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目的分析有晶体眼后房人工晶体植入术围手术期的准备与配合。方法收集2011年5月至2012年3月13例25眼有晶体眼后房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的患者,予以精心的术前检查并讲解术中、术后的注意事项,术后正确用药及定期随访。结果8例15眼达到术前最佳预矫视力,5例10眼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无明显并发症。结论良好的围手术期处置有助于提高ICL成功率,并可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加快术后恢复,获得患者最佳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4.
1985年12月~1993年10月共完成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862眼.术后视力0.5以上的占92.11%,1.0以上的占54.2%,虹膜炎和后发障是其主要并发症.PMMA人工晶体的并发症较硅凝胶人工晶体的并发症少且轻.对于一些发生率很低的并发症,如晚期前房出血、人工晶体移位、大泡性角膜炎、特发性瞳孔散大等,本文也作了简单的临床分析.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有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体(ICL)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后2年视力及稳定性。方法对22例(42眼)高度近视患者行ICL植入术。术前及术后分别检查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屈光度,并进行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术后1个月、6个月和2年UCVA及BCVA均显著高于术前(P〈0.05),但这3个时间点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残留屈光度(等效球镜)较小,术后2年较1个月和6个月在数值上虽有增加,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段UCVA≥0.5的眼数比例分别为100%、100%和97.62%;UCVA≥1.0的分别为66.67%,73.81%和71.43%。术后2年时,BCVA同术前相比,只有2眼(4.76%)与术前相同,14眼(33.33%)较术前提高1排,17眼(40.48%)较术前提高2排,有9眼(21.43%)较术前提高了3排。术后2年患者满意度达100%。结论 ICL植入术术后远期视力稳定性好,患者满意度高,建议在高度或超高度近视患者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7.
8.
1996年以来,我院行前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25眼,经过2年的随访观察,手术效果较好。1临床资料1.1一般情况本组男16眼,女9眼;年龄21~76岁。平均59.8岁。术前诊断:老年性白内障9眼,外伤性白内障7眼,并发性白内障2眼,无晶体5眼,膜性白内障1眼,人工晶体脱位1眼。术前检查:房角均正常,眼压 14.57~20.55 mmHg,前房轴深>2.5 mm,角膜平均直径 12 mm。1.2手术方式一期前房型人工晶体植入18眼,白内障囊外摘除7眼,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4眼,外伤性白内障摘除7眼,其中3眼… 相似文献
9.
后房型人工晶体,主要目的是矫正近视屈光状态,故习称可植入型接触镜(ICL)。ICL植入术具有矫正预测性好、适应屈光度范围广、效率高、效果好、保留调节功能以及对角膜内皮损伤小、无严重并发症等优点,如因特殊并发症需取出ICL时,眼内原有的组织结构功能不受影响,保留了调节能力,所以此手术可逆性好。自2009-03~2010-10,我院采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 ,显微手术的应用和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的发展 ,为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带来了福音。尽管人工晶体的制作 ,工艺及设计型号不断改进以及手术技巧的不断提高 ,其并发症仍有发生 ,正确而及时地消除和减少术后并发症是手术获得成功地关键因素之一。自 1996~ 1998年 ,三年来对 80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并发症及处理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 80例均来自我院眼科病房收住的白内障患者。其中男性 4 5眼 ,女性 35眼 ,右眼35只 ,左眼 4 5只。年龄最小 4 8岁 ,最大 86岁。其中老年性白内障 66例 ,并发性白内障 8例 ,外伤性白内障 … 相似文献
11.
人工晶体植入术是白内障摘出后,恢复视力的先进技术,在国内外已逐渐开展起来。植入的人工晶体可以长期保留在眼内,有极好的生物相容性,属于现代人工器官移植的成功技术之一。我院于1988年5月~1990年11月,借助手术放大镜植入国产硅凝胶GNY515型双袢后房型人工晶体17例(17眼),美国产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后房型人工晶体3例(3)眼),共20例(20眼),现简要报告如下。 一、一般资料‘ 男8例,女12例;17~82岁(平均56.7岁),其中老年性白内障15例,并发性白内障2例,外伤性白内障2例,老年性白内障并发角膜斑翳1例。随访0.5~2.5年,术后恢复视力0.5~1.2的16例,占80%;0.3~0.4的3例,占15%;1例并发角膜斑翳术后视力0.06,占5%,总有效率95%。 相似文献
12.
探讨新型弹性开放袢前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无晶体眼的效果。总计观察46例46眼,术后观察4-22个月,平均6个月。结果:视力在0.1-0.3为6眼,0.3-0.5为13眼。0.5-1.0为27眼术后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结论新型前房型人工晶体适用于多种术式的白内障术后无晶体眼的视力矫正,也是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的补充或其失败的补效措,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自1986年1月至1989年5月成功植入硅凝胶后房型人工晶体182眼,出现人工晶体前膜42眼(23.01%),其中28眼在植入后4~6天出现(66.7%),伴有羞明,流泪、视力减退、Tyndall现象等。大部分前膜于7天内吸收,仅8眼1~2月后未吸收而遮盖瞳孔,影响视力,8眼均经外科处理,得到较好疗效。炎症是形成前膜的主要原因。避免硅凝胶人工晶体与空气直接接触、使用激素和托吡卡胺是防止形成前膜的重要力法。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手术显微镜下白内障囊外摘除合并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是将浑浊的晶状体核和皮质摘出而保留后囊膜,再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的术式。因术后不配戴眼镜,可迅速恢复视力,具有物像放大倍率小、周边视野正常等优点,目前已被越来越多的白内障患者所接受。2006年1月~2009年12月本院共施行囊外白内障摘除并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679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采用OQAS评价后房型有晶体眼ICL植入术和飞秒LASIK术矫正高度近视术后的视觉质量。方法:本文采用前瞻性研究,高度近视患者84例168只眼,年龄18~42岁。术前等效球镜(-6.0~-12.0 D)。分为两组:ICL组41例82只眼;FS-LASIK组43例86只眼,检查并记录术前、术后1 d、1和3个月双眼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比较两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术前及术后1、3个月用客观视觉质量分析仪(OQAS)测量:调制传递函数截止频率(MTFcutoff)、斯特列尔比(SR),眼内散射指数(OSI)及不同对比度视力(OV)。结果:两组术后均无BCVA丢失,安全系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ICL组有效系数明显高于FS-LASIK组(P0.05)。术后1、3个月ICL组的平均MTFcutoff,SR分别是31.56±7.31,0.20±0.05,高于FS-LASIK组30.81±6.43,0.18±0.0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ICL组的OSI为1.06±0.57高于术前(P0.05),术后3个月为0.79±0.45恢复到术前(P0.05),且两组OS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ICL组100%、20%和9%对比度下的OV值分别是1.02±0.31,0.97±0.25,0.86±0.24;FS-LASIK组分别是0.98±0.25,0.91±0.23,0.69±0.27,两组9%对比度的OV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房型有晶体眼ICL植入和飞秒LASIK均能安全有效的矫正高度近视,ICL术后视觉质量优于FS-LASIK,暗视状态下客观视力更好。 相似文献
20.
利用残余囊膜行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29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5~ 2 0 0 0年 ,我们在行人工晶体植入术中发现后囊破裂 64例。对其中 2 9例实施了不缝线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 ,术后视力恢复良好 ,无严重并发症。1 临床资料1 1 一般情况 2 9例 (2 9眼 )中 ,男 2 1例 (2 1眼 ) ,女 8例 (8眼 ) ;年龄 15~ 69岁 ,平均 4 2岁。外伤性白内障致囊膜破裂 18眼 ;其他白内障手术中操作致后囊破裂 11眼。术前合并虹膜部分缺损 8例 ,角膜白斑 4例。破损位于后囊中央破孔 1~ 3mm 8例 ,4~ 6mm 5例 ,鼻侧及颞侧破孔 7例 ,上方破孔 5例 ,下方 4例。人工晶体选择 :(1)上海TNC人工晶体 ,光学直径 6 0mm ,…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