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提高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3月至2010年12月间收治的26例颅内慢性硬膜下血肿病例的影像表现,主要就血肿形态、大小、密度及中线结构改变等CT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血肿位于左侧13例,位于右侧10例,两侧同时受累3例;血肿位于额顶部15例,额部3例,顶部5例,额颞顶部3例。血肿形态表现为新月形影或近似新月形者者18例,表现为梭形影6例。表现为不规则形影2例。血肿呈略低密度7例、等密度11例、稍高密度或混杂性密度8例。血肿最长径为33—121mm.最宽径为12—29mm.最高径为23-41mm。侧脑室、第三脑室不同程度受压、变形、移位,脑沟、裂变浅至消失,脑回不同程度的聚拢内移。结论CT能较敏感地检出低密度或混杂密度的慢性硬膜下血肿.但对于小的等密度慢性硬膜下血肿易漏诊.分析其征象时应特别注意血肿侧脑室形态与大小的改变.注意血肿邻近脑实质的受压移位征象.  相似文献   

2.
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结果19例中大脑镰硬膜下血肿8例,CT表现为内缘平直、外缘弧形或波浪形的带状高密度影;小脑幕硬膜下血肿6例,CT表现为扇行高密度影,幕缘密度最高,边缘光滑、锐利,离幕缘密度变淡而模糊;大脑镰合并小脑幕硬膜下血肿5例,CT表现为具有大脑镰和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二者相连,右侧呈S形,左侧呈反S形。结论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CT表现具有特征性,CT检查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CT扫描对等密度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5例经手术证实为等密度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CT表现.结果 45例患者所有病变均位于幕上,表现为颅板下弓形等密度影;其中单侧病变者40例,双侧病变者5例.中线结构不同程度向健侧或向血肿相对较小的一侧移位,脑沟、裂、池不同程度变浅或消失,侧脑室不同程度变窄、移位.结论 CT扫描能较准确地判断等密度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位置、大小、范围,对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章其林 《淮海医药》2006,24(1):38-39
目的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1994年4月~1999年4月期间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30例资料,结合临床与其CT影象进行分析.结果 CT可明确慢性硬膜下血肿的部位、范围及大小.结论对于有局灶神经功能缺失或缓慢的精神异常的患者,CT检查是不可缺少的手段.  相似文献   

5.
陈嘉江  郭昌忠  肖凤英 《河北医药》2012,34(21):3291-3292
慢性硬膜下血肿发生率约占颅内血肿的10%,血肿常发生于额顶颞半球凸面,积血量可达100~300ml。临术表现以颅内压增高为主,头痛较为突出,部分有痴呆、淡漠和智力迟钝等精神症状,少数可有偏瘫、失语和癫痫等症状,常有头部轻伤或被忽略的受伤史,症状常在伤后3周以上出现,因起病隐袭,病程长,病初往往误诊,经头颅CT多可明确诊断。及时有效地清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人慢性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结果单侧慢性硬膜下血肿27例,左侧18例,右侧9例,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3例,结论要高度重视,及时复查。正确诊断老年人慢性硬膜下血肿。  相似文献   

7.
小脑幕硬膜下血肿31例CT及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庄向阳  赵明哲  王尚臣  王菁  唐蕊  秦世杰 《河北医药》2009,31(17):2273-2274
硬膜下血肿是颅脑外伤中最常见的颅内血肿之一。位于颅骨内板下方的硬膜下血肿较多见,而发生于小脑幕区的硬膜下血肿相对少见,常误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本文对我院2001年至2008年31例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病例做回顾性分析,以期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郑运松  牛锐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0):1548-1549
慢性硬膜下血肿(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CSDH)指外伤后3周以上开始出现症状,引起此类血肿的外伤多轻微,甚至无明确头部外伤史,多见于老年人.老年人CSDH起病隐袭,临床表现不典型,症状出现较晚,早期诊断困难,易被误诊为其他颅脑疾病.现收集本院老年人CSDH 21例,对其临床及其影像学改变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洪军  刘红彦 《黑龙江医药》2009,22(4):571-572
目的:评价慢性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价值。方法:应用16层螺旋CT扫描机,层距10mm,层厚10mm。结果:18例CT诊断为慢性硬膜下血肿,后经手术证实。结论: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扫描有明显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分析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总结具有诊断意义的CT征象。方法:回顾分析29例经手术和保守治疗证实的资料完整的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临床症状、体征。结果:29例等密度硬膜下血肿CT检查出36个血肿灶,单侧24例,双侧5例。左侧15个,右侧21个,病灶分布以额颞顶部为主,其次分布在额顶或顶枕部,血肿呈新月形或半月形,位于大脑凸面,跨越颅缝,密度与脑实质相仿,CT值40~45Hu。同侧脑皮髓质界面内移,脑室受压变形,移位,双侧血肿时,中线结构向血肿小的一侧偏移。血肿较大时可以产生脑疝。CT增强扫描,脑膜及脑表面小血管强化使血肿轮廓变清晰。结论:具有诊断意义的征象有,①脑灰质界面内移;②病灶侧脑沟消失,脑回聚拢,内移;③侧脑室受压变形中线结构向健侧或血肿较小的一侧移位;④大脑镰下疝。CT增强扫描及MRI对发现小血肿及脑疝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钻颅注氧置换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疗效.方法30例患者局麻后,用颅锥穿颅骨内板,穿刺置入双腔管,先用生理盐水进行血肿冲洗,再注入氧气(每次20m1),使血肿腔内残留液体流出,如此反复操作,直至无液体换出为止.结果术后1周内全部病例的临床症状全部或绝大部分消失.术后2个月后CT复查结果全部病例血气体均基本吸收,无1例复发.随访半年,无1例复发及并发症发生.结论钻颅注氧置换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是一种操作简便、创伤小、安全可靠、疗效显著确切、适应症宽、所需器械少、易于推广的术式.  相似文献   

12.
为进一步加深对老年人慢性硬膜下血肿(CSH)的识别,本文收集该患者30例,结合其临床和CT特点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提示:此类患者临床症状多不典型且较为复杂,来就诊头颅CT扫描前易被误诊为癫痫、老年性精神异常与脑血管病等,其误诊率为43.3%。结论:临床对本病的诊断要多根据老年人的病理生理特点,全面综合分析,头颅CT是有效的诊断工具,颅骨钻孔血肿引流效果优于内科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并发症的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的总结分析在2006年1月-2008年12月间收治的43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资料,对其并发症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结果本组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11例,占患者人数的25.6%。结论硬膜下血肿并发症发生较多,应对其原因进行合理分析,结合并发症发生的原因,进行有针对性的临床护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钻孔引流术治疗的49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9例患者均治愈出院。术后并发症包括硬膜下积液2例,颅内血肿1例,张力性气颅2例,残留血肿1例。血肿复发5例。结论头颅CT平扫是诊断慢性硬膜下血肿的首选检查。对于有颅内压升高症状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均应采取手术治疗,并积极防治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CT征象、GCS评分、瞳孔变化、手术时机、血压、年龄、血糖、血白细胞计数和并发症对96例急性硬膜下血肿手术患者预后因素的影响。方法 对我科96例急性硬膜下血肿手术患者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按COS标准,恢复良好46.9%,中度残疾9.4%,重度残疾6.3%,持续性植物生存5.2%,死亡32.2%。结论 CT征象、GCS评分、瞳孔变化、手术时机、血压、年龄、血糖、血白细胞和并发症是评价急性硬膜下血肿预后的可靠指标。及时、正确清除血肿,标准去骨瓣减压,维持正常血压,控制血糖和防治并发症,能有效改善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预后,也是降低患者死残率的最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并发症产生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28例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治愈128例,死亡0例,术后出现并发症32例,其中颅内积气14例,血肿复发8例,继发性颅内出血4例,脑脊液漏3例,症状性癫痫3例。结论:钻孔引流术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一种简单和有效的方法,其疗效显著,术后并发症也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单纯锥颅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手术疗效。方法 颅脑CT选择定位,局麻下用颅锥锥孔,高质量硅胶脑室引流管引流。如血肿波及额颞顶枕部,则采用双孔、双管引流。结果 102例患者中99例成功,3例失败,无死亡。结论 单纯锥颅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明显优于传统骨瓣开颅,操作简单、快速,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钻孔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在我院治疗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39例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钻孔引流术治疗,回顾性分析其诊断、治疗过程、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疗效等指标。结果与治疗前ADL评分对比,钻孔引流术术后基本痊愈数明显增高,对比差异显著,P<0.05。所有患者术后无死亡和重度残疾病例,治愈患者36例,治愈率达92%;有效患者3例,有效率8%。随访8~20个月,2例复发,复发率4%。结论钻孔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疗效显著,恢复速度快,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郭西文 《医药世界》2009,11(5):111-112
目的:探讨双腔管冲洗引流术(double-cavity cannula irrigation and drainage,DCCID)在双侧慢性硬脑膜下血肿(bilateral chronic subduralhem atoma,BCSDH)治疗中的作用及方法。方法:19例BCSDH在仰卧、头偏、一次手术准备条件下完成双侧钻孔冲洗并双腔管置入。术后通过双腔管置换出颅内积气;对未全液化及术后急性硬脑膜下血肿,通过注入尿激酶进行溶解、冲洗、引流。结果:所有患者术后病情即获改善,18例患者通过冲洗置换出颅内积气,5例未全液化或术后急性硬脑膜下血肿通过注入尿激酶溶解避免了开颅或再次钻孔引流。未发生张力性气颅、感染、癫痫等并发症,术后随访3个月未发现血肿复发。结论:DCCID使BCSDH手术简单、安全、有效、手术并发症及血肿复发发生率低,且使未全液化血肿及术后硬脑膜下出血者避免了开颅或再次钻孔引流术。  相似文献   

20.
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 (CSDH) can develop in children in rare cases. Burr-hole drainage (BHD) is the treatment of choice, but it is associated with a high rate of recurrence. This report describes four cases of pediatric patients (1–7 yrs of age) with post-BHD relapsed CSDH who were successfully treated with a drug regimen that included 2.5–5 mg atorvastatin daily combined with dexamethasone with stepwise-decreasing dosing for a total of 4 weeks. After 4 weeks of treatment, the hematoma was completely resolved in three patients and significantly reduced in one patient. During the treatment, no patient reported clinically significant adverse events. No patient experienced hematoma relapse during the follow-up period that lasted for up to 4 years. This case report suggests the need for a 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to evaluate this drug regimen for nonsurgical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relapsed CSD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