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加强医疗机构药品风险管理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雪芳  刘丹霞 《今日药学》2008,18(5):72-73,23
药品作为特殊商品,具有需要进行风险管理的典型特性。药品可以治病,也可以致病的“双刃剑”的特性,决定了医疗机构使用药品具有高风险的特点。医疗机构加强药品风险管理,不仅关系到医疗机构规避医疗纠纷,更重要的是关系到患者的治疗安全,也就是在使用药品的关键环节上进一步保证人民用药的安全有效。本文从药品风险和药品风险管理的基本概念入手,分析医疗机构进行药品风险管理的必要性,提出从药品的购进、使用、监测以及召回等环节加强医疗机构的药品风险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排查和防控武汉市大中型医疗机构药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风险,规范医疗机构药品全流程的管理。方法:依据《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湖北省药品使用质量管理规定》等要求,药学专家和药品监管人员以全市56家大中型医疗机构为评估对象,对组织机构与人员管理、文件管理、药库管理、药房管理、医院制剂配制管理、特药抗菌药及ADR监测管理进行药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排查药品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风险点,提出合理化建议。结果:本次评估56家医疗机构的平均得分率为88.2%,评级优秀的占76.8%;药库管理是6个大项中风险最高的项目,82.1%医疗机构此项目存在风险;按子项目风险级别排序,排名前5的分别是冷链管理、临床药师配备、药库药品存放、药品养护和特药管理。三级医院药品质量安全风险管理情况优于二级医院、综合医院风险管理情况优于专科医院。结论:该市大中型医疗机构药品质量安全管理还存在一定的风险,各级医疗机构应加强药品管理,降低药品质量安全风险,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3.
摘要 药品使用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使得药品使用监管成为药品管理中颇为重要的环节。风险管理概念被引入药品管理过程后,倍受国家和医疗机构的认可与推荐,已成为医院药学发展的热点和药学服务的关键环节。该文从医疗机构药品风险管理的程序入手,探讨在我国医药发展现状下医疗机构实现药品效益 风险平衡的措施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阎玺宇  姚艳丽 《中国药事》2006,20(11):656-657
《药品管理法》第二十五条对医疗机构制剂在医疗机构之间的调剂使用作了严格规定:“特殊情况下经国务院或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医疗机构配制的制剂可以在指定的医疗机构之间调剂使用”。依据此规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制订了《医疗机构制剂注册管理办法》(试行),于2005年8月1日开始施行。山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了山东省《医疗机构注册管理办法》(试行)实施细则,对境内申请医疗机构制剂的配制、调剂使用以及相关的许可、检验和监督管理制订了更为详尽的规定。现就调剂使用医疗机构制剂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今后如何完善调剂使用医疗机构制剂有关的规定阐述个人意见,供有关部门及关注此项工作的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5.
医疗机构药品是广大人民群众用药的主要来源。由于对药品的选择权和质量的知情权由医院控制,病人在医院使用药品时消费信息不对称,始终处于劣势地位。因此各级卫生和药品监督管理等政府部门应将医疗机构的药品质量及其管理过程作为监管的重中之重。但由于医疗机构的福利属性,有关法律法规对医院药品管理的要求较为抽象,覆盖的内容也有限,很多具体的问题没有作明确规定。本文就医疗机构之间药品借调的法律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6.
浅论建立医疗机构使用药品法律许可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修订的《药品管理法》已于2001年12月1日正式实施,这部法律是我国法制建设的又一重大成果,标志着我国药品监督管理依法行政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是,这部法律没有建立医疗机构使用药品的法律许可制度。本文就此谈谈粗浅意见。  医疗机构使用药品现状 新修订的《药品管理法》将与药品流通有关的单位(个人)划分为生产、经营和使用,而处在药品流通领域至关重要的终端环节的医疗机构,其使用药品的现状如何呢? 一、缺乏药学人员  就我县近400余个医疗机构而言,除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县保健院外,其他医疗机构几乎没有…  相似文献   

7.
世界卫生组织(WHO)已将高危药品管理列为医疗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医疗机构高危药品管理制度都比较规范完善.目前,国内医疗机构整体而言尚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高危药品的应用风险已成为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本文就高危药品的概念,高危药品的应用过程等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应用失效模式和效果分析(FMEA)这一先进风险分析工具,将风险管理的理论、原则、方法等引入高危药品管理,通过在高危药品使用过程有关的药品危害的识别和风险评价的实践,提出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以期有效地避免或减少可预防的药品引起的危害,提高高危药品管理质量,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提高高危药品应用安全.  相似文献   

8.
2003年以来,齐齐哈尔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为加强药品使用环节监管,规范药品使用行为,保障人民用药安全有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了齐齐哈尔市《药品使用质量管理规范》(GUP)及齐齐哈尔市一、二、三级医疗机构《规范化药房现场检查验收细则》,在全市医疗机构开展了规范化药房检查验收活动。对达到标准的医疗机构规范化药房授牌并在新闻媒体上予以公示。截止2005年底,全市48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药房已有23家通过验收,成为齐齐哈尔市首批医疗机构规范化药房。此项工作,使医疗机构在药品使用理念、人员素质、制度建设、临床药学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9.
李晨  吴畏  张攀  侯敏 《中国药业》2023,(18):1-6
目的 加强药品集中带量采购(简称集采)政策的落实,提高集采药品合理使用水平,为重庆市各医疗机构药品集采政策的实施提供参考。方法 邀请重庆市40余位药学、医保等行业专家对重庆市药品集采工作进行总结,并提出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优化意见,通过3轮讨论和2轮专家审议后形成共识。结果 从组织构架、药品选择与目录构建、测算与报量、任务量分配、药品合理使用、结余留用分配方案、药品集采政策宣传引导与风险防控7个维度出发,制订了科学化、规范化的药品集采管理措施。结论 为医疗机构集采药品目录构建、采购量合理测算和药品合理使用等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进一步推进了药品集采工作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0.
药品作为特殊商品,具有需要进行风险管理的典型特性。药品可以治病,也可以致病的"双刃剑"的特性,决定了医疗机构使用药品具有高风险的特点。医疗机构加强药品风险管理,不仅关系到医疗机构规避医疗纠纷,更重要的是关系到患者的治疗安全,也就是在使用药品的关键环节上进一步保证人民用药的安全有效。本文从药品风险和药品风险管理的基本概念入手,分析医疗机构进行药品风险管理的必要性,提出从药品的购进、使用、监测以及召回等环节加强医疗机构的药品风险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1.
用药教育在高危药品管理中的意义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高危药品用药教育对提高医护人员高危药品认知度及高危药品管理水平的作用。方法 由医院药学部设计高危药品相关知识调查问卷,对医护人员进行考评,针对存在的问题开展高危药品相关知识的用药教育培训。评价用药教育前后医院高危药品管理状况及医护人员高危药品相关知识的认知度。结果 用药教育干预前,医护人员高危药品考核不合格率分别为60.22%和68.86%,优秀率分别为4.30%和1.80%,高危药品临床使用情况检查8项指标中有4项不达标。通过用药教育干预后,医护人员考评合格率达100.00%,优秀率分别上升至30.11%和44.31%,高危药品临床使用情况检查8项指标均达标。结论 通过对医护人员进行高危药品相关知识的用药教育,能显著提高高危药品的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提高公众的用药安全,促进合理用药.方法 调查2020年7月至9月黄石地区居民用药行为风险的知识-态度-行为(KAP),分析不同人群的用药风险水平和安全用药教育现状,以及用药风险的影响因素.调查问卷采用《中国居民用药安全行为风险KAP调查研究》问卷,结果按6级量表进行赋分,评估居民用药风险水平(用药知识、用药前行为...  相似文献   

13.
目的:基于大数据平台探索药物风险预警、风险干预、风险教育的新型药学服务模式的构建,以提升安全用药水平,提高药学服务质量,体现药师对医疗质量的核心价值。方法:从技术、能力、动力3个维度,实现3个创新,即基于大数据平台的用药风险防范交互系统,以临床用药风险为导向的药师培训体系,以用药风险防范为指标的绩效考评机制。结果:通过近4年实践,解决了早期预警技术缺失、风险干预手段落后、风险管控职责不清、风险防范能力不足、个体考核标准缺乏、奖罚激励机制缺失6个问题,监测患者86 000例次,成功干预风险医嘱3 300例次,不合理医嘱率由实施前24.9%降至实施后3.90%,每年节省药费约7 000万元,显著降低了药源性损害发生率,改善了患者用药依从性,提高了药师风险防范积极性,实现了全流程、精细化管理。结论:"360风险防范"药学服务能力培养创新模式可解决医疗机构用药风险防范的6个问题,实现安全用药"0风险"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Medications are perceived as health risk factors, because they might cause damage if used improperly. In this context, an adequate assessment of medication use history should be encouraged, especially in transitions of care to avoid unintended medication discrepancies (UMDs). In a case-controlled study, we investigated potential risk factors for UMDs at hospital admission and found that 150 (42%) of the 358 patients evaluated had one or more UMDs. We were surprised to find that there was no record of a patient and/or relative interview on previous use of medication in 117 medical charts of adult patients (44.8%). Similarly, in the medical charts of 52 (53.6%) paediatric patients, there was no record of parents and/or relatives interviews about prior use of medications. One hundred thirty-seven medical charts of adult patients (52.4%) and seventy-two medical charts of paediatric patients (74.2%) had no record about medication allergies and intolerances. In other words, there was a lack of basic documentation regarding the patient’s medication use history. As patients move between settings in care, there is insufficient tracking of verbal and written information related to medication changes, which results in a progressive and cumulative loss of information, as evidenced by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clinical transfers and medication orders. Proper documentation of medication information during transfer is a key step in the procedure; hence, it should be rightly performed. It remains unclear whether interviews, and other investigations about medication use history have been performed but have not been recorded as health-care data. Therefore, it is crucial to the improvement of medication use safety that documentation of all drug-related information—even if not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actual event—become routine practice in health-care organizations, since ‘what is not written does not exist’.  相似文献   

15.
李辉  张锦文  阳波  龚时薇 《中国药房》2012,(37):3466-3469
目的:探索促进我国儿童合理用药的有效管理措施。方法:收集1999-2010年间我国医院儿童用药文献1298篇,从宏观和微观上系统分析影响儿童用药的主要风险因素和类型。结果:目前导致我国儿童用药风险的因素涉及4个客观因素和2个主观因素。其中,客观因素包括儿童药品政策、医疗技术水平、患者监护人受教育程度和儿童生理特点;主观因素来自道德、行为风险因素。在临床实践中,构成我国儿童用药风险的类型主要有联合用药不当,用法、用量、剂型选择不当,抗菌药物使用率过高,儿童用药品说明书的用法、用量和安全性信息标注偏少,儿童高风险药品如头孢类抗菌药、中药注射剂的临床普遍应用等。结论:国家应建立儿童药品研发的激励机制和临床合理用药的监管机制;医院应加强儿童药品专项管理体制的建设,提高用药监测和对患者监护人的用药教育水平。  相似文献   

16.
刘祉莉  沃红缨  陈萍 《中国药房》2014,(33):3087-3089
目的:甄别头孢菌素类药皮肤过敏试验的医疗风险,为最小化用药风险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药品风险管理理论,归纳头孢菌素类药皮试的医疗风险并进行分析。结果:头孢菌素类药皮试的医疗风险可分为天然风险和人为风险。前者主要以药品不良反应形式存在,多由药品自身属性决定;后者则由于药政部门的管理机制不完善、药品生产厂家的药品说明书缺陷以及临床医师不合理用药等导致。结论:医疗风险的存在,给临床用药安全埋下了隐患。建议确立具有指导性的行业规定,明确药品生产厂家的责任主体意识,规范临床理论依据的差异化表述,并重视和加强医师的医德医风教育,从而将临床用药的风险降至最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医疗机构静脉药物配置中心的高警示药品管理模式,以保障临床用药安全。方法:结合某院静脉药物配置中心高警示管理的实践,探讨并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高警示药品管理模式。结果:通过一系列管理措施后,与高警示药品相关的用药差错和危害事件与往年相比有明显减少,2017年高警示药品用药差错和危害事件发生率占总药品用药差错和危害事件发生率的6%,而2018年高警示药品用药差错和危害事件发生率占总药品用药差错和危害事件发生率的2%,有效降低了高警示药品用药风险,差异有显著性(P < 0.05)。结论:高警示药品管理模式应结合实际情况,通过筛选确定高警示药品目录、分级管理、重点采购、设定专区专柜、增加醒目标识、严格审核医嘱、进行风险监督管理、加强人员培训等管理措施,以及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及标准操作流程等来实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某院儿科住院不合理用药现状和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等距抽样法在该院病案室抽取2016年1月-12月儿科出院病历600份。由临床药师对抽样病历进行审核,统计不合理用药的份数、类型分布、构成比等,采用帕累托图及其法则对数据进行分析,并分析导致不合理用药的危险因素。结果:共发现49份病历存在不合理用药,不合理用药率为8.17%,其中34份为超说明书用药,占不合理用药病历数的69.39%(34/49),占总病历数的5.67%(34/600)。不合理用药的主要类型为超给药剂量(34.69%)、超给药频率(14.29%)、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14.29%)和超给药途径(12.24%)。不合理用药涉及药物的主要种类为呼吸系统药物(44.90%),次要种类为抗菌药物(42.86%)。超说明书用药的主要类型为超给药剂量(50.00%)和超给药频率(20.59%),次要类型为超给药途径(17.65%),涉及药物的主要种类为呼吸系统药物(55.88%)。年龄小、管床医生职称低是导致不合理用药的危险因素。结论:需要相关部门针对该院不合理用药现状和主要原因,完善和实施相关制度和措施,保证儿童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查找临床用药不安全的主要因素,探索针对临床用药不安全因素的对策及有效措施.方法 对本院2011 年度和2012 年度发生的各种用药错误进行整理.结果 临床用药不安全的主要风险因素为病区配药存在的安全隐患、病区备用药的安全隐患、未按照药品说明书合理用药、医嘱处理、执行医嘱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等其他因素.结论 从思想重视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加强临床用药管理制度及临床用药的人员培训等方面来解决目前临床用药不安全的状况,以保障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Objective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whether a Medication Report also can reduce the number of patients with clinical outcomes due to medication errors. Method A prospective intervention study with retrospective controls on patients at three departments at Lund University Hospital, Sweden that where transferred to primary care.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here patients received a Medication Report at discharge, was compared with a control group with patients of the same age, who were not given a Medication Report when discharged from the same ward one year earlier. For patients with at least one medication error all contacts with hospital or primary care within 3 months after discharge were identified. For each contact it was evaluated whether this was caused by the medication error. We also compared medication errors that have been evaluated as high or moderate clinical risk with medication errors without clinical risk. Main outcome measures Need for medical care in hospital or primary care within three months after discharge from hospital. Medical care is readmission to hospital as well as visits of study population to primary and out-patient secondary health care. Results The use of Medication Report reduced the need for medical care due to medication errors. Of the patients with Medication Report 11 out of 248 (4.4%) needed medical care because of medication errors compared with 16 out of 179 (8.9%) of patients without Medication Report (p = 0.049). The use of a Medication Report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risk of any consequences due to medication errors, p = 0.0052. These consequences included probable and possible care due to medication error as well as administrative procedures (corrections) made by physicians in hospital or primary care. Conclusions The Medication Report seems to be an effective tool to decrease adverse clinical consequences when elderly patients are discharged from hospital ca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