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胰腺良恶性病变18F-FDGPET显像特征及其在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临床可疑胰腺恶性病变40例,静脉注射18F-FDG40min后行PET显像,获得三维断层影像和标准化摄取值(SUV),并与PET检查前2周内CT结果对照。结果PET诊断恶性病变30例,表现为胰腺病变部位代谢率增高,标准化摄取值>2.0;诊断良性病变10例,表现为局部代谢率轻度增高或不增高,SUV<2.0。24例PET检查结果与CT一致。经组织病理学检查(31例)及临床、放射学随访3~12个月(9例)证实胰腺恶性病变29例,良性病变11例。18F-FDGPET正确诊断胰腺恶性病变28例,良性病变9例,诊断的敏感度为96.6%(28/29)、特异度为81.8%(9/11)、准确度为92.5%(37/40)。CT正确诊断胰腺恶性病变22例,良性病变6例,诊断的敏感度为75.9%(22/29)、特异度为54.5%(6/11)、准确度为70%(28/40)。18F-FDGPET显像还发现6例CT检查未能确定的肝、肺及淋巴结转移灶。结论18F-FDGPET显像对胰腺癌的诊断及临床分期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梗阻性黄疸的性质评价上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GE Lightspeed 16层螺旋CT机对96例梗阻性黄疸患者进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以1.25mm为层厚,对动脉期图像和门静脉期图像进行重建。对照手术病理,观察良性、恶性梗阻性黄疸疾病的影像学特征;统计应用多层螺旋CT评价梗阻性黄疸病变性质的准确度。结果在CT图像上,84例表现出胆总管不同程度扩张。在51例重度扩张病例中,恶性者占70.59%;在33例轻中度扩张病例中,良性者占81.82%。胆总管逐渐变细至消失、呈"鼠尾"改变者,82.35%为良性病变;胆总管梗阻端突然截断者,100%为恶性病变。应用MDCT评价梗阻性黄疸病变的性质,诊断为恶性病变者55例,良性病变者41例,评价准确度约87.50%。结论多层螺旋CT在梗阻性黄疸的性质评价上具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诊断胆管扩张病因的价值。方法:对经临床检查、手术证实的45例胆管扩张患者的MRCP影像及诊断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5例胆管扩张患者中胆总管结石24例,胆管癌10例(肝门部7例,胆总管3例),胆囊癌2例,胰头癌2例,胆总管囊肿4例,胆总管炎性狭窄3例;MRCP对胆管扩张、狭窄部位诊断符合率100.00%,扩张病因诊断符合率93.33%(42/45)。结论:MRCP作为一种无创性诊断手段,诊断胆管扩张部位和病因的准确性高,应作为胆管扩张病变的常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4.
梗阻性黄疸的CT征象分析(附34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梗阻性黄疸的CT征象及CT检查在胆道良恶性梗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资料完整34例良恶性梗阻性黄疸的CT征象。良性病变17例,其中肝内胆管结石5例、肝内外胆管结石6例、术后胆管狭窄3例、胰腺炎3例;恶性病变14例,其中胆管癌4例、胰头癌6例、壶腹部癌1例、胆囊癌2例、胆管癌合并胆囊癌1例。结果良性梗阻性黄疸胆总管下段结石在CT表现有高密度或等密度结石影。胆总管型形成"晕环征"或"新月征",良性炎性纤维组织增生而引起胆总管下段狭窄,逐渐均匀变细,终止胰头。恶性梗阻性黄疸的CT表现有肝内胆管及肝门部位胆管扩张,表现为"软藤征"或"截断征"、"双管征"、软组织肿块及淋巴结肿大、腹水。结论CT对于梗阻性黄疸的梗阻水平判断及良恶性判断较准确,是诊断梗阻性黄疸重要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 拟定一种联合多种CT征象对肺部病变良恶性进行初步判断的标准,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研究,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纳入2010年3~4月入住我科胸部CT检查有异常征象者,根据患者影像学改变,按制定的判断标准进行初步判定,并行纤支镜等检查,将判断的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本组共纳入患者105例,其中病理明确诊断85例,以本研究制定的标准判断为恶性肿瘤者27例,良性者58例;判断为恶性者的27例中,病理诊断为恶性者22例,良性者5例;判断为良性者的58例中,病理诊断为恶性者3例,良性者55例;判断的准确率为90.59%,灵敏度为88.00%,特异度为91.67%。 结论 本研究制定的联合多种CT征象标准对于判断肺部病变良恶性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拟定一种联合多种CT征象对肺部病变良恶性进行初步判断的标准,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研究,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10年3~4月入住我科胸部CT检查有异常征象者,根据患者影像学改变,按制定的判断标准进行初步判定,并行纤支镜等检查,将判断的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本组共纳入患者105例,其中病理明确诊断85例,以本研究制定的标准判断为恶性肿瘤者27例,良性者58例;判断为恶性者的27例中,病理诊断为恶性者22例,良性者5例;判断为良性者的58例中,病理诊断为恶性者3例,良性者55例;判断的准确率为90.59%,灵敏度为88.00%,特异度为91.67%。结论本研究制定的联合多种CT征象标准对于判断肺部病变良恶性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分析超声造影与增强CT对胰腺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39例胰腺占位性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进行超声造影与增强CT检查,以手术病理检查为金标准,比较超声造影与增强CT对胰腺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结果本次39例胰腺占位性病变患者均为单发病灶,其中32例恶性病变,7例良性病变。超声造影检查诊断与手术病理结果相符者,恶性病变27例,良性病变5例;胰腺恶性病变超声造影始增时间、始减时间和渡越时间均明显短于良性病变和周围实质(P0.05),峰值强度低于良性病变和周围实质(P0.05)。增强CT与手术病理结果相符者,恶性病变27例,良性病变4例。超声造影检出准确率82.05%与增强CT检出准确率78.49%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超声造影与增强CT对胰腺占位性病变诊断检出率相近,均有较高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肺癌临床诊断中应用PET/CT检查的价值与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可疑肺部恶性病变患者88例的临床资料。患者均实施组织病理学检查和PET/CT检查,以病理学检查为金标准,比较肺部良性病变与肺癌的~(18)F-FDG摄取差异,并总结分析PET/CT检查误诊原因。结果:经组织病理学检查,本组88例患者中确诊为肺部良性病变者20例(22.73%)、肺癌者68例(77.27%),经PET/CT检查确诊为肺部良性病变者13例(14.77%)、肺癌者67例(76.14%),其中1例阳性假瘤(炎性假瘤),3例结核、3例机化性肺炎被误诊为肺癌,1例中央型肺癌误诊为肺炎肺不张。PET/CT检查肺癌的特异度为65.0%(13/20)、敏感度为98.5%(67/68)。经PET/CT检查,肺良性病变组织SUV_(max)(7.25±3.03)低于肺癌组织的(10.68±5.4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诊断肺癌的过程中,采用PET/CT检查是一种综合诊断方式,且与肺良性病变组织相比,肺癌组织经PET/CT检查的~(18)F-FDG摄取值较高,而造成诊断结果假阳性较高的原因主要为少数机化性肺炎和结核的PET/CT表现与肺癌类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T增强及超声检查在诊断胆囊息肉样病变和鉴别其良恶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3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的影像资料(包括CT增强及超声)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35例胆囊息肉样病变,良性28例,恶性7例。在28例良性病变中,CT增强诊断出20例,定性准确率为71.4%;超声诊断出25例,定性准确率为89.3%。在7例恶性病变中,CT增强诊断出6例,定性准确率为85.7%;超声诊断出5例,定性准确率为71.4%。结论:CT增强和超声均能较好地诊断胆囊息肉样病变。CT增强在鉴别病变的良恶性上优于超声,而超声对良性病变病理分型的诊断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CT扫描在肺部病变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74例肺部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已接受CT扫描检查及穿刺活检,比较CT诊断与病理检查符合率,分析肺部疾病CT表现特点及诊断价值。结果 CT检出肺良性病变24例,其中纤维组织增生11例(91.67%),肺炎7例(100.00%),肺结核5例(100.00%),非典型腺瘤样增生2例(50.00%),1例错构瘤误诊,1例纤维组织增生、非典型腺瘤样增生漏诊;CT检出肺恶性病变42例,其中鳞癌20例(90.91%),腺癌15例(93.75%),未分化癌7例(87.50%),与病理检查整体符合度为89.19%。结论在肺部疾病的诊断中,采用多层螺旋CT扫描,软组织分辨率高,无创,重复性好,对肺部良、恶性病变均有较高的检出率,与病理检查符合度高,有其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动态对比增强(DCE)-磁共振成像(MRI)在肺部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90例肺部良恶性病变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对患者实施肺部CT检查、DCE-MRI检查,以穿刺活检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计算CT、DCE-MRI检查对肺部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并采用一致性检验分析CT、DCE-MRI与穿刺活检病理诊断结果的一致性。根据穿刺活检病理诊断结果将90例患者分为良性病变组、恶性病变组,比较良性病变组与恶性病变组的DCE-MRI定量参数。结果:90例肺部良恶性病变患者中56例患者经穿刺活检病理诊断为肺癌,其余34例患者确诊为肺部良性病变。以穿刺活检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DCE-MRI对肺部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均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一致性分析,DCE-MRI与穿刺活检病理诊断结果的一致性良好,而CT与穿刺活检病理诊断结果的一致性中等。恶性病变组的微血管转运常数(Ktans)、反流速率常数(Kep)、注射对比剂后60 s内对比剂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iAUC)均高于良性病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CE-MRI在肺部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临床上可将DCE-MRI推广应用于肺部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中。  相似文献   

12.
余乐平 《吉林医学》2012,33(11):2385
目的:探讨小肠间质瘤(SIST)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23例小肠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及特点。结果:肿瘤来源于空肠12例,回肠7例,十二指肠4例。其中良性间质瘤5例,潜在恶性2例,恶性16例。本组病例均行多层螺旋CT(MSCT)检查,定位准确23例(100%),定性准确20例(87%),17例准确判断良恶性(74%)。23例中19例行消化道气钡双对比造影,8例检出病变,但未能提示间质瘤;5例行小肠镜检查,未检出病变。结论:多层螺旋CT(MSCT)检查可作为诊断小肠间质瘤的首选检查方法,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制定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3.
应用多层螺旋CT诊断梗阻性黄疸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滕威  于韬  罗娅红 《中国现代医生》2007,45(22):125-126
目的分析梗阻性黄疸的多层螺旋CT表现,探讨多层螺旋CT在该病诊断上的价值。方法采用Lightspeed Ultra 16型扫描机,常规平描从膈顶至胰腺钩突部;随后应用高压注射器自病人的肘静脉注入优维显注射剂对整个肝胰区再次进行增强扫描。结果64例病人中,胆总管重度扩张34例,恶性者占70.59%;轻中度扩张22例,良性者占81.82%。良性梗阻性黄疸多为胆总管逐渐变细至消失;恶性梗阻性黄疸多表现为胆总管梗阻端突然截断。胆总管扩张的螺旋CT程度与梗阻性黄疸良恶性间存在明显相关性(P<0.05)。肝管重度扩张34例,恶性者占64.71%;轻中度扩张24例,恶性者占45.45%。扩张的肝管累积全肝者30例,恶性者占80.00%。肝管扩张的螺旋CT程度与梗阻性黄疸良恶性间存在明显相关性(P<0.05)。胆囊扩大者20例,恶性者占70.00%。64例中,CT诊断正确56例,占87.50%。结论多层螺旋CT能够清楚显示阻塞端的征象及周围软组织肿块的形态、波及范围等情况,在梗阻性黄疸病因诊断上有着较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在肺部病变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43例影像学提示肺部占位性病变患者在CT引导下行经皮肺穿刺活检,活检组织送病理检查。结果43例患者穿刺成功率为100.0%,明确病理诊断41例,其中恶性疾病37例,良性疾病4例,诊断准确率为95.3%。穿刺部位疼痛15例(34.9%),咯血5例(11.6%),气胸6例(14.0%)。结论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对于肺部病变具有较高的诊断率,且创伤性小,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CT检查用于良恶性骨肿瘤和骨肿瘤样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于本院就诊的94例骨肿瘤和骨肿瘤样病变患者的病历资料,入选者均分别接受CT检查和X线检查,对比分析2种检查结果.结果:病理检查得出94例患者中良性骨肿瘤43例,恶性骨肿瘤35例,骨肿瘤样病变16例.CT检查检出良性骨肿瘤40例,恶性骨肿瘤29例,骨肿瘤样病变14例,诊断准确率为88.3%,与X线检查的诊断准确率70.2%相比明显要高,2种检查方式的诊断准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检查时间与X线检查时间并无明显差异(P>0.05),在检查费用方面,CT检查费用明显高于X线检查费用(P<0.05).结论:CT检查用于良恶性骨肿瘤和骨肿瘤样病变的鉴别诊断虽费用较高,但其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6.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CT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的CT表现特征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探讨CT在胰腺IPMN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 分析39例临床资料齐全、手术病理证实为IPMN病例资料,将本组病例的CT表现分为3型:(1)单纯主胰管扩张型;(2)主胰管扩张伴胰腺囊性灶型;(3)单纯胰腺囊性灶型.分析CT分型与Takada病理分型(主胰管型、分支型、混合型)的对应关系;按病理结果将IPMN分为良性组和恶性/交界组,对病变的CT特征(有无壁结节、有无分隔、病灶大小、主胰管及胆总管扩张程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单纯主胰管扩张型对应于主胰管型,主胰管扩张伴胰腺囊性灶型主要对应于分支型和混合型,单纯囊性灶型对应于分支型(P<0.001).病灶内无壁结节时病理为良性的概率为92%,病灶内有壁结节时病理为良性的概率为4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病灶内是否出现分隔与肿瘤的良恶性无关(P=0.793),恶性/交界性病灶的最大径大于良性病灶,P=0.016,主胰管管径、胆总管管径在良性和恶性/交界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在不考虑病理分组的情况下,全部病例主胰管管径大于胆总管管径(P=0.02).结论 IPMN CT表现的三种分型与病理分型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有利于IPMN CT征象的分析及提高诊断的准确性.IPMN的主胰管扩张程度常超过胆总管亦具有一定的特征,结合其他典型征象能够对IPMN做出较准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在肺部周围病灶中定性诊断的作用,以提高肺部病变取材成功率及临床诊断准确率。方法:取病灶至胸壁最近距离处为穿刺点模拟进针,计算进针角度及距离。屏气状态下刺入穿刺针,CT扫描确定在病灶内,击发取活检组织,涂片细胞学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110例取材成功率100%,良性病变16例,恶性病变92例,不能确诊2例,病理确诊率98.2%。并发气胸27例(24.5%),胸腔积液15例(13.6%),肺出血38例(34.5%),穿刺部位疼痛需药物止痛57例(51.8%)。结论: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是一种准确度高,安全有效的获得组织学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良性、恶性梗阻性黄疸螺旋CT、MRI、MRCP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在2015年1月~2018年10月期间收治的58例梗阻性黄疸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三种方式检查,包括螺旋CT、MRI、MRCP,观察分析三种诊断方式的检查结果。结果:①病理诊断显示,9例位于肝门部,13例位于近中段胆总管,36例位于远段胆总管;螺旋CT显示,8例位于肝门部,14例位于近中段胆总管,36例位于远段胆总管;MRI、MRCP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相同。②病理诊断显示,34例(58.63%)胆管结石,6例(10.35%)胆管炎性狭窄,8例(13.79%)胆管癌,7例(12.06%)胰头癌,3例(5.17%)壶腹癌。其中螺旋CT确诊率84.48%(49/58),MRI确诊率86.21%(50/58),MRCP确诊率87.93%(51/58)。结论:CT、MRI、MRCP均是诊断良性、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有效方法,各有优势与不足,临床上,需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选择合适的诊断方法,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估CT引导经皮穿刺活检对脊柱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CT引导经皮穿刺活检并经手术病理和(或)临床随访证实的127例脊柱病变的病例资料,活检部位包括颈椎5例、胸椎50例,腰椎58例、骶椎14例,所有活检标本送病理科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所有病例通过后续手术病理和(或)临床随访确定最终诊断,以此为标准评价穿刺活检病理诊断的准确率;计算不同影像学诊断的准确率、敏感性及特异性,并与穿刺活检病理诊断相比较。结果    127例穿刺活检术活检成功率为99.21% (126/127),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穿刺活检获得明确诊断119例(恶性病变56例,良性病变63例),7例无法明确诊断或出现阴性结果。经随访和(或)手术病理证实,最终确诊127例中良性病变67例,恶性病变60例。穿刺活检总的诊断准确率为92.06%(116/126),恶性和良性病变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3.33% (56/60)和90.91% (60/6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3,P=0.863);穿刺活检术前单纯CT、MRI和核医学影像检查对脊柱病变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69.54%、68.48%和75.64%,均明显低于CT引导下穿刺活检诊断准确率。结论    CT引导下经皮脊柱穿刺活检具有安全、有效、微创、准确率高等特点,可弥补单纯影像学诊断准确率偏低的局限性,是确诊脊柱病变的良好活检方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前纵隔病变的CT特征性表现特点及CT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于2012年3月-2014年2月收治的39例病理诊断确诊前纵隔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均予以病理检查及CT影像学检查,记录相关检查结果,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评估CT诊断的准确性、特异性、敏感性,记录漏诊率及误诊率。结果此次入组的39例患者病理检测结果显示确诊良性病变共33例(84.6%),其中胸腺瘤19例(48.7%),畸胎瘤11例(28.2%),纵膈淋巴瘤3例(7.7%);确诊恶性病变共6例(15.4%),其中胸腺瘤3例(7.7%),畸胎瘤2例(5.1%),纵膈淋巴瘤1例(2.6%);以病理检测结果为"金标准"评估CT检测准确性,显示CT正确诊断恶性病变4例,良性病变32例,其中假阴性2例,假阳性0例,诊断准确性为92.3%(36/39),特异性为97.0%(32/33),敏感性为66.7%(4/6),漏诊率为0.0%(0/3 9),误诊率为7.7%(3/39)。结论 CT检查能有效提升前纵隔病变患者术前诊断准确性及有效性,可作为重要辅助诊断手段应用于临床诊疗中,以此缩短诊疗时间,提高诊疗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