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探讨密闭式冲洗吸引装置在声门下气道冲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11年1月至2013年8月入住ICU行气管切开并机械通气>48h、气管切开前无呼吸道感染、均留置鼻饲管的患者100例,按顺序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采用传统开放式注射器冲洗方法,B组采用密闭式冲洗吸引装置方法,观察两组患者两周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时间、发生率、呛咳例数及护理工时、护士操作依从性等.结果 B组两周内VAP发生时间、发生率、呛咳例数及护理工时明显少于A组,护士操作依从性高,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密闭式冲洗吸引装置行声门下气道冲洗方法,不仅能有效降低VAP及呛咳发生,而且操作简便,能大幅度节约护理工时、提高护士操作依从性.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6):171-175
目的 研究持续声门下吸引联合间断声门下灌洗清除气囊上滞留物对经口气管插管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ion associated pneumonia,VAP)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0月在我院综合ICU病房机械通气(Mechanical ventilation,MV)48 h的80例经口气管插管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间断声门下吸引法清除囊上滞留物,试验组采用持续声门下吸引联合间断声门下灌洗法清除囊上滞留物。比较两组患者囊上滞留物吸引量、VAP发生率、呛咳、囊上分泌物含菌量、气道黏膜受损出血及吸引管堵塞情况。结果 试验组患者的VAP总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459,P=0.000);试验组患者囊上分泌物分离出细菌数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52,P=0.011);试验组患者呛咳、吸引管堵塞发生率较对照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囊上滞留物吸引量平均为(52.23±7.08)mL/d,较对照组(45.02±7.27)m L/d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肉眼可见血性液体、隐血试验阳性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患者采取持续声门下吸引联合间断声门下灌洗法较常规吸引法更有效清除气囊上滞留物,进而减少呛咳、吸引管堵塞相关并发症,降低VAP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背景 人工气道的建立损害了口咽部及下呼吸道的生理保护屏障,使含有大量细菌的口咽分泌物及胃内容物积聚在声门下和气管套管气囊之间,成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病原菌的重要来源。复方氯己定含漱液可抑制口腔内细菌的黏附和生长,杀灭多种致病菌。目的 研究复方氯己定含漱液进行声门下冲洗引流对VAP及其致病菌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8月入住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重症监护病房(ICU)及综合ICU需行经口人工气道建立和机械通气的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0.9%氯化钠溶液冲洗引流组(A组)60例和复方氯己定含漱液冲洗引流组(B组)60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下,A组每隔6 h使用0.9%氯化钠溶液冲洗并持续负压吸引,B组每隔6 h使用复方氯己定含漱液冲洗并持续负压吸引。观察终点为机械通气开始后第14天。分析两组患者VAP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限制级抗生素使用时间、声门下滞留物细菌培养菌落数、VAP患者下呼吸道分泌物中致病菌及耐药性。结果 B组VAP发生率低于A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限制级抗生素使用时间短于A组(P<0.05)。第3、6、9、12天,B组声门下滞留物细菌培养菌落数均少于A组(P<0.05)。B组VAP患者革兰阴性菌检出率低于A组,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MDR)、泛耐药(XDR)发生率低于A组(P<0.05)。结论 复方氯己定含漱液进行声门下冲洗引流可以明显减少机械通气患者VAP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限制级抗生素使用时间、声门下滞留物中的菌落数,还能明显减少VAP的主要革兰阴性菌致病菌及耐药性,可作为VAP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间歇性声门下冲洗联合吸引对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109例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1例,应用普通气管切开套管,行常规气道护理;观察组58例,应用声门下可冲洗和吸痰的气管切开套管,除常规气道护理外,间歇行声门下滞留物的冲洗吸引。比较2组VAP的发生率。结果:对照组VAP发生率37.25%,高于观察组的17.24%(P<0.05)。结论:间歇性声门下冲洗联合吸痰能降低VAP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可吸引气管导管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63例行气管切开、机械通气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1例,均行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观察组采用可吸引气管导管行声门下间歇吸引,对照组采用普通气管导管。观察两组每日吸痰次数、吸引分泌物总量、每日刺激性呛咳频次、机械通气时间、机械通气48 h或拔管48 h内的VAP发生率及持续时间差异。结果:观察组每日吸痰次数、刺激性呛咳频次及机械通气时间均少于对照组,而每日吸引分泌物总量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VAP发生率和VAP持续时间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对行气管切开、机械通气的患者行可吸引气管导管行声门下间歇吸引,可有效清除气管导管气囊上分泌物,减少呛咳,降低VAP的发生及持续时间,有利于病情恢复。  相似文献   

6.
夏玲霞  李敏  陈琳 《安徽医学》2014,(8):1165-1166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以下简称气切)导管持续声门下吸引在ICU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根据是否行持续声门下吸引,将入住ICU行气切进行机械通气超过48 h的患者分为持续声门下吸引组(下称观察组)和非持续声门下吸引组(下称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VAP的发生,平均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观察持续声门下吸引组黏膜出血及刺激性咳嗽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平均机械通气时间、平均住ICU时间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声门下吸引可降低VAP的发生,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减少患者入住ICU时间,无明显不良反应,患者耐受性较好。  相似文献   

7.
冯正航 《重庆医学》2015,(14):1962-1964
目的:探究持续吸引法、持续吸引并间断冲洗法、间断吸引并间断冲洗法清理声门下滞留物对呼吸机相关肺部感染的预防效果。方法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该院IC U病房收治的机械通气患者103例,患者按行机械通气治疗的先后顺序分为Ⅰ组(n=35)、Ⅱ组(n=34)、Ⅲ组(n=34),采用不同方案清理声门下滞留物。统计各组患者滞留物吸引总量、细菌培养阳性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并发率及呛咳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Ⅲ组患者的日均滞留物吸引体积大于Ⅱ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Ⅱ、Ⅲ组比较,Ⅰ组患者的日均滞留物吸引体积小(P<0.05);Ⅰ组患者声门下滞留物细菌培养阳性率高,为42.86%,而Ⅲ组患者阳性率最低,为20.59%。3组间比较,Ⅰ组患者V A P的并发率最高,Ⅲ组并发率最低。与Ⅱ、Ⅲ组比较,Ⅰ组患者出现呛咳、呼吸道黏膜损伤及隐血检验阳性的概率较大(P<0.05);与Ⅰ、Ⅱ组比较,Ⅲ组患者出现吸引管阻塞的概率较大(P<0.05)。结论间断吸引并间断冲洗法清理声门下滞留物对预防呼吸机相关肺部感染的发生具有临床优越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经人工气道行机械通气患者进行持续声门下吸引(CASS)的临床效果和价值,探讨其相关护理措施。【方法】将预期接受机械通气>48h患者分为声门下导管组(A组)、常规气管导管组(B组)。A组置予声门下分泌物引流且每隔2~4h行生理盐水冲洗,B组采用常规气管导管,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住ICU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发生率及相对危险度。【结果】A组患者住院时间、ICU内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人工气道留置时间均短于B组。A组与B组VAP发生率为16%和51.85%,早发性VAP发生率为4%和18.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持续声门下吸引联合间断冲洗可降低VAP发生率。护理的重点是保持声门下引流的通畅,保持恒定合适的负压,做好气囊及口腔的管理,密切观察并发症以及做好清醒患者的心理指导。  相似文献   

9.
气囊上持续吸引冲洗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尚福泰  赵红梅  臧奎 《重庆医学》2009,38(22):2878-2879
目的 探讨气囊上持续吸引冲洗(CASS) 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ICU156例气管切开带气管套管机械通气患者分成A组(气囊上持续吸引组)80例和B组(非吸引组)76例,记录每日气囊上持续吸引分泌物量、VAP发生时间和例数、机械通气天数、住院平均天数及病死率.结果 A组气囊上日吸引量明显低于B组,A组分泌物培养致病菌与其下呼吸道分泌物一致性明显低于B组,两组病原菌表皮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为优势菌.两组机械通气(MV)5d内VAP发生率A组(10.0%)较B组(42.1%)明显减少(P<0.01).结论 气囊上持续吸引可显著降低VAP发生率,同时降低G+菌致下呼吸道感染率,是预防VAP行之有效的重要方法,从而降低病死率,降低平均住院日,安全方便,无明显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患者行气囊上至口鼻咽腔联合冲洗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效果。方法:将120例机械通气患者均使用可冲洗气管导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例,A组每日应用0.02%洗必泰溶液行气囊上及口、鼻咽腔联合冲洗两次,B组不进行气囊上及口鼻咽腔冲洗,只进行持续吸引气囊上滞留物,必要时吸引口鼻咽腔分泌物。两组对照研究,观察呼吸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率。结果:A组发生VAP12例,发生率20%;B组发生VAP31例,发生率51.7%。A组VAP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对机械通气患者使用可冲洗气管导管,每日使用0.02%洗必泰溶液进行联合冲洗气囊上至口、鼻咽腔滞留物,可明显降低VAP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声门下吸引联合口腔刷洗减少和控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效果。方法将80例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按住院号单双分成两组,实验组40例,采用声门下吸引联合口腔刷洗方法进行口咽部护理;对照组40例,单纯采用了口腔冲洗方法进行口咽部护理,观察两组机械通气患者VAP的发生率和机械通气时间。结果两组患者比较,采用声门下吸引联合口腔刷洗的方法进行口咽部及人工气道护理后,VAP的发生率和机械通气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声门下吸引联合口腔刷洗可以有效预防VAP的发生和缩短机械通气患者的上机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间断胃肠减压对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90例机械通气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经鼻胃管进行肠内营养,同时行间断胃肠减压,对照组经鼻胃管肠内营养未行胃肠减压。观察两组患者呛咳、呕吐、胸片改变和痰培养结果,比较两组患者VAP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VAP发生率为17.8%,对照组VAP发生率为4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生呛咳、呕吐、胸片浸润阴影例数、痰培养阳性例数较对照组均明显减少(P0.05)。结论:间断胃肠减压可明显降低机械通气肠内营养患者VAP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分析持续气囊上吸引联合密闭式吸痰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研究。方法选择2012—2013年入住该院ICU科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并使用呼吸机的患者18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随机分为持续气囊上吸引联合密闭式吸痰组(A组),持续气囊上吸引组(B组)和不行气囊上吸引及密闭式吸痰组(C组),观察各组疗效。结果 A组患者在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上均较B、C 2组明显缩短;在VAP的患病率及28 d病死率方面A组与B、C 2组比较明显降低;在VAP的发病时间方面比B、C 2组的时间要长,明显延长或缓解了VAP的发生;在引流量上较B、C 2组明显增多,减少了致病菌感染的机会。结论持续气囊上吸引联合密闭式吸痰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减少抗生素使用,缩短呼吸机使用时间,减少病人住院天数,降低病人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综合治疗(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纤支镜吸痰,联合雾化吸入异丙托溴铵、沙丁胺醇和布地奈德)在老年COPD所致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06年7月至2009年7月间ICU收治的老年COPD合并急性呼吸衰竭患者59例,随机分为无创通气组(20例)、有创无创序贯通气组(20例)和综合治疗组(19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相应干预。监测患者治疗0 h、3 h、3 d、12 d的APACHEⅡ评分、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动脉血气、心率、血压,以及肺部感染控制窗出现时间、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患病率、病死率等。结果三组患者的APACHEⅡ评分、CPIS评分、呼吸频率、心率、PaCO2、白细胞计数随治疗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P〈0.05),pH值、PaO2随治疗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高(P〈0.05)。三组间呼吸频率、心率、PaCO2、PaO2在治疗3 d及12 d时有显著差异(P〈0.05),序贯组优于无创组,综合组优于序贯组。三组肺部感染控制窗和VAP出现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序贯组总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和总住院时间明显短于无创组(P〈0.05),综合组总机械通气时间、有创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和总住院时间短于序贯组(P〈0.05)。序贯组VAP患病率高于无创组,住院病死率低于无创组。综合组VAP患病率低于序贯组但仍高于无创组(P〈0.05),住院病死率低于序贯组(P〈0.05)。结论对老年COPD合并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有创无创序贯通气明显优于单用无创通气,且尽早给予综合治疗(有创无创序贯通气、纤支镜吸痰、联合雾化吸入)可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VAP患病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有创一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4年1月至2009月1月间在我科进行机械通气的38例ARDS患者为研究对象,临床出现“ARDS控制窗标准”后,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有创-无创序贯治疗组(序贯组)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序贯组持续气道正压(CPAP)无创机械通气直至脱机;对照组则继续常规有创机械通气,比较两组患者总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和患者的转归。结果序贯组和对照组各19例,出窗时间和出窗时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序贯组与对照组的总机械通气时间分别为(11±5)d和(18±7)d(P〈0.05);ICU住院时间为(16±3)d和(24±7)d(P〉0.05);VAP发生率分别为15.8%和42.1%(P〉0.05);住院病死率分别为21.1%和47.4%(P〈0.05)。结论对ARDS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患者,以“ARDS控制窗标准”为切换时机,采用有创一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治疗,可以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住院病死率,是一项值得推广的有效的机械通气策略。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干预策略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的实施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12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ICU收住的重型颅脑损伤机械通气患者30例作为集束化护理干预组,另选取2011年1—12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ICU收住的重型颅脑损伤机械通气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天数。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半卧位;口腔护理每日2次;每日唤醒和每天评估拔管脱机的可能;预防应激性溃疡。集束化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了持续声门下吸引;预防深静脉血栓和增加口腔护理的频次为每日6次;重视?肖毒隔离。结果集束化护理干预组VAP发生率比对照组低,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也较对照组缩短,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干预措施能有效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缩短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2月呼吸内科治疗的COPD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行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62例和对照组(持续有创机械通气)58例,试验组以“肺部感染控制窗(PIC)”作为有创通气和无创通气之间的切换点,对照组持续使用有创通气直至拔管。观察两组治疗后的有创通气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发病率、住院时间及院内死亡率。结果试验组有创通气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时间、VAP发病率、住院时间及院内死亡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均P<O.05)。结论采用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可有效减少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且降低其VAP发生率及院内死亡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并对比微量泵持续滴入气道湿化与注射器间歇灌注湿化在气管切开患者中的临床效果与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 将116例重症监护室需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成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组与常规间断气道湿化组,对1周后2组间肺部感染、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出血、吸痰次数及护理时间进行比较.结果 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组肺部感染率低于常规间断气道湿化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量泵持续滴入气道湿化组痰痂形成、发生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出血的例数明显少于注射器间歇灌注湿化组(P<0.05);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组日均吸痰次数与日均护理用时均低于注射器间歇灌注湿化组(P<0.05).结论 微量泵持续滴入较注射器间歇灌注湿化效果更佳,并发症更少,且能有效减少护理工作量,提高护理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