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生物导向药物TGFα-SAP对平滑肌细胞增殖及动脉损伤后内膜增生的特异性抑制作用。方法:用SPDP化学联结的方法合成TGFα-SAP,采用细胞计数方法观察TGFα-SAP对培养中的增殖平滑肌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并以^3H-leucine渗入法进一步了解TGFα-SAP对平滑肌细胞的蛋白质合成的影响;在体实验中将Sprague-Dawle大鼠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行右颈总动脉球囊内膜剥脱术,治疗组术后避部注射TGFα-SAP,对照组予以生理盐水,于不同时间点处死动物取动脉段行光镜观察及计算机图像分析。结果:从体外实验可见TGFα-SAP能明显抑制SMCs的生长增殖及蛋白质合成;在体实验中图像分析结果显示:动脉损伤后TGFα-SAP治疗组在第3,9和28天内膜/内膜加中膜面积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TGFα-SAP与Saporin相比对增殖平滑肌细胞具有明显增强的细胞毒性,在体实验中亦可见其对损伤后的内膜增生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证实导向药物转化生长因子α 皂草毒素蛋白Saporin (TGFα SAP)对增殖血管平滑肌细胞特异性的生长抑制作用。  方法 :用SPDP化学联结的方法合成了导向药物TGFα SAP ,并以四唑盐 (MTS)比色法和3 H 胸腺嘧啶掺入法进一步探讨了TGFα SAP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作用 ,及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和内皮细胞DNA合成的影响。  结果 :实验显示TGFα SAP对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有明显抑制作用 ,并可使其3 H 胸腺嘧啶掺入量降低 ,而皂草毒素蛋白Saporin显示的细胞毒性作用则很弱 ;同时TGFα SAP对增殖的内皮细胞的DNA合成几乎未显示明显的细胞毒性作用。  结论 :TGFα SAP通过表皮生长因子 (EGF)受体介导较皂草毒素蛋白Saporin具有了明显增强的细胞毒性作用 ,可选择性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而对内皮细胞未显示出明显的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比较生物导向药物转化生长因子-皂草毒素蛋白(TGFα-SAP)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SAP对增殖平滑肌细胞特异性细胞毒性作用。方法:用SPDP化学联结的方法合成了导向药物TGFα-SAP和bFGF-SAP,以3H-亮氨酸渗入法观察了TGFα-SAP及bFGF-SAP对平滑肌细胞(SMCs)和内皮细胞(ECs)蛋白质合成的影响,并以MTS法和3H-胸腺嘧啶核苷(TdR)渗入法比较TGFα-SAP及bFGF-SAP对SMCs和ECs的增殖和DNA合成的抑制作用。结果:10-9mol/L的TGFα-SAP可明显抑制SMCs增殖,SMCs细胞增殖抑制率达到77.5%,而相同浓度bFGF-SAP的抑制率仅46.1%;并且TGFα-SAP也比bFGF-SAP更明显抑制了培养SMCs的蛋白质合成。与空白对照组比较,3H-亮氨酸掺入量降低了47.3%;该浓度的TGFα-SAP和bF-GF-SAP对ECs却未显示出明显的细胞毒性作用。10-9mol/L的TGFα-SAP明显抑制了SMCs的DNA合成,使3H-TdR掺入量较对照组降低了29.5%,但同样浓度的bFGF-SAP仅使3H-TdR掺入量较空白对照组降低了9.86%。在10-7mol/L浓度下的TGFα-SAP未显示出明显对ECs的细胞毒性作用,而bFGF-SAP具有明显降低ECs的3H-TdR掺入量。结论:TGFα-SAP通过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介导具有明显增强的细胞毒性作用,其对增殖SMCs的细胞毒性作用较bFGF-SAP更为敏感,而在10-7mol/L浓度下,bFGF-SAP比TGFα-SAP对ECs显示出更明显的细胞毒性作用。本实验为TGFα-SAP在经皮冠脉成形术后再狭窄临床防治中的应用前景提供进一步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roscovitine对球囊损伤后大鼠颈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及内膜增生的抑制作用,以期提供新型的支架涂层药物。方法:建立大鼠颈总动脉球囊损伤模型模拟经皮冠状动脉腔内介入术(PCI)术后再狭窄,干预组损伤局部给予roscovitine(200μmol/L)孵育10分钟。14天后取材,免疫荧光染色观察roscovitine对局部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作用;HE染色观察roscovitine对内膜增生的作用。结果:本研究建立了大鼠颈总动脉球囊损伤模型,球囊损伤后14天,局部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活跃、内膜增生明显。Roscovitine干预后,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率明显降低,内膜增生被显著抑制,管腔狭窄率和内膜中膜面积比值显著降低。结论:Roscovitine显著抑制大鼠颈总动脉球囊损伤后局部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进而有效抑制内膜增生,降低再狭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大鼠胸主动脉球囊损伤后细胞凋亡和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规律。方法将30只400~500 g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2组,手术组(n=24)行球囊扩张损伤大鼠胸主动脉术;对照组(n=6)不行球囊损伤,作为正常对照。分别于术后2、7、14、28 d取胸主动脉应用HE染色、TUNEL法、免疫组化和计算机图像分析仪进行形态学、细胞凋亡、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凋亡基因Fas;抗凋亡基因Bcl-2表达水平检测。结果对照组管壁处于非增殖状态;手术组球囊损伤后7 d形成新生内膜,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活跃;14 d内膜明显增厚,但VSMC增殖已减弱;28 d内膜继续缓慢增厚,管腔明显狭窄。动脉损伤后Fas表达和TUNEL法测定的凋亡规律一致,两周内凋亡较明显,但细胞凋亡高峰时间(中膜7 d、内膜14 d)迟于增殖高峰(中膜2 d、内膜7 d),两周后凋亡与增殖均明显下降。动脉损伤后抗凋亡基因Bcl-2表达下调,在中膜和内膜分别在7 d1、4 d达最低水平,后回升,与凋亡基因Fas表达呈明显负相关(r=-0.878,P<0.001)。结论动脉球囊损伤后,平滑肌细胞的凋亡呈现规律性变化,可能在管腔狭窄的病理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核转录因子NF-κB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以及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后血管新生内膜的作用。方法:原代培养大鼠胸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检测增殖的平滑肌细胞内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NF-κB水平。制作大鼠血管球囊损伤模型,检测血管新生内膜形成及单核细胞化学趋化因子(MCP-1)、NF-κBp65和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2)的表达。结果:增殖的平滑肌细胞PCNA和NF-κBp65蛋白水平表达增加。NF-κBp65反义和诱骗寡核苷酸抑制PCNA表达。大鼠血管球囊损伤后第7天,正义组、诱骗对照组、模型组的内膜面积、中膜面积、内膜/中膜比值达到高峰。反义组、诱骗组和反义诱骗组显著降低内膜与中膜比值(P<0.05)。球囊损伤后3d、5d、7d,MCP-1mRNA和蛋白质水平持续而明显的表达增强,14d后略为降低。反义组、诱骗组、反义诱骗组在各时间点均能减少MCP-1mRNA和蛋白质表达。Western Blot检测显示血管球囊损伤后7d,NF-κBp65、ERK2的蛋白合成达到高峰。反义组、诱骗组、反义诱骗组较模型组、正义组、诱骗对照组各时相点蛋白合成均减弱。结论:增殖的平滑肌细胞NF-κBp65基因表达增加。NF-κB调控PCNA、MCP-1、ERK2的基因表达和蛋白质水平。局部转染NF-κB反义和诱骗寡核苷酸能抑制血管新生内膜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局部转导C型钠尿肽基因对损伤后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将84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均分为正常、对照和实验3组。后2组高脂饮食喂养,并以球囊损伤兔髂动脉建立再狭窄模型。对照组局部转导逆转录病毒载体携带的碱性磷酸酶基因;实验组局部转导逆转录病毒载体携带的C型钠尿肽基因。于术后第3天、第1周末、第2周末和第4周末取损伤段动脉进行氚标胸腺嘧啶脱氧核苷掺入实验和增殖细胞核抗原免疫组织化学检测,采用计算机图像分析仪测量血管腔面积、内膜厚度、内膜面积、内膜与中膜面积比。结果对照组和实验组在后3天血管内膜面积、内膜厚度、内膜/中膜比值开始逐渐增加,术后2周上述各值显著增加,但实验组上述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后第3天、第1周时P<0.05,后第2周、第4周时P<0.01)。氚标胸腺嘧啶脱氧核苷掺入实验发现,术后第3天,对照组和实验组氚标胸腺嘧啶脱氧核苷掺入量开始增加,但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第1周,实验组氚标胸腺嘧啶脱氧核苷掺入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4周时,实验组氚标胸腺嘧啶脱氧核苷掺入量已降至接近正常水平(P>0.05),而对照组氚标胸腺嘧啶脱氧核苷掺入量增加值仍高于正常组(P<0.01)。增殖细胞核抗原免疫组织化学显示对照组髂动脉损伤后2周在内膜层可见大量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细胞,而实验组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细胞表达不显著。结论局部转染C型钠尿肽基因可有效抑制血管成形术后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及内膜增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局部转染锌指蛋白A20基因对大鼠颈动脉再狭窄模型球囊损伤后内膜增生和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建立大鼠颈总动脉球囊损伤模型。104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n=26):假手术组、模型组、对照组和治疗组。假手术组只进行颈动脉结扎,不进行球囊损伤术;模型组只进行球囊损伤术,不进行局部转染治疗;对照组球囊损伤术后局部灌注Lipofectamine 2000 Reagent TE buffer;治疗组球囊损伤术后局部灌注Lipofectamine 2000 Reagent pCAGGS-GFP/A20重组质粒。荧光显微镜观察A20在损伤动脉壁的转染效率;病理组织学观察内膜增生情况;溴脱氧尿嘧啶核苷标记技术评估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指数;分别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Western-blotting方法检测核因子κB p65在各组大鼠颈总动脉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大鼠颈总动脉球囊损伤术后14 d模型组和对照组血管内膜显著增生。A20基因转染可抑制新内膜面积的增加(减少47.8%,P<0.05)和内/中膜比值的增加(减少42.9%,P<0.05)。术后10 d治疗组血管平滑肌细胞体内增殖指数(9.6%±2.3%)显著少于对照组(26.7%±5.1%,P<0.05)。术后10 d治疗组血管壁细胞核因子κB p65阳性细胞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7 d、14 d和28 d治疗组血管组织核因子κB p65的蛋白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局部转染A20基因可抑制损伤血管内膜增生及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其分子机制可能通过其负反馈抑制了核因子κB介导的胞内信号转导途径。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球囊损伤动脉血管后,平滑肌细胞的凋亡及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对其影响,探讨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机制。方法40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1组(对照组):假手术组;2组:手术后7d组;3组:手术后14d组;4组(氯沙坦组):手术+氯沙坦14d组,行球囊血管损伤术。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法)及组织学方法结合图像分析,检测各组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和内膜增生情况。结果TUNEL阳性细胞率,氯沙坦组(41.5±9.7)%明显高于2组(28.3±5.8)%和3组(21.1±8.6)%,差异有显著性(P<0.01)。氯沙坦组内膜增生(38.8±10.1)μm明显轻于3组(93.4±22.2)μm,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不足,可能是球囊损伤后血管内膜增殖的机制之一。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AT1)阻断剂氯沙坦能增加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弹性蛋白酶抑制对平滑肌细胞向内膜迁徙及增生的作用。方法  2 0 0 2 - 0 8~ 2 0 0 3- 0 5 ,用 2F球囊导管损伤Wistar大鼠颈总动脉内皮 ,给弹力蛋白酶抑制剂 ,做损伤动脉组织染色及免疫染色 ,测定内膜及中膜的BrdU阳性细胞率、细胞数及面积。结果 球囊损伤后 ,弹力蛋白酶抑制剂给药 10d明显抑制内膜BrdU阳性细胞率、细胞数及面积 ,尽管给药 5d对上述指标无明显抑制作用。结论 弹性蛋白酶抑制剂通过降低内膜平滑肌增生抑制内膜肥厚 ,有可能成为用于治疗内膜增生的新药物。  相似文献   

11.
探讨不同剂量的苯甲酸雌二醇对去势雌兔血清胆固醇代谢及血管内膜损伤后血管平滑肌增殖的影响,为PTCA术后血管再狭窄及绝经期妇女冠心病的防治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用切除卵巢健康成年雌性新西兰大白兔50只,非高脂饮食,观察苯甲酸雌二醇对其血清胆固醇影响.行兔主动脉球囊扩张术,造成血管内膜损伤和血管平滑肌增生实验模型.根据给予苯甲酸雌二醉剂量(0,2.20.100μg/kg/day)的不同分成四组,采用~3H-TdR掺入测定雌激素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影响,应用图像分析仪测定新生内膜增生厚度.结果:单纯去势雌兔,未给予苯甲酸雌二醇者,其血清胆固醇水平升高,平滑肌细胞增生程度虽有增加,但与对照组相比未有显著性差异;给予苯甲酸雌二醇2μg/kg/day肌肉注射不能抑制血管平滑肌增殖,血清胆固醇无变化;而20μg/kg/day即可显现出明显的抑制平滑肌增生作用,但20μg/kg/day与100μg/kg/day剂量比较其抑制作用无显著性差异.苯甲酸雌二醇100μg/kg/day方可使血清胆固醇减少.结论:一定剂量的雌激素能有效地抑制血管平滑肌增殖,并使血清胆固醇水平下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大鼠颈总动脉内膜损伤后血管平滑肌细胞离子泵活性和血管内膜增生的影响。方法:27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7只)、对照组和阿托伐他汀组(各10只)。后2组建立颈总动脉内膜损伤模型,阿托伐他汀组动物术前3d至术后28d每日接受阿托伐他汀(30mg·kg-1·d-1)治疗。术后28d处死大鼠,测定颈总动脉平滑肌细胞Na K ATP酶和Ca2 Mg2 ATP酶活性,应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观察并测量动脉增生内膜厚度。结果:血管平滑肌细胞Na K ATP酶和Ca2 Mg2 ATP酶活性,阿托伐他汀组及假手术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动脉最大增生内膜厚度明显高于阿托伐他汀组,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可能通过增高血管平滑肌细胞离子泵活性而抑制血管重塑的过程,从而在防治血管再狭窄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局部应用医用胶携载前列腺素E1,对兔颈总动脉损伤后内膜增生的影响。方法将40只兔随机分成假手术组、对照组、前列腺素E1组、医用胶组,每组各10只,球囊导管法损伤右侧颈总动脉内膜,术后2周切取损伤血管,通过形态学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了解内膜增生和平滑肌细胞增殖情况。结果前列腺素E1组血管内膜面积、管腔狭窄率、增殖的平滑肌细胞数等指标均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1),而医用胶组无明显效果(P>0.05)。结论医用胶携载前列腺素E1局部用于血管外膜可有效抑制血管损伤后内膜的增生,对防治动脉手术后管腔再狭窄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苯妥英钠促进创伤修复的特殊药理学作用在大鼠颈总动脉球囊损伤后内膜修复过程中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颈总动脉内膜球囊损伤模型,术后大鼠分为苯妥英钠组和损伤组。术后28天处死大鼠,取双侧颈总动脉,石蜡包埋、切片后进行血管病理学染色分析。结果术后28天,苯妥英钠组内膜面积(0.154±0.018mm2比0.204±0.054mm2,P<0.01)、内膜/中膜面积比(1.70±0.08比2.26±0.46,P<0.01)、再狭窄率(59.5%±3.2%比75.9%±13.3%,P<0.01)均小于损伤组,管腔面积(0.106±0.024mm2比0.063±0.034mm2,P<0.01)大于损伤组;内膜细胞密度(72.18±20.08/cm2比84.85±10.77/cm2,P<0.05)、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细胞数(9.89±7.63个/200倍视野比23.03±13.95个/200倍视野,P<0.01)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阳性细胞数(30.91±20.05/200倍视野比61.81±16.57个/200倍视野,P<0.01)均小于损伤组;新生内膜中有少量胶原组织增生,但组间血管胶原面积和密度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大鼠颈总动脉球囊损伤后28天,苯妥英钠可以抑制损伤血管内膜增生过程中的细胞增生,促进细胞外基质合成,对血管损伤后内膜增生和管腔狭窄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188铼液体球囊血管内照射对细胞增殖、平滑肌细胞表型和转化生长因子的影响,探讨血管内照射预防再狭窄的可能机制。方法2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成照射组(n=10)和对照组(n=10),制作颈总动脉损伤模型。然后照射组以液体188铼液体球囊对动脉损伤处进行血管内照射,设定的照射吸收剂量为16Gy(参考点位于管腔表面下0.5mm);对照组以同样体积的生理盐水球囊,在动脉损伤处放置同样时间。30d后处死动物,取出颈总动脉作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及计算机图像分析。结果(1)照射组内膜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oncellularnuclearantigen,PCNA)、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growthfactor,TGF)的免疫组化染色阳性指数明显小于对照组(0.028±0.005vs0.054±0.011,0.033±0.008vs0.063±0.014);(2)照射组和对照组内膜中平滑肌α肌动蛋白染色阳性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37±0.005vs0.032±0.003)。结论放射性同位素血管内照射可能通过抑制细胞分裂增殖、减少生长因子的分泌等机制预防血管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的发生;血管内照射可能不影响平滑肌细胞的表型。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球囊损伤后血管内膜增生的过程、血小板活化水平、凝血酶受体mRNA的变化及葛根素的影响。方法将72只雄性W 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手术组和葛根素治疗组,分别在术后3、7、14和28 d通过组织学检查、放射免疫法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内膜增生的情况、血小板表面GMP-140的数目、凝血酶受体mRNA的水平及葛根素〔50 mg/(kg.d)〕腹腔注射对它们的影响。结果①凝血酶受体mRNA在正常血管组织表达极弱,球囊损伤术后3 d已显著增加,术后14 d达峰值,术后28 d开始下降。②GMP-140于术后3 d明显升高,术后7 d开始下降。③术后3 d已有增殖的血管平滑肌细胞移行至内膜层;术后7 d内膜开始增生;术后14 d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及内膜增生更为明显;术后28 d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明显减弱,细胞外基质增加,内膜继续增生。④使用葛根素后血小板表面GMP-140的数目减少,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减弱,但凝血酶受体mRNA表达及内膜增生程度未见明显变化。结论血管内皮损伤后内膜增生的过程中血小板活化、凝血酶受体mRNA表达增加,葛根素抑制血小板的活化及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但对凝血酶受体mRNA的表达及内膜增生的程度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后平滑肌细胞增殖及p38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MAPK)的表达,探讨血管损伤后平滑肌细胞增殖的信号途径.方法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30只,体重250~300 g.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手术后7 d组、手术后14d组,每组10只大鼠,进行球囊血管损伤术,术后7、14 d分别取15 mm颈动脉作为实验标本.血管组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免疫组化和免疫印迹,检测血管壁增生、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p38MAPK表达情况.结果术后7、14d组有动脉壁增厚、新生内膜形成和中膜平滑肌胶原化,PCNA细胞阳性率分别是(39.5±7.9)%和(44.8±9.9)%,与假手术组[(1.3±0.4)%]相比明显增加(P<0.01);p38MAPK表达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p38MAPK表达与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率呈正相关(r=0.714,P<0.05).结论球囊损伤血管能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血管内膜增生;血管损伤后p38MAPK表达明显增强,与平滑肌细胞增殖呈正相关;p38MAPK信号途径参与了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RNA干扰沉默生存素基因表达对移植静脉内膜增生的抑制作用。方法Wistar大鼠48只,建立自体静脉移植模型,术后随机分为对照组、空载体组s、hRNA对照组s、hRNA组,施加不同的处理因素,在移植12、周取材。比较内膜增生程度,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生存素基因的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生存素基因的蛋白产物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生存素及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TUNEL法检测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的变化。结果移植12、周内膜增生明显,局部转染靶向生存素基因的shRNA表达载体能够明显抑制内膜增生(P<0.05)。血管移植后,对照组及空载体组生存素的mRNA及蛋白产物表达显著增加,而shRNA组却显著减少(P<0.05),血管平滑肌细胞中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减少,而TUNEL法阳性细胞明显增加。结论采用RNA干扰沉默生存素基因表达可显著抑制移植静脉的内膜增生,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生存素的基因及蛋白产物表达,从而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促进其凋亡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川芎嗪(TMPz)对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诱导体外培养的大隐静脉内膜增厚、平滑肌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方法取9例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的新鲜大隐静脉(HSV),每例静脉段随机分入5组,分成HSV组、对照组、AngⅡ组、TMPz组及TMPz+AngⅡ组,除HSV组外,其余4组均体外培养14d。对HSV组及培养后各组标本进行取材固定,Masson染色,观察血管内膜增生情况,免疫组化测定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及TUNEL法检测平滑肌细胞凋亡。结果体外培养人体大隐静脉能产生明显的内膜增生和平滑肌细胞增殖。TMPz组及TMPz+AngⅡ组内膜厚度、增生指数及PCNA表达量均明显低于AngⅡ组(P〈0.05);而凋亡细胞百分数则明显高于对照组和AngⅡ组(P〈0.05)。结论TMPz可以促进平滑肌细胞凋亡,抑制体外培养人体大隐静脉内膜增厚及平滑肌细胞增生。  相似文献   

20.
几丁聚糖对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术后血管内膜增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几丁聚糖对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术后再狭窄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60只SD大鼠分为几丁聚糖组和模型组各30只。复制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模型。几丁聚糖组在术前1周即开始每天一次灌胃几丁聚糖2g,并在术后继续给予至处死;模型组只建立模型但不予以任何处理。分别于手术后即刻(0d)、7d、14d、28d和35d,每组各处死大鼠6只。光镜下观察血管内膜损伤;运用图形分析系统检测增殖的内膜面积;α肌动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增殖内膜细胞的性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免疫组织化学标记血管内皮细胞明确损伤后血管内皮修复情况。结果模型复制成功53例,几丁聚糖组28例,模型组25例。手术后即刻见血管内膜完全剥脱,部分可见平滑肌细胞断裂。手术后7d可见内膜增生。模型组血管内膜在第28天增生达高峰,几丁聚糖组内膜增生在术后14d达到高峰。几丁聚糖组与模型组比较内膜增生程度差异有显著性(P均<0.05)。α肌动蛋白检测结果显示增殖的内膜细胞为血管平滑肌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检测结果显示几丁聚糖组在手术后14d血管完全再内皮化,而模型组手术后28d才完全再内皮化。结论几丁聚糖能预防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术后再狭窄,其机制可能与几丁聚糖促进血管再内皮化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