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正>胃镜检查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已经在临床广泛使用。同时64层螺旋CT也已广泛应用于全身各个部位,其无创性的门静脉成像技术可以显示门静脉的管径、血管的形态、侧支循环的建立情况。本研究对于门静脉高压的患者进行胃镜以及64层螺旋CT的门静脉血管成像技术比较,进而探讨64层螺旋CT的门静脉血管成像技术在门静脉高压的综合诊断以及临床指导治疗中的应用价值[1-2]。  相似文献   

2.
陆蓉  施裕新  顾美芳 《江苏医药》2006,32(11):1007-1008,I0001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显示肝硬化门静脉系统及侧支循环血管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52例肝硬化患者及30例肝脏正常者行腹部增强扫描,然后行门静脉血管成像检查。分别测量门静脉系统短径,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MSCTA显示肝硬化组食管下段静脉曲张21例次,胃底静脉曲张18例次,胃左静脉曲张23例次,胃短、胃后静脉曲张16例次,附脐静脉开放伴腹壁浅静脉曲张7例次,胃-肾/脾-肾分流5例次,奇静脉及半奇静脉扩张7例次,腹膜后静脉曲张4例次。肝脏正常组脾静脉、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直径均明显小于肝硬化组(P〈0.05)。结论16排螺旋CT肝脏血管成像在显示肝硬化门脉系统形态变化及门脉高压侧支循环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探讨64排螺旋CT在全身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2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全身血管疾病患者171例,全部患者均通过64排螺旋CT行血管造影检测,并结合高级血管分析系统(AVA)采用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容积再现重组等技术构建CT图像。结果本次研究中171例全身血管疾病患者均通过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检测,表明血管成像良好,图像清晰明辨,检测成功率达到100%;其中37例颅内血管,50例颈部血管,73例胸腹部血管,11例肾动脉。结论 64排螺旋CT在全身血管疾病的检测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该技术安全可靠且无创伤,通过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成像精细构建解剖生理图,可作为血管病变介入术前的最佳筛查手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肝硬化CT门静脉血管成像中门静脉侧支血管的临床表现,为今后的临床诊断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随机抽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本院收治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临床确诊病例42例,对其临床资料和CT门静脉血管成像以及门静脉侧支血管三维重建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2例患者中,经门静脉侧支血管三维重建图像可观察到胃左静脉曲张者34例,食管下段曲张者21例,胃短/胃后静脉曲张者18例,食管旁静脉曲张者11例。结论CT门静脉血管成像能够清晰显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的侧支血管,对于疾病的诊断及病情的评估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64排螺旋CT平扫+增强扫描在胆总管下端恶性梗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对20例经临床手术活检证实为胆总管恶性梗阻的患者腹部64排平扫+双期增强扫描的影像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所有病例均行64排螺旋CT平扫,动脉期及静脉期扫描,图像后处理采用MIP、MPR、CPR等.结果 所有病例均能清晰显示梗阻部位,对下端梗阻定位诊断率为100%,定性诊断为95%,结论 64排螺旋CT扫描及其后处理能够清楚地显示胆管下端恶性梗阻黄疸性疾病的病因,是该组疾病的有效检查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王川红  魏江平  林小琪  鲍坤旺 《江西医药》2012,47(12):1054-1056
目的 探讨双源CT门静脉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21例正常者及43例门静脉病变者以小剂量预注射法行双源CT门静脉血管成像,观察分析门静脉分支情况和门静脉病变的影像学特征.结果 正常组21例均可清楚观察到门静脉1-5级血管结构,病变组门静脉高压伴静脉曲张28例,门静脉海绵样变4例,门静脉栓子9例(其中1例伴肝动脉-门静脉瘘),肝移植术后门静脉狭窄2例.结论 双源CT门静脉血管成像是门静脉无创性检查的可靠方法,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静脉造影诊断下肢静脉血栓性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85例下肢64排螺旋CT静脉造影患者,这些患者同时要做下肢静脉的超声检查,1例患者由于肺部功能的原因还同步进行了肺动脉CT造影。病例在5mm厚度的层厚间距的环境下进行扫描监测,增强了扫描效果,得到的扫描后的图像经过1.25mm层厚和重叠的效果处理后进行图像分析处理。结果 64排螺旋CT静脉造影诊断下肢静脉血栓除了1例由于下肢慢性静脉的功能不健全外还有84例患者,并把由于肺功能的原因已经在做造影的患者合并了肺栓塞。检测结果与超声检测对比,分析得出利用64排螺旋CT静脉造影诊断下肢静脉血栓的效果极好,极为明显。结论 64排螺旋CT静脉造影)诊断下肢静脉血栓和超声检查的效果一样好,并且64排螺旋CT静脉造影诊断下肢静脉血栓的方法可以作为常规检查方法,具有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64排128层螺旋容积CT(VCT)成像技术在双下肢动脉血管造影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0例患者进行下肢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平扫后静脉团注对比剂进行CT血管造影,图像采用最大密度投影、曲面重建、容积再现技术等后处理技术重建血管,观察病变血管显示情况。结果60例患者经VCT血管重建成像均能清晰下肢动脉病血管不规则钙化、扭曲、囊袋样扩张、管壁僵硬、迂曲等,能清晰显示术后金属支架及人工血管全貌。VCT扫描时间为22s、25s、28s,扫描间隔时间3s,通过后处理软件,均能显示下肢动脉及主要分支,使下肢动脉能完整显示,无任何骨骼干扰,完全符合临床诊断。结论64排128层螺旋VCT血管成像技术能清晰地显示下肢动脉及其病变,可以作为下肢动脉疾病术前评价和筛选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优势及临床筛查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26例临床疑有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检查,行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高级血管分析(AVA)等多种后处理并结合原始图像进行综合分析。结果126例患者原始横断面图像及重建图像对近端冠状动脉均成功显示,对中远段的显示,原始横断面图像优于重建图像。16例支架置入者显示内支架22只;11例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显示桥血管14条;35例MSCTA显示冠状动脉狭窄(>50%)41处,冠状动脉混合性斑块53处,冠状动脉瘤状扩张31处。结论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重建成像技术为有效可靠的冠心病影像学诊断方法,对病变血管腔狭窄、硬化斑块及内支架、桥血管情况的评价有较高价值,是疑有冠心病患者的首选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64排螺旋CT头颈部血管CT减影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减影成像技术显示头颈部血管的价值及优势.方法 对56例患者进行头颈部64排CT血管减影成像检查.先行小剂量对比剂测试颈动脉时间-密度曲线,设定最佳延迟时间,要求第一序列平扫时间与第二序列增强扫描延迟时间之和是0.4的整倍数.平扫后参数不变行增强扫描,将增强前后数字化图像进行减影,去除骨结构,从减影图像中进行血管三维重建.结果 56例中49例CT血管减影成像均能良好显示颈内动脉、椎动脉及其主要分支,无骨质干扰,余7例因头部轻微运动,颅底及颈椎骨质未能完全减去.2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中,显示颅内动脉瘤及动静脉畸形15例,其中11例经数字减影血管成像检查证实.25例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显示动脉狭窄18例.结论 使用64排CT血管减影成像技术,去除骨结构对血管的影响,提供高清晰的血管图像,对于诊断脑血管病变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门脉高压胃—肾与脾—肾分流道形成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CT诊断门静脉高压下胃—肾分流(SGRS)、脾—肾分流(SSRS)道形成的价值。方法45例门脉高压患者(男38例,女7例),6例有上消化道大出血病史,4例有肝性脑病,分别进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2例进行门静脉成像(SCTP)。结果发现胃—肾分流道3例,脾—肾分流道2例。CT表现可见:①平扫:胃底团块状影,脾门、腹膜后蚓状影及连续数个层面脊柱左旁结节状影。②增强扫描:上述影象呈血管样强化,证实为曲张静脉,有时可见腹膜后曲张静脉引流入左肾静脉。③SCTP可立体、直观地显示SGRS、SSRS的形态。结论CT特别是SCTP能较好地显示胃—肾、脾—肾分流道的存在和形态,为介入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肝癌切除术后门静脉与肝动脉区域化疗对机体的不同影响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比较肝癌切除术后门静脉与肝动脉区域化疗对机体的不同影响。方法对42例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行肝动脉或门静脉化疗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门静脉化疗组的骨髓抑制程度、肝功能损害、胃肠道不良反应均显著低于肝动脉化疗组,对细胞免疫的影响小于肝动脉化疗组。结论经门静脉给药肝脏区域化疗是一种有效且副作用较小的肝癌综合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3.
陈卫刚  李睿  周婷  郑勇  孙侃  常向云  陈辉 《天津医药》2006,34(4):238-240
目的:观察NOS-NO系统在肝硬化患者肝组织中的表达及与门静脉压力的关系,以探讨其在肝硬化门脉高压中的作用。方法:随机抽取20例正常志愿者及20例肝硬化患者,在B超引导下经皮经肝穿刺分别测定门静脉压力、抽取门静脉血和外周血并留取肝组织,测定血液中NO浓度,观察肝组织iNOS的表达。结果:肝硬化患者下腔静脉及门静脉血中NO浓度、肝组织iNOS的表达及门静脉压力均分别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正常对照组的外周血和门静脉血中NO浓度水平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肝硬化患者的门静脉血NO浓度显著高于外周血NO浓度。门静脉压力与外周静脉血NO浓度、门脉血NO浓度及肝组织中iNOS的表达呈直线相关关系。结论:门静脉压力与门脉血NO浓度、肝组织中iNOS的表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壁内外双重断流术对门脉高压症患者近远期肝功能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壁内外双重断流术对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近远期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1989-01~2008-01收治的367例行壁内外双重断流术的门静脉高压症患者门静脉血流变化及术后肝功能的相关资料。结果断流前测自由门静脉压平均为(36.2±4.2)cmH2O(1cmH2O=0.098kPa),断流后压力为(31.4±3.3)cmH2O,有统计学差异(P<0.05)。断流手术后门静脉血流速度和血流量较术前显著降低,肝动脉血流速度和血流量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术后1、3个月肝功能较术前无明显改变(P>0.05),术后6、12个月肝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壁内外双重断流术能适度降低门静脉压力,同时强化肝动脉灌注,对维持患者术后近期肝功能、改善术后远期肝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该术式是一种合理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超声检查中门静脉栓子与等回声肝癌的相关性,以提高等回声肝癌的检出率。方法 24例患者于常规二维超声检查提示门静脉系统栓子存在,加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后得以证实,反复超声检查肝实质内均未见明确团块回声,仅见邻近门静脉栓子的肝叶结构紊乱;而计算机横断扫描(CT)对照检查显示肝实质内存在明确块状密度。结果 其中17例予以手术切除、另7例进行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组织穿刺活检术,所有病例均经病理证实为原发性肝癌患者;其中21例肝细胞性肝癌,3例胆管细胞性肝癌。结论 当超声检查发现肝内门静脉栓子声像图,无论肝实质内是否伴有明确团块回声,应高度警惕等回声肝癌存在的可能,切勿掉以轻心。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MSCT肝脏多期增强扫描及图像后处理技术对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经临床及CT诊断为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的MSCT多期增强扫描与图像后处理技术的影像学表现。图像重建方法有3种: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VR)。结果动脉期MIP和VR结合清晰显示41例腹腔内血管及肿瘤供血血管。冠状位MPR重建显示37例癌栓大小、范围及管腔变窄程度。斜位MPR重建显示癌栓的范围及形态,10例呈局部结节状,20例呈团片状,7例呈不规则形。横断面MIP及动脉期VR显示28例门脉癌栓由肝动脉供血。MIP及MPR结合,6例显示邻近肿瘤对门脉的侵犯,40例显示门脉的侧支血管。结论MSCT肝脏增强扫描及图像后处理技术技术是诊断与评价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有效手段,具有相当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7.
Non 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 is characterized by histologically macrovesicular steatosis in the absence of alcohol consumption. Portal hypertension (PH) is a severe complication of liver cirrhosis leading to a higher risk to develop gastro-esophageal varices, ascites, hepatorenal syndrome, and hepatic encephalopathy. The definition of portal hypertension is based on a pressure measurement. It may be performed directly through portal vein punction or by subtracting the free hepatic venous pressure (FHVP) from the wedged hepatic venous pressure (WHVP). The hepatic venous pressure gradient (HVPG) reflects the degree of PH in the majority of liver diseases. The hepatic vein catheterization with measurement of the HVPG is considered the golden standard for portal pressure evaluation. The mechanisms by which steatosis could induce PH are not fully understood. It is not clear whether the degree of PH differs between patients with viral and alcoholic cirrhosis, and between patients with mild vs severe steatosis, In the majority of the studies subjects with alcoholic cirrhosis were included. Among patients with NASH, the portal hypertensive syndrome appears only in those with advanced cirrhosis. Further, although weight reduction decreases steatosis grade and fibrosis score, it is not clear whether it improves PH in patients with cirrhosis. In contrast, other studies found a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everity of steatosis and clinical or lab parameters of PH. We can conclude that up to now it is not actually clear whether steatosis in itself might affect portal pressure.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薄层扫描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经临床及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肝癌平扫及增强三期的影像表现。结果 77.8%的癌灶在肝动脉期呈现高密度强化表现,充分说明螺旋CT扫描可反映肝癌的血供特点,门脉期有41.7%的病灶呈现等密度,63.9%病灶呈现低密度影像,也反映了肝细胞癌"速升速降"的增强变化特点,可作为诊断原发性肝癌最有价值的征象。结论螺旋薄层扫描可充分反映原发性肝癌的特征,对肝癌的检出和定性准确率的提高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李晓  左敏静 《江西医药》2004,39(5):313-314
摘要目的通过对21例单发性肝转移瘤及34例单发性原发性肝癌的CT表现的对比分析,寻找到两种肿瘤的影像学上的异同点,以期提高两种肿瘤的认知水平及其CT鉴别诊断水平。方法收集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单发性肝转移瘤2例和原发性肝癌34例,男47例,女8例,平均年龄52岁,最小的38岁,最大的66岁。采用螺旋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结果21例单发性肝转移瘤的平扫表现为边缘清楚的低密度肿块影,呈“环靶征”或“牛眼征”改变;3例位于肝右后叶,形态与局部肝形态较为一致,占位效应不明显。原发性肝癌表现为边缘欠清的低密度类圆形影34例,都伴有肝硬化增强扫描,肝转移瘤于门静脉期均有强化,表现为周边强化或全瘤强化;肝动脉期强化的为较小的肿块。肝癌26例动脉期有强化,门静脉期强化迅速消退;有肝动脉-门静脉短路的6例;8例有门静脉瘤栓形成,3例有下腔静脉瘤栓形成。结论单发性肝转移瘤与原发性肝癌在CT表现上各有特点,平扫肝转移瘤边界均较清楚,呈圆形,增强扫描于门静脉期有强化,有“环靶征”或“牛眼征”改变,一般不伴有肝硬化。部分转移瘤可表现为无占位效应。原发性肝癌肿块多为类圆形,边界不清;增强发生在动脉期。大部分肝癌都伴有肝硬化;部分伴肝动脉-门静脉分流现象及门静脉和下腔静脉瘤栓形成。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肝肿瘤适形放疗后的患者进行CT平扫或增强扫描,以发现其特征,为与适形放疗后病灶未控或复发提供鉴别依据。方法30例单发肝癌患者采用了适形放疗,36~48Gy/8~12次,1次/2d。1~3个月后开始CT复查。对TDF值≥90及<90时与CT影像学异常的关系进行四格表精确检验法统计学处理。结果15例CT平扫表现为低密度;增强扫描10例中无强化6例,动脉期为低密度、门脉期或延迟期呈强化状态2例,早期至延迟期均强化2例。TDF值≥90与<90的放射剂量导致的CT影像学异常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3)。结论肝损伤照射后高剂量区CT可表现为低密度,可出现强化,特征为进行性或持续性强化。当TDF值≥90时,容易出现CT影像学异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