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针刺足三里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电图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赵宏  赖新生  连至诚 《新中医》2001,33(8):39-40
应用微电脑胃肠电检测分析系统,观察针刺足三里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胃电图的影响。结果:①FD患者餐后胃电幅值和频谱慢成分累加值增加幅度不大,与健康组比明显低下;②FD组针刺后优势频率减慢,幅值增加明显,频谱慢成分累加值亦明显增加;③地刺足三里对不同中医证型FD患者胃电影响不同,脾虚型针刺后胃电幅值及频谱慢成分累加增加,肝胃不和型胃电优势频率较前显著降低,肝郁脾虚针后频谱峰数增加,结果表明,针刺足三里可增强FD患者胃电活动,这可能与针刺提高迷走神经兴夯性有关,其过程也可能有胃肠道激素的参与。  相似文献   

2.
以视网膜电反应为指标观察加压阻滞对针刺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吴宝华  黎宝娇 《针刺研究》1993,18(2):132-136
对30例无感传者和23例循经感传显著者观察的结果表明,针刺合谷穴(或光明穴)可引起视网膜电图(ERG)增大或减小二种反应。但有感传者的 ERG 针刺效应大于无感传者。机械压迫手三里穴(或阳陵泉穴)可使 ERG 的针刺效应减弱或消失。压迫手三里穴(或阳陵泉穴)两侧旁开的对照点则对针效无明显影响。上述结果提示,除了已知的神经体液综合调节机制之外,针刺效应的实现可能还有其他途径参与。  相似文献   

3.
针刺足三里、胃区对慢性胃炎患者胃电图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何玲  郭明 《陕西中医》1997,18(10):476-477
<正> 作者通过针刺足三里及耳穴胃区对50例慢性胃炎患者的胃电图影响的变化进行了对照观察,现报道于下。  相似文献   

4.
砷化镓半导体激光照射家兔足三里穴对胃电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开拓激光新波长的应用是激光医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应用之前需先进行激光生物学基础效应的研究,从中取得数据,筛选最佳有效参数。近年来激光穴位照射代替传统针刺的研究,大多采用He-Ne激光,对GaAs激光的研究,国外较多的进行细胞效应的研究。因此GaAs激光对机体作用后所产生的效应与其它波长有何区别?能否达到  相似文献   

5.
针刺“足三里”:肠运动效应传入途径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针刺“足三里”引起肠运动效应的传入通路中,除了认为神经纤维的传导外,血管因素的作用亦可能参与。为了进一步观察这一效应的传导途径,我们在先前的实验基础上,作了以下的一些实验,进一步探索这一效应的传导途径中血管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 ,体表胃肠电的频率变化规律正被广泛应用于科研及临床上 ,胃电频谱是体表胃肠电图经过傅立叶变换后 ,产生不同频率段的胃电功率谱 ,它真实体现体表胃肠电各个频率段的分布及变化规律。本文以胃电频谱为指标 ,观察摄入奶油及针刺足三里后胃电频谱的变化 ,进一步探讨针刺对足三里效应的影响 ,为利用胃电频谱这一指标观察足阳明胃经的循行路线打下基础。1 实验方法1.1 观察对象及记录方法17名健康成人 ,男 14人 ,女 3人 ;年龄 2 1~ 38岁。实验仪器采用广州中医药大学脾胃研究所研制的“微电脑胃肠电检测分析系统”,只采用其中的 A…  相似文献   

7.
许平 《河南中医》2000,20(6):55-56
笔者曾于1989~1991年作为中国医疗队成员赴非洲马里共和国马尔格拉医院从事针灸临床工作2a。在临床上针刺刺激常可见感觉传导现象,为此,随机对164例马里患者针刺足三里诱发感传现象进行观察,现整理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 164例观察病例均为1990年1月-12月接受门诊针灸治疗的马里人。临床诊断包括关节病66例,腰肌劳损40例,神经痛34例,神经炎6例,胃痛5例,呃逆4例,偏瘫4例,高血压病3例,面瘫2例。其中男97例,女67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80岁,18—39岁75例,40~50岁61例…  相似文献   

8.
将应力传感器缝在家兔胃幽门部监测胃运动的变化,以肌肉注射新斯的明造成胃运动亢进,发现针刺足三里穴可抑制胃运动亢进,若足三里穴注射EDTA络合Ca2+后,针刺足三里抑制胃运动亢进的效应消失,提示Ca2+是针效产生、经络活动的重要生化基础。  相似文献   

9.
针刺足三里穴对血清胃泌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97年 3月~ 1998年 4月通过对足阳明胃经上的足三里穴位针刺前后血清胃泌素含量的观察 ,探讨足三里穴位与血清胃泌素之间的关系 ,从中医学的角度寻找一条新的治疗胃肠疾病的新途径。临床资料 对照组来自本院职工及卫校学生 ,共 3 0例 ,其中男性 19例 ,女 11例 ,年龄 2 0~ 5 0岁 ,均经各项检查及病史随访排除胃肠道疾病。溃疡组来自本院门诊和住院患者 ,共 42例 ,其中男性 2 5例 ,女性 17例 ,年龄 2 1~ 45岁 ,42例中胃溃疡8例 ,十二指肠溃疡 9例 ,胃和十二指肠联合溃疡 2 5例 ,均经胃镜检查确诊。治疗方法 被检者于空腹抽血 2ml,然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针刺单侧足三里穴后两侧足三里穴伏安特性的变化,研究针刺得气对穴位伏安特性的影响。方法应用自行研制的智能型穴位伏安特性检测系统,检测20名健康人针刺左侧足三里得气、针刺左侧足三里不得气两种刺激方式后,两侧足三里穴及对照点增减程伏安曲线,并与针刺前结果进行比较。结果针刺得气及针刺不得气两种方法刺激左侧足三里穴后,其增程伏安面积、减程伏安面积、惯性面积均较针刺前显著减小(P〈0.01,P〈0.05);针刺左侧足三里得气后,未接受针刺的右侧足三里惯性面积也显著减小(P〈0.05),而针刺左侧足三里未得气时,未接受针刺的右侧足三里穴惯性面积反而显著增大(P〈0.01)。结论针刺得气与不得气两种刺激方法对穴位局部影响接近,但对远部或全身的影响则有较大差别。  相似文献   

11.
针刺对人胃电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针刺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有良好的疗效。大量临床和动物实验证实针刺对胃运动机能有调整作用。自从Alverez首先从胃记录到电活动以后,许多学者应用胃电为胃的功能指标研究胃的生理病理规律和胃疾患临床诊断和疗效观察的指标。本文应用体表导联无创伤性记录人胃电活动的方法,观察针刺足阳明胃经足三里等穴对急慢性胃肠炎患者的胃电图变化的影响,及穴位的相对特异性。  相似文献   

12.
吴宝华  黎宝娇 《针刺研究》1993,18(2):128-131,114
本文以视网膜电图(ERG)为指标:机械压迫为手段,观察针刺时体表出现的经络轨迹。针刺穴为合谷。压迫穴分别为温溜、手三里、曲池、臂臑和肩髃,并以压迫上述穴位的两侧旁开部位作为对照。观察对象为5例感传显著者和5例无感传者。结果表明:当机械压迫施加在经线上,各平面的 ERG 振幅变化不明显,而压迫非经线时,则ERG 反应都明显大于压迫经线时,二者对比有非常显著的差异。从而成功地检测出针刺合谷时体表出现的经络轨迹,其路线与大肠经的循行路线基本一致。经络轨迹的测定为经络循行路线的客观检测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针灸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有很好的疗效,主要是针刺对消化道功能有良好的调整作用。我们在针刺对消化性溃疡研究中发现,针刺能调整胃的功能。针刺狗“足三里”、“脾俞”等穴可使胃的碳酸氢盐和钠的分泌明显增加,而胃酸分泌明显减少。说明针刺是治疗溃疡病有效方法之一。实验进一步证明,针刺使胃酸下降有胆硷能神经参与作用。同样针刺对胃运动功能作用也是明显的。实验证明,针刺狗“人中”穴可使胃的运动减弱并伴随5-羟色胺和胃泌素含量降低,若毁损延脑去甲肾上腺素核团则此作用减弱,提示该脑区与针刺“人中”引起胃运动抑制有关。临床上常见的胃窦运动过速病人,采用针刺治疗可能有助于症状的改善。此外,针刺还可以改变脑内胃泌素肽的释放,提示针刺对中枢神经系统脑肠肽的合成与释放有积极的调整作用。  相似文献   

14.
针刺对胃肠运动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针刺足三里穴对胃肠道运动功能的影响较大,表现为兴奋性效应,和兴奋或抑制性效应,即调整作用。但是否存在穴位特异性,尚值得进一步探讨。本文以胃电图和肠鸣音为针刺效应指标,采用针刺提插补泻手法,观察不同经穴的针刺效应。方法一、体表胃电图记录方法使用RM-46型四导生理记录仪描记,时间常数为2秒,高频滤波为100赫,并联22微法电容,纸速60毫米/分。采用单极引导法。体表电极用一对氯化银电极,记录电极置于受试者腹壁左乳头与脐连线中点,此  相似文献   

15.
针刺对脑血流图影响及其时间节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刺可提高记忆功能。为查明其作用机理,我们通过55名大学生实验观察了针刺百会对脑血流图的影响及其时间节律。初步揭示:针后多呈陡直波,振幅抬高,流入时间缩短而流出时间延长(α/β值缩小),频率减缓,补法效应大于泻法;这一效应和针刺时间有关,在一天24小时里呈规律性波动,辰时和子时的影响幅度最大,性质相反。这一结果提示:针刺百会在一定条件下可增加脑血循环量,构成提高记忆的作用机制之一;针刺效应具有应时性特点。  相似文献   

16.
<正> 大量的人群普查和实验研究表明,高脂血症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之一。世界卫生组织亦认为它是冠心病的易患因素,已将高胆固醇血症列为冠心病的诊断条件之一。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其患病率及死亡率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故设法降低高血脂对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病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外均将其作为防治与研究的重点。鉴于对现有降血脂药物的疗效尚有争论,且易产生多种副  相似文献   

17.
<正> 过去,在痛觉和针刺镇痛的研究中,多以强电脉冲刺激传入神经模拟伤害性刺激,并以此引起的反应作为疼痛的指标。但强电刺激常引起多种神经纤维包括与痛觉无关的Aαβ纤维、传导“快痛”的 Aδ纤维以及传导慢痛的 C 类纤维同时兴奋。当多种神经纤维的传入冲动同时进入神经中枢时,又常常发生相互影响,往往是传导速度快的 A 类纤维传入抑制了传导较慢的 C 类纤维传入。因此,以前所用的痛反应指标不反映慢痛。  相似文献   

18.
<正> 延脑中缝大核(NRM)是中枢内源性下行痛抑制系统的重要核团之一,有工作表明,富含吗啡受体和内源性吗啡样物质(OLS)的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是吗啡镇痛和脑刺激镇痛的高效区。在PAG注入吗啡或是进行电刺激,均能下行性抑制脊髓背角神经元的伤害性反应。若损毁NRM,则可阻断这种抑制作用。说明PAG对于痛觉的下行抑制有赖于NRM机能的完整性,PAG-NRM-脊髓背角神  相似文献   

19.
Acuteischemicstroke (AIS)isoftenac companiedwithcardiovascularabnormalchangesasmyocardialischemicelectrocardiogram(ECG) ,cardiacarrhythmia,etc..Undertheenlightenmentofthesaying ,“simultaneousin volvementofdisordersofboththebrainandtheheart”oftraditionalCh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