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60.何谓经络?经络系统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答:经络是体内运行气血、联络周身的特殊通路,它包括经和络两部分。经,有路径之意,是经络系统的纵行干线,如《医学入门》说:“脉之直行者为经”;络,有网络之意,是经脉的分支;纵横交错,网络全身,如《灵枢·脉度篇》说:“支而横出者为络”。经络系统包括经脉和络脉两大部分。经脉分为十二正经(即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奇经八脉(即任、督、冲、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络脉有孙络、浮络、十五别络。此外,还有十二经筋和十二经别,皆属于经络系统的内容。 61.何谓正经、奇经?各包括哪些经脉? 答:正经和奇经,是根据各条经脉的特点,相比较而归纳的,“正”与“奇”相对。正经有十二,  相似文献   

2.
依据祖国医学的传统概念,“经络”是由主干的“经”与旁支的“络”构成的,内属脏腑,外络肢节,交错纵横,遍布全身,具有运行气血的功能,并可表现为各种病理现象的一整套解剖生理学系统,或称之为“经络系统”。历来对于“经络”本质的研究,着重于  相似文献   

3.
《黄帝内经》络脉理论与老年冠心病病机相关性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络学说在《黄帝内经》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素问》八十一篇中,论及经络者六十余篇,经络学说不仅对针灸具有指导价值,而且对中医临床各科皆实用。络脉理论是演帝内经》经络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络脉与经脉共同构成人体的经络系统。本文就《黄帝内经》经络学说中的络脉理论与老年冠心病的病机进行相关性探讨概述如下。1络脉生理与心脏络脉是对经脉支横别出的分支部分的通称。《灵枢·脉度》日:“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络,是相对经而言,有“网”的意思,它从经脉别出后,愈分愈多,越分越细,网络全身,无处不到。…  相似文献   

4.
<正> 一、经络特征经络与现代医学的血管、神经有关。古人认为经络分为经脉和络脉,古医书所描述的经脉大部分是指血液循环的脉管系统。如“十二经皆有动脉”,“夫脉者,血之府也”(《灵枢·经水》),指的就是血管。又如《医学真传·气血》记载:“毛窍之内则有孙络,孙络之内则有横络,横络之内  相似文献   

5.
历代医家对手厥阴经所属脏腑众说纷纭,笔者将就此问题发表一点浅见,以有利于经络学说的完善和发展。 一、手厥阴经与有关脏腑的关系 1.手厥阴经与心包络的关系:《灵枢·经脉》篇云:“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可见手厥阴经与心包络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一、伤寒部分 (一)说述柯韵伯对《伤寒论》六经涵义的见解,井加以评论。柯韵伯认为《伤寒论》六经的涵义有两个方面:一是仲景六经是经界之经,非经络之经;是将人体划分为六区地面。如《伤寒来苏集》中说:“叔和不知仲景之六经,是经界之经,而非经络之经,……”又曰“夫仲景之六经是分六区地面,所该者广,虽以脉为经络,而不专在经络上立说”。二是仲景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如《伤寒来苏集》中云:“夫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非专为伤寒一症立法”,“仲  相似文献   

7.
络病学说形成与发展的三个里程碑(一)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络病学说是伴随着经络学说的发展而逐步建立的,纵观二千余年络病学说发展史,共有三次大发展,一是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医学奠基之作《黄帝内经》首次明确提出“络”的概念,并奠定了络脉与络病的理论基础;二是中医学临床奠基之作《伤寒杂病论》,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作为外感热性病及内伤杂病的辨治总纲,  相似文献   

8.
1重视经络辨证 郭长青教授在选取穴位时。重视经络辨证、循经取穴。认为治疗本病应重视从阳明经论治。足阳明胃经起于鼻旁,上行鼻根,沿着鼻外侧下行,人上齿。环绕口唇,交会承浆,循行过下颌、耳前,止头角。清代沈金鏊《杂病源流犀烛》记载:“凡面部所有之处。其脉俱有以维络之,故面病专属于胃。”因面肌痉挛多发生于胃经循行所过。  相似文献   

9.
在急症抢救过程中,针灸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运用耳针可治疗部分急症,因为耳与全身经络有密切的联系。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中就有“耳脉”记述。在《黄帝内经》中也有很多记载,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中指出:“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  相似文献   

10.
“内圣外王”对手厥阴经形成的影响符仲华(第一军医大学中医系510515)关键词经络起源,内圣外王,手厥阴心包经关于经络起源,目前主要有以下四种观点:由穴连经说、导弓旧气说、感传论、血管论。1973年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早期经络学文献(下文简称《帛书经脉)...  相似文献   

11.
经络理论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理论基础《灵枢·海论》曰 :“夫十二经脉者 ,内属于腑脏 ,外络于支节” ,说明人体的经络是沟通脏腑和体表的通路。《素问·调经论》也说 :“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髓 ,以行其气血 ,血气不和 ,百病乃变化而成。”强调了经脉与五脏的联系及经脉的重要性。《灵枢·经脉》中则更加详细地论述了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脏腑络属关系及经脉是动病、所生病 ,这不仅强调了脏腑经络的相关性 ,也为脏腑表里相关理论打下了理论基础 ,为诊断疾病提供了依据。《灵枢·九针十二原》又云 :“五脏有疾也 ,应出十二原”。以上这些都说明了经络及经络上的腧穴与五…  相似文献   

12.
1 中医对舌象的认识  中医藏象经络学说认为舌与内脏的联系主要是通过人体内许多经脉、络脉和经筋等的循行联系起来的 ,例如《灵枢·经脉》曰 :“手少阴之别……系舌本” ,“肾足少阴之脉…… ,循喉咙 ,挟舌本。” ,“脾足太阴之脉……上膈挟咽 ,连舌本 ,散舌下。”“厥阴者 ,肝脉也……而脉络于舌本也。”通过经络系统“内属脏腑 ,外络肢节”的作用 ,使舌与机体内的脏腑、气血、津液等发生有机联系 :一方面精微物质上营于舌 ;另一方面体内脏腑的病理变化亦反映于舌。  在五脏六腑之中 ,以心与舌的关系最为密切。古人有“心开窍于舌”…  相似文献   

13.
祖国医学认为,耳与全身经络、脏腑有密切的关系。《灵枢·邪气脏腑清形篇》即有“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的记载,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道路,耳和全身各部一样,都是通过经络中气血的不断运行而联系的。经络有“外络肢节”的分布特点,构成了耳与四肢百骸的统一关系,经络有‘’内属脏腑”的对内循环特点,,从而更加密切了耳部和五脏六腑的相互影响。刺激耳穴具有调整营卫、气血、脏腑的作用,能达到预防疾病和治疗疾病的目的。笔者在临床中使用耳针治疗急痛症获得…  相似文献   

14.
探本溯源,对经脉的源流、概念进行分析,理清经脉、经络、脉络概念,提出经(气)络与脉(血)络共同构成完整的经脉理论,纠正了认识错位的概念,从而完善了中医经脉理论。  相似文献   

15.
内关穴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内关,因位于腕臂内侧,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腕横纹上2寸处取穴,手厥阴之络由此别出沿本经通过肘关,肩关上行系于心包络,故而得名。穴归手厥阴心包经,为本经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维脉,主治本经经病和胃、心、心包络疾患以及与情志失和、气机阻滞有关的脏腑器官、肢体病变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6.
从3个面论述了经络系统与女性生理病理的关系。经络中的 八脉在女性生理中不仅有联系正经、调节血量等功能,同时还直接参与经、带、胎、产、乳的生理功能。其中尤以冲、任二脉有重要作用,“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冲、任督、带脉损伤是引起妇科病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7.
24例血淤证刺络前后甲皱微循环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淤是一个与微循环障碍相关的病理过程,而活血化淤与微循环障碍的改善有联系。刺络是用一定的针具剌破表浅络脉(表浅静脉),放出血液,以调整人体的脏腑、气血、经络,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特殊的针刺方法。《素问·调经论》云:“刺留血奈何?视其血络,刺出血,无令恶血得入于经,以成其疾”可见这种刺络放血法可治疗“恶血”、“留血”,起到畅通血流、消散淤滞的活血化淤作用。目前临床上用刺络法治疗诸如冻疮、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肝硬化腹水、脾肿大等血  相似文献   

18.
络脉在中医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络,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络脉包括经络之络与脉络之络。经络之络是对经脉支横旁出的分支部分的统称;脉络之络是指血脉的分支部分,脉络在《灵枢》亦称为血络。狭义的络脉仅指经络的络脉部分。从古至今,历代医家非常重视对络脉的运用。  相似文献   

19.
瘀毒阻络与冠心病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络病学说萌芽于《黄帝内经》 ,历经发展 ,清代叶天士进一步明确了“经主气 ,络主血” ,“初为气结在经 ,久则血伤入络” ,“百日久恙 ,血络必伤” ,提出了要“讲究络病功夫” ,从而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冠心病具有胸闷、胸痛、反复发作、经久不愈等的临床特点 ,符合中医“久病入络”的基本病理特征。《灵枢·经脉》有云 :“脾足太阴之脉……其支者 ,复从胃别上膈 ,注心中” ,“小肠手太阳之脉……入缺盆络心” ,“肾足少阴之脉……其支者 ,从肺出络心 ,注胸中”。《医原》说 :“夫人周身经脉 ,皆根于心”。《诸病源候论》明确指出冠心…  相似文献   

20.
笔者提出用“微经穴诊疗系统”代替词意不确切的“微针系统”[1]以来,许多同行专家表示支持和认可。现根据此新词组试对全息医学专著[2,3]中的原“微针系统”、“微针疗法”等一系列名词作一系统的替换性整理。一、“微经穴”即“孙络及其穴点”前文已说明,人体各部位(即各级全息元)都分布着微经络,亦即传统的经络系统的微细部分———孙络(或曰孙脉)。因此,孙络其实就是十四经脉的一部分,自然是整个经络系统的缩影。这正像用于切诊的寸口部位一样:仅仅在手太阴肺经上太渊穴以近1.9寸长这一小段(双侧)把脉,就可测知全身病变之所在。这一小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