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及其所致肝病已被认为研究乙型肝炎和肝癌的发生机理的实验模型。但由于感染DHBV的鸭血清中病毒DNA和DNA-P随鸭龄增长而逐渐下降至测不到的水平,检测鸭血清中DHBV-DNA和DNA-P不能完全反映实际感染状态。关于鸭血中DHBV表面抗原(DHBsAg)的检测及共与肝病的关系,国内外皆未见报道。因此,本实验对这一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对鸭DHBV感染的流行病学作了一定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为探索嗜肝DNA病毒同肝病之间的关系,对启东鸭的鸭乙肝病毒(DHBV)感染和鸭肝病进行研究。用分子杂交手段检测鸭子对DHBV的感染,用Southern blot技术分析DHBV-DNA在鸭肝细胞中存在状态,同时做鸭肝病理学研究,分析病理学结果与DHBV感染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65.7%的启东鸭有DHBV感染的证据,肝病发生率是70%,而对照组长春鸭无DHBV感  相似文献   

3.
DHBV的感染与肝病的关系还不甚明了。本文用斑点杂交法,液闪法和光镜病理分别对92只从市场采购的家鸭进行研究发现:A组(绍兴麻鸭)46只中有28只DHBVDNA(+)(60.8%),B组(昆山麻鸭)18只中有7只DHBV DNA(+)(38.9%),二组比较(P>0.05)无显著性差异,C组(天津白鸭)28只无一只DHBV DNA阳性,说明南方鸭比天津鸭易感。同时用DHBVDNA探针与人HBV DNA阳性的血清行杂交和用HBVDNA探针与鸭DHBV DNA阳性的血清行杂交结果均为阴性,说明二者之基因序列无同源性。DNA聚合酶(DNA-p)的检测发现其阳性率为6.5%并同时伴有DHBV DNA(+),说明DNA-p的检测  相似文献   

4.
国际肝病学术交流大会前任会长、白求恩医科大学肝病研究所创建人、名誉所长叶维法教授九年前曾与日本美国科学家协作研究DHBV及其所致肝病,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科研论文3篇已在美国日本医学杂志发表。4年前与法国科学家协作研究DHBV病毒学。去年年初苏联教授要求互换研究人员。西德药厂要求协作开发肝病治疗新药。今年印度基础医学科学研究所THYAGARAJANS教授要求协作研究印度家鸭肝癌的病原问题。意大利Turin Merlo大学教授要求协作研究肝病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5.
嗜肝 DNA 病毒感染同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的相关关系是肝病学中的重大课题。除了 HBV 感染同人类肝病和肝癌的发生有关之外,一些动物嗜肝 DNA 病毒也有类似性。尽管 WHV、GSHV 和 DHBV 有类似于 HBV的形态、结构以及都能造成长期持续性感染,但 WHV 感染的土拔鼠和 GSHV 感染的金花鼠,两者的肝病病理学改变有显著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广西麻鸭作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动物模型的可能性。方法应用广西1 d龄雏麻鸭经腹腔感染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13 d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麻鸭血清DHBV含量,筛选出DHBV强阳性鸭。结果共检测148份麻鸭血清标本,其中DHBV阳性标本136份,阳性率为91.9%。结论广西麻鸭可作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动物模型。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DHBV敏感性较高,重复性好,可用于DHBV检测。  相似文献   

7.
从2002年起我们对中国华东地区部分省市的家鸭进行LPAIVs的病毒学监测,主要对家鸭中AIVs的感染率、亚型分布、分布的时间规律等方面进行研究。其目的就是为我国制定禽流感防制措施提供详实的流行病学信息.并对水禽中流感病毒的自然基因库进行研究,探讨陆地家禽中流行的AIVs与水禽中流行的AIVs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鸭乙型肝炎病毒体液免疫血清学指标的系统建立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建立简便,特异的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感染及免疫血清学检测系统。方法:制备、纯化检测所需同的抗DHVB前S区单克隆抗体腹水,DHBsAg和rDHBcAg , 对随机筛选的80份感染血清及实验感染1日龄重庆麻鸭系列血清分别进行DHBsAg 和抗-DHBc,抗-DHBs检测。结果:PCR方法检测出阳性66份,阴性14例,选用PCR阳性的66份标本,经HDBsAg ELISA检测出58份阳性,斑点杂交检出阳性份数为62份。与DHBVRCR相比较,灵敏度分别为87.9%和93.9%,而8只实验感染鸭仅2只在感染后第3周血清抗-DHBc阳性,抗体效价为1:10,至第4周一已为阴性,抗-DHBs则在所有标本均为阴性,结论:DHBV感染及免疫血清学酶联免疫方法的建立,为进一步研究DHBV感染后腹制规律及体风免疫应答状况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采用斑点杂交法检测了重庆地区263份2~3月龄麻鸭血清中的DHBV DNA,用筛选出的阳性病毒血清经腹腔感染1~2日龄的血清DHBV DNA阴性雏鸭,并用该模型进行了21种中药抗乙肝病毒初(?)。结果表明:(1)重庆地区2~3日龄麻鸭DHBV自然感染率为25.48%.(2)经腹腔感染的1~2日龄雏鸭的血清DHBV DNA阳性率1周后为82.90%,并可持续至少2个月。(3)抗乙肝病毒中药初(?)发现用广西叶下珠、苦参治疗2周可使DHBV DNA滴度下降,其余的经体外实验认为有效的抗乙肝病毒中药,动物实验并未获证实。  相似文献   

10.
应用胰蛋白酶灌流DHBV感染北京雏鸭肝脏,制备原代培养的鸭肝细咆,斑点、杂交法检测DHBV DNA。观察了体外培养条件下鸭肝细胞中DHBV复制动态和药物对DHBV DNA复制的作用。结果表明,培养1~8天的鸭肝细胞中DHBV处于活跃复制状态,随着培养时间继续延长,细胞逐渐脱落,细胞中DHBV DNA减少,复制减弱。磷羧基甲酸钠、叠氮脱氧胸苷、脱氧无环鸟苷和中药肝可康、肝复灵五种药物对DHBV DNA的复制均有抑副作用。  相似文献   

11.
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是1980年才发现的嗜肝DNA病毒,与人乙型肝炎病毒(HBV)的生物学特征及其与宿主肝脏疾病的关系十分相似。国内外近10年来的研究表明,DHBV感染的鸭子可以用作研究人乙型肝炎和肝癌较为理想的动物模型。本研究是用含有DHBV的麻鸭血清注射一日龄鸭足静脉造成人工感染,用具有抗HBV、活血化瘀、调节免疫功能等作用中药制成护肝煎剂进行实验治疗,以检测鸭血清中DHBeAg的P/n值作为疗效指标,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重庆麻鸭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组克隆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克隆重庆麻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全基因组并进行序列分析。方法 从自然感染DHBV的重庆麻鸭血清中提取DHBV基因组DNA,以聚台酶链反应扩增DHBV基因组DNA,克隆人PGEM—T载体,鉴定后行测序分析。结果 序列分析表明,重庆麻鸭HBV基因组全长3024 bp,由P、S/PreS及PreC/C基因组成。该DHBV株与GenBank中公布的HPUS5CG(M32990)同源性最高(94.9%),与DHBVCG(X74623)同源性最低(89.8%),其各个开放读码框起止位点与HPUGA相同,DNA和蛋白质序列中含有与基因调控和蛋白质功能相关的保守区。结论 成功克隆重庆麻鸭HBV全基因组,序列分析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有益的信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调查淮河水系是否存在毛毕属吸虫及其尾蚴性皮炎流行。方法 取现场采集和实验室感染的耳萝卜螺压片、镜检,分离母胞蚴、子胞蚴和尾蚴,并将分离获得的尾蚴接种雏鸭;收集淮河沿岸家鸭和人工感染的雏鸭粪便,用水洗沉淀法查找虫卵、孵化分离毛蚴,并用此毛蚴感染实验室饲养的耳萝卜螺;解剖家鸭和人工感染的雏鸭分离成虫。对沿岸部分村民作现场查询和体检,以确定有无该皮炎表现及伴随症状。结果 现场采集耳萝卜螺的感染率为0.39%(71/18000);家鸭粪便毛毕吸虫卵阳性率为33.50%(201/600),雏鸭接种23d后,从粪中可查见虫卵,且所获虫卵可孵化出毛蚴;解剖部分虫卵阳性家鸭和经尾蚴感染的雏鸭可分离出成虫。从虫卵、毛蚴、尾蚴及成虫形态观察,均属毛毕属吸虫。沿岸村民接触有鸭活动的水体后,在胸腹部及下肢等处皮肤可见弥漫性突出皮肤的红色丘疹,周围有红晕,并可见成片的风疹团,患处刺痒或奇痒。结论 淮河水系存在毛毕属吸虫,并有血吸虫尾蚴性皮炎流行。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2.2.15细胞株和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感染模型,评价小分子肽CMS 017抗乙肝病毒作用.方法:①CMS 017以倍比稀释浓度加入2.2.15细胞培养中,作用8天后吸取培养上清,PCR法检测HBVDNA.②建立DHBV感染模型,CMS017以60、200、600μg/kg·d-13个剂量腹腔注射给药28天,检测用药前、后血清DHBV DNA、DHBsAg变化.结果:①CMS 017体外抑制DHBV呈量效关系,IC50为2.3μg/ml.②鸭体内实验中,CMS 017中、高剂量组用药7天、14天开始出现血清DHBV DNA降低(P<0.01,P<0.05),持续至停药后7天.CMS 017中剂量组用药后血清DHBsAg降低的时效关系与DHBV DNA完全一致.结论:CMS017具有抗乙肝病毒作用,其体内作用的量效关系待确定.  相似文献   

15.
戊型肝炎由HEV感染导致,HEV基因1型为亚洲和非洲等发展中国家的流行株,在高流行区HEV主要与感染人群排泄物及污染饮用水相关。有慢性肝病基础患者及老年人易感染HEV,从而诱发重型肝炎。近年来慢性戊型肝炎逐渐引起临床重视,本文对其流行特点及临床特征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鸭乙型肝炎病毒对鸭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感染雏鸭制作的鸭乙型肝炎模型已被广泛用于研制抗乙肝病毒新药,为探索DHBV感染对雏鸭心脏有何影响,我们观察了被DHBV感染的雏鸭其心肌的超微结构,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及分组 20只1日龄武汉麻鸭(购自华中农业大学种禽厂),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感染组,每组10只。 1.2 造模方法及标本制作 雏鸭喂养1周后,分成2组:感染组每只鸭自胫静脉注射DHBV阳性血清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了61只家鸭血清中鸭乙型肝炎病毒和肝病间的关系。61只家鸭中24只来源于中国启东县;20只来源于中国长春市;17只来源于日本千叶地区。通过电子显微镜检查、内源性 DNA 多聚酶活性测定和鸭乙型肝炎病毒 DNA 杂交试验,37只长春和千叶地区的鸭子乙型肝炎病毒全部阴性,并未见  相似文献   

18.
高倩  王新华  袁冬生  何浩  熊文生  李向阳  廖向彬 《肝脏》2012,17(7):495-497,526
目的 探索建立慢性乙型肝炎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动物模型的方法.方法 筛选16只先天感染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的雏麻鸭饲养至3周龄,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每组8只,分别予普通饲料及填饲高糖高脂饲料3周,并在造模前、造模2周、造模3周分别观察鸭体质量,血糖、血脂、转氨酶等生化指标,DHBV DNA载量的变化,同时造模结束后观察肝脏病理形态学变化和肝指数.结果 模型组鸭血糖(Glu)、血清总胆固醇(TC)、血清甘油三酯(TG)、ALT、AST均高于对照组(P<0.01),且造模后各项指标明显高于造模前(P<0.01),模型组肝组织病理可见大量肝细胞脂肪变性;造模后2周、3周模型组DHBV载量比造模前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高糖高脂饲料填饲法成功建立乙型肝炎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9.
白求恩医科大学肝病研究所创建人叶维法教授九年前与日本千叶大学医学部、美国Fox Chase癌肿研究中心协作研究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及其所致肝病,科研论文3篇在日本美国医学杂志发表后,该所五年来又对DHBV及肝病的细胞免疫学、超微病理学及分子生物学研究论文6篇,已于去年7月请南北各地专家举行鉴定会,评为国内先进水平及国际水平成果(其中3篇已在国外发表,3篇在国内发表)。近又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题DHBV-DNA在肝癌细胞内整合的研究论文。该所十年来另一组肝病激素代谢研究包括脑下垂体、甲状腺、肾上腺、胰腺及性腺的论文10篇,均已在国内外发表,近作成果书面鉴定。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实验感染鸭乙型肝炎I型病毒(DHBV)的实验鸭外周血CD4+T和CD8+T淋巴细胞数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经外周静脉注射含DHBV血清制备感染鸭,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感染DHBV实验鸭外周血CD4+T和CD8+T淋巴细胞数。结果在感染DHBV 7日后,实验鸭血清HBs Ag、鸭HBe Ag和抗-鸭HBc均阳性,说明感染成功,感染动物肝功能损害明显,血清ALT、AST水平急剧升高,与健康对照组比,差异显著(P0.01);感染动物外周血CD4+T细胞和CD8+T细胞分别为(38.41±9.59)%和(23.80±6.44)%,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23.06±12.30)%和(17.65±10.83)%,P0.01]。结论当HBV侵入机体时就会激发细胞免疫反应,大量的CD4+T和CD8+T细胞被释放入血,参与病毒清除和肝损伤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