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僵硬性胸腰段后凸畸形矫形前后影像学参数对比分析及相关性研究,探讨经椎弓根椎体截骨(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矫形对矢状面脊柱骨盆序列的影响,进而探究AS后凸患者脊柱骨盆序列的代偿机制。方法 2004年1月~2010年3月,38例AS僵硬性胸腰段后凸畸形患者行后路单节段或双节段截骨矫形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矫形前后拍摄全脊柱侧位X线片,测量AS患者全脊柱后凸角(Cobb T1~S1)、矢状面平衡距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及截骨角度(PSO angle)。观察矫形前后影像学参数变化,控制影响患者个体差异的因素,将影像学参数做偏相关分析。结果矫形前,Cobb T1~S1=56°±28°,PI=45°±9°,PT=38°±13°,SS=7°±12°,SVA=21 cm±9 cm;矫形后,Cobb T1~S1=11°±22°,PI=46°±9°,PT=21°±10°,SS=24°±9°,SVA=9 cm±5 cm。矫形前,PT、SVA与Cobb T1~S1偏相关系数分别为r=0.81(P〈0.01)、0.64(P〈0.01);矫形后,PT、SVA与Cobb T1-S1偏相关系数分别为r=0.58(P〈0.05)、0.72(P〈0.01)。PSO angle与Cobb T1~S1、PT偏相关系数分别为r=-0.82(P〈0.01)、-0.56(P〈0.05),PSO angle与SVA无相关性。结论矫形前后,AS患者通过后旋骨盆代偿全脊柱后凸所致的矢状面失平衡;骨盆后旋程度、矢状面平衡距离与全脊柱后凸程度呈正相关;人体自身代偿机制优先恢复骨盆的中立状态而非改善矢状面平衡距离。  相似文献   

2.
成俊遥  宋凯  郑国权  王征 《脊柱外科杂志》2017,15(3):141-145,155
目的设计强直性脊柱炎(AS)重度胸腰段后凸畸形患者的双节段截骨方法,并进行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2年12月于本院接受双节段截骨设计及手术矫形的10例AS重度胸腰段后凸畸形合并腰椎前凸角度减小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手术前后包含骨盆的自然站立位脊柱全长X线片,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的T_5~S_1 Cobb角、胸腰段后凸角(TLK)、腰椎前凸角(LL)、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及矢状面偏移(SVA)等相关影像学参数,以及术前及术后1年随访时患者生活质量,使用健康相关生活质量(HRQoL)量表评估,通过对比评价双节段截骨手术矫形效果。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T_5~S_1 Cobb角、PT、TLK及SVA均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L及SS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无明显改变。术后1年随访时HRQoL得分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节段截骨设计为AS胸腰段后凸畸形合并腰椎前凸角度减小患者的矫形提供了精确且可重复的方法,可使患者获得满意的矫形效果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进行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 AS)僵硬性胸腰段后凸畸形矫形前后影 像学参数与主观评分的相关性研究。 方法2004 年1 月至2010 年3 月, 对收治的38 例无脊髓神经症 状与体征、双髋活动良好的AS 僵硬性胸腰段后凸畸形患者, 行后路单节段或双节段经椎弓根截骨矫形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男24例, 女14 例;年龄22~57 岁, 平均35 岁。测量AS 患者矫形前后身高、颌眉 角、屈膝角、全脊柱后凸角(Cobb T1~S1)、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 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tle, PT)、 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 SS)、矢状面平衡距离(sagittal vertical axis, SVA), 记录患者矫形前后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脊柱侧凸研究会-22 项问卷(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22, SRS-22)评分。分析矫形前后外观、影像学参数及主观评分变化;控制影响患者个体差异的因素, 将影像 学参数及主观评分行偏相关分析。 结果 患者矫形后外观、生存质量、活动能力、心理状态趋于正常; Cobb T1~S1、SVA及骨盆位置性参数(PT、SS)显著改善。矫形前Cobb T1~S1、PT、SS、SVA 与ODI 行走、站 立分项呈偏相关。矫形后PT、SS 与ODI 总分、行走、站立呈偏相关, 但Cobb T1~S1、SVA 与ODI 总分、行 走、站立不呈偏相关。 结论 骨盆后旋状态导致AS 后凸畸形患者直立活动能力下降, 确保骨盆中立位 是矢状面平衡重建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腰椎后路经椎弓根椎体楔形截骨的蛋壳技术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34例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患者,平均年龄为34.6岁,男性27例,女性7例.根据术前测量的颌眉垂线角,采用后路经L2或L2及L3椎弓根的椎体楔形截骨.[结果]所有患者都能很好的耐受手术.手术时间为150~ 210min,出血量为1 000~2 400 ml.无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颌眉垂线角由术前的平均41°矫正为术后的平均为5°.所有患者能够平视行走,矢状面平衡和步态得到明显改善.随访中植骨均获骨性融合,无断钉及内固定失效发生.[结论]腰椎后路经椎弓根的蛋壳技术,能够在充分保护脊髓和神经根的前提下实现椎体的楔形截骨,对于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后路经椎弓根截骨术(PSO)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继发颈胸段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1月—2015年3月,本院采用PSO治疗AS继发颈胸段后凸畸形患者7例。患者翻身至手术床之前,先放置石膏床于患者腹侧,并在患者颈胸段与石膏床的空隙处填充数个长方形棉垫。术中C6~T1后方截骨及经C7椎弓根椎体截骨完成后,由台下助手缓慢逐个抽取垫于患者和石膏床之间的长方形棉垫。待棉垫抽取完毕后,患者颈胸段的曲度在重力的作用下恢复至近似直线。然后采用体内弯棒技术进一步增加颈胸段前凸曲度。记录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用颈胸段(C_2~T_1)后凸Cobb角、颏眉角(CBVA)、C_2~T_1矢状面偏移距离(SVA)、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和健康调查量表(SF-36)评估临床疗效。结果 7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260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1 571 m L,平均随访24.4个月,术前C_2~T_1 Cobb角平均为26.2°,末次随访时为-5.4°。术前CVBA平均为43.1°,术后改善至-0.9°。术前C_2~T_1 SVA平均为6.7 cm,术后改善至3.0 cm。末次随访时,患者的VAS评分由术前的85.0分改善至17.1分;SF-36躯体机能评分(PCS)由术前的20.7分改善至79.3分;SF-36精神机能评分(MCS)由术前的12.8分改善至81.6分。结论 PSO治疗AS继发颈胸段后凸畸形可以有效地恢复颈胸段的矢状位平衡,较好地改善患者前方视野受限、颏-胸畸形等症状,采用术中体内原位弯棒技术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胸腰段后凸畸形截骨矫形手术时近端固定椎(upper instrumented vertebra,UIV)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5月于解放军总医院骨科行单节段或双节段经椎弓根截骨或脊椎去松质骨截骨治疗AS胸腰段后凸畸形患者123例,其中男110例,女13例;年龄21~56岁(36.1±6.1岁),截骨椎(osteotomied vertebra,OV)均分布于T11~L4。根据UIV与近端OV的位置关系将患者分组:A组,UIV为近端OV头侧第3个椎体(n=64);B组,UIV为近端OV头侧第4个或更多椎体(n=59)。分别对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手术前后脊柱矢状面参数[全脊柱后凸角(global kyphosis,GK),胸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胸腰段后凸角(thoracolumbar kyphosis,TLK),腰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及矢状面偏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根据UIV是否跨过后凸顶椎(apical vertebra,AV),将患者分为AV组(n=34)和Non-AV组(n=89),同样比较两组患者的上述参数。结果:随访24~60个月(29.3±3.2个月),随访期内所有病例均未发生内固定失败。A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与B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平均固定节段明显少于B组(7.2±1.0 vs.8.2±1.5,P0.05);两组矢状面参数及ODI在术前、末次随访时以及末次随访时的改善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患者末次随访时胸背部疼痛或异物感的发生率(10/64)明显低于B组患者(25/59)(P0.05)。A组交界性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发生率与B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1/64 vs.2/59,P0.05)。AV组和Non-AV组比较,AV组平均固定节段明显多于Non-AV组(P0.05),两组矢状面参数及ODI在术前、末次随访时及末次随访时的改善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AV组的胸背部疼痛或异物感发生率明显高于Non-AV组(P0.05),两组PJK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1/34 vs.2/89,P0.05)。结论:AS胸腰段后凸畸形行截骨矫形时,UIV选择近端OV头侧端第3个椎体矫形与固定融合的效果满意,且患者出现胸背部疼痛或异物感的发生率更低;UIV跨过后凸顶椎时,易出现胸背部疼痛或异物突出感的情况。  相似文献   

7.
经椎弓根楔形截骨矫正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研究经腰椎椎弓根楔形截骨矫正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的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2003年1月~2006年12月收治12例男性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患者,平均年龄36岁。手术采用一期后路经L3椎弓根截骨矫形,截骨节段上方和下方至少2个节段椎弓根螺钉矫正固定。测量患者术前和术后颌眉线/垂线夹角和脊柱侧位X线L2~4椎体Cobb角度。结果患者颌眉线/垂线夹角由术前平均76.3°矫正到术后平均17°,而L2~4的Cobb角度由术前平均后凸6.7°矫正到术后平均前凸48.6°。所有患者能够平视行走,矢状面平衡和步态得到明显改善。结论对于严重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患者,经腰椎椎弓根楔形截骨矫形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后路截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后凸畸形的效果.方法 选择60例AS并后凸的患者,男35例,女25例;年龄25~54岁,平均33岁;身高148~172 cm,平均身高162.3 cm.矢状面不同的Cobb's角:T5~T12 70°~120°,平均83°;T11~L4 5°~51°,平均37°;胸腰段后凸Cobb's角(多集中在T10-L2)35°~97°,平均48.6°;L1~L5 32°~-8°,平均4°.颌眉垂线角41°~84°,平均53.3°.均无明显神经症状.分别采用顶椎区Smith-Petersen脊柱截骨、改良式多个节段Smith-Petersen脊柱截骨、"三明治"式截骨、Thomasen经椎弓根截骨、椎体切除5种不同的截骨方法来矫正后凸畸形.内固定全部选用椎弓根螺钉技术.其中,顶椎区Smith-Petemen脊柱截骨12例;改良式多个节段Smith-Petersen脊柱截骨28例;"三明治"式截骨5例;Thomasen经椎弓根截骨lO例;椎体切除5例.结果 术后患者平均身高增长8.7 cm,矢状面不同的Cobb's角:T5~T12 30°~60°,平均43.2°;T11~L2~2°~11.3°,平均3.8°;胸腰段后凸畸形Cobb's角(多集中在T10~L2):-2°~12.7°,平均5.6°;L1~L521°~-38°,平均32.8°.颌眉垂线角-8°~15.8°,平均8.3°,均无明显神经症状.随访2~10年,截骨部位均在6~12个月时,出现椎体间和椎板的骨性融合.术后外形明显改善,心肺功能好转.结论 治疗强直性脊柱后凸,对于不同程度的后凸应当采用不同的截骨方式.椎板截骨多适用于后凸较轻、椎体前缘无明显骨性融合的患者,对于骨质疏松明显、椎体前方骨桥明显的患者应当选择三柱截骨,对于后凸角度较大,顶椎有楔形变的严重AS患者应当采用顶椎区一个或多个椎体切除.  相似文献   

9.
强直性脊柱炎颈胸段后凸畸形截骨矫正术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作者自1961—2002年,手术治疗强直性脊柱后凸560例,其中颈胸段后凸截骨矫正手术仅作了3例,其余病例均为胸腰段和腰段的截骨术。560例患者中合并明显颈胸段脊柱后凸的患者17人,但由于该节段截骨的危险性大,想来想去未敢大量开展这项工作,只是近10a来在应用田氏脊柱骨刀作全脊柱截骨术的基础上,才着手这项工作,取得了初步的手术方法和术后处理的经验,愿提出探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经椎弓根椎体截骨(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 PSO)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胸腰 椎后凸畸形术后脊柱-骨盆参数的变化及意义。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 年7月至2010 年10 月在我: 行L1 PSO矫形内固定术的21 例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男18 例, 女3 例;年龄(35.6±10.8) 岁(21~53 岁)。所有患者手术前后均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统计测量所有患者的术前、术后即 刻X线片的胸椎后凸(thoracic kyphosis, TK)、腰椎前凸(lumbar lordosis, LL)、全脊柱最大后凸Cobb 角 (globe kyphosis, GK)、固定节段角度(angle of the fusion levels, AFL)、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 SVA)、骨盆投射角(pelvic incidence, PI)、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 SS)和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ing, PT)。 结果脊柱-骨盆相关参数中, 除TK 和PI 外, 其余参数手术前后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LL 的变化与PT(r=0.59, P=0.005)、SS(r=0.64, P=0.002)、SVA(r=0.49, P=0.025)及AFL(r=0.60, P= 0.004)的变化存在线性相关, PT的变化与SS(r=0.94, P=0.000)的变化存在线性相关, AFL的变化与PT (r=0.59, P=0.005)、SS(r=0.61, P=0.003)的变化存在线性相关。 结论 PSO能够显著地改善强直性脊柱炎 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LL的重建与骨盆矢状面形态的改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估后路联合经椎弓根椎体间截骨手术(PSO)和椎板关节突V形截骨术矫正强直性脊柱炎(AS)合并重度胸腰椎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4年8月至2007年6月,共收治AS合并重度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8例,均为男性,年龄28~46岁,平均32岁;平均胸椎后凸角度(T1~T12)96°(80°~112°),腰椎前凸角度(L1~S1)平均10°(5°~15°),平均颏眉角47°(40°~58°),平均注视角43°(32°~50°).8例患者均在L3椎体行PSO术并在胸腰段(T12~L1,L1-2)之间进行椎板关节突V形截骨.术后综合评估影像学、临床疗效以及并发症的情况.结果 8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298.1±20.7)min,术中失血量(1588.8±171.6)ml.8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1.5±7.7)个月.术后平均胸椎Cobb角76.1°±9.6°,矫正20.3°±1.1°;术后平均腰椎前凸角48.4°±4.7°,矫正38.4°±4.7°.术后平均颏眉角16.5°±4.6°,注视角73.0°±5.2°.矢状面平衡矫正(12.3±1.6)cm.无血管、神经损伤、应力性骨折等重大并发症发生,术后未发生冠状面的失代偿.结论 后路联合单节段PSO联合双节段楔形截骨术矫正As合并重度后凸畸形效果安全可靠,可明显改善患者视野范围.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经椎弓根不对称截骨(asymmetrical 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 APSO)在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 AS)胸腰椎侧后凸畸形患者冠状面和矢状面平衡重建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0月至2012年6月采用APSO手术治疗16例AS胸腰椎侧后凸畸形患者资料,男13例,女3例;年龄22~48岁,平均35.4岁。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均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测量冠状面和矢状面参数:冠状面Cobb角,冠状面躯干偏移(central sacral vertical line,CSVL)、胸腰椎最大后凸角(global kyphosis,GK)、矢状面躯干偏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和骨盆投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采用SF-36量表评估AS胸腰椎侧后凸畸形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的生活质量。结果 随访时间24~63个月。冠状面Cobb角由术前25.8°矫正至术后7.6°,矫正率70.5%;CSVL由术前5.6 cm矫正至术后1.8 cm;GK由术前76.8°矫正至术后25.6°,矫正率66.7%;SVA由术前15.1 cm矫正至术后3.8 cm。LL、PT和SS分别由术前的-0.4°、33.6°和10.3°矫正至术后44.1°、22.6°和20.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冠状面Cobb角、CSVL、GK、SVA、LL、PT和SS出现轻度矫正丢失。末次随访时AS患者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社会功能和情感职能评分均获得明显提高。结论 AS胸腰椎侧后凸畸形患者同时伴有冠状面和矢状面失平衡,导致其生活质量严重降低。APSO手术在矫正其矢状面失平衡的同时,还可明显改善冠状面躯干失平衡,可实现满意的双平面重建;患者生活质量较术前也获得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经椎弓根椎体内楔形闭合截骨术治疗胸腰椎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23例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行椎弓根楔形闭合截骨矫正术,其中陈旧性胸腰椎骨折14例;先天性半椎体畸形5例;强直性脊柱炎4例。观察术前、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矢状面Cobb角、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的变化。结果平均随访34个月,术后后凸Cobb角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与术后比较无明显丢失(P〉0.05);术后腰痛及末次随访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随访ODI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椎弓根椎体内楔形闭合截骨术治疗胸腰椎后凸畸形能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多节段经关节突“V”形截骨(Smith-Petersen osteotomies,SPOs)与经椎弓根椎体截骨(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重建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脊柱-骨盆复合体平衡的效果。方法 2000年8月至2010年6月应用SPOs或PSO矫形内固定术治疗39例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SPOs组15例,男13例,女2例;年龄18~42岁,平均(28.1±7.1)岁。PSO组24例,男20例,女4例;年龄21~53岁,平均(38.3±7.9)岁。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的脊柱-骨盆参数: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全脊柱最大后凸Cobb角(global kyphosis,GK)、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骨盆投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和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ing,PT)。结果 除TK和PI外,其他参数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前测量指标除PI、GK及LL外,其他参数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LL、GK、PT及SS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SVA、LL、GK、PT及SS的矫正丢失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PSO能够获得更好的脊柱-骨盆复合体平衡重建,而SPOs易于发生远期矫正度丢失。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环钻在经椎弓根截骨(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治疗陈旧性胸腰椎压缩骨折伴后凸畸形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2月至2010年2月行常规PSO和应用环钻行PSO治疗37例陈旧性胸腰椎压缩骨折伴后凸畸形患者资料。常规组21例,男14例,女7例;年龄(55.6±3.7)岁;后凸角为45.3°±4.6°。环钻组16例,男11例,女5例;年龄(53.3±4.2)岁;后凸角为47.6°±5.9°。评估患者的疼痛改善情况及神经功能改善率。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常规组随访时间为12~22个月,环钻组为13~20个月。手术时间、出血量、人均输血量常规组分别为平均(224±45) min、(1043±234) ml、(876±300) ml,环钻组分别为平均(180±31) min、(785±163) ml、(500±230) ml。Cobb角术后平均矫正率及末次随访时Cobb角矫正丢失率常规组分别为91.4%、5.8%,环钻组分别为90.9%、6.2%。JOA评分改善率常规组为81.1%,环钻组为83.7%;常规组VAS评分降低(7.7±1.1)分,环钻组降低(7.8±0.8)分。术后常规组1例患者诉鞍区麻木,末次随访时基本正常。两组术后均无感染、血栓形成,末次随访时截骨间隙及后方植骨已融合,无假关节形成,无螺钉松动、断裂、脱出等并发症。结论 环钻用于PSO治疗陈旧性胸腰椎压缩骨折伴后凸畸形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提高截骨效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单节段"蛋壳"式椎体截骨术矫正胸腰段脊柱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6月~2006年6月收治的骨折后陈旧性胸腰段椎体后凸畸形患者共21例,既往治疗包括非手术治疗8例,后路手术治疗13例。本组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腰背痛,疼痛的VAS评分为4.3~7.5分,平均5.6分;神经损伤程度按照Frankel分级进行评定,A级5例,B级3例,C级7例,D级2例,E级4例。本组后凸畸形的Cobb角为28°~75°,平均48°,后凸顶端均为原骨折椎体节段,所有患者均采用后路单节段"蛋壳"技术于后凸顶椎处进行椎体截骨,通过椎弓根固定系统加压固定。观察手术前后后凸畸形的矫正率、疼痛VAS评分及神经功能的恢复。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6~48个月,平均22个月。手术平均用时212min(128~360min),平均出血量为800mL(400~2200mL)。术后后凸角平均为13°,平均矫正约35°;腰背部疼痛均有明显缓解,术后随访VAS评分平均2.3分(1.0~3.5分),比术前平均降低3.3分。结论单节段"蛋壳"式椎体截骨术截骨后前中后三柱均为骨性接触,融合率高,矫正效果可靠(平均35°),避免了前方大血管损伤的危险,此术式在矫正胸腰段脊柱后凸畸形这一方面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