鉴定。根据菌落形态、生长速度、色泽、菌丝和孢子的形态等进行综合分析鉴定真菌菌种。将浸有抗真菌药液药敏植片置于真菌培养基表面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84例真菌中镰刀菌42例,交链互隔菌11例,酵母菌9例,曲霉菌8例,弯孢霉菌3例,青霉菌2例,枝顶孢霉菌1例,白色念珠菌4例,毛霉菌2例。那他霉素对镰刀菌感染为高敏。氟康唑对丝状菌耐药。对白色念珠菌、交链互隔菌角膜感染有效。结论 真菌性角膜炎进行药物敏感试验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又可防止药物滥用。增强药物治疗针对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大白口蘑(Tricholoma giganteum Massee)子实体的化学成分。方法大白口蘑子实体的乙酸乙酯部位经过硅胶、RP-18、Sephadex LH-20等多种材料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现代波谱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鉴定了12个化合物,它们分别为:亚油酸甲酯(1)、亚油酸(2)、麦角甾-4,6,8(14),22-四烯-3-酮(3)、麦角甾-5,7,22-三烯-3β-醇(4)、过氧麦角甾醇(5)、麦角甾-7,22-二烯-3β,5α,9α-三羟基-6酮(6)、麦角甾-7,22-二烯-3β,5α-二羟基-6酮(7)、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α,9α-四醇(8)、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9α-四醇(9)、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10)、3β-O-glucopyranosyl-5α,6β-dihydroxy-ergosta-7,22-diene(11)、脑苷脂D(12)。结论化合物1-3、6-12均为首次从该种真菌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广东湛江地区引起真菌性角膜炎的病原真菌的分布情况. 方法对70例疑患真菌性角膜炎的患者,取病变角膜上皮组织,分别进行真菌直接涂片镜检和真菌培养,并对检查阳性者进行菌种鉴定. 结果70例病眼患者均检出真菌,涂片镜检真菌阳性67份,阳性率为95.7%,真菌培养阳性65份,阳性率92.9%,总一致性为89.6%.检出菌种分属14个属26个种,其中镰刀菌属22株(33.8%),弯孢霉属20株(30.8%)、曲霉属4株(6.2%),球孢子菌属4株(6.2%),其他菌属15株(23.1%). 结论北热带的广东湛江地区真菌性角膜炎主要致病菌属为镰刀菌属和弯孢霉属,主要菌种以新月弯孢霉最多见.  相似文献   

20.
以4′—胆甾烯氧羰基苯并-15-冠-5(CH-B-15-C-5)直接涂渍在硅烷化102白色担体上作成一种新型的GC固定相,对醛类同系物的气固色谱(GSC)、普通气液色谱(GLC)和冠醚液晶气液色谱(CL-GLC)的分离效果进行了比较研究,并探讨了分离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