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残留胆囊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1 关于残留胆囊胆囊切除术中由于多种原因所造成的不完全胆囊切除、胆囊次全切除或术中已存在副胆囊未处理,均可产生残留胆囊,可含残留结石或复发结石.胆囊残留部分可包括胆囊颈、胆囊壶腹部或过长的胆囊管(>1 cm),甚至整个副胆囊,其残留部分黏膜并无缺损,可同时残留结石,或日后复发结石,可引发一系列临床征象,类似于首次术前的临床表现,属于胆囊切除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残留胆囊的处理与预防方法.方法 对56例残留胆囊病人处理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6例均经临床及影像学检查确定诊断,择期手术切除残留胆囊后均获痊愈.结论 (1)根据既往有胆囊切除术后反复发作的胆道症状及现代影像学可确定残留胆囊诊断;(2)残留胆囊切除是治愈本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纤维胆道镜治疗术后胆管残留结石(附6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纤维胆道镜治疗了62例术后胆管残留结石的病人。57例病人结石取净,取净率91.94%。肝胆管结石病人术后残石率高是目前胆道外科难题之一,术后通过胆道镜从T管窦道取石是一个切实有效的途径。T管的放置直接影响术后胆道镜取石的顺利进行。为方便术后取石应选择较粗的T管,T管的放置以“短、直、宽”为原则。术后要注意T管的保护,T管造影、B超、CT等的检查使胆道镜取石前有一个初步的定位诊断,减少漏诊。胆道镜操作技巧的熟练和取石器械的进步是提高结石取净率的有效保证。随着纤维胆道镜技术的发展必能促进肝胆管结石的治疗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4.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少见并发症(附2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临床病例例1 患者,女,52岁。8个月前因胆囊结石在院外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据患者自述,手术历时约2小时,术中取出30多粒小结石(直径0.5cm左右),胆囊壁有多处破裂,经术后置管引流创口愈合良好,但感右上腹胀痛,经抗炎等对症治疗1周症状稍有缓解后出院。6个月前,右上腹胀痛逐渐加重,并发现剑下穿刺孔附近有一包块,B超检查提示右上腹有一5.2cm×4.8cm的囊性包块,继而自溃流脓,经反复冲洗换药,伤口一直不愈而形成窦道。故于4个月前在另一医院行剑下窦道切除,术中在窦道底部取出数粒沙粒…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胆囊切除术后残留胆囊管合并结石的临床诊断及治疗,分析其成因,总结降低其发生率的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2000年~2010年收治的13例胆囊切除术后残留胆囊管合并结石的临床表现、术前影像、诊治结果。结果 13例残留胆囊管结石均为术前诊断,并经手术证实。所有患者均成功切除残留胆囊管,去除病灶。除1例术后轻微胆漏和1例肠粘连经保守治疗后恢复外,其余术后恢复良好。随访10个月至2年,术前症状完全消失。结论 胆囊切除术后残留胆囊管合并结石诊断并不困难,手术是治疗残留胆囊管合并结石唯一方法。严格精准的手术操作是减少残留胆囊管结石发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残留结石性胆囊炎的诊断与手术治疗体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残留结石性胆囊炎的原因、诊断及手术治疗的技术。方法 对33例经手术证实的残留结石性胆囊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3例均经再次手术治愈。随访3月-12年,效果优良率:92.86%。结论 引起残留结石性胆囊炎的原因很多,最根本的就是未遵循辨-切-辨三字程序。其主要症状和体征与结石性胆囊炎相似,诊断上各项辅助检查的准确率不高,必须对各项检查进行综合性分析。治疗上必须遵循辨-切-辨三字程序,先切开胆总管、肝总管,再切除残留胆囊。  相似文献   

7.
努力提高胆囊残留病变的防治水平   总被引:41,自引:1,他引:40  
18 8 2年Langerbuch实行第一例胆囊切除术 ,开拓了胆道外科的发展 ,历经百余年的完善已是并发症和死亡率均低的经典手术 ,称之为金标准。尽管如此 ,如何努力提高胆囊切除术的质量始终是一个极其重要而又具丰富内涵的实际问题 ,现在和将来都应加以注意。胆囊残留病变的问题 ,当今显得比较突出 ,应引起思考。 1 987年法国医生Mouret成功地施行LC胆囊切除术 ,胆道外科迈向微创时代 ,胆囊残留病变的发生和危害亦发生了变迁。因胆囊切除术后而症状仍存在的病人 ,四处寻医 ,常常被戴上“胆囊术后综合征”的帽子 ,长期得不到有效…  相似文献   

8.
由于胆囊切除适应证放宽,开腹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基层医院的广泛开展,胆囊切除术后残余病变的发病率也日渐增高,具体发病率尚无法统计。现对我院近10年来收治胆囊切除术后残余病变30例的发生原因,预防和治疗进行分析探讨。[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脾脏占位病变少见,本文报告19例脾脏占位病变,其中良性病变15例(脾囊肿3例、良性肿瘤5例、结核3例、脓肿4例),恶性肿瘤4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因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易漏诊、误诊,本组19例仅5例术前获得确诊。治疗以手术为主,并配合相应的全身治疗。文内还就脾脏占位病变的病理类型及临床特点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胆囊隆起样病变的诊治原则。方法回顾分析203例手术切除胆囊隆起样病变病例的临床、病理特点。其中197例行术前B超检查,203例均行术后病理检查。结果胆囊良性病变共190例(胆固醇息肉128例,单纯腺瘤16例),98.0%的胆固醇息肉直径小于10mm,半数以上的胆固醇息肉为多发;腺瘤多为单发,平均直径为(6.0±3.4)mm;良性病变患者有症状者87.9%(167/190)。胆囊恶性病变13例(腺癌8例、乳头状腺癌5例),平均直径为(11.2±3.1)mm,年龄均大于55岁。结论对于B超提示的胆囊隆起样病变,胆固醇性息肉、腺瘤是最常见的良性病变,腺癌是最常见的恶性病变。对于有症状者应行手术治疗,年龄大于60岁、直径大于10mm以及合并结石的单发息肉是恶性病变的危险因素。对于无症状者,应综合分析,再决定是否手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表现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2008年期间我院收治的35例GIST患者的临床表现和随访资料。结果 GIST发生部位:胃22例(62.8%),小肠8例(22.9%),结直肠2例(5.7%),腹膜后或肠系膜3例(8.6%)。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CD117(+)32例(91.4%),CD34(+)18例(51.4%),SMA(+)4例(11.4%),S100(+)2例(5.7%)。35例患者均接受了手术治疗,其中根治性手术30例,非根治性手术5例,联合脏器切除10例。随访中位时间34个月,随访率为100%(35/35)。全组患者1、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5.4%、87.2%和77.9%。本组患者中有3例术后复发转移患者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的患者至今仍带瘤生存。患者的5年累积生存率与肿瘤大小、有无肿瘤坏死、核分裂数、肿瘤细胞核异型性、肿瘤部位及手术方式有关(P<0.05)。结论 GIST主要通过术后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明确诊断,完整的局部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复发转移病例需要手术与药物治疗的结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腹膜后血管滤泡增生症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3例病例并结合相关文献做一回顾性分析。结果 该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腹部包块、贫血等症状,均经手术治疗。术中见包块直径为7~18cm。2例手术完整切除全块,其中1例病理检查为透明血管型,随访至今(7个月)健在,无复发;另1例为浆细胞型,随访2年后失访。余1例仅行剖腹探查术,取部分组织作病理检查,病理报告为浆细胞型,术后8个月死亡。结论 本病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和影像特点,术前难以诊断,确诊须依靠病理检查。手术完整切除肿瘤是治疗本病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13.
成人先天性巨结肠的诊断和外科治疗(附8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成人先天性巨结肠的诊断和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至2004年12月我院收治的8例成人先天性巨结肠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男6例,女2例,年龄19~49岁,平均31岁,均行手术治疗,其中2例因急性肠梗阻行结肠造瘘术,另6例患者行Duhamel手术一期切除,其中2例行Kocker钳夹法,4例采用吻合器吻合,保留端肠管术中冰冻病理检查均可见神经节细胞。8例患者随访至今无复发,生活质量佳,排便功能良好,男性患者无性功能障碍。结论Duhamel手术是治疗成人先天性巨结肠的有效方法,吻合器吻合可明显减轻患者的痛苦,术后无复发,排便功能及性功能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桥本病合并甲状腺癌的诊疗体会(附1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桥本病(Hashimoto'sdisease,HD)合并甲状腺癌(thyroidcarcinoma,TC)的临床特点和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3年7月~2005年7月16例HD合并TC患者的临床资料。16例均于彩超下行细针穿刺,9例1次、3例2次针吸查见癌细胞;4例针吸阴性者,B超示包膜不完整而高度怀疑HD合并TC,行术中冰冻诊断确诊。16例均行患侧甲状腺腺叶及峡部全切、对侧甲状腺次全切除,其中3例加行同侧改良式颈淋巴结清扫。结果术后病理诊断HD合并乳头状癌13例、滤泡状癌3例。全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甲状腺功能减退,常规行甲状腺替代和(/或)抑制治疗。术后并发轻度声音嘶哑1例,予营养神经药物和颈部理疗3月后好转。1例术后4年死于甲状腺癌转移,余15例健在。结论HD患者甲状腺触诊或怀疑有结节者可常规行超声检查或99mTc甲状腺扫描,超声引导下行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对提高HD合并TC的诊断有较高参考价值;手术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一般采用患侧甲状腺及峡部全切加对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颈淋巴结肿大时可加行改良颈淋巴结清扫术;术后常规应用甲状腺素治疗可预防甲状腺功能低下。  相似文献   

15.
急性前列腺炎的诊治(附35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提高急性前列腺炎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2004年3月35例急性前列腺炎的诊治结果,均采用抗感染、对症处理、支持等治疗,2例伴前列腺脓肿行外科引流,3例急性尿潴留者予留置尿管处理。结果:所有患者治疗3~5 d体温正常,血、尿常规及尿培养、B超检查1~2周恢复正常,排尿困难者最大尿流率改善。结论:急性前列腺炎患者在确诊后应早期、足量、长程应用敏感抗生素,并给予相应的对症治疗,有脓肿形成者应行外科引流。  相似文献   

16.
阴茎异常勃起的诊断及治疗(附13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阴茎异常勃起的病因、诊断、分型及治疗.方法:阴茎异常勃起患者13例,年龄20~61岁,平均36岁.勃起时间16~240 h.平均128 h.根据阴茎海绵体血气分析,阴茎海绵体超声多谱勒检查,放射性核素显像,选择性阴部内动脉造影等检查对患者进行诊断和分型.根据分型及病情轻重分别给以保守治疗、选择性阴部内动脉栓塞术、阴茎海绵体灌洗术等治疗.结果:5例高流量型阴茎异常勃起患者均有外伤史,8例低流量型阴茎异常勃起病因较为复杂.所有患者经相应治疗后阴茎勃起消失.随访2~24个月,5例高流量型患者均保留良好的勃起功能,7例低流量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勃起功能减退.结论:详细的病史、阴茎海绵体血气分析、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阴部内动脉造影是区分高流量型和低流量型阴茎异常勃起的重要方法.高流量型阴茎异常勃起可采取保守治疗和选择性阴部内动脉栓塞术治疗.而阴茎海绵体灌洗术是治疗低流量型阴茎异常勃起的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17.
脾囊肿的诊断与治疗(附9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脾囊肿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 对我院1995—2001年收治的9例脾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例脾囊肿患者均行手术治疗,行全脾切除7例,其中保留副脾l例,2例行脾片网膜囊内移植;2例行囊肿及部分脾切除。本组均治愈,经随访11个月一lo年,均未发现有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结论 脾囊肿少见;诊断主要依靠B超及CT检查;以手术治疗为主,可选择全脾切除、半脾成脾部分切除,尽可能行保脾手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正确评价胰岛素瘤的各种定位诊断方法和各种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普外科与吉林省肿瘤医院普外科1985年6月至2005年6月期间诊治的38例胰岛素瘤的临床资料,系统评价术前超声、术中超声、术前CT及术前增强CT定位诊断方法。结果术前超声、术前CT、术前增强CT及术中超声检查其确诊率分别为47.4%、51.5%、85.7%及100%。行肿瘤局部摘除术21例,单纯远端胰腺切除术14例,远端胰腺切除术联合脾摘除3例。结论胰岛素瘤的术前定位诊断较困难,术前超声与术前CT在术前定位诊断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增强CT能够明显提高胰岛素瘤的术前诊断率,术中超声是胰岛素瘤最有效的定位诊断方法。行肿瘤摘除术是治疗良性胰岛素瘤的最佳方式,能够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多发性胰岛素瘤或恶性胰岛素瘤应行胰腺次全切除术以避免复发,必要时可联合脾脏摘除。  相似文献   

19.
1983年以来我院经手术和病理确诊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39例,男13例,女26例,平均年龄42岁,双肾肿瘤7例,单侧多发肿瘤8例。术前主要依靠B超和CT诊断。本文比较了各种影像学检查。讨论了肿瘤的自发性破裂和出血倾向。尽管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在病理有恶性存在,罕有局部浸润,未发现转移病灶。近来从DNA水平研究显示,该肿瘤为多中心源性的原发良性肿瘤。外科手术处理应根据肿瘤的具体情况,尽可能保存更多的肾组织,避免肾切除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