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内皮素(ET-1)、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及一氧化氮(NO)的变化及盐酸苯那普利对其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双盲法对60例心力衰竭患者口服盐酸苯那普利(苯那普利组30例)和安慰剂组(安慰剂组30例)治疗12周。观察治疗前、后的血浆ET-1、AngⅡ、NO水平及心功能的变化。结果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ET-1、AngⅡ及NO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经盐酸苯那普利治疗后血浆ET-1、AngⅡ及NO水平明显降低(P<0.01),而安慰剂组无明显变化,左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增加(P<0.01)。结论血浆ET-1、AngⅡ及NO水平升高是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重要的病理特征之一。经盐酸苯那普利治疗后,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明显改善,其机制可能与保护内皮细胞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2.
苯那普利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内皮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了36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浆内皮素(ET)浓度,并观察了经苯那普利治疗后血浆ET的变化。结果显示:心力衰竭患者血浆ET明显高于正常组(P<0.001),经苯那普利干扰后,较非干扰组(对照组)血浆ET下降更为显著(P<0.01)。提示苯那普利在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时,可改善内皮素的代谢紊乱状态。  相似文献   

3.
苯那普利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神经激素及心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应用苯那普利对30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为期4周的治疗,测定治疗前后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以及儿茶酚胺水平,观察心率、血压和心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显示治疗后患者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水平显著下降(P<0.01),心率减慢、心功能改善,总有效率达93.3%。提示苯那普利能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降低交感神经活性,改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  相似文献   

4.
苯那普利对高血压病患者血浆内皮素及一氧化氮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苯那普利对高血压病 (EH)患者血浆内皮素 (ET)及一氧化氮 (NO)的影响。方法 :观察苯那普利 (5~ 2 0 mg,每日 1次口服 4周 )治疗的 30例 EH患者治疗前后血浆 ET、NO水平 ,并与 2 8例健康者血浆 ET、NO对照。结果 :EH患者 ET较对照组显著升高 (P <0 .0 1) ,NO显著降低 (P<0 .0 1)。经苯那普利治疗后 ,收缩压、舒张压都有显著性下降 (P<0 .0 1) ,ET显著下降(P <0 .0 1) ,NO显著升高 (P <0 .0 1)。结论 :苯那普利不仅有较好的降压作用 ,还能有效地恢复血浆 ET、NO的代谢水平  相似文献   

5.
用缬沙坦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132例,比较其治疗前后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DM)及心功能变化。治疗后患者NO上升,ET及AngⅡ下降,FDM及心功能明显改善(P均〈0.01,〈0.05)。提示缬沙坦可明显改善CHF患者的内皮功能及心功能。  相似文献   

6.
氯沙坦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内皮素和一氧化氮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时内皮素 - 1(ET- 1)和一氧化氮 (NO)的变化及氯沙坦 (losartan)对其的影响。  方法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 6 0例 ,随机分为氯沙坦组和依那普利 (enalapril)组 ,疗程 12周。测定治疗前、治疗 1、12周血浆血管紧张素 (Ang )、ET- 1及 NO变化。 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  结果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 Ang 、ET- 1及 NO水平升高 (P<0 .0 1) ,NO/ ET- 1值降低 (P<0 .0 5 )。氯沙坦治疗后血浆 ET- 1及 NO水平降低 (P<0 .0 1) ,NO/ ET- 1值升高 (P<0 .0 5 )。  结论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 ET- 1、NO水平升高是心力衰竭病理生理特征之一。氯沙坦治疗后可获得有益的临床及神经激素效应 ,且有较好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充血性心衰患者血浆内皮素(ET)的浓度和苯那普利对ET的影响。方法:用放免法测定79例心衰患者血浆ET含量并用苯那普利10mg/d,连服2周观察疗效。结果:心衰患者的血浆ET浓度较对照组明显升高,NYHA心功能Ⅳ级者的ET水平(94.7±20.0)pg/ml较NYHA心功能Ⅱ级(69.5±19.0)pg/ml和NYHA心功能Ⅲ级者(79.2±14.3)pg/ml明显升高(P均<0.01)。左室射血分数(EF)减低者的血浆ET浓度明显升高,经相关分析后,血浆ET浓度与EF呈显著的负相关(r=-0.35,P=0.02)。其中29例患者经苯那普利治疗后,血浆ET浓度由治疗前的(113.7±36.6)pg/ml下降至(81.1±43.1)pg/ml(P<0.001)。结论:ET参与了心衰的发病和病理过程,苯那普利可明显降低心衰患者的血浆ET浓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在不同心功能状态下及治疗前后血浆Apelin水平,及其与肾上腺髓质素(ADM)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含量之间的关系。方法:用放射免疫法测定30例心力衰竭患者和25例心功能正常的血浆Apelin和ADM、AngⅡ含量。结果:①心力衰竭患者血浆Apelin和ADM、AngⅡ含量均较心功能正常明显增高(P<0·05,P<0·01),且随心功能级别增高而升高(P<0·01)。②心功能改善后,血浆Apelin和ADM、AngⅡ含量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但仍高于心功能正常组(P<0·05,P<0·01)。③心力衰竭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血浆Apelin和ADM、AngⅡ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血浆Apelin含量能反映心力衰竭程度;Apelin可能与ADM、AngⅡ一起参与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9.
苯那普利对高血压患者内皮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苯那普利对高血压患者内皮活性物质的影响。方法 :高血压患者 2 6例及正常对照组 2 4例 ,采用化学比色法测定NO、NOS和放射免疫法测定ET、Ang Ⅱ、TXA2 及PGI2 在血浆中的水平 ,并进行对比研究 ,对高血压组病人进行苯那普利治疗前后的对比研究。结果 :高血压组ET、Ang Ⅱ及TXA2 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而NO、NOS及PGI2 明显低于对照组 ;苯那普利治疗组治疗后ET、Ang Ⅱ及TXA2 明显低于治疗前 ,NO、NOS及PGI2 明显高于治疗前 ;苯那普利治疗高血压有效率 84 6 %。结论 :高血压患者存在内皮功能障碍 ,EDCF分泌增多 ,EDRF分泌减少 ,苯那普利可升高EDRF ,减少EDCF ,对内皮功能有恢复作用。  相似文献   

10.
探讨慢衰灵口服液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1水平的影响及其心脏保护机制。 1 2 0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 (n =6 0 )和慢衰灵口服液组 (n =6 0 ) ,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两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前后及 4 0例正常对照者血浆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1的水平。结果发现 ,常规治疗组和慢衰灵口服液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1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增高 (P <0 .0 1 ) ,两组治疗后血浆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1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显著降低 (P <0 .0 1 )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显著 (P <0 .0 1 ) ,治疗后慢衰灵口服液组血浆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1水平与常规治疗组相比差异显著 (P <0 .0 1 )。结果提示 ,慢衰灵口服液具有降低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1水平的作用 ,从而减缓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室重塑的进程 ,进而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苯那普利对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浆内皮素(ET)水平及心功能变化的影响,并探讨其相关机制。方法86例CHF患者随机分为苯那普利组和常规治疗组,另有38例健康受试者选为对照组,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苯那普利组及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ET水平,同时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二尖瓣血流最大流速E峰和A峰比值(E/A)。结果CHF患者ET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苯那普得治疗12周后,CHF患者的ET水平显著降低,LVEF、E/A值显著提高。结论CHF患者ET水平增高可作为判断CHF病情的指标之一;苯那普利可降低CHF患者的ET水平,改善CHF患者的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清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及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内皮素(ET)的浓度与原发性高血压进展的关系及苯那普利对其生成的影响.方法:以20例健康人做对照(正常对照组),另选择1、2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40例(为1级原发性高血压组18例,2级原发性高血压组22例),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和放射免疫法测定苯那普利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血清中HGF、AngⅡ和ET浓度.结果:1、2级原发性高血压组治疗前血清HGF、ET和AngⅡ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0.01);并与平均动脉压呈正相关(r分别为0.568、0.460、0.623);血清HGF与ET、AngⅡ亦有良好相关性(r分别为0.512、0.563).治疗后血压下降,同时血清HGF、ET和AngⅡ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结论:HGF、AngⅡ及ET水平与高血压有关.苯那普利在降压的同时能降低HGF及AngⅡ、ET水平.  相似文献   

13.
心力衰竭患者血浆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 1 (sICAM 1 )的水平与心功能状态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测定 74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sICAM 1水平 ,并与 30例健康人作对照。结果 心力衰竭患者血浆sICAM 1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sICAM 1水平随着心功能不全的加重而升高 ,心功能Ⅳ级高于Ⅲ级 ,Ⅲ级高于Ⅱ级 (P <0 .0 1 )。经治疗后心力衰竭患者血浆sICAM 1浓度明显降低。结论 sICAM 1在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sICAM 1水平可作为评价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状态和疗效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苯那普利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对肾素 -血管紧张素系统和前列腺素系统的影响。方法 用放射免疫法测定 40例 CHF患者苯那普利治疗 2周前后血浆血管紧张素 (Ang )、血栓素 B2 (TXB2 )、6酮 -前列腺素 (6- keto- PGF1 a)。结果  CHF患者经苯那普利治疗 2周后血浆 Ang 、TXB2 浓度明显下降 ,6- keto-PGF1 a水平显著升高 ,TXB2 / 6- keto- PGF1 a比值明显下降 (P<0 .0 1) ;血浆 TXB2 的降低与 6- keto- PGF1 a升高呈负相关 (r=- 0 .5 9,P<0 .0 1) ;平均动脉压的下降与 6- keto- PGF1 a的升高呈负相关 (r=- 0 .41,P<0 .0 5 )。结论 苯那普利治疗 2周有利于恢复心力衰竭患者体内环境的稳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氨氯地平、苯那普利单独和联合治疗对高血压患者血浆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ET)的影响。方法:选择126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3组,氨氯地平组(A组,41例,接受氨氯地平治疗);苯那普利组(B组,45例,接受苯那普利治疗);联合治疗组(C组,40例,接受氨氯地平和苯那普利治疗)。于治疗前、后行血压及血浆NO、ET测定,并与40例正常对照组血浆NO、ET水平对照。结果:较之对照组,三组高血压患者NO水平显著降低(P<0.01),ET水平显著升高(P<0.01)。三组治疗后血压、ET水平均有显著下降(P均<0.01),A组及B组下降幅度无显著差异,C组下降幅度明显高于A组和B组的(P<0.05);三组血浆NO水平均有显著升高(P均<0.01);A组及B组血浆NO水平升高无显著差异(P>0.05),C组NO升高幅度明显高于A组和B组的(P<0.05)。结论:氨氯地平和苯那普利单独治疗均可明显降低血压和血浆ET水平,同时升高血浆NO水平,而两药联用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苯那普利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对肾素 -血管紧张素系统和前列腺素系统的影响。方法 用放射免疫法测定 40例 CHF患者苯那普利治疗 2周前后血浆血管紧张素 (Ang )、血栓素 B2 (TXB2 )、6酮 -前列腺素 (6- keto- PGF1 a)。结果  CHF患者经苯那普利治疗 2周后血浆 Ang 、TXB2 浓度明显下降 ,6- keto-PGF1 a水平显著升高 ,TXB2 / 6- keto- PGF1 a比值明显下降 (P<0 .0 1) ;血浆 TXB2 的降低与 6- keto- PGF1 a升高呈负相关 (r=- 0 .5 9,P<0 .0 1) ;平均动脉压的下降与 6- keto- PGF1 a的升高呈负相关 (r=- 0 .41,P<0 .0 5 )。结论 苯那普利治疗 2周有利于恢复心力衰竭患者体内环境的稳定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PAF)患者血清内皮素(ET)、血管紧张素Ⅱ(AngⅡ),P波最大时限(Pmax)、P波离散度(Pd)和左心房内径(LAD)的变化,苯那普利的干预作用及预防PAF的机制。方法选择24例健康人做对照(正常对照组),另选择1、2级EH并PAF的患者53例,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中ET、AngⅡ浓度,通过12导联同步心电图测定Pmax、Pd,采用彩色多普勒诊断仪测量LAD,观察苯那普利、利尿剂对ET、AngⅡ、Pmax、Pd、LAD的影响及预防PAF的效果。结果1、2级EH并PAF组血清ET、AngⅡ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Pmax、Pd、LAD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P<0·001),EH并AF病人服用苯那普利6月后,血清ET、AngⅡ浓度明显降低,Pmax、Pd明显减小(P<0·05~0·01),LAD无明显扩大(P>0·05)。随访6月中苯那普利组房颤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明显低于利尿剂组(P<0.001)。结论ET、AngⅡ、Pmax、Pd、LAD在EH并PAF病人中明显增加,苯那普利可降低ET、AngⅡ、Pmax、Pd,延缓LAD的扩大,预防PAF的复发。  相似文献   

18.
血浆内皮素和血管紧张素Ⅱ含量与心力衰竭程度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浆内皮素(ET)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含量与CHF程度的关系。方法;46例CHF患者作为观察组,46例健康人为正常对照组。入选者均于清晨空腹采血,用放射免疫法测定ET和AngⅡ含量,并进行比较。结果:CHF患者血浆ET、AngⅡ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且随着心功能级数的升高,二者的含量也逐步增加(P〈0.001)。结论:心力衰竭患者血浆内皮素和血管紧张素Ⅱ含量明显增加,且与心力衰竭的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伊贝沙坦治疗重症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和脑钠素(BNP)的影响。方法  76例重症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 ,随机分为伊贝沙坦组 ( 4 0例 )和对照组 ( 36例 ) ,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 ,伊贝沙坦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口服伊贝沙坦 75~30 0mg/d ,治疗 6月 ,观察治疗前后心胸比、左室舒张末期内径 (LVDd)和左室射血分数 (LVEF)的变化 ,评价心功能分级 ,并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AngⅡ和BNP在治疗前后的改变。结果 治疗后伊贝沙坦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心率、心胸比及LVDd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 ,且明显低于对照组(P分别为 <0 0 5、<0 0 1) ,LVEF明显增加 (P <0 0 1)。血浆AngⅡ和BNP水平明显降低 ,并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1)。心功能改善 1~ 2级 ,药物副反应少 ,患者耐受性好。结论 伊贝沙坦治疗重症CHF疗效较好 ,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心衰患者的神经内分泌机制失调  相似文献   

20.
李香  崔瑛  金哲 《中国老年学杂志》2004,24(12):1120-1121
目的 研究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一氧化氮 (NO)、内皮素 (ET)与前列环素 (PGI2 )的变化及卡托普利、消心痛对其影响。方法 将 45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三个治疗组。Ⅰ组为地高辛 利尿剂 ;Ⅱ组为地高辛 利尿剂 消心痛 ;Ⅲ组为地高辛 利尿剂 消心痛 卡托普利 ,各组均为 1 5例。各组的性别、年龄、基础心脏病和心功能Ⅱ、Ⅲ、Ⅳ级的分布均相仿 ,有可比性 ,疗程为 2 1d。治疗前后测定血浆NO、ET与PGI2 的浓度。结果 在强心、利尿的基础上联合加用消心痛和卡托普利组的疗效最佳 ,其次为单加用消心痛组 ,优于强心利尿组。NO和ET降低和PGI2 升高幅度也依次为Ⅲ、Ⅱ、Ⅰ组。结论 卡托普利和消心痛能降低NO、ET和升高PGI2 ,且卡托普利和消心痛起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