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钙化上皮瘤又称毛母质瘤,为来源于有向毛母质细胞分化趋势的原始上皮胚芽细胞的附属器肿瘤,较少见,延边大学医院口腔科近期收治1例钙化上皮瘤.1临床资料患儿,女,9个月,家属发现右侧颊部肿块3个月为主诉收入院.患儿6个月时被发现右侧颊部长有绿豆大小肿物,逐渐增长,9个月时至蚕豆大小,表面皮肤微红.入院身体检查示,患儿右侧颊部可见蚕豆大小肿块,压之不哭闹,质地较硬,界线清楚,可活动,突出于皮肤表面,呈淡红色.在静脉吸入复合麻醉下行右侧颊部肿物切除术,术中见大小约为1·2 cm×0·8 cm的肿块,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包膜完整.病理检查结果诊断… 相似文献
2.
肖和平 《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000,13(3):8
钙化上皮瘤(又名主母质瘤,毛母质瘤)少见,多发者更少见,我院曾收治1例,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女,54岁,汉族。头皮包块30年,伴胀痛感,于1998年4月23日入院。30年前,无明显诱因,偶然发现头顶部有花生米大小包块1枚,无何不适。包块逐渐缓慢增大的同时,于枕部,颞部,顶部先后相继出现类似包块8个,散布头颅。1年 相似文献
3.
钙化上皮瘤65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夏医学》1998,(2)
钙化上皮瘤65例临床病理分析任莉1秦中平2(山东省临沂市中医医院病理科1临沂市276000临沂市肿瘤医院外科2)关键词钙化上皮瘤;病理学;误诊钙化上皮瘤亦称毛母质瘤。鉴于临床诊断较困难,有时被误诊为恶性。另外对其形态发生尚有争议。故将我院收治的65例... 相似文献
4.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4,(3)
目的:总结钙化上皮瘤的细针针吸检查细胞学特征,提高细胞病理医师对其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钙化上皮瘤患者的针吸标本,从涂片背景、肿瘤细胞形态特征等方面总结,并与相应组织病理学结果(13例)进行对照。结果:63%的病例发病年龄在30岁以下,男性占优势,好发于头颈部,肿块直径0.32.3 cm,均为单发。穿刺涂片显示95%(39/41)可见基底样细胞,常成片、成巢或散在排列,细胞边界不清,浆少,圆形、卵圆形核,染色质细腻,常见明显中位核仁;约76%(31/41)可见影细胞,成巢或散在排列,中心淡染;约34%(14/41)可见鳞状细胞样细胞。背景中常见到裸露的基底细胞核、多核巨细胞、角化物、钙化、炎细胞及碎屑样坏死。结论:钙化上皮瘤具有典型的细胞病理学特征;经验的总结和临床特点分析将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5.
患者 ,女 ,3 0岁 ,教师。 2 0 0 1 -0 4-2 5就诊。自述右眼上眼睑眉梢部肿块 2 0余年。我院门诊以“右眼睑囊肿”收入院 ,患者体态正常 ,无明显全身不适。眼科检查 :双眼视力均为 5 1 ,右眼上睑外眦眉梢处有约 2 5cm× 2 0cm× 1 5cm肿块 ,肤色正常。未见皮下静脉迂曲怒张 ,肿块坚硬 ,移动性良好 ,与皮肤及深部组织无粘连。双眼部其它检查均正常。血液检查及出凝血时间均正常 ,肝肾功能检查未见异常。于 2 0 0 1 -0 4-2 5上午 9时 ,在局麻下行右眼睑眉梢部肿块摘除术 ,手术中小心分离肿块与皮下组织 ,见肿块表面无粗大血管供应 ,质坚硬 …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钙化上皮瘤的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点.方法 对30例钙化上皮瘤患者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年龄小于25岁者占63.3%,男女比例为1:1.5;病变以头面部为主,其次是颈项部,肿瘤直径0.5~2.3cm,临床误诊率达93.3%;肿瘤大部分有包膜,由嗜碱性细胞和影子细胞组成,间质由纤维结缔组织构成,伴有不同程度的钙化、异物巨细胞形成和炎症细胞浸润等.结论 加强对钙化上皮瘤临床病理特征的认识,从而提高诊断的正确率. 相似文献
7.
8.
9.
钙化上皮瘤又名毛母质瘤,是一种向毛母质细胞分化的皮肤良性肿瘤。比较少见,现将我们所收集到的25例已确诊病例观察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钙化上皮瘤(Calciying Epitheolima)是较少见的良性上皮性肿癌,又称马赫必氏上皮瘤。由于本病发病率极低,一般医生对其临床症状及发病规律不够熟悉,往往发生漏诊。我们报告1例发生于额部的钙化上皮瘤,并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钙化上皮瘤临床及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5例钙化上皮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钙化上皮瘤患者以女性居多,男女比为1∶1.2;患者平均年龄21.6岁,≤20岁占63.1%;发生部位以头面部居多,占56.8%,其次为颈项部占19.6%,乳腺、阴囊也可发生,偶有多发患者,不排除再发患者;临床误诊率高;组织病理主要表现为影细胞及嗜碱性细胞团片状排列;手术完整切除后原发部位未见复发。结论钙化上皮瘤好发于青少年女性头面颈部,手术完整切除是首选的治疗方法,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研究皮肤钙化上皮瘤的临床及组织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2009年6月-2012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17例皮肤钙化上皮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病变以头面部、上肢为主,肿瘤直径0.32-2.0cm,临床误诊率达64.71%(11/17);肿瘤大部分有包膜,由嗜碱性细胞和影子细胞组成,间质由纤维结缔组织构成,伴有不同程度的钙化和炎症细胞浸润。结论临床医生应增强对皮肤钙化上皮瘤临床病理特征的认识,以提高对此病诊断的正确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提高对钙化上皮瘤的诊治水平。方法通过对2例钙化上皮瘤患者临床分析,并结合文献探讨钙化上皮瘤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特点。结果钙化上皮瘤典型表现为皮下单发、质硬、可随皮肤推动的实性包块,帐篷征、跷跷板征具有特征性诊断意义;影细胞是病理诊断的重要依据。针吸细胞学检查诊断符合率可高达97.7%;B超显示肿瘤内部为不均质低回声结节、周边为低回声晕、有散在强回声点、伴声影,诊断准确率达76%~82%;CT可清晰显示肿瘤轮廓及内部钙化团块影;MRI清晰显示肿瘤与皮肤关系密切以及高信号占位性密度影。结论钙化上皮瘤临床、病理及其影像学特征具有诊断意义,加强对其认识有助于减少术前误诊率。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皮肤钙化上皮瘤的临床与组织病理特点。方法选取皮肤钙化上皮瘤患者中抽取42例作研究对象,并对其临床资料予以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主要皮肤病变位置在头面部和上肢,肿瘤直径0.33~2.14cm,临床误诊率高达64.29%(27/42);绝大部分肿瘤有包膜,组成成分是影子细胞和嗜碱性细胞,间质主要是纤维结缔组织,同时伴发程度不等的炎症细胞浸润、钙化现象。结论皮肤科临床医师应不断增进自身对皮肤钙化上皮瘤临床及组织病理特点的认知与把握,从而提升临床诊断皮肤钙化上皮瘤的准确率,最终改善患者治疗结局。 相似文献
16.
钙化上皮瘤又称毛母质瘤,临床少见,易误诊。现对本院2006年4月至2009年8月间的23例病例的超声声像图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牙源性钙化上皮瘤(calcifying epithelial odontogenic tumor,CEOT)过去曾用“非典型成釉细胞瘤”、“恶性牙瘤”等名称,Pindborg于1958年首先将其作为一独立的肿瘤命名,因此也称为Pindborg瘤。该瘤可分为骨内型和骨外型两种,主要发生于颌骨内磨牙区,骨外型临床上较少见,偶见于颌骨外前牙区”。过去该肿瘤一直被认为是一种良性可复发而不发生恶变的牙源性肿瘤,发病率不足牙源性肿瘤的1%,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研究皮肤钙化上皮瘤的临床及组织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2009年6月-2012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17例皮肤钙化上皮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病变以头面部、上肢为主,肿瘤直径0.32-2.0cm,临床误诊率达64.71%(11/17);肿瘤大部分有包膜,由嗜碱性细胞和影子细胞组成,间质由纤维结缔组织构成,伴有不同程度的钙化和炎症细胞浸润。结论临床医生应增强对皮肤钙化上皮瘤临床病理特征的认识,以提高对此病诊断的正确率。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