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应激状态下胃黏膜损伤与胃排空及胃酸分泌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胃黏膜损伤的确切原因和具体过程,为临床防治胃黏膜损伤、胃炎、胃溃疡及胃癌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方法以水浸-束缚应激(WRS)大鼠的方法,将14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9组,每组16只,A、B、C3组用放射性核素99m^Tc灌胃测定大鼠胃液相排空率;D、E、F3组采用手术清除胃内容物并幽门结扎测定胃酸分泌率;G、H、I3组为手术不清除胃内容物并幽门结扎,评估胃黏膜损伤溃疡指数(uI);分析胃排空率、胃酸分泌和胃黏膜损伤之间的关系。结果随着WRS时间延长,大鼠胃排空速率明显下降,B组(WRS2h)和C组(WRS4h)的胃排空速率与A组(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大鼠胃酸分泌受到显著抑制,E组(WRS2h)和F组(WRS4h)的胃酸分泌率与D组(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F组与E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黏膜损伤随着应激时间的延长而加重,清除胃内容物可以有效防治应激引起的胃黏膜损伤,手术对本实验无明显影响。B、C组与A组的胃黏膜损伤U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组与B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A、D、E、F、G组大鼠未出现胃黏膜损伤。H与E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与F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A、D、E、F、G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组与B组之间和I组与c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WRS可导致胃排空障碍、胃酸分泌减少和胃黏膜损伤。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淫羊藿黄酮干预对被动吸烟大鼠骨量与骨形态学指标的影响及其相关性.方法 选用2月龄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A、B、C、D、E和F 6个组,经实验干预完毕后,测定或观察:①股骨和腰椎骨密度;②胫骨上段松质骨骨形态计量学静态指标中骨小梁面积百分数、骨小梁厚度、骨小梁数目、骨小梁分离度;③胫骨上段松质骨成骨细胞、破骨细胞计数;④分析骨密度与骨形态学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股骨和腰椎骨密度A、D、E、F组较B组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其他各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D、E、F组的骨密度随淫羊藿黄酮剂量的增加而增加,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胫骨上段松质骨骨形态计量学静态指标中骨小梁面积百分数、骨小梁厚度和骨小梁数目中A、C、D、E、F组较B组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组较A组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E、F组随淫羊藿黄酮剂量的增加而增加,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骨小梁分离度中A、C、D、E、F组较B组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JP<0.05);C、D组较A组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E、F组随淫羊藿黄酮剂量的增加而降低,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大鼠胫骨上段松质骨成骨细胞计数和破骨细胞计数中A、C、D、E、F组较B组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F组较A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E、F组随淫羊藿黄酮剂量的增加而升高,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和腰椎骨密度与骨小梁面积百分数、骨小梁厚度、骨小梁数目和成骨细胞计数呈明显正相关(r=0.734、r=0.701、r=O.72l及0.706,P<O.05;r=、0743、r=O.708、r=O.712及O.717,P<O.05).股骨和腰椎骨密度与骨小梁分离度和破骨细胞计数呈明显负相关(r=-0、734和-0.706,P<O.05;r=-0.743和-O.707,P<.05).结论 淫羊藿黄酮干预可明显改善被动吸烟大鼠的骨密度和骨形态学指标,且骨密度与骨形态学指标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锁骨下动脉损伤不同时间再通血对周围神经及肌肉的影响.方法 以大鼠锁骨下动脉损伤为实验模型.将25只SD大鼠分为5组,每组5只.A组:对照组;B组:缺血6 h再通组;C组:缺血12 h再通组;D组:缺血18 h再通组;E组:缺血24h再通组.阻断锁骨下动脉再通后30d对热辐射缩足反射潜伏期(PWTL)、潜伏期、最大运动诱发电位波幅、Na+-K+-ATP酶浓度、乙酰胆碱酯酶(AchE)浓度进行测定.结果 测量PWTL,D组延长,与A、B、C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组进一步延长,与A、B、C、D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B、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潜伏期A组与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开始出现延长,C、D两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组与A、B、C、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最大运动诱发电位的波幅A组与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组与C、D、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E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a+-K+-ATP酶的浓度A、B、C、D组各组之间未见明显差异,E组结果较前四组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之间AchE浓度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锁骨下动脉损伤后12 h内再通前足感觉在30d内可恢复正常,18 h及24h再通,前足感觉迟钝30d内不能回复正常.潜伏期及最大运动诱发电位的波幅超过12 h后,30d测量会有明显变化.缺血时间超过2h,Na+-K+-ATP酶浓度降低在30d内不能回复到正常.再通时间在24h以内,AchE浓度不会受到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联合督脉电针对大鼠脊髓损伤(SCI)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从2011年3月至7月,采用全骨髓差速贴壁培养法进行SD大鼠BMSCs的体外分离与培养;利用多中心急性脊髓损伤打击器(MASCIS Impactor)建立大鼠T11脊髓损伤模型,建模成功后将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A组)、电针组(B组)、BMSCs移植组(C组)、联合组(D组).SCI后1周,C组与D组大鼠自尾静脉注射移植BMSCs悬液0.1 ml,A组与B组自大鼠尾静脉注射无血清的DMEM/F12培养液0.1 ml,B组与D组接受督脉电针治疗,1次/天.于SCI后1、2、4、8周采用BBB评分法进行后肢运动功能评分;于SCI后8周采用SEP检测脊髓传导功能,采用HE染色观察脊髓空洞大小,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神经丝蛋白(NF200)的表达.实验中获得的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 SCI后2、4、8周,与A组比较,B、C、D组BBB评分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C组比较,D组BBB评分升高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CI后8周,与A组比较,B、C、D组SEP潜伏期缩短、波幅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R、C组比较,D组SEP潜伏期更短,波幅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CI后8周,4组大鼠脊髓组织损伤区均可见组织结构紊乱,细胞肿胀,空泡变性,且损伤区均可见瘢痕组织及空洞形成,其中A组脊髓空洞最大,B组和C组次之,D组最小.SCI后8周,4组大鼠脊髓组织均有NF200阳性表达,与A组比较,B、C、D组NF200阳性表达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C组比较,D组NF200阳性表达更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BMSCs移植联合督脉电针对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优于单纯BMSCs移植和督脉电针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BMSCs对乙酸胃溃疡愈合质量的影响和机制。方法取清洁级雄性Wistar大鼠48只,用乙酸诱导大鼠胃溃疡模型,造模后第3天随机分为3组,每组16只。A组仅打开腹腔,拉出胃;B、C组打开腹腔拉出胃后,在溃疡周围胃壁浆膜下5个不同点分别注入150μL PBS和150μL第4代BMSCs PBS液(细胞密度为1×108个/100μL)。第10天测量溃疡面积,组织学方法检测再生胃黏膜厚度和扩张腺体数,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溃疡边缘VEGF的表达。结果 C组溃疡面积显著低于A、B组(P0.01);A、B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示,C组溃疡边缘再生胃黏膜较A、B组厚,扩张的腺体较少,黏膜结构较规则。C组再生胃黏膜厚度显著厚于A、B组(P0.01),扩张腺体数显著少于A、B组(P0.01);A、B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C组溃疡边缘胃黏膜VEGF阳性表达显著多于A、B组。C组VEGF表达积分吸光度(IA)值显著高于A、B组(P0.01);A、B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MSCs通过分泌VEGF加速胃溃疡愈合,提高溃疡愈合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索脂肪来源干细胞(ADSCs)与脂肪颗粒复合移植对植入脂肪成活率的影响.方法 将1ml通过吸脂术获得的纯化脂肪颗粒分别与1ml含有下列细胞浓度的PBS混合:①原代ADSCs 1×106/ml(A组);②原代ADSCs 2×106/ml(B组);③二代ADSCs 2×106/ml(D组);④二代ADSCs 2×107/ml(E组);对照组为单纯的脂肪颗粒和1ml PBS混合移植(C组).随机注射移植于40只裸鼠背部皮下.移植12周后,取出移植物,进行如下测量:①大体观察;②重量和体积测定;③HE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和小血管形成情况;④计算机图像分析测定血管密度;⑤统计学比较各实验组与对照组移植物体积、重量以及血管密度的差异.结果 ①湿重与体积:A、B、D、E组与C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A组与B、D、E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B、D、E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②血管密度:A、B、D、E组与C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A、B、D、E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原代和二代不同浓度的ADSCs与脂肪颗粒复合移植均可提高脂肪移植物成活率,相同浓度的原代与二代的ADSCs在促进脂肪颗粒成活上无显著差异,在一定范围内,随ADSCs浓度的增加,脂肪颗粒成活率也会相应提高;但是超过了一定范围,脂肪颗粒成活率不会随ADSCs浓度的增加而无限提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不同类型气垫床及翻身间隔时间预防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压疮的效果。方法将180例压疮高危患者随机分为A、B、C、D、E、F六组,A、B、C组采用喷气式气垫床,翻身时间分别间隔2h、3h、4h;D、E、F组采用动态交替式气垫床,翻身间隔时间同前;连续观察72h,每次翻身观察记录患者皮肤压疮发生情况、压疮前期表现及Braden评分。结果六组患者均未发生压疮。干预后不同时间六组压疮前期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干预72hB组和E组、C组和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313)。六组Braden评分在干预前、干预后各时间段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内比较,F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应用两种气垫床均能有效预防压疮,动态交替式气垫床效果更优。使用动态交替式气垫床可将翻身间隔时间延长至4h。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异丙酚对兔缺血再灌注损伤脊髓的保护作用以及对兴奋性氨基酸(excitatory amino acid,EAA)的影响.方法 健康新西兰大白兔60只,雌雄各半,体重2.0~2.5 kg.采用左肾下腹主动脉阻断法建立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阻断开始即泵入灌注液6 mL/kg(不足部分均以10%脂肪乳补充),灌注速度12 mL/(kg·h),30 min后停止灌注,开放腹主动脉.根据灌注液的不同,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A组)、10%脂肪乳组(B组)、30 mg/kg异丙酚组(C组)、40 mg/kg异丙酚组(D组)、50 mg/Kg异丙酚组(E组)及60 mg/kg异丙酚组(F组),每组10只.分别记录麻醉清醒即刻、再灌注后6、24和48 h兔神经行为学评分;于再灌注后48 h取L4~6节段脊髓组织计数脊髓前角正常神经元;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脊髓组织中EAA含量.结果 C、D、E、F组各时间点神经行为学评分明显优于A、B组(P<0.05),E组评分最高(P<0.05),A、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E、F组脊髓前角正常神经元明显多于A、B组(P<0.05),且E组多于C、D、F组(P<0.05).A、B、C、D、E、F组脊髓组织EAA含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值,其中A、B组最高(P<0.05),但A、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组最低(P<0.05).谷氨酸、天门冬氨酸含量均与脊髓前角正常神经元计数及再灌注后48 h神经行为学评分成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13、-0.536、-0.874及0.813(P<0.01).结论 异丙酚能降低缺血再灌注脊髓组织中EAA含量,减轻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腹腔注射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rHuEPO)治疗大鼠急性脊髓损伤(ASCI)的用药时间窗.方法:采用显微血管夹夹伤雌性SD大鼠T10脊髓建立脊髓急性损伤模型,将造模成功后的40只大鼠随机分为A、B、C、D、E组,每组8只.A、B、C、D组分别于损伤后即刻、1h、3h和6h腹腔注射rHuEPO 50001U/kg,E组损伤后立即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各组大鼠于术后1d、3d、5d、7d进行BBB运动学评分,并于术后3d、7d用TUNEL染色和caspase-3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各组大鼠脊髓神经细胞凋亡情况.结果:术后1d、3d各组大鼠BBB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5d时A、B、C三组BBB评分均高于D、E两组(P<0.01),A、B、C 三组间与D、E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7d时D组BBB评分高于E组(P<0.01),但低于A、B、C三组(P<0.01),而A、B、C三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损伤后3d、7d,A~D组的TUNEL、caspase-3染色阳性细胞均高于E组,且损伤后7d时D组TUNEL染色阳性细胞数高于A、B、C三组(P<0.05),A、B、C三组间无统计学差异;损伤后3d.D组caspase-3染色细胞阳性率高于A、B、C三组(P<0.05),A、B、C三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损伤后7d,A~D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大鼠ASCI后3h内给予rHuEPO可以显著改善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并抑制伤后脊髓神经细胞凋亡现象的发生;伤后6h给药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亚高温盆腔区域热疗能否诱导原位的大鼠浸润性膀胱肿瘤热休克蛋白70(HSP70)表达增加.方法 制备原位的大鼠浸润性膀胱肿瘤动物模型,分为对照组(A组)、单次热疗组(B组)、间隔24 h再次热疗组(C组)、间隔72 h再次热疗组(D组).从体外加热大鼠盆腔至41℃,持续1 h.用胶体金免疫电镜、免疫组化、蛋白芯片检测肿瘤细胞HSP70表达.结果 A组HSP70定位于肿瘤细胞质,B、C、D组HSP70均定位于肿瘤细胞核、线粒体和细胞质.B、C、D组HSP70阳性表达率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B、C、D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1).B、C、D组HSP70表达量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D组HSP70表达量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组HSP70表达量高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不同方案的亚高温盆腔区域热疗均能诱导原位的大鼠浸润性膀胱肿瘤发生热休克反应,上调HSP70表达;亚高温盆腔区域热疗是一种温和的加热方法,它不能使全部肿瘤细胞发生热休克反应;HSP70表达率与热疗次数无关,但表达量与热疗次数呈正相关;间隔24 h再次热疗的HSP70表达量最高.  相似文献   

11.
抗胃食管反流手术对大鼠胃排空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不同抗胃食管反流手术对大鼠胃排空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为5组,A组为贲门肌层切开组,B组为贲门肌层切开后行Nissen手术,C组为贲门肌层切开后行Nissen手术并加行幽门肌层切开,D组为贲门肌层切开加贲门斜行套叠术,E组为对照组。于第4周行放射性核素胃排空功能检查,观察手术对大鼠胃排空功能的影响。结果 (1)半胃排空时间C组较B、D组快(P<0.05),B、C、D组较E组快(P<0.05),A组与E组无差别(P>0.05)。(2)2h胃内放考元素潴留率测定表明,A组与E组无差别(P>0.05),B、C、D组较E组少(P<0.05),B、C、D组间无差别(P>0.05)。结论 (1)抗反流手术(Nissen手术、贲门斜行套叠术)可以使半胃排空时间增快,2h胃内放射性元素潴留率减少。(2)Nissen手术加做幽门肌层切开可使半胃排空时间增快,但2h胃内放射性元素潴留率较单纯Nissen术无变化,综合考虑,行抗反流手术不必同时加行幽门肌层切开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胃十二指肠吻合口临近区域的肌电活动对胃排空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32只SD大鼠分成两组,实验组(16只)行幽门切除加胃十二指肠吻合术,吻合口两侧植入电极,对照组(16只)行假手术并于幽门两侧植入电极.记录跨吻合口和幽门的肌电活动:用放射性核素法评估近端胃、远端胃排空功能.结果 术后1周,实验组和对照组胃慢波频率分别为(0.8±1.4)次/min和(3.3±1.2)次/min(P<0.01),十二指肠慢波频率分别为(2.1±0.6)次/min和(11.1±0.7)次/min(P<0.01) 两组均未见跨越吻合口的慢波传导.术后12~16周,两组胃慢波频率分别为(8.7±0.6)次/min和(4.0±0.4)次/min(P<0.01),十二指肠慢波频率分别为(11.1±0.8)次/min和(10.8±0.7)次/min(P>0.05) 实验组十二指肠的慢波通过吻合口向胃传导,亦可见到胃慢波通过吻合口向十二指肠的传导.术后12~16周,实验组和对照组平均近端胃半排空时间分别为14.7 min和13.6 min(P>0.05),平均胃内核素残留率分别为25.4%和39.4%(P>0.05):平均远端胃半排空时间分别为25.3 min和10.5 min(P<0.01),平均胃内核素残留率分别为46.4%和18.7%(P<0.01).结论 胃肠吻合口区域肌电活动异常是导致幽门切除术后胃排空延迟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食管癌切除术后双相胃排空   总被引:32,自引:3,他引:29  
目的:进一步研究食管癌工除术后病人固体和液体两种实验餐的胃排空。方法:对10例食管癌切除术后病人用^99mTc和^111In分别标定液体和固体实验餐进行胃排空闪烁照相,并与7名下沉人作对比,共检查120分钟。结果:病人组液体和固体食物排空率分别为28.08%和0,较正常人延迟(82.03%和30.52%),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有因素影响术后胃排空,以迷走神经切除为最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活血通降方治疗瘀血阻络型反流性食管炎(RE)的临床疗效及对胃排空的影响,从胃动力角度探讨该方药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就诊于我院瘀血阻络型RE患者89例,随机分为三组,A组(西药治疗组):予雷贝拉唑+伊托必利;B组(中药治疗组):活血通降方;C组(中西医结合组):西药+活血通降方。三组疗程均为8周。比较治疗前后三组患者的消化道症状学积分(RDQ问卷)、中医证候积分、胃镜分级(LA)及胃排空(固体半排空)时间。结果:三组患者治疗后消化道症状评分、中医证候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消化道症状评分改善:C组优于A组和B组(P 0.05),A组和B组无明显差异(P 0.05);治疗后三组中医证候评分改善程度C组优于B组,B组优于A组(P 0.05)。胃镜下LA分级治疗后三组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好转,A组和C组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 0.05),改善程度C组优于B组(P 0.05),其他两两相比无显著差异(P 0.05)。三组胃排空指标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 0.05),改善程度C组优于A、B组(P 0.05),而A组和B组无明显差异(P 0.05)。结论:活血通降方可改善瘀血阻络型RE患者临床症状及胃镜下黏膜表现,调节胃排空及胃动力可能是其治疗RE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术前静脉输注不同剂量泮托拉唑钠对患者术中胃液酸度的影响.方法 择期外科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3组(n=20),生理盐水组(N组)入室后于15 min内静脉输注生理盐水100ml,P1组和P2组分别静脉输注泮托拉唑钠40和80 m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l).给药后15 min进行麻醉诱导.分别于给药前(基础状态)、给药后1 h、2 h和术毕时抽取胃液,测定pH值.记录术后24 h内头晕、恶心、呕吐和腹泻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记录术后2周内应激性溃疡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N组比较,P1组和P2组胃液pH值升高,P2组胃液pH值≤2.5发生率和应激性溃疡发生率降低(P<0.05).各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静脉输注泮托拉唑钠40 mg可提高术中胃液的pH值,有助于降低应激性溃疡的发生和误吸导致肺损伤的危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影响Goto-Kakizaki(GK)大鼠Roux-en-Y胃旁路术后降糖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GK大鼠术前(0周)、术后1、3、6、12、24周摄食量、体质量、空腹血糖及术前(0周)、术后4、12、24周各时间点糖化血红蛋白(HbAlc)水平,探讨影响胃旁路术后降糖效果的相关性因素.依据术前HbAlc水平将GK大鼠分为A组,HbAlc 6.5%~7.9%;B组,HbAlc 8.0%~9.9%;C组,HbAlc> 10%,以评估术前HbAlc水平与胃旁路术后降糖效果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与术前相比,大鼠术后1~24周空腹血糖、HbAlc均明显下降(P<0.01),术后24周时空腹血糖由(12.1 ±3.0)mmol/L下降到(7.6±1.3)mmol/L,HbAlc由(9.2%±1.8%)下降到(6.3%±0.8%).治愈组与好转组相比,术前空腹血糖分别为(11.1±2.2)、(15.8±2.3)mmol/L,HbAlc分别为(8.6%±1.4%)、(11.5%±1.4%),两组之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而两组大鼠术前摄食量及体质量之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术前HbAlc对该手术的治愈率与好转率有预测价值(P<0.01).A组与C组、B组与C组降糖效果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A组与B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K大鼠术前HbAlc水平与胃旁路术后降糖效果具有相关性,且术前HbAlc< 10%时降糖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理想的胃癌前哨淋巴结(SLN)检测方法.方法 前瞻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8年8月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确诊的59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染料法组(20例)、核素法组(20例)和联合法组(19例),分别或联合注射专利蓝和99Tcm进行SLN检测.采用t检验和x2检验分析SLM的检出情况及SLN判断胃癌区域淋巴结转移的准确率和假阴性率.结果 染料法组共检出SLN 38枚,平均1.9枚/例;核素法组共检出SLN 31枚,平均1.6枚/例;联合法组共检出SLN56枚,平均2.9枚/例.联合法组中同时被染料和核素标记的SLN为46枚,单独被染料和核素标记的SLN分别为6枚和4枚.3组SLN检测数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5,P<0.05).其中联合法组SLN的检出数目明显多于染料法组和核素法组(t=4.21,3.54,P<0.05).染料法组、核素法组和联合法组诊断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准确率和假阴性率分别为95%(19/20)和5%(1/20)、90%(18/20)和10%(2/20)、100%(19/19)和0,其中联合法组的准确率最高(x2=163.01,P<0.05),假阴性率最低(x2=170.14,P<0.05).结论 联合染料和核素标记物示踪法是检测胃癌SLN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慢性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动物模型,在此模型中通过加强胃饥饿素的表达,探讨胃饥饿素在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消化不良中的影响。 方法选取4周龄雌性C57BL/6小鼠2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蒸馏水灌胃+生理盐水腹腔注射)、实验组A(幽门螺杆菌菌液灌胃+生理盐水腹腔注射)和实验组B(幽门螺杆菌菌液灌胃+雷帕霉素腹腔注射)。实验结束后处死小鼠,分别检测3组小鼠胃饥饿素表达水平、胃内容物残留率及小肠推进率及HE染色观察小鼠胃炎的病理变化。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小鼠的胃排空率、小肠推进速度、胃饥饿素分泌水平;多组间数据的整体比较采用ANOVA检验,再应用LSD-t进行组间两两比较。 结果实验组A小鼠胃残留率[(43.6 ± 7.2)%]较对照组小鼠[(61.6 ± 3.8)%]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4.579、P = 0.013);实验组B小鼠胃残留率[(61.6 ± 3.8)%]较实验组A[(43.6 ± 7.2)%]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 5.232、P = 0.012)。对照组、实验组A、实验组B小鼠的小肠推进率经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与对照组小鼠的胃饥饿素[(39.6 ± 1.3)%]分泌相比,实验组A小鼠胃饥饿素[(25.4 ± 5.0)%]分泌显著减少(t = 6.104、P < 0.001),且病理染色发现伴有胃炎发生;实验组B小鼠胃饥饿素[(31.8 ± 4.5)%]较实验组A小鼠分泌显著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3.196、P = 0.041),同时病理染色提示胃炎得到不同程度改善。 结论提高胃饥饿素水平可促进幽门螺杆菌相关消化不良症状的改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丹参注射液对严重腹腔感染状态下大鼠胃黏膜Na -K -ATPase活性变化和电位差的影响。方法将180只大鼠随机分为感染组(盲肠穿孔)、丹参组(盲肠穿孔感染后注射复方丹参注射液)和对照组,每组60只。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穿孔前和穿孔后3、6、12、24和48h各时相组大鼠胃黏膜Na -K -ATPase活性。应用电生理记录仪检测穿孔前和穿孔后3、6、12、24和48h胃黏膜电位差(GTPD)的变化。结果感染组在盲肠穿孔后3hNa -K -ATPase活性显著降低(P<0.05),12h降至最低(P<0.01),48h仍未恢复正常;丹参组12h、24hNa -K -ATP酶活性比感染组显著升高(P<0.05)。GTPD穿孔后3h即有下降,6h显著下降(P<0.05),12h下降至最低(P<0.01),24h和48h仍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丹参组12h、24h比感染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严重腹腔感染状态下胃黏膜Na -K -ATPase活性降低,可能是引起胃黏膜屏障功能受损的主要原因,提示早期应用丹参能有效地预防应激性溃疡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