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目的:分析探讨恶性淋巴上皮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复习我科20多年来收治的16例恶性淋巴上皮病的发病、治疗方法和预后。结果:恶性淋巴上皮病最初常与良性淋巴上皮病相混淆,若治疗不彻底可复发,甚至远处转移。结论:正确诊断恶性淋巴上皮病,彻底切除病变及周围腺体,并配合局部放疗,患者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3.
4.
报告了涎腺恶性淋巴上皮病变3例,并对其病因、组织来源、诊断、鉴别论断以及临床生物学特征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5.
涎腺恶性淋巴上皮病损的免疫组化研究吴兰雁,周志瑜,步宏等。华西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杂志1996;6(3)188涎腺恶性淋巴上皮病损(MLEL)是涎腺罕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具有明显的种族特性,好发于南部中国人,本文对12例MLEL(其中10例有...  相似文献   

6.
对 5例涎腺淋巴上皮瘤样癌进行临床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其是一种具有特殊组织学表现的低分化或未分化癌 ,浸润的淋巴细胞以T细胞为主。肿瘤预后与肿块大小、发生部位、浸润程度及有否淋巴结转移有关。诊断应与良性淋巴上皮病变、转移或浸润性低分化鳞癌及恶性淋巴瘤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7.
涎腺淋巴上皮病变少见,国内文献多为个案报道。现将本院77年5月——87年8月经病理证实的7例。包括恶性变1例,报告并讨论如下:一、临床资料:病例1 男,45岁。一月前无意发现左腮腺区肿大,不痛,门诊以“腮腺混合瘤”收住院。检查见左腮腺浅叶前界区有一直径4cm 大小肿块,中等硬度,与皮肤无粘连,  相似文献   

8.
诞腺淋巴上皮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本病结节型罕见。我院从1990年以来发现4例报道如下。例1,女,42岁。在耳下包度块三年逐渐增大.有酸胀感,无痛.D不干。检查:左腮腺下极触及约3/3yZcm的肿块.质软.边缘清楚,与周围无粘连.瞧腺导管开D正常。199o年12月5日行腮腺造影表现为主导管扩张,边缘模糊,末梢导管分支呈囊状扩张;腮腺下极况有园型充盈缺损区。诊断:()炎症.门)肿瘤待除外。同年互2月7日手术切除腮腺.病理诊断;诞腺淋巴上皮病。随访至今无复。例2.男.63岁。右耳垂下无痛性肿块7年.右颌下肿大6年.无口干。检…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2例腮腺淋巴上皮囊肿及1例颌下腺淋巴上皮囊肿患者的诊疗过程进行分析总结及文献回顾,探讨涎腺淋巴上皮囊肿的病因、临床表现、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良性淋巴上皮病变又称舍格伦综合征,是一种果及诞腺及泪腺的慢性炎症性病变,其主要病理变化为腹实质的炎性细胞浸润及腺泡的破坏。早期可见浸润细胞分布于腺泡之间,使晚泡分开,晚期可见上皮岛散在分布于大量增生的炎性细胞之间。浸润细胞主要为淋巴细胞及组织细胞,有关该病主要浸润细胞分布特点的研究报道较少。本实验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15例涎腺良性淋巴上皮病变的淋巴细胞及组织细胞的分布特点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该病变的浸润细胞以T细胞为主,符合自身性免疫性疾病的浸润特点。良性淋巴上皮病变是一种系及诞腺及泪腺的慢性…  相似文献   

11.
彭为  王强  梁海桥  杨森 《四川医学》2016,(4):471-472
1临床资料患者,女,32岁,因"右侧耳下痛性肿物渐增长5年余"入院。专科检查:右侧腮腺咬肌区查及一5cm大小膨隆区,质地中等偏硬,按压有明显疼痛,界限欠清,活动度差,表面皮肤色泽略红,皮温稍高,患者皱眉,鼓腮正常,口角无歪斜,张口度及张口型正常,腮腺导管口分泌液清亮,导管口无红肿,双侧颞下颌关节动度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涎腺淋巴上皮瘤样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采用光镜、免疫组化染色、原位杂交技术对3例涎腺淋巴上皮瘤样癌进行观察,同时复习临床相关资料,并进行随访。结果涎腺淋巴上皮瘤样癌好发于女性,平均年龄37.33岁。淋巴上皮瘤样癌组织学:大量增生的淋巴组织中见成簇或条索状分布的癌细胞,癌细胞界限不清,呈合体状,胞质嗜酸或淡染,核呈空泡状,核仁大而明显,核分裂相多见。免疫组化标记:癌细胞表达CK和EMA,EBV阳性检出率66.7%。结论涎腺淋巴上皮瘤样癌是一类较少见、好发于女性的涎腺未分化癌,组织学类似于鼻咽部的淋巴上皮瘤样癌,在肿瘤的发生上与EBV感染有密切的相关性,并在其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涎腺淋巴上皮癌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涎腺淋巴上皮癌(1ymphoepithelialcarcinoma,LEC)是原发于涎腺少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于1962年由Hilderman等首先提出,在此后的文献报道中,该瘤以各种不同的名称出现,如恶性淋巴上皮病损(病变)、淋巴上皮瘤样癌,LEC、未分化癌等,在wH0涎腺肿瘤分类第2版定义为伴淋巴样间质的未分化,而在wH0头颈肿瘤分类第3版更名为LEC。本文对涎腺LEC的来源及EB病毒在其发生的作用,LEC与良性淋巴上皮病的关系,LEC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提高对该病的全面认识。  相似文献   

14.
涎腺淋巴上皮病恶变多处转移一例报告常建英,卢泰祺(贵阳医学院附院肿瘤科贵阳550004)涎腺肿瘤约占口腔颌面肿瘤之19%,其中绝大多数为上皮性,主要发生于腮腺、涎腺良性淋巴上皮病又称Mikulicz病,临床并不多见,恶性变更属罕见[1],称为淋巴上皮...  相似文献   

15.
1985~1988年我科收治4例经病理确诊的涎腺恶性淋巴瘤,术前均误诊其它涎腺疾病,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4例,男3例,女1例。年龄46~74岁,平均59.25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8个月,平均4个月。多因涎腺区逐渐增大的无痛  相似文献   

16.
鼻咽癌放疗对涎腺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测定鼻咽癌患者放射治疗前后唾液能量,唾液SIgA,IgG和溶菌酶,观察放疗后对涎腺功能的影响。结果发现放疗后唾液流量比放疗前明显减少。放疗后唾液SiGa,IgA和溶菌酶水平较放疗前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测定鼻咽癌患者放射治疗前后唾液流量、唾液SIgA、IgG和溶菌酶,观察放疗后对涎腺功能的影响。结果发现放疗后唾液流量比放疗前明显减少(P<0.01),放疗后唾液SIgA、IgG和溶菌酶水平较放疗前明显升高(P<0.05)。同时放射剂量愈大,对涎腺的损害就愈大,唾液流量就愈少,这是引起并发症的重要因素。但唾液中的SIgA、IgG和溶菌酶的含量随放射剂量的增加而上升是涎腺组织对放射性损害的一种代偿,它对保护口腔组织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 涎腺恶性混合瘤占涎腺肿瘤的2~9%,我科于1975~1988年共收治涎腺恶性混合瘤15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男6例,女9例.年龄25~84岁,平均53岁.发病部位,腮腺10例,颌下腺3例,腭部2例.病程小于1年6例。1~5年3例,大于10年6例(其中15年以上  相似文献   

19.
20.
涎腺恶性肌上皮瘤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涎腺恶性肌上皮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生物学行为。方法 采用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方法对 2 2例恶性肌上皮瘤进行分析。结果 好发于腮腺和腭腺 ;男性多见 (男女之比 2 3∶1) ;中位年龄4 9岁。病理特征为透明细胞型和上皮样细胞型多见 ,呈巢索状分布 ;细胞异型性明显 ,有病理性核分裂像 ;广泛浸润周围组织。免疫组化染色Actin、Ck 18、EGFR、TGFβ均呈明显的强阳性表达 ;PCNA阳性表达的平均增殖指数是 2 2 8%± 6 93,以透明细胞型的PI值为最高 ;癌基因C erbB 2、抑癌基因P53分别呈 63 6%和31 8%的阳性表达 ,各型的表达也以透明细胞型为最高。结论 恶性肌上皮瘤是一种上皮性肿瘤 ,其亚型透明细胞型恶性程度较高。C erbB 2、P53和PCNA的异常表达及协同作用在恶性肌上皮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