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肝结核的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肝结核的CT表现,探讨CT在肝结核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穿刺抽吸或临床证实的肝结核病的CT资料.结果 本组6例肝结核患者共检出病灶9个,4例为单发,1例为2个病灶,1例为3个病灶.CT平扫所有病灶均呈低密度影.3例患者病灶内或边缘有"粉末状"钙化,为特征性表现.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无明显强化,门脉期和延迟期所有病灶均有不同形式的强化.结论 肝结核的CT表现虽不具有特征性,但综合分析临床资料及CT表现,肝结核多能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螺旋CT对脾脏结核的诊断价值。方法对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或抗结核治愈的脾脏结核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9例中,6例表现为脾脏内单发或多发大小不等的结节状、斑点状低密度影,边界清或不清,增强扫描病灶内部无强化,7例伴有其他脏器结核,5例伴有腹膜后及肝、脾门区淋巴结肿大或钙化,增强扫描淋巴结呈环状强化或轻度均匀强化,2例肝脾内见多发钙化灶。结论脾脏结核多是全身结核的一部分。脾脏内单发或多发无强化病灶及钙化是脾脏结核的主要CT征象,但不具有特异性。而淋巴结结核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因此发现脾外结核的证据对脾脏结核的诊断有较大的帮助,螺旋CT为发现脾脏结核较好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脾结核的CT征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脾结核的CT表现在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11例脾结核的影像资料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有关文献进行了深入讨论。结果 9例CT表现为脾内多发性大小不等的类圆形,低密度灶,8例伴有脾门,胰周及邻近大血管周围多数低密度结节影,少数有融合,增强扫描脾,胰,肝及肾等脏器内病变无强化,腹腔淋巴结表现为周边环状强化而中央无强化,仅1例表现为肝,脾,腹腔多发钙化影,1例肝,脾内多发钙化,结论 脾结核通常不是孤立性病变,是全身结核的一部分,脾脏病灶,CT表现为脾内单发或多发不被强化的低密度区,钙化,肝脾肿大等,影像学表现不具有特异性,但是淋巴结结核的CT表现具有特征性,发现脾外结核的证据常能确立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肝结核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经临床证实的肝结核CT表现特点,并作文献复习。结果①浆膜型3例:肝包膜增厚呈椭圆形稍低密度影,环形及分隔样强化,邻近肝实质受压并动脉期异常灌注。②实质型16例,其中:弥漫粟粒病灶5例:肝内弥漫粟粒状低密度影(大直径<10 mm),部分病灶门脉期轻度强化。多发多形病灶8例:多发大小不等、形态不同的病灶,低密度为主,不均强化,边缘性强化为主,大多门脉期比动脉期明显,部分病灶周围肝实质动脉期异常灌注,3例7个病灶内可见散在点状钙化。单发病灶3例:结节状、团块状,早期不均强化,延时环状或分房状强化。③混合型14例,同时合并浆膜结核及实质结核的CT表现。结论肝结核CT表现多样,但有定的特征性,结合肝外结核史、临床症状及相关性检查,可以明确诊断。肝实质型结核分为粟粒型、多灶多形型、单灶型较实用、合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的CT表现特征.方法:以YYNW院2014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32例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总结患者的CT资料及临床资料.结果:32例患者中,位于肝门处15例、肝左叶和肝右叶分别为7例和5例、同时侵犯肝内胆管及肝门(混合型)5例;5例未显示胆管内肿块性病灶,27例门脉期和中动脉期病灶均匀强化;10例轻度强化,17例明显强化,使延迟扫描病灶密度降低,病灶边界显示清楚,无边缘强化或渐进性强化;3例患者可见胆囊内结石,5例患者可见肝内胆管结石;3例患者可见胆囊内结石,5例患者可见肝内胆管结石.结论: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对提高CT诊断准确率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肝血管瘤不典型病例的分析诊断。方法收集我院32例经病理证实的不典型肝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16排CT平扫及增强检查,并对其进行分析、诊断。结果 32例患者平扫时共检查出38个病灶;其中圆形、类圆形病灶35个,不规则形态病灶3个。病灶内见有纤维瘢痕、坏死低密度影及高密度钙化22例,还有4例病灶肝包膜不光整,局部有皱缩。增强后:23个病灶为常见典型表现,动脉期边缘强化,门脉、延时期病灶完全填充;3个病灶动脉期已填充强化,门脉、延时期进一步强化;5个病灶动脉期、门脉期、延时期填充强化不显著;2个病灶三期均无强化;还有5个病灶为动脉期中心点片状强化,门脉、延时期呈向外围充填强化。结论对于不典型强化表现的肝血管瘤,诊断需注意观察细微变化,综合考虑,充分地进行鉴别,从而得出正确诊断结论。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增强三期扫描对诊断肝血管瘤的影像学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影像学及临床最后诊断的23例肝血管瘤患者CT资料.结果 23例27个病灶中有22例24个病灶平扫表现为低密度,1例3个病灶平扫表现为等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27个病灶均出现边缘结节状和(或)斑状强化,且强化环绕病灶周围.门静脉期22个病灶强化范围向中心扩散、延伸;5个病灶完全强化.延迟期27个病灶均完全强化或大部分强化.结论 16层螺旋CT增强三期扫描对肝血管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很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CT及MRI动态增强扫描对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9经病理证实的FNH结节,分析其CT及MRI影像资料.结果 9例FNH均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共有10个病灶,其中肝右叶6枚,跨左右叶2枚,肝左叶2枚.5例患者CT及MRI资料完善,1年轻女孩仅行MRI检查,3例患者仅行CT检查.CT表现:8例FNH平扫表现为等密度或稍低密度影,5个见裂隙状、星芒状低密度中央或偏心瘢痕.动脉期7例明显均匀强化,1例中度强化,所有病灶中心瘢痕均未见强化,4例肝门侧见增粗迂曲血管影.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强化程度均不均匀降低,呈相对高和等密度,强化特点呈"快进慢出"强化模式.5例肿块中央或偏心裂隙状瘢痕呈缓慢渐进性强化.MRI表现:T1WI示5个病灶呈稍低信号,1个病灶呈等信号;T2WI示6例患者均呈稍高信号.MRI增强扫描示,6例患者均呈明显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病灶呈稍高信号及等信号,5个病灶出现中央瘢痕,瘢痕组织在T1WI上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表现为延迟强化.结论 FNH多见于青中年患者,多数无明显症状,靠近肝包膜下,CT和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能全面、准确显示FNH的血供特点.病灶明显富血供高强化及裂隙状纤维瘢痕延迟性强化是其特征性影像表现,病灶多无包膜,两者均能对其做出准确诊断.二者结合可提高FNH的诊断准确性及特异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脾结核的CT诊断价值及分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病理或临床证实的脾结核患者的CT及临床资料。结果本组中活动型脾结核17例,其中,粟粒状病灶5例、结节状病灶9例、冷脓肿形成3例,非活动型脾结核3例。15例患者脾脏增大,CT平扫:钙化病灶为高密度,其余病灶均为低密度,病灶常多发,边界多清晰;CT增强扫描:病灶多不强化或轻度强化,边缘廓清,冷脓肿边缘可见环状强化。20例均伴有脾外结核。结论 CT对脾结核的诊断及分型有较高的价值,可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8例糖尿病合并结核患者的CT误诊原因,总结糖尿病合并结核的CT表现。方法回顾分析CT诊断误诊,后证实为结核的8例糖尿病患者的CT所见,并逐例找出误诊原因。结果4例CT所见肺内肿块影,CT诊断为肺癌。其中2例经手术证实为结核球;1例结核菌素(PPD)试验强阳性,抗结核治疗后病灶明显缩小;1例PET检查考虑结核球,抗结核治疗病灶大小略有缩小,动态观察5年病灶部分钙化。1例CT所见颈部多发淋巴结肿大,前胸部软组织包块伴有颈椎、舌骨及胸骨骨质破坏,CT诊断全身多发转移瘤,胸部包块穿刺病理诊断为结核,抗结核治疗后,软组织肿块消失破坏骨部分修复骨质边缘硬化。1例CT所见肝左叶外侧段不规则低密度病灶内有分隔,增强呈多环状强化,CT诊断肝脓肿,腹腔镜手术证实为肝结核。1例CT所见纵隔淋巴结肿大,颈部淋巴结肿大,CT诊断淋巴道转移瘤,颈部淋巴结穿刺病理证实为结核。1例CT所见脾脏多发结节状环状强化灶,颈部淋巴结肿大,CT诊断为淋巴瘤,颈部淋巴结穿刺病理证实为结核。结论糖尿病合并结核CT表现不典型,未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分析、忽视部分影像学细节的改变是误诊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的CT表现特征。方法:以YYNW院2014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32例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总结患者的CT资料及临床资料。结果:32例患者中,位于肝门处15例、肝左叶和肝右叶分别为7例和5例、同时侵犯肝内胆管及肝门(混合型)5例;5例未显示胆管内肿块性病灶,27例门脉期和中动脉期病灶均匀强化;10例轻度强化,17例明显强化,使延迟扫描病灶密度降低,病灶边界显示清楚,无边缘强化或渐进性强化;3例患者可见胆囊内结石,5例患者可见肝内胆管结石;3例患者可见胆囊内结石,5例患者可见肝内胆管结石。结论: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对提高CT诊断准确率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T对脾脏结核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或经抗结核治疗取得明显疗效而确诊的12例脾结核的CT表现。结果 (1)粟粒型脾结核2例,CT表现为脾脏弥漫性肿大,伴有多发粟粒状低密度灶,增强扫描病灶无明显强化;(2)结节型脾结核5例,CT表现为脾内单发或多发结节状低密度灶或混杂密度结节灶,增强后边缘轻度强化;(3)脓肿型脾结核3例,CT表现为多个干酪性结节灶相互融合,液化坏死形成较大的囊性病变,边缘轻度强化,周围可伴有卫星灶。(4)纤维钙化型:2例,表现为脾脏内散在点状钙化灶。腹腔、腹膜后淋巴结肿大6例,呈环形强化;其它脏器结核9例。结论脾结核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CT对脾结核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李迎春  陈家源  印隆林 《西部医学》2009,21(6):998-1000
目的探讨脾结核的螺旋CT诊断价值及其强化表现。方法结合病理分析16例脾结核患者CT表现,CT包括平扫及门静脉期增强扫描。结果16例脾结核中脾大8例。CT表现分为四型:粟粒型2例,平扫显示不清,无增强呈稍低密度;结节型8例,平扫边界模糊,环形强化4例,无强化3例,环形强化与无强化区混杂1例;脓肿型5例,平扫边界模糊,边缘蜂房样分隔强化2例,环形强化3例;纤维钙化型1例,散在点状钙化。11例伴腹部淋巴结肿大,8例呈环形强化。结论螺旋CT对于脾结核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脾结核的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诊断肝血管瘤的影像学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随访或手术病理检查证实的38例肝血管瘤患者CT资料.结果 38例49个病灶在平扫时均为低密度灶.增强扫描后46个病灶于动脉期出现病灶边缘结节状或斑块状强化,门脉期病灶内增强范围逐渐扩大且密度逐渐均匀并有下降,延时期扫描病灶大部分或全部强化,密度与肝实质相等或略高.3个病灶动脉期未见强化,门脉期少量强化,延时期扫描病灶为等密度强化.结论 多层螺旋CT增强Ⅲ期扫描可清楚显示肝血管瘤的典型CT表现,对血管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很大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动脉期对肝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45例共59个病灶,经手术病理或肝血管造影介入治疗证实的肝海绵状血管瘤,全部病例均行多层螺旋CT平扫,动、静脉双期扫描和延期扫描。结果:59个病灶平扫均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区。病灶动脉期表现为:病灶边缘呈结节状强化32个。病灶边缘呈斑点状强化12个。病灶边缘呈小结节并半环状强化9个。病灶边缘呈小点状强化6个。静脉期全部病灶强化区扩大。延时期55个病灶填满强化,密度等于肝实质或略高于肝实质,4个病灶中央无强化。结论:多层螺旋CT动脉期对肝海绵状血管瘤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钱绍文 《浙江实用医学》2004,9(6):431-431,439
目的探讨CT检查对肝脓肿的诊断价值及鉴别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经CT检查确诊为肝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肝脓肿CT表现为:(1)腔壁强化;(2)双靶征;(3)簇形征;(4)病灶内均匀液化坏死和积气.本组17例有中央均匀液化坏死,病灶周边"双靶征"及病灶内积气等特征性CT表现,8例早期肝脓肿CT平扫无特征性改变,增强扫描可见簇形征,周边多囊征.结论肝脓肿特征性CT表现有助于其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肝内结节性占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3月在我院CT检查发现的直径≤5cm的肝内结节性占位病变的平扫及三期增强表现。结果肝细胞癌10例,表现为动脉期强化明显,门脉期、延迟期呈低密度。肝转移瘤7例,表现为动脉期强化不明显,门脉期边缘环状强化,延迟期低密度。血管瘤8例,表现为动脉期病灶边缘(较小者整个病灶)高密度强化,门脉期增强区逐渐向病灶中心扩散,延迟期变成等密度。炎性假瘤3例,表现为动脉期强化不明显,门脉期、延迟期病灶边缘环形强化。结核瘤1例,门脉期、延迟期轻度环形强化。肝囊肿9例,三期均未见强化。结论大部分肝内结节性占位病变在螺旋CT三期扫描图像上有其特征性表现,能做出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评估肾上腺结核的CT表现。方法:对8例肾上腺结核的CT检查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肾上腺结核按病程发展分四期,每期均有不同的CT表现:I期肾上腺结核可无影像上改变;Ⅱ期主要表现为双侧肾上腺增大,可有坏死,强化均匀;I期肾上腺肿大明显,常有出血、坏死、钙化,强化不均匀;Ⅳ期肾上腺大小或正常或萎缩,仅存钙化灶。结论:CT检查对肾上腺结核的诊断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9.
黄永生  周敬林 《中外医疗》2011,30(18):169-170
目的探讨肝血管瘤的CT征象,评价螺旋CT增强扫描诊的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随访或手术病理检查证实的25例肝血管瘤患者CT资料。结果 25例病人,32个病灶平扫病灶检出率为87.5%,增强扫描有29个表现典型的"快进慢出"CT表现,延迟期22个病灶填充为等密度,10个病灶不规则填充;3个病灶动脉期未见明显强化,门脉期少量强化,延时期扫描病灶为等密度强化。增强扫描病灶检出率为100%。结论肝血管瘤具有较为特征性的CT表现,螺旋CT增强扫描是诊断肝血管瘤的有效而准确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20.
细菌性肝脓肿56例影像学征象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细菌性肝脓肿影像学诊断的征象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经手术、随访或穿刺检查证实的细菌性肝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内容包括临床表现、超声、CT及MRI影像表现。结果 56例细菌性肝脓肿患者各项症状体征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5.49,P<0.01)。其中发热与肝区疼痛及叩击痛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热与寒战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灶脓肿包括单个病灶42例、2个病灶5例,≥3个病灶9例。B超检查42例患者,诊断肝脓肿38例(90.5%),典型表现为为肝实质内低回声或无回声区,脓肿后方回声轻度增强,其中液性暗区内出现飘浮移动现象8例,呈蜂窝状结构15例。CT检查56例患者,诊断肝脓肿53例,诊断率为94.6%,平扫表现为肝内单个或多个低密度灶,边缘模糊或清晰,密度不均匀,可见环形带及分房样改变;病灶内伴气体6例,平扫表现为软组织密度3例;增强扫描表现:(a)动脉期表现:肝内低密度灶周围肝组织强化明显,而病灶本身或边缘无明显强化或轻度强化,伴肝段一过性强化4例;(b)门静脉期表现:不同形态强化5例;环征(单、二、三环征)34例;病灶呈分隔状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