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损伤大鼠视神经对闪烁刺激视觉诱发电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鼠视神经功能测定的电生理检测法。方法:SD大鼠20只。左眼为正常对照眼,右眼为急 性视神经损伤实验眼。采用LED眼罩闪烁刺激器对左、右眼进行视觉诱发电位的电生理检测。刺激强度5,波宽 2ms,刺激频率0.7次/s。分析时间300ms,灵敏度10μV/cm,平均叠加100次。结果:20只大鼠左侧视神经均获 得良好确切诱发电位波形。波形主要由N1、P1、N2三相波组成,其中P1波出现较为稳定。正常侧P1潜伏期和波 幅分别为(84.11±5.15)ms,(9.89±2.73)μV。视神经损伤侧P1波潜伏期显著延迟,波形变得低宽,分别为 (165.00±34.07)ms,(5.72±1.94)μV。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本实验确立了SD大鼠 的视神经检查法及正常值,为视神经损伤的治疗与康复研究提供了一个可靠的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原发性视神经萎缩的视网膜电图(ERG)明视负向反应(PhNR)变化特点,并进行PhNR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RNFLT)、视野平均缺损值(MD)、杯盘比(C/D)的相关性研究,探索PhNR在原发性视神经萎缩的诊断及视神经节细胞功能评价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正常健康者20例20只眼和原发性视神经萎缩的患者18例20只眼。分别对两组进行ERG、视野、眼底照相和OCT检查,比较两组视网膜电图PhNR振幅,并将原发性视神经萎缩组的PhNR振幅分别与MD、C/D和RNFLT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原发性视神经萎缩组和对照组的ERG中暗视反应、最大反应、30Hz震荡电位的振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视神经萎缩组明视反应a波和b波振幅差异也没有显著性意义,但原发性视神经萎缩组的PhNR振幅比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而且PhNR的振幅与视神经损伤情况如RNFLT(r=0.665)、MD(r=0.564)、杯盘比(r=0.686)等相关(均为P<0.01)。结论:原发性视神经萎缩眼视网膜电图PhNR振幅明显下降甚至消失,PhNR可用于原发性视神经萎缩的诊断和神经节细胞及其轴突功能的评价。  相似文献   

3.
袁平  尹兰琼  陈晓 《中外医疗》2012,31(11):15-16
目的探讨儿童弱视病的发病机制,研究斜视性弱视儿童的多焦视觉诱发电位的特征性变化,为临床治疗儿童斜视性弱视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斜视性弱视患者50例(内斜眼30眼,外斜眼20眼),并和正常人50名(50眼)相比较,采用多焦电生理仪器RETI分析,选用CRTCombs刺激图形,刺激方式为Pattern-LT。结果 (1)斜视性弱视组的N1-P1波振幅密度的平均取值和P1波潜伏期的平均值分别为颞侧>鼻侧、颞侧<鼻侧;正常组儿童2个波段的上述两值结果同斜视性弱视组。在P1波潜伏期平均值上弱视组和正常组存在显著性差异。(2)弱视的程度和弱视患者波形的异常程度之间没有关联,波形异常程度上外斜性弱视小于内斜性弱视。(3)正常组儿童的N1-P1波振幅密度和P1波潜伏期的平均值均比斜视性弱视患者有所升高,离心度降低此种现象呈上升趋势。视功能的评价依据为振幅密度,内斜视弱视眼的表现比外斜视弱视眼更差。结论斜视性弱视儿童的mfVEP特征发生了明显变化,该现象表明弱视眼的发病机制包括视网膜和视皮层两方面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3组不同发育阶段正常Long Evans大鼠的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lash visual evoked potential,F-VEP)的异同,探索闪光视觉诱发电位波形在视觉发育过程中的变化规律。方法 随机抽取不同发育阶段的Long Evarts大鼠50只,分成3组。每组大鼠用乙醚麻醉,使用视觉电生理检查系统采集其F-VEP。结果 未睁眼组未记录到大鼠明显的VEP波形,睁眼后可记录到大鼠F—VEP波形,但成年组和幼年组F-VEP主波(Pmax)的潜伏期和振幅有显著性差异,成年组与幼年组Long Evans大鼠相比,F-VEP主波(Pmax)的潜伏期缩短、振幅减小。结论 随着发育,LongEvans大鼠F-VEP主波(Pmax)的潜伏期缩短、振幅减小。F—VEP对大鼠视觉发育阶段的判断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蓝—黄视野结合视觉电生理检查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早期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为临床青光眼早期诊断提供较为客观敏感的检测方法.方法 选择53例53眼标准自动视野检查正常的可疑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及30例60眼正常人进行蓝—黄视野检查结合图形视网膜电图及多焦视网膜电图,并对其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在可疑青光眼患者中,B/Y视野检查31眼视野出现异常,与正常人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ERG检查眼的N95波潜伏期延长有明显差异,mf-ERG检查眼的N1P1N2波潜伏期有明显差异.结论 对于原发性青光眼早期发生,在眼底及普通视野未出现明显异常的患者,B/Y视野检查联合P-ERG,mf-ERG检查无疑是一种敏感性较高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一阶反应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早期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分别对早期POAG组49眼,可疑POAG组23眼,正常对照组41眼进行mfERG检查,早期和可疑POAG组同时行视野检查,记录并分析mfERG的六环和颞上、颞下、鼻上、鼻下4个象限的平均P1振幅和潜时。结果早期和可疑POAG组六环和4个象限的平均P1振幅较正常组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中中心黄斑区的下降幅度尤其明显。但不同组别间P1波潜时的延长则无统计学意义。视野平均光敏感度和P1全视野平均振幅呈正相关(P=0.003),和P1波潜时之间无显著性相关。结论mERG一阶反应对检测早期POAG的视网膜异常反应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7.
9409礴8不同年龄大鼠的视网膜电图/叶洪金…刀中华老自灌学杂志一1993,12(6).中国医学文摘·老年学1994年第3卷第3期一354~355 用国产DSL一1500型视觉电生理仪和全视域闪光刺激器,记录了不同年龄组大鼠暗适应闪光视网膜电图(E RG)。实验分3、18和30月龄组,所测得ERGa波振幅扣v)  相似文献   

8.
应用视觉电生理检测白内障患者术后视功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蔡晓华  黄力 《广东医学》2004,25(2):177-178
目的 探讨应用视觉电生理技术检测白内障眼的视功能状态 ,以此预测术后视力。方法 白内障患者 4 2例 (4 2眼 ) ,按照国际标准术前常规检测图形翻转视觉诱发电位 (P -VEP)、闪光视网膜电图 (F -ERG)。术后查眼底 ,3个月后查矫正视力。结果 术后矫正视力≥ 0 5 (Ⅰ组 )和术后矫正视力 <0 5 (Ⅱ组 )相比 ,Ⅱ组术前P-VEP的P1 0 0波的振幅均下降、潜伏期均明显延长 ,F -ERG的a ,b波振幅均明显下降。结论 视觉电生理检查可以反映白内障眼的视功能状态 ,可以有效的预测术后视力。术前各项检查均正常提示视功能预后好。术前P -VEP的P1 0 0波振幅下降、潜伏期延长 ,F -ERG的a ,b波振幅下降提示预后不理想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视觉电生理在评价视网膜挫伤程度及预后的作用。方法 :检测眼挫伤 12 7例 F- ERG、视觉诱发电位 (VEP)结果 ,运用非参数检验、χ2检验等方法分析视觉电生理改变与视网膜挫伤程度及视力变化的关系。结果 :(1)视网膜挫伤组 ERG a波、b波的振幅下降、峰时值延长 ,较对照组差异有极显著性 (P<0 .0 1) ;(2 )初诊视力 <0 .0 5、0 .0 5~ 0 .2 5、≥ 0 .33组之间及视网膜挫伤轻度、中度、重度 3组之间 ERG a波、b波振幅及峰时值差异均有极显著性 (P<0 .0 1) ;(3) ERG测定结果与治疗后视力变化有明显联系 ,Spearman相关系数 rs为 - 0 .5 31;(4) ERG单独检测的异常率为 74 .0 2 % ,ERG与 VEP联合检出的异常率为 93.70 % ,二者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 (P<0 .0 1)。结论 :ERG对视网膜挫伤程度及预后的评价有重要价值 ,而 ERG与 VEP联合检查 ,对眼挫伤预后作出的评价则更全面更客观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眼球挫伤的多焦视网膜电图(mutilfocal electroretinogram,MERG)改变,探讨多焦电生理检查在眼球挫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眼球挫伤44例47眼,应用国特GT 2000NV电生理仪器进行MERG检查,对不同程度受伤眼及正常眼的总体参数、各环的波振幅、潜伏期进行比较。结果受伤眼的矫正视力与黄斑中心凹区一环的b波振幅密度之间具有线性正相关关系;受伤眼与正常眼之间多焦视网膜电图的a波、b波的潜伏期及一环b波振幅密度值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国产多焦电生理系统国特GT2000NV电生理仪能够客观反映挫伤眼球的视功能损害程度,是评价眼球挫伤患者视功能的客观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视网膜颞上分支静脉阻塞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和多焦视网膜电图各参数的特征及相关性。方法:随机选择视网膜颞上支静脉阻塞患者30例(30只眼),对侧眼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及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检查,OCT用来观察黄斑区视网膜厚度,mfERG分析其一阶反应的P1、N1波各成分特征。结果:OCT显示患眼各个分区的视网膜厚度与对侧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fERG显示患眼1环、颞上象限、上半侧区域P1波振幅密度,颞上象限、上半侧区域N1波潜伏期与对侧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眼CSF视网膜厚度与2环的P1波振幅密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0.691,P=-0.02);直径5mm中心凹周围视网膜平均厚度与3环P1波振幅密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0.636,P=0.03)。结论:OCT与mfERG相结合能更全面反映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眼功能、厚度及微结构变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针对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药物和敏感的监测方法。方法选择40~70岁的2型糖尿病合并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共82例,分为罗格列酮钠组和二甲双胍组,各41例。均强化控制血糖治疗,随访1年。研究前及6个月、12个月检测体质量指数、血压、临床生化指标、糖化血红蛋白、眼底荧光造影检查及多焦视网膜电图检查。每月访视1次,监测血压、血糖;3个月检测1次糖化血红蛋白。结果多焦视网膜电图检查P1波振幅12个月时2组各环均明显改善,与基线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罗格列酮钠组优于二甲双胍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眼底荧光造影检查,观察前后及组间对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罗格列酮钠对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具有独特的治疗作用,多焦视网膜电图检查对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检测更敏感。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正常Winstar大鼠多焦视网膜电图(mERG)特点,为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方法正常雄性Winstar大鼠10只,在同一时间段行多焦视网膜电图检查,记录其多焦视网膜电图的结果。结果正常雄性Winstar大鼠多焦视网膜电图b波的反应密度分布较稳定,各环b波波幅值有差异性,各环b波波幅值之间有一定相关性。结论稳定、可靠的记录大鼠多焦视网膜电图,有着广泛的科研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罗莎  王月  封利霞 《安徽医学》2023,44(9):1021-1026
目的 观察治疗后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患眼的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特征并分析其与视力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将2021年12月至2022年5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确诊为PDR,并治疗后稳定3个月的患者29例(39眼)作为PDR组,同时选取年龄匹配且无明显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底表现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33例(53眼)作为T2DM组纳入研究。受检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mfERG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观察两组对象mfERG的P1波、N1波振幅密度与潜伏期、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pRNFL)厚度,分析各个指标与视力的相关性。结果 与T2DM组比较,PDR组1~6环P1波及N1波振幅密度均降低(P<0.05), 2~6环的P1波潜伏期和5~6环N1波潜伏期均延长(P<0.05),而1环P1波及1~4环N1波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DR组各个象限P1波振幅密度均下降以及潜伏期均延长(P<0.05),并且颞上、颞下和鼻下方的N1波潜伏期均延长(P<0.05),而各个象限N1波振幅密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食用红花籽油软胶囊对大鼠的毒副作用。方法采用不同剂量的红花籽油喂养Wistar大鼠,观察红花籽油对大鼠各时点体重、进食量、食物利用率及总增重、总进食、总饲料利用率及血液学检查、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实验期间各剂量组雌、雄大鼠各时点体重、进食量、饲料利用率及总增重、总进食、总饲料利用率与对照组比无明显差异。结论该红花籽油对Wistar大鼠无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6.
视神经炎是导致视觉损害的一种常见重要眼病。其中典型性视神经炎与多发性硬化相关联,在急性期大剂量激素冲击有助于加快视力的恢复,并能降低多发性硬化发生的风险。非典型性视神经炎常与中枢神经系统非多发性硬化炎症性疾病有关,该类病人需依靠及时的免疫抑制疗法以促进视力的改善。然而,全身应用大剂量激素或免疫抑制剂,即使在短时间内应用,具有较大毒副作用;此外,视神经炎治疗中有时使用的免疫调节剂如干扰素和免疫球蛋白价格也十分昂贵,因此在治疗前明确球后视神经炎诊断是尤为重要的。由于球后视神经炎患者在发病初期眼底表现正常,临床医生时常将眼底表现正常或有微小改变的视网膜或黄斑疾病误诊为球后视神经炎。在我们临床实践中回顾分析曾被误诊为球后视神经炎的视网膜或黄斑疾病的临床特征及误诊原因,结果发现误诊为视神经疾病的视网膜或黄斑疾病主要病变有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隐匿性黄斑营养不良、视锥和视锥-视杆细胞营养不良、急性黄斑区神经视网膜病变和癌症相关性视网膜病变等,这些疾病与球后视神经炎存在一些相似的临床特征,也是造成误诊的主要原因:单眼或双眼急性或进行性视功能损伤,眼底表现正常或改变轻微,视野和视觉诱发电位异常等。这些视网膜或黄斑疾病往往不需激素或免疫调节剂治疗,当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时仅给患者带来全身毒副作用,而无治疗效果。这些疾病的诊断和鉴别主要通过视网膜形态及功能学检查方法进行判断。因此,临床诊疗中,明确球后视神经炎诊断前,进行相关的视网膜形态与功能检查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7.
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s in the early stages of diabetic retinopathy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s (mf-ERG) o f different phases in diabetic retinopathy (DR) and its clinical significance. Methods 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s in patients with DR (Ⅰ-Ⅱ stage) were tested with VERIS Ⅳ system. Results In Ⅰ-Ⅱ stage, the absolute values of N1, P1 and N2 response densities, and the N1-P1 and P1-N2 response densities were attenuated is a field of about 45 deg rees in diameter. Conclusion As a new objective and quantitative examination for spatial visual function, mul 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s may be valuable in the diagnosis of diabetic retinopa th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