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3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方法:治疗组30例用自拟化淤止痛方结合西药及微波治疗。对照组30例只用西药及微波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7%,对照组总有效率76.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明显优于西医治疗。  相似文献   

2.
杨荣 《实用中医药杂志》2005,21(12):741-741
2004年1月~2005年6月,笔者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带状疱疹56例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带状疱疹是一种病毒性皮肤病 ,临床上以成群水疱、剧烈疼痛为主要表现。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带状疱疹 196例 ,取得了显著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30 4例患者均来自门诊 ,采用双盲法随机分为治疗组 196例 ,对照组 10 8例。其中男 188例 ,女 116例 ;年龄 15~ 6 7岁 ,平均为 38± 1.2岁 ;病程1~ 15天 ,平均为 4± 0 .8天。发病部位 :发于胸腰部者2 6 3例 (占 86 .5% ) ,头面部者 37例 (占 12 .2 % ) ,四肢部 4例 (占 1.3% )。两组间在年龄、性别、病程、发病部位及病情严重程度上经统计学处理均无显著性差异 (…  相似文献   

4.
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127例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127例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结果:治愈86例,好转3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6.06%。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5.
1 临床资料 患者均为门诊病例 ,其中男 5 0例 ,女 36例 ,年龄 18~40岁 41例 ,41~ 76岁 45例 ,起病后就诊时间最短 3d ,最长 2w。皮疹发生部位 :肋间神经 38例、颈部神经 10例、腰骶神经 15例、三叉神经5例、四肢神经 18例。临床表现 :突出的簇集性成群水疱 ,沿一侧神经分布 ,伴有不同程度神经痛。2 治疗方法内服西药 ,阿昔洛韦 0 2g ,每d5次 ,41岁以上患者同时服用强的松 10mg,每d2次 ,消炎痛 2 5mg ,维生素B1 2 0mg,每d3次 ,外涂本院制剂氯炉洗剂 ,治疗 7~ 10d。中药龙胆草 9g、木通 5g、柴胡 9g、当归 6g、车前…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均给予甲钴胺、加巴喷丁、多虑平口服及红蓝光治疗仪局部照射,治疗组另予维生素B12、利多卡因注射液阿是穴穴位注射以及口服中药。结果: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1990年至今,笔者用中药外搽配合西药内服治疗带状疱疹56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56例中,男38例,女18例;年龄14岁以下5例,15~25岁15例,26~40岁23例,40岁以上13例;发病季节以春秋为主者43例,夏冬为主者13例;表现为沿胸部单侧肋间神经走向,程度不等地分布粟粒至黄豆  相似文献   

8.
带状疱疹是以急性簇集状水疱 ,疼痛如火燎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 ,中医称之为“缠腰火丹”、“蛇串疮”。其治疗方法与药物虽多 ,但效果不够理想。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本病 36例 ,疗效显著 ,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本组 36例均为门诊患者 ,其中男性 2 1例 ,女性 1 5例 ;年龄 1 3~ 52岁 ;皮损位于头面部者 3例 ,颈下部者 2例 ,胸肋部者 2 1例 ,腰部者 9中 ,四肢者 1例。中医分型属肝经火盛型者 1 2例 ,脾经湿热型 1 6例 ,气滞血瘀型 8例。治疗方法患者均采用自拟消疹饮内服及西药治疗。中药消疹饮基本方为 :板蓝根、银花各 30 g,…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通脑汤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对108例急性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2例和治疗组56例,分别用西医和西医治疗加中药益气活血通脑汤治疗。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78.8%,治疗组总有效率96.4%,两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益气活血通脑汤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9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42例,两组内治均用龙胆泻肝汤随证加减,治疗组外治用雄黄合利多卡因外搽,对照组外治用阿昔洛韦乳膏外搽。结果:两组间止痛时间、止疱时间、结痂时间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中药内服配合雄黄合利多卡因外用治疗带状疱疹能减轻疼痛,阻止新疱形成,促使疱疹结痂、痊愈,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82例带状疱疹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组采用围刺法、穴位注射配合常规西药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比较2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及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止疱、止痛、结痂、脱痂时间均较对照组短,2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愈率均比对照组高,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缓解期哮喘疗效。方法:112例随机分为两组各56例,两组均用沙美特罗氟替卡松吸入剂、茶碱缓释片,按需给予沙丁胺醇喷雾剂,治疗组加服金匮肾气丸合玉屏风散加味,均28天为一疗程。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1.0%、对照组57.1%,两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缓解期哮喘有良好疗效,且较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的效果。方法:32例辨证分型用中药,配合抗病毒、止痛、营养神经西药治疗。结果:总有效率93.7%。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4.
眼睑带状疱疹是由于三叉神经的半月神经节或其某一主支受病毒感染所致 ,是一种性质较为严重的睑皮肤病变[1] 。我科于 1997年 10月~ 2 0 0 0年 7月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本病 ,取得较好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34例眼部带状疱疹患者均为单眼发病 ,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 2 0例 ,男 13例 ,女 7例 ;年龄 16~ 76岁 ,平均 4 2 .3岁 ;病程 2~ 9天 ,平均 3.7天 ;三叉神经第一支受累者 18列 ,第二支受累者 2例 ;右眼 9例 ,左眼 11例 ;并发浅层角膜炎 2例 ,虹膜睫状体炎 1例。对照组 14例 ,男 9例 ,女 5例 ;年龄 16~ 72…  相似文献   

15.
王喆  张丽艳 《中医药学刊》2003,21(12):2128-2128
带状疱疹是由疱疹病毒族中的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病毒性皮肤病。以皮肤上成簇性水泡,沿一侧周围神经呈带状分布,伴刺痛为主要临床特征。多见于成年人,好发于春秋季节,在临床中发病率很高。带状疱疹中医叫“缠腰火丹”。亦称“蛇串疮”,辨证有肝经湿热证,脾虚湿蕴证、气滞血瘀证等几个证型,但多数为肝经湿热证。治疗上以清泻肝胆湿热为主。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柴胡、龙胆草等都有抗病毒的作用。外用百痛克具有良好的止痛效果,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具有较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辨证分型联合西药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方法:将5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8例内服盐酸伐昔洛韦片(丽珠威),配合外治法。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医辨证分型,分肝经火毒型、湿热内蕴型、气血瘀滞型,分别采用龙胆泻肝汤、除湿胃苓汤、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外治法方面采用不同的中药组方水煎后,湿敷患处。结果:治疗组有效率100%,对照组78.6%,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的止疱、结痂、止痛、皮损痊愈时间均较对照组显著缩短。结论:中医辨证分型联合西药治疗带状疱疹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56例随机分为两组各28例,对照组28例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28例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茵陈蒿汤加味。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6.4%,对照组75.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黄疸疗效明显优于单用常规西医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过敏性紫癜的疗效.方法:对照组50例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56例在与对照组治疗相同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8.2%,对照组总有效率88.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过敏性紫癜疗效较单纯西医常规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11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6例,两组均用西医三联疗法治疗,治疗组加用益胃愈疡汤治疗。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4.64%、82.14%,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20.
姚学文 《四川中医》2004,22(10):80-81
本研究用中西医结合制剂治疗带状疱疹 10 5例 ,并设对照组 35例对比观察 ,其结果为治疗组痊愈 96 2 % ,对照组痊愈 6 5 7% ,经 χ2 检验分析 ,两组差异显著 (P <0 0 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