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女,30岁。主诉:发现颈部无痛性包块13年,13年前无诱因发现左颈部无痛性栗子大小包块,当地医院按急性淋巴结炎治疗无缩小,后未处理。12年来常有头痛,服止痛药,有一过性头晕。专科查体:颈软,对称,气管居中,双侧甲状腺正常,左下颌角后外侧见30 mm×40 mm的包块,局部无红肿热痛,触之有波动感,有压痛,可闻及血管杂音。双下肢皮温正常。平扫CT(见图1):左侧颈动脉间隙可见一椭圆形软组织肿块,向咽侧壁突出,轮廓清楚规则,无钙化。增强扫描(见图2):肿块明显强化,强化程度接近动脉血管的密度,颈内、外动脉之间距离增大。超声:左颈部占位。图1为CT平… 相似文献
3.
刘学桂 《中外医用放射技术》2004,(8):51-51
半夏泻心汤由半夏、黄芩、干姜、党参、黄莲、炙甘草各10g,大枣6枚组成。主治处证误下、邪陷心下、胃气呆滞、湿浊雍聚所致,但满而不痛的心下痞征。笔者根据该方和胃降逆,开结消痞的组方原则。临床运用本方加味治疗重症恶阻36例疗效显著,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26例颈动脉体瘤的外科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 tumor,CBT)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26例患者,分别血管多普勒B超检测及单侧血管造影术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sound angiography,DSA),明确诊断。术前均行颈动脉压迫试验。手术治疗,其中瘤体剥离式切除9例;颈外动脉同时切除15例;颈内动脉部分切除,颈总、颈内人造血管搭桥术1例;颈总动脉分叉处切除、颈内外动脉吻合1例。结果:除2例合并脑部并发症并治愈,无1例死亡。结论:DSA对CBT的诊断最具权威性,术前颈动脉压迫训练,正确的术式选择是减少脑部并发症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1 病历简介 患者,女,46岁.因左颈部肿块2年,颈部不适2个月就诊.查体:左侧颈动脉分叉高度可触及一大小为2.5cm×2.0cm的肿块,边界清,质中等,有压痛,余未见异常.超声检查:左侧颈总动脉分叉处前方见一个2.3cm×1.8cm×1.3cm的偏低密度回声团,边界清,形态规则,内部回声欠均匀,有散在管道样结构(附图).彩色多普勒检查见包块内血流信号丰富,脉冲多普勒测及动脉血流频谱,峰值流速0.31m/s,RI:0.52.超声诊断:左颈总动脉分叉部实性占位病变,考虑颈动脉体瘤. 相似文献
6.
7.
3例颈动脉体瘤的CTA及DSA表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 tumor,CBT)是一种较少见的副神经节瘤,本研究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例颈动脉体瘤,分析其CTA和DSA 表现,并评估其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核素动脉显像误诊颈动脉体瘤为颈动脉瘤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 ,37岁 ,因右侧颈前三角区无痛性肿物 6年余入院。术前行颈部血管血流及血池显像 ,仪器为ElscintHE LIXSPECT仪。患者仰卧位 ,探头中心对准喉结 ,采用体内标记红细胞法 ,经右肘静脉“弹丸”式注射99Tcm 高锝酸盐 740MBq后即刻行动态血流显像 ,每帧 0 .5s,共 12 0帧。示踪剂在体内达到平衡后 ,于 2 0min行血池显像 ,放大倍数 1.5 ,矩阵 12 8× 12 8,计数 3× 10 5。结果 :颈动脉显影后 1.5s,在右侧相当于颈内外动脉分叉处开始出现一异常放射性浓聚区 ,2 0min显像示该浓聚区仍有放射性滞留 (图 1a) ,结… 相似文献
9.
10.
根据国内外近期文献报导,综合叙述了颈动脉体瘤的最新研究进展情况。在该病的病因探讨。诊断与鉴 别,诊断方法,治疗手段及手术并发症的防治等方面都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11.
12.
颈动脉体瘤13例的诊断与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动脉体瘤又称颈动脉体副神经节瘤,是少见的起源于颈动脉体的化学感受器肿瘤,生长在颈总动脉分叉的外膜下,多为良性,常易误诊。因其血运丰富,切除时易出血;颈总动脉阻断时间超过15min又易引起脑缺血,故手术比较困难。我院自1973年11月至1992年12月,手术治疗颈动脉体瘤13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情况13例中,男性4例,女性9例。年龄22~52岁,平均34岁。病程2个月~10年,平均3年1个月。10例无临床症状;2例有局部疼痛;另1例有头痛伴声音嘶哑。13例的主诉均为颈前三角区肿块,其大小3~11cm,平均5.8cm。8例压迫颈总动脉时… 相似文献
13.
根据国内外近期献报导,综合叙述了颈动脉体瘤的最新研究进展情况。在该病的病因探讨。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治疗手段及手术并发症的防治等方面都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双侧颈动脉体瘤CT、MRl影像表现.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双侧颈动脉体瘤的CT和MRI影像表现及其临床资料.结果:9例双侧颈动脉体瘤影像表现为双侧舌骨水平颈动脉鞘区肿块,平扫呈较均匀的等密度或中等信号,增强扫描肿块明显增强.螺旋CT薄层图像可见肿块周边迂曲扩张的供血动脉(5/6),颈内、外动脉间距增宽.MRI最为特征表现是肿块内或周边迂曲条状的血管流空影(10/13).结论:双侧颈动脉体瘤的CT和MRI表现具有特征性,术前可以做出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加深对颈动脉体瘤DSA表现特点的认识,探讨其诊断及介入治疗价值。方法:由两位有经验的放射学医师按双盲法对12例动脉体瘤的DSA造影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然后共同讨论并达成一致意见。结果:DSA均能明确诊断。所有患者均见颈动脉分叉角度增大,颈内、外动脉移位;大部分瘤体以颈外动脉供血为主,血供较丰富;6例患者瘤体包绕颈动脉者可见局部血管受侵。2例患者栓塞后造影见肿瘤染色范围缩小,且术中出血明显减少。结论:DSA是颈动脉体瘤的诊断和术前评估的有效手段,术前栓塞有利于减少术中出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颈动脉体瘤的临床诊断治疗的最佳方案。方法对6例颈动脉体瘤患者分别行术前颈总动脉造影及B超检查,以明确诊断,同时提出颈动脉体瘤术前Matas试验前后的经颅多普勒(TCD)检测方法,以提示颅基底动脉环侧枝循环是否建立,为是否能行手术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结果TCD检测,除1例患者已有部分代偿外,余5例患者经Matas压迫实验后,健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及峰值明显升高,峰值的增幅大于10%,患侧的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及波峰值基本达到健侧波峰值的80%,提示颅基底动脉侧枝循环已建立。结论颈动脉造影是诊断颈动脉体瘤重要方法,彩色多普勒检测有一定的临床价值。TCD检测是判断大脑中动脉的血流速度及颅基底动脉环是否建立,指导临床能否手术。而手术的术式最好拟定三种方案,视术中所见。 相似文献
17.
冯远芳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1,12(4):266-266
患者,女,31岁,自觉左颈部包块就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左侧颈部颈总动脉分叉处见一大小约2.6 cm×2.3 cm低回声团块,致颈内、外动脉间距增宽,团块形态较规则,边界清晰,内部回声不均质,中央可见管状暗区,管腔内未见异常回声充填。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示:团块内见丰富的血流信号,探及低速低阻动脉频谱(见图1)。中央见颈外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提高对颈动脉体瘤MRI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颈动脉体瘤(18个肿块)的MRI表现,所有病例常规行FSE T1WI和T2WI,12例行MRA检查,其中5例行3D PCA,8例行增强后MRA检查。结果:16例中14例(14/16)为单侧性,2例(2/16)为双侧性;右颈部病变7个(7/18),左颈部11个(11/18);肿瘤呈纺锤形或不规则形,其内信号欠均匀,1例有显著坏死区,13个(13/18)肿块在MR平扫出现“盐和胡椒征”,以“胡椒”表现最为显著;15个肿块(15/15)均有明显强化,其中8个肿块出现“盐和胡椒征”。12例患者(13个肿块)行MRA检查,显示颈总动脉分叉均有不同程度扩大。结论:根据肿瘤的部位、颈总动脉分叉角度的扩大和血管流空等表现,MRI可在手术前正确诊断颈动脉体瘤。 相似文献
19.
颈动脉体瘤的诊断与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颈动脉体瘤的诊断方法和外科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颈动脉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总结颈动脉体瘤的诊断方法、手术方式的选择及疗效。结果:24例术前均常规行B超及磁共振血管造影,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5.8%和100%。24例CBT均为ShamblinⅠ型和Ⅱ型。颈动脉体瘤单纯剥离18例,颈动脉体瘤联合颈外动脉切除3例,颈动脉体瘤联合颈内动脉切除颈外动脉转流2例,颈动脉体瘤联合颈内动脉切除自体静脉移植1例。全部患者术后无偏瘫、失语及死亡。经1—8年随访,24例均无复发。结论:对于可疑颈动脉体瘤患者,术前应常规行B超及颈动脉磁共振血管造影确诊。外科手术是治疗颈动脉体瘤的最有效的方法,最大限度地保留或重建颈内动脉是手术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