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神经梅毒(nurosyphilis,NS)的临床特点并提高对该病的临床诊断水平. 方法对11例N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11例NS均被确诊,无症状NS 7例,脑膜血管梅毒3例,脑实质梅毒1例.其中脑脊液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试验(treponema pallidum particle assay, TPPA)阳性者11例(100%),蛋白增高者9例(82%),细胞数增高者7例(64%).血清TPPA和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apid plasma reagin, RPR)都是阳性.结论 NS的诊断目前尚无金标准,应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分析.尽早发现无症状型NS,减少漏诊、误诊.  相似文献   

2.
《中国医学创新》2015,(29):136-138
目的:分析23例神经梅毒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表现及诊治方法,提高对神经梅毒的认识。方法:收集2009年5月-2015年4月在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且诊断为神经梅毒的患者23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及影像学特征等,探讨神经梅毒的治疗方法。结果:所有患者血清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和梅毒螺旋体抗原凝集试验(TPPA)检查均阳性,21例完成腰穿脑脊液检查RPR和TPPA均阳性,6例脑脊液细胞轻度增多,12例脑脊液蛋白有所增高,5例脑脊液蛋白细胞均正常。临床表现为痴呆的6例,伴有脑卒中11例,神经痛2例,癫痫发作2例,视神经炎1例,共济失调1例。头颅影像学检查无特异性,部分表现为脑梗死、脑萎缩、脑室扩大,不同程度脑白质变性、树胶样异常信号或脑回强化等。所有患者接受青霉素或头孢曲松治疗后,神经梅毒症状较前明显改善。结论:神经梅毒临床表现复杂多样,部分隐匿但危害大,联合血液学、脑脊液及影像学检查有助于临床诊断,及时合理的抗梅毒治疗可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梁波  陆鹏  朱正伟 《安徽医学》2022,43(5):507-510
目的 分析神经梅毒患者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指标,为神经梅毒的早期诊断、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分析2020年9月至2021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1例神经梅毒住院患者临床资料,统计分析该疾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颅脑MRI检查结果。结果 21例神经梅毒(11例早期,10例晚期)患者中,男女性别比为1.33:1;年龄23~67岁,发病年龄30~57岁,共17例(80.95%);11例早期神经梅毒患者中,9例(81.82%)无明显临床表现;10例晚期神经梅毒患者均表现为麻痹性痴呆。21例患者中,10例(47.62%)患者脑脊液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阳性,13例(61.9%)患者脑脊液白细胞计数升高,17例(80.95%)患者脑脊液蛋白升高;13例(61.9%)患者颅脑MRI可见异常改变;青霉素规范驱梅治疗有效率为80.95%,4例治疗效果不佳者均为晚期患者。结论 神经梅毒发病男性略多于女性,发病主要为青壮年。早期神经梅毒无明显临床症状;晚期神经梅毒可出现精神、行为异常,此病诊断必须综合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及MRI检查,规范化青霉素治疗对早期患者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磁共振特点,血清、脑脊液变化及治疗。结果 25例患者中,脊髓病变9例,视物障碍3例,痴呆3例,痫样发作4例,卒中样发作3例,无法明确分类3例。头颅MRI异常15例,但无明显特异性。治疗前脑脊液19例表现为蛋白、细胞数增高,13例脑脊液RPR阳性,血清及脑脊液RPR阳性。青霉素或头孢曲松治疗过程中25例均未发生吉-海反应。结论神经梅毒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临床极易误诊,脑脊液检查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21):22-25
目的对比HIV阳性与HIV阴性神经梅毒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纳入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HIV阳性和HIV阴性经腰椎穿刺明确为神经梅毒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情况、梅毒治疗史、病程、实验室检查结果、神经梅毒分型等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HIV+组375例,HIV-组141例。HIV+组男性363例(96.80%)多于HIV-组的92例(65.25%)(P0.001),HIV+组中位年龄35(30,42)岁小于HIV-组的56(48,64)岁(P0.001)。HIV+组Log2血RPR滴度的倒数≥32共282例(75.20%)多于HIV-组的67例(45.16%)(P0.001)。HIV+组脑脊液TPPA阳性260例(53.33%)及Log2脑脊液RPR滴度的倒数≥1的共53例(14.13%)均少于HIV-组的131例(92.91%)及72例(51.06%)(P0.001)。HIV+组脑脊液糖、氯化物均低于HIV-组(P0.001)。HIV+组无症状神经梅毒345例(92.00%)多于HIV-组的60例(42.55%)(P0.001)。HIV+组脑血管炎型8例(2.13%)、脑实质型7例(1.87%)均少于HIV-组的22例(15.60%)、56例(39.72%)(P0.001)。结论 HIV阳性神经梅毒中男性患者、血RPR1∶32、无症状神经梅毒均多于HIV阴性者。而HIV阴性神经梅毒的年龄、脑脊液TPPA阳性率、RPR阳性率、细胞数、蛋白、糖、氯化物、脑血管型和脑实质型发病率均高于HIV阳性者。  相似文献   

6.
为分析神经梅毒的临床特征,探讨其诊断和治疗。笔者回顾性分析7例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结果7例患者中男4例,女3例患者血清、脑脊液RPR及TPPA均阳性。可见神经梅毒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无特异性,首诊易误诊,血清和脑脊液梅毒抗体检查阳性可确诊。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神经梅毒的临床特征,做到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实验室检查确诊的6例神经梅毒患者的有关临床资料。结果6例患者中,间质型梅毒3例,实质型梅毒3例,其中1例为脊髓痨,2例为麻痹性痴呆。6例患者的血、脑脊液梅毒抗体均为阳性,脑脊液蛋白含量增高或正常,细胞数增多,以单核细胞为主。神经梅毒的磁共振成像检查表现复杂多样,无特异性;间质型梅毒的影像表现为脑梗死、软脑膜增强等;麻痹性痴呆表现为脑萎缩、双侧颞叶及海马区异常信号。青霉素治疗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及预后。结论神经梅毒的临床表现多样,易误诊,临床表现和血清、脑脊液梅毒抗体阳性是确诊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赵金柳  肖文 《基层医学论坛》2016,(32):4483-4485
目的:探讨晚期梅毒患者治疗后的血清学反应。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5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梅毒患者为研究对象,123例为有症状的神经梅毒,9例患者为无症状神经梅毒,21例为隐性梅毒。分析患者治疗后血清及脑脊液 RPR 滴度变化,比较滴度升高患者与未升高患者一般资料的差异。结果所有患者在治疗1个月时复查 RPR 滴度,48例患者滴度升高,占31.4%;15例患者滴度升高4倍及以上,余升高2倍。48例滴度升高的患者,隐性梅毒患者4例,无症状神经梅毒1例升高,有症状神经梅毒43例,有症状神经梅毒治疗1个月后滴度升高比例最高。123例有症状神经梅毒患者复查脑脊液 RPR,7例患者脑脊液 RPR 滴度升高,占5.7%。男性,年龄36岁~45岁的患者,治疗后 RPR 滴度升高的发生率更高(P<0.05或<0.01)。结论晚期梅毒患者经正规驱梅治疗后1个月,有部分患者 RPR 滴度反而上升,临床上应予以重视,必要时进行重复驱梅治疗,以提高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神经梅毒的临床特征,提高其早期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确诊的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及误诊情况。结果神经梅毒的临床特征包括:中年人群发病,可急性、亚急性或慢性起病;临床以间质型为主,脑膜血管梅毒多见;梅毒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及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阳性;脑脊液中蛋白含量增高,性病研究实验室试验阳性,其中2例有白细胞增高;早期均有误诊。结论神经梅毒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与分型有关,误诊率高。神经系统损害的症状、体征结合梅毒血清学及脑脊液检查有助于确诊。  相似文献   

10.
洪俊  饶永彩 《四川医学》2010,31(11):1686-1688
目的比较传统的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与性病研究实验室试验(VDRL)用于诊断神经性梅毒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探讨RPR是否能用于神经性梅毒的诊断。方法采用RPR、VDRL和荧光密螺旋体抗体吸附试验(FTA-ABS)对244例患者(有症状型神经梅毒9例,无症状型神经梅毒18例;一期梅毒5例,二期梅毒7例,潜伏期梅毒65例;经治疗的梅毒50例和其它非梅毒性神经系统疾病90例)的脑脊液(CSF)标本进行试验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以临床诊断结果为标准,RPR脑脊液敏感性为99.1%,特异性为77.8%。VDRL试验脑脊液敏感性为98.6%,特异性为70.4%。结论 RPR和VDRL都用于测定CSF标本时,两者具有相似的特异性和敏感性,RPR可以代替VDRL用于神经性梅毒的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神经梅毒治疗后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apid plasma reagin test,RPR)滴度变化替代脑脊液检测预测疗效的可行性。方法:治疗47例符合条件的神经梅毒患者后,记录6个月的血清RPR滴度及脑脊液异常,并分析治疗前不同血清RPR滴度下有效预测值的差异。结果:治疗后6个月,26例(55.3%)患者血清RPR治疗有效,37例(78.7%)患者脑脊液异常治疗有效,治疗前血清RPR≥1∶16的患者组血清RPR滴度变化更能预测脑脊液异常的变化。结论:在高血清滴度的患者中,血清RPR可以替代脑脊液检查预测神经梅毒患者的疗效,避免过多腰椎穿刺检查。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神经梅毒(NS)临床表现和诊断治疗的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自1999年1月至2012年5月间住院期间确诊的37例N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自2006年以来,诊断NS患者数明显上升.确诊病例中发病年龄中位数45(27~71)岁,男女比例为2.4∶1.其中3例合并HIV感染.无症状NS5例(占13.5%),有症状脑膜炎型11例(占29.7%),脑膜血管梅毒7例(占18.9%),实质性NS14例(占37.8%),其中麻痹性痴呆10例,脊髓痨4例.37例患者CSF TPHA均为阳性,26例(占70%)RPR阳性.平均脑脊液压力149mmH2O,8例(占22%)脑脊液压力升高(≥180mmH2O);13例(占35%)脑脊液白细胞数〉10/μl;平均脑脊液蛋白0.78g/L,24例(占65%)蛋白升高(〉0.5g/L);接受青霉素及头孢曲松治疗、随访记录完整的17例患者中,11(36%)例临床症状改善,10例脑脊液蛋白及异常淋巴细胞增多改善,7例RPR滴度下降或转阴.结论 近年来神经梅毒发病率升高,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脑脊液检查为诊断NS的主要手段.对于HIV患者,应提高对神经梅毒的警惕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血清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apid plasma reagin test, RPR)阴性梅毒患者发生神经梅毒的可能性。方法 选取2015—2020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皮肤科血清RPR阴性的梅毒患者,分析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预后。结果 共纳入血清RPR阴性的梅毒患者58例,其中男23例,女35例,年龄21~75岁,平均(43.1±12.1)岁,平均病程(5.1±1.7)年。早期梅毒患者1例(1.7%),晚期41例(70.7%),不明分期16例(27.6%);有神经系统症状患者27例(46.6%);驱梅治疗患者54例(93.1%),未经治疗4例(6.9%);重复驱梅治疗患者15例(25.9%)。腰椎穿刺结果显示,5例患者疑似神经梅毒,均出现脑脊液WBC升高,其中1例脑脊液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reponema pallidum particle agglutination, TPPA)阳性;3例患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其中2例经头孢曲松强化驱梅治疗后,症状未见好转;2例在腰穿前3~6个月血清RPR阳性,RPR波动于1∶1~1∶2。结论 血清RPR阴性梅毒患者...  相似文献   

14.
神经梅毒2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勇通  姚龙腾 《中原医刊》2007,34(16):52-53
目的探讨神经梅毒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3例神经梅毒的临床特征,血清、脑脊液改变,影像学表现。结果23例中,间质型6例,其中1例梅毒性脑膜炎,4例脑血管梅毒,1例脊髓血管梅毒;实质型17例,其中15例麻痹性痴呆,1例脊髓痨,1例视神经梅毒。23例血浆反应素试验(RPR)、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TPHA)、脑脊液TPHA均阳性,17例脑脊液RPR阳性。结论神经梅毒以男性多见,主要表现为神经精神异常,梅毒全身症状不显著,容易误诊。梅毒血清及脑脊液检查是诊断的必要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梅毒血清学检查阳性与疫情报告现状.方法 对我院2007年1~12月的梅毒血清学检查阳性患者与疫情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RPR(+)以上,有假阳性或漏诊漏报46.0%;RPR(+)1:8以上,有可能漏诊漏报47.83%;仅检TPHA(+)本组误诊漏报50%(7/14)梅毒病人.非性病专业科室报告占疫情报数的65.52%.结论 目前我院梅毒误诊误报、漏诊漏报较多.  相似文献   

16.
李宇  娄金丽  冯霞  刘意  魏虹娟  唐冬松 《北京医学》2015,37(12):1149-1151
目的 探讨脑脊液梅毒螺旋体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TP-ELISA)、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对神经梅毒的诊断价值及其与血清检测的相关性.方法 将北京佑安医院2015年1~10月收治的100例疑似神经梅毒的患者按照神经梅毒的诊断标准分为神经梅毒组(38例)及非神经梅毒组(62例),均采集脑脊液、血清进行梅毒荧光密螺旋体抗体吸收试验(FTA-ABS)、TP-ELISA、TPPA、RPR检测,比较TP-ELISA、TPPA、RPR 3种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并进行血清与脑脊液标本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脑脊液TP-ELISA、TPPA、RPR 3种方法检测神经梅毒的敏感性分别为94.7%、100.0%、55.3%,特异性分别为71.0%、85.5%、100.0%,阳性预测值分别为66.7%、80.9%、100.0%,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7%、100.0%、78.5%.ROC曲线分析,TPPA的AUC=0.989,P<0.000 1;TP-ELISA的AUC=0.961,P<0.000 1.神经梅毒组与非神经梅毒组血清TP-ELISA的S/CO值分别为28.01±1.46和23.74±1.37,TPPA中位数分别为1:640、1:320,RPR中位数分别为1:64、1:1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和脑脊液TP-ELISA标本的相关系数r=0.4,P=0.000;TPPA的相关系数r=0.3,P=0.001;RPR的相关系数r=0.4,P=0.000.结论 脑脊液TPPA检测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阴性预测值,脑脊液TP-ELI-SA存在一定假阳性,应联合RPR作为筛查试验,TPPA作为确证试验.脑脊液梅毒3种检查方法与血清检测结果相关.  相似文献   

17.
谢杰 《求医问药》2011,9(6):131
目的:通过报道神经梅毒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提高对该病诊疗上的认识。方法:对我院2006年3月~2010年12月诊治的神经梅毒1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例头颅CT均有脑萎缩、梗死或脱髓鞘病变等改变;脑脊液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阳性率75%,脑脊液梅毒螺旋体抗原凝集试验(CSF TPPA)100%阳性;脑脊液检查蛋白增高阳性率66.7%,细胞数增高阳性率58.3%。结论:脑脊液TPPA检测有助于神经梅毒的诊断,无症状神经梅毒的脑脊液TPPA检测也可以呈阳性结果。脑脊液白细胞计数与蛋白含量是监测神经梅毒疗效的较敏感指标。性传播依然是神经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  相似文献   

18.
彭文君  查芹  翁秋燕 《现代实用医学》2012,24(12):1338-1340
目的观察血清固定梅毒患者脑脊液细胞学变化特点,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对36例血清固定梅毒患者的脑脊液标本进行细胞计数、生化、梅毒血清非特异性试验(RPR)、梅毒血清特异性试验(TPPA)及细胞学检查。结果血清固定梅毒患者细胞学异常率达44.4%,与脑脊液RPR阳性率、脑脊液细胞计数升高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而与脑脊液蛋白升高、脑脊液TPP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0.05)。血清固定的梅毒患者脑脊液细胞学分类表现为以淋巴反应为主,转化型及大淋巴细胞增加。结论脑脊液细胞学异常可能提高神经梅毒的检查出率,对疾病的早期诊断、防治方面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9.
98例早期梅毒患者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早期梅毒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早期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男女比例为1.39:1,以20~49岁为主,非婚性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潜伏梅毒15例(15.31%),无临床症状;一期梅毒18例(18.37%),皮疹以单发硬下疳为主;二期梅毒59例(60.20%),皮疹以躯干四肢鳞屑性红斑、掌跖部鳞屑性梅毒疹、扁平湿疣等为主;一期、二期梅毒共存的6例(6.12%)。25例(25.51%)曾被误诊;11例伴发其他性传播疾病。91例使用苄星青霉素肌肉注射治疗,其中4例同时使用水剂青霉素静脉滴注,7例使用美满霉素治疗。治疗结束后第6个月一期梅毒RPR阴转率为83.33%,潜伏梅毒阴转率为53.33%,二期梅毒阴转率为49.15%。结论早期梅毒皮疹形态多样,易误诊;梅毒常与其他性病同时存在,应注意行相关筛查;青霉素是治疗梅毒的首选药物,一期梅毒血清阴转率高,梅毒患者应及早诊治。  相似文献   

20.
128例早期梅毒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招才  廖小丽 《海南医学》2006,17(7):80-80,85
目的分析早期梅毒的临床特点,减少误诊.方法对128例早期梅毒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一期梅毒57例,男女之比为18:1,二期梅毒71例,男女之比为1:1.54;一期梅毒硬下疳单发性皮损占84.2%,两个以上皮损占15.8%;二期梅毒皮损以掌跖鳞屑性皮疹、玖瑰糠疹样皮疹、扁平湿疣为多;早期梅毒治疗后血清学RPR阴转率达100%.结论早期梅毒的临床表现存在着复杂多样的变化,必须掌握其特殊性全面分析,提高早期梅毒的诊断率,减少误诊、漏诊.苄星青霉素,过敏者红霉素仍是治疗早期梅毒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