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3 毫秒
1.
目的:研究紫外光(ultraviolet UV)诱导的晶状体上皮细胞(lens epithelial cell LEC)凋亡特征,方法:100mw/m2紫外光照射Vistar大鼠双眼15min,照射后1,6,24小时剥取晶状体膜,DNA缺口末端原位标记法定量检测凋亡的晶状体上皮细胞并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其形态学改变,结果:DNA缺口末端原位标记法检测仅在照射后24小时组发生凋亡特染细胞,其百分比为14.3%,透射电镜下可见染色质边集浓缩现象,结果:紫外光照射可快速诱导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金雀异黄素(Gen)对氧化损伤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HLEC)凋亡有无抑制作用。方法:本研究在终浓度3×10^-4mol/L H2O2培养液中复制HLEC凋亡模型,并以雌二醇(E2)作为阳性对照,采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HLEC凋亡率和线粒体膜电位(ΔΨM)的变化。结果:FCM结果显示:H2O2组HLEC凋亡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E2和Gen组凋亡率均低于H2O2组(P〈0.01)。H2O2组线粒体膜电位比对照组显著下降;E2组和Gen组的线粒体膜电位均比H2O2组升高(P〈0.01)。结论:Gen可减轻实验性氧化损伤的HLEC凋亡程度。 相似文献
3.
紫外光诱导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研究紫外光(ultraviolet
UV)诱导的晶状体上皮细胞(lensepithelialcell LEC)凋亡特征。方法100mw/m 相似文献
4.
后发性白内障(posterior capsule opacification, PCO)是白内障术后主要并发症,其主要病因是术后残留的晶状体上皮细胞(lens epithelial cells, LEC)黏附、增殖、移行导致后囊的混浊.LEC需要黏附才能正常生长,细胞黏附的破坏可以导致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紫外线对体外培养的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作用以及对晶状体水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 (superoxidedismutase,SOD)活性的影响 .方法 :紫外线诱导离体牛晶状体白内障形成 ,以TUNEL技术检测紫外线照射后培养 3,6 ,12 ,2 4h的晶状体上皮凋亡细胞 ,并测定晶状体水含量和SOD活性 .结果 :TUNEL法显示 ,照射组晶状体上皮细胞经紫外线照射后培养 6h出现凋亡细胞 ,对照组晶状体上皮细胞中无明显的凋亡细胞 ;照射组 12h后水含量明显升高 (P <0 .0 1)及SOD活性明显降低 (P <0 .0 1) .对照组水含量和SOD活性无明显变化 .结论 :紫外线诱导晶状体上皮细胞发生凋亡 ,并使晶状体水含量和SOD活性发生改变 ,紫外线诱导的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是白内障形成的早期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晶状体上皮细胞是晶状体前囊下的单层上皮细胞 ,也是晶状体内代谢最活跃的部位 ,能够进行DNA、RNA、蛋白质、脂质的生物合成 ,并能产生足够的 ATP满足晶状体的能量需要。终生进行有丝分裂 ,并移行至赤道部分化成晶状体纤维 ,其功能状态对维持晶状体的透明性十分重要。白内障是各种原因造成晶状体蛋白变性致使晶状体混浊 ,与晶状体上皮细胞生理机能和病理改变有密切关系 ,目前认为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是白内障共同的细胞学基础。1 细胞凋亡的概念、意义和形态特征细胞凋亡 (Apoptosis)又称程序性细胞死亡 ,是细胞在一定外界刺激下 ,通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过氧化氢诱导鼠白内障形成过程中晶体上皮凋亡细胞中半胱氨酸天冬氨酸酶-2(Cas-pase-2)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大鼠晶状体器官离体培养后,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晶体上皮细胞Caspase-2的表达。结果随过氧化氢损伤时间的处长,晶体上皮细胞Caspase-2的表达逐渐增强,与晶体混浊程度正相关。结论过氧化氢可以诱导鼠晶体上皮细胞Caspase-2的表达,后者可能参与晶体上皮细胞凋亡和白内障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与白内障形成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氧化损伤致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与白内障形成的关系。方法:离体家兔晶状体于M199培养液中培养,实验组另加过氧化氢使其最后浓度为0.9mM,对照组不加过氧化氢。实验组与对照组均不同时限分为3、6、12、18、24、36、48、60、84、108小时10个组。每组晶状体6-9只。利用白色背景下黑色方格作为判断晶状体混浊度的客观指标,其方法是透过晶状体观察方格线的清晰度并拍照。利用TUNEL技术检测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率,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并对凋亡细胞予以确认。结果:在过氧化氢损伤下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晶状体混浊度加重,6小时开始轻微混浊,108小时几乎完全混浊;过氧化氢损伤可导致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且随时间延长,凋亡率增高,3 亡率为4.45%,84小时凋亡率达93.89%,108小时几乎全部凋亡。结论:过氧化氢可诱发体外培养的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细胞凋亡是实验性白内障形成的细胞学基础;进一步探讨保护晶状体免受氧化损伤及其他可致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的各种损伤因素的措施,就有可能防止白内障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thapsigargin(TG)对体外培养的人品状体上皮细胞系SRA01/04增殖的影响,并探讨其分子机制。【方法】不同浓度TG处理SRA01/04细胞72h,噻唑蓝比色法(MTT)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PI法)检测细胞周期改变;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变化;TUNEL法检测细胞核中DNA的断裂情况;激光共焦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检测Caspase3活性亚单位(17/19ku)的表达及阳性细胞表达率。【结果】MTT法测得TG为0.325~5μmol/L时,细胞增殖抑制率变化显著,IC50大约为0.8μmol/L;透射电镜显示TG处理SRA01/04细胞膜皱缩,染色体浓缩、边集、核膜裂解、凋亡小体形成;流式细胞仪(PI法)及TUNEL法检测TG浓度为0,0.1,0.5,1,10μmol/L分别处理SRA01/04细胞72h,细胞凋亡率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呈浓度依赖性;TG处理后细胞Caspase3阳性表达率也呈浓度依赖性增加,TG为10μmol/L时,几乎每个细胞浆内Caspase3都被激活。【结论】Thapsigargin可能通过激活Caspase3为诱导体外培养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系SRA01/04细胞凋亡而抑制其增殖,TG为预防后发性白内障的药物研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晶状体上皮细胞DNA的损伤.方法 应用单细胞凝胶电泳(SCGE)法测定氧化、辐射及细胞外高糖、高钙环境对晶状体上皮细胞DNA的损伤.结果 对照组中晶状体上皮细胞呈圆形无拖尾,表明其DNA未受损伤.各处理组细胞呈不同程度的典型彗星图像,头尾分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1).结论 以SCGE法测定出多种因素均可导致体外培养的晶状体上皮细胞DNA损伤,考虑其可能与白内障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14):19-22
目的探讨Cx46与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和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相关性。方法建立H_2O_2(浓度为100μM介导的晶状体上皮细胞(SRA01/04)凋亡模型,用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Cx46蛋白表达量。利用MTT技术分析细胞生存率。利用Hoechst33342染料固定分析细胞凋亡情况。结果试验数据阐明H_2O_2(浓度为100μM)是导致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的重要诱导因素。Cx46低表达与H_2O_2介导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表达量:H_2O_250μM(177.67±3.65) vs H_2O_2100μM(139.02±2.13)(P0.05)]。Cx46过表达能抑制H_2O_2介导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进程[凋亡率:Cx46(24.36±3.13)%vs H_2O_2(43.65±7.51)%(P0.01)]。结论研究数据确定凋亡的晶状体上皮细胞中Cx46低表达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发生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进一步探讨5-氟尿嘧啶(5-FU)对兔眼晶状体上皮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将25只家兔随机分成对照组A和实验组B、C、D和E五个组,所有家兔(50只眼)均进行“假性白内障”手术,对照组A不加任何药物。实验组B、C、D和E四个组在手术过程中分别给予浓度为0.25、0.5、1.0和2.0mg/m l的5-FU行后囊膜冲洗,手术后第3、5和7天时分别在实验组B、C、D和E四个组的40只兔眼前房中注入浓度分别为0.25、0.5、1.0和2.0mg/m l的5-FU0.5m l。于术后第60天在裂隙灯显微镜下行晶状体后囊膜混浊(PCO)分级。并于术后第60天分别随机处死每一组的1只家兔进行后囊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术后对照组A和实验组B、C发生PCO的程度相近,而D组和E组发生PCO的程度明显减轻。结论5-FU的浓度达到一定值时,对晶状体上皮细胞增生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阿霉素对兔晶状体摘除术后诱导后囊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并观察凋亡相关基因(P53、Bcl-2)的表达.方法:在12只兔眼晶状体囊外摘除术中分别注入0.2ml阿霉素(0.4mg./L),在术后3周、8周分别行TUNEL法和免疫组化SABC法染色,计算P53、Bcl-2基因表达阳性百分率.结果:术后3、8周TUNEL法标记的阳性凋亡细胞比对照组明显增多(P<0.05).P53蛋白表达阳性率在3、8周比对照组显著增多(P<0.01).Bcl-2蛋白表达阳性率在3周时显著减少(P<0.01),在8周时仍比对照组减少(P<0.05).结论:阿霉素诱导兔后囊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用药组P53基因表达而Bcl-2基因低表达,提示P53、Bcl-2基因可能参与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的调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氧化应激反应在环孢素A(CsA)所致慢性肾毒性中的作用,以及绿茶多酚(GTP)对CsA慢性肾毒性的预防作用。方法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sA组和CsA+1.0%GTP组、CsA+1.5%GTP组,并分别检测各组大鼠的体重、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和。肾组织丙二醛(MD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GSH—S-转移酶(GST)、过氧化氢酶(CAT)、GSH-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及尿N-乙酰-β—D-氨基葡糖苷酶(NAG)活性,同时观察各组大鼠肾脏组织病理变化。结果CsA组大鼠血清Scr和BUN水平均较对照组增高,而CsA+GTP各剂量组水平均较CsA组降低(均P〈0.05);CsA组肾组织GSH、SOD、GST、CAT、GSH—Px活性均较对照组降低,CsA+GTP各剂量组上述指标均较CsA组增高(均P〈0.05);CsA组肾组织MDA含量和尿NAG活性均较对照组增高,而CsA+GTP各剂量组水平则均较CsA组降低(均P〈0.05);CsA组肾组织中肾小管、间质损伤评分均较对照组增高,而CsA+GTP各剂量组则均较CsA组降低(P〈0.05)。结论氧化应激反应在CsA慢性肾毒性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各剂量的GTP则可预防CsA慢性肾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15.
16.
姜黄素抑制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的信号转导机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姜黄素(curcumin,Cur)抑制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ecom binant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rhEGF)诱导的牛晶状体上皮细胞(lens epithelial cell,LEC)增殖的信号转导机制。方法:采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检测Cur作用后LEC内游离Ca2 浓度;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Cur作用后LEC内cAMP和cGMP含量的变化。结果:经50μg/LrhEGF作用后,LEC内游离Ca2 浓度明显升高,Cur可使LEC内游离Ca2 浓度进一步升高。经50μg/LrhEGF作用后,LEC内cAMP浓度明显下降,cGMP浓度明显升高;而Cur则可使rhEGF作用后的LEC内cAMP浓度明显升高,cGMP浓度明显降低。结论:Cur可抑制rhEGF诱导的LEC增殖,其抑制细胞增殖的作用可能是通过多条信号转导途径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茶多酚对SIZ诱导的大鼠糖尿病性白内障防治的作用机制。方法制备SIZ糖尿病大鼠模型。成模后(血糖〉16.7mmol/L)将大鼠分为正常组、SIZ诱导糖尿病组(SIT-DM)和茶多酚干预糖尿病组(TP-DM)。TP-DM组每只大鼠每日给予100mL茶多酚溶液,正常组和STZ-DM组大鼠饮用自来水,所有大鼠正常饮食。HE染色观察晶状体细胞的形态学改变;采用裂隙灯显微镜观察并记录晶状体混浊的程度;使用分光光度计测定晶状体中还原型谷胱甘肽的含量和谷胱甘肽还原酶、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大鼠尾静脉取血测定血液中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含量。结果HE染色可见,STZ-DM组大鼠晶状体赤道部至后囊区域内晶状体纤维细胞可见大量未被降解的细胞器,无细胞器区域缩小。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后6~9周,与STZ-DM组大鼠相比,TP-DM组大鼠晶状体混浊程度降低0.5~1个级别;13周时,还原型谷胱甘肽的含量升高45%,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增强174%,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TP-DM组大鼠与同时期STZ-DM组大鼠相比,体重降低(P〈0.05);TP-DM组和STZ-DM组大鼠血液中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晶状体纤维细胞的异常细胞器降解可能与糖尿病性白内障的发生密切相关;氧化损伤可能在糖尿病性白内障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茶多酚溶液对糖尿病性白内障的形成有抑制作用,可能是通过茶多酚抑制晶状体的氧化损伤而延缓早期的糖尿病大鼠晶状体混浊。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bFGF)与体外培养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human lens epithelial cells,HLECs)株增殖之间的关系及其对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 对人晶状体上皮细胞株(SRA01/04)进行无血清培养液培养,取对数生长期细胞进行实验,分别加入不同终浓度的bFGF (0.01、0.10、1.00、10.00及100.00μg/ L) )共同培养24、48、72 h后MTT法测定细胞增殖情况,以流式细胞仪分析bFGF对细胞增殖周期的影响.结果 bFGF浓度为0.1μg/L、1.00μg/ L、10.0μg/ L、100.00μg/ L时,对HLEC细胞有明显的促增殖作用,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100.00μg/ L作用24h増殖率最大112.78%,作用强度呈浓度时间依赖性; bFGF促进HLEC细胞周期发生变化,S期和G2/M期细胞比例增加,G0/G1期细胞减少,说明bFGF通过促进HLEC细胞越过G1期限止点进入增殖状态.结论 bFGF可促进HLEC的增殖,改变细胞周期,是HLECs强有力的促增殖因子. 相似文献
19.
目的:建立人类晶体上皮细胞培养的简便方法并观察原代和传代细胞的生物学特征和组织学变化。方法:将人工晶体植入术中取下的前囊膜分割成小碎片,吸管转移至培养瓶底部进行原代培养,7—10d后常规方法进行传代培养,采用相差显微镜观察活体细胞的增殖活动和形态学变化。结果:人类晶体上皮细胞在体外培养时可以存活并传代,但是其生存能力与供体年龄有关。传代后期细胞发生纤维化改变。结论:本方法简便,有效。可用于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20.
Cataract is a disease induced by multi- factorsand its pathologic mechanism isstill unknown.Ithasbeen accepted that ultraviolet irradiation ( UVR) is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athogenesis.Li etal hasreported that UVR could induce the apoptosis of lensepithelial cells( LECs) and resulted in lens opacities.In order to study the pathologic mechanism of UVR-induced cataract at molecular and cellular levels,weinvestigated the apoptosisof LECs and the expressionof P5 3.1 MATERIALSAND M…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