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医对脊髓损伤病机的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阐述了现代中医对脊髓损伤病机的认识,根据病变损伤部分和督脉的生理机能,认为本病的病机为瘀血阻滞督脉,枢机统率失职,三阳经气血逆乱而致督脉和其它经络、督脉和脏腑、督脉和气血之间功能紊乱,内治须以祛瘀通督为要。  相似文献   

2.
对中风病的病因、病机与督脉的生理功能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述,指出“脑髓损伤”、“神机失用”是中风病发病的病机关键,督脉痹阻是中风病发病的经络学基础,而督脉为联系脑和脏腑经络气血功能的桥梁。在临床治疗上,疏通督脉可醒神开窍,促进脑髓修复,从而恢复脑髓对人体生命活动功能的总体调控。  相似文献   

3.
伤科便秘应该辨证施治。作者根据中医理论,结合骨伤科的特点,分为淤热互结、督脉损伤、血虚津枯、气失条达、体位不适5型进行施治。其总的病机是由于外伤导致机体气血、经络、脏腑功能失调,辨证应以气血为纲。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产后痹的病因、病机、发病与督脉走行及生理功能之间的关系进行阐述,指出卫阳不足、营卫失和是产后痹发病的病机关键,因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诸阳,卫阳亦列其中,督脉又是连结皮肉筋骨与脏腑经络气血功能的桥梁,故督脉痹阻或亏虚、督阳失运是产后痹发病的经络学基础,通过对督脉分布规律及功能的研究,深入探讨产后痹的病因病机,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孙忠人教授认为,外伤性截瘫的病机基础为瘀血内停,病机关键为督脉损伤,且牵涉脏腑、经络、气血等多个环节,故治疗上应活血化瘀、温通经络、疏通督脉、补养气血。孙教授运用电针疗法针刺人体督脉穴、背俞穴及肌肉关键点来治疗外伤性截瘫。孙忠人教授将传统经穴理论与现代肌动学理论结合,取督脉穴、背俞穴以及肌肉关键点进行针刺,以增强受损脊髓及周围效应器的兴奋性,加快脊神经功能的重建。该疗法特点为"标本同治",立足于中医整体观点的基础上配合局部治疗,并运用现代康复解剖技术,充分体现了整体论治的观念,是治疗外伤性截瘫的有效疗法。  相似文献   

6.
痿证从督脉论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兴伟  黄建华 《中国针灸》2008,28(3):231-233
对痿证的发病部位、痛因、病机与督脉生理功能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述,指出“皮肉筋脉骨节”是行使机体运动功能的基本结构,依赖于气血津液精髓的濡养;“精亏髓枯”气血亏虚”是痿证发病的病机关键;“督脉虚损(或痹阻)”“督阳失运”是痿证发病的经络学基础。在临床上,通调督脉可促进督脉(脑、脊髓)形态结构和功能修复,并可重建脑髓-督脉(脊髓)-脏腑经脉气血功能活动调控系统,从而使气血津液精髓的敷布转输复常,以濡养皮肉筋脉骨节。  相似文献   

7.
失眠的根本病机为阳不交阴,阴阳失衡。督脉为阳脉之海,督领全身阳气,与多条经脉相交,且与心脑肾关系密切,为全身经络、脏腑气血转输之枢纽。调节督脉之经气可使阴阳平衡,气血调达,五脏调和,神志得安,则失眠自愈。  相似文献   

8.
刘金辉  易满 《新疆中医药》2014,32(5):116-119
脊髓损伤病因病机及治疗古代所论较少,仅见于散在的描述中;现代对病因病机论述也较少,主要认为是督脉受损,同时涉及经络、脏腑、气血多环节的功能失调,认为病机基础是瘀血内停.中医对脊髓损伤的治疗主要集中在中药、针灸方面,都取得了比较好的疗效;在其他中医疗法,如推拿疗法、中药足疗、蜡疗、水浴等,也都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中医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持和规范有序的诊疗方案,限制了临床疗效的进一步提高,故有待进行脊髓损伤的中医证候学研究.  相似文献   

9.
以督脉电针为主治疗脊髓损伤80例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3  
我们以中国传统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为依据,提出脊髓损伤的中医病机为督脉损伤、肾阳不足、在对九所医疗康复机构脊髓损伤中医康复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受王氏督脉针和徐氏脊髓针的启发,形成了脊髓损伤的督脉电针疗法。根据脊髓损伤病人服用中药汤剂的疗效,我们制定了协定处方截瘫康。以督脉电针为主配合中药截瘫康治疗脊髓损伤,对改善患肢的感觉、运动障碍、局部循环障碍、肌萎缩、痉挛及疼痛,改善膀胱功能和性功能障碍均有比较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中医辨病辨证治疗强直性脊柱炎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强直性脊柱炎病因病机以肝肾、气血亏虚为主,督脉失养,风、寒、湿、热、痰、瘀蕴结为患。治疗分为湿热壅滞督脉,寒湿留着督脉,肝肾阴亏、邪留督脉,脾肾阳虚、寒留督脉,肝肾精亏、督脉失养5型,予以辨证论治;配合口服通痹灵片、通痹灵合剂,缓攻缓补,持之以恒,取得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