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丹毒因其发病时皮肤突然发红,色如丹涂脂染,故名为丹毒。丹毒也称流火,好发于下肢及面部。病因病程丹毒是感染力很强的溶血性链球菌从细微的皮肤损伤处侵犯皮内网状淋巴管,并累及附近皮下组织的结果。中医认为丹毒的发生是由于血分有热,外感风湿热邪,内外合邪和由于皮肤粘膜的破损(如针刺、抓伤、皲裂、虫咬伤、足癣等)感染邪毒而诱发;若兼感湿邪,郁蒸血分,气血经络阻隔,则  相似文献   

2.
下肢丹毒是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所致的一种下肢网状淋巴管及其周围软组织急性炎症感染,多由创伤和足癣引起[1]。临床表现主要有畏寒、发热、头痛、关节酸痛等全身症状,局部继而会出现水肿性红斑、皮肤表面紧张伴有灼热疼痛,可迅速向四周扩大。基层部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战士平时军事训练多、强度大,受创伤的机会较多,尤其是创伤后不注意伤口的处理,是引起下肢丹毒发生的一个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婴儿湿疹     
婴儿湿疹俗称“胎毒”或“奶癣”.是发生于哺乳期婴儿头面部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皮肤炎症性病变。  相似文献   

4.
王焱 《大家健康》2014,(1):327-327
正丹毒是指皮肤及其网状淋巴管的急性炎症,由溶血性链球菌从皮肤、黏膜的细小伤口处入侵所致。好发部位为下肢和面部。下肢丹毒中医又称"流火",起病突然,患者局部表现为片状红疹,颜色鲜红,中间较淡,边缘清楚,并略隆起不彻底或失治、误治则易反复发作,甚至长年不愈。1临床资料一般资料:本组男23例,女11例,年龄32~75(平均54)岁,均为发生在下肢的丹毒,其中18例患者病变部位发生起疱、破溃,16例只是局部红肿疼痛,均治愈。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5.
丹毒,是由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皮肤急性浅表性蜂窝织炎,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生在小腿和面部,可反复发作,临床多应用抗菌素治疗。我科应用紫外线及超短波综合治疗丹毒患者,临床效果良好,值得推广,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白花丹参静脉滴注治疗丹毒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丹毒是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局限性皮肤感染,多发生在下肢,中医称为“流火”。临床上常因足癣、慢性小腿溃疡或微小的皮肤损伤而诱发。有复发倾向,反复发作后致皮肤淋巴管受损阻塞而继发形成象皮肿,俗称大脚风。我们曾首先试用丹参静脉滴注治愈一例慢性复发性丹毒(报告于《山东医药》1979年第5期)。继之,于1979年3月~6月我们又专门收治十例病人进行临床观察,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注射液的制法取白花丹参加水煎煮三遍,共四个小  相似文献   

7.
丹参治疗丹毒的临床观察顾者殿江苏省常熟市中医院(215500)丹毒俗称“流火”,相当于急性淋巴管炎。在复习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我院外科于1994年采用中药制剂复方丹参针(国营常熟制药厂出品,批号1342—8)治疗10例,疗效明显,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8.
皮炎洗剂冷湿敷治疗下肢丹毒5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肢丹毒亦称“流火”,以其症皮色红如丹而得名。笔者自1993年以来,用本院自制外用皮炎洗剂治疗下肢丹毒51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23例均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丹毒诊断标准[1]。随机分为3组,其中皮炎洗剂组男33例,女18例...  相似文献   

9.
婴儿湿疹,俗称“奶癣”,是发生于婴儿头面部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湿疹。我们于2006年9月-2007年9月,采用可润软膏(丁苯羟酸软膏,海南三叶制药公司生产)外用治疗婴儿湿疹80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患者,性,45岁,因骑摩托车不慎摔伤头面部及右下肢胫骨粉碎性骨折收入院,入院后给予清创缝合,活血化瘀,右下肢皮牵引术,抗生素应用,能量支持对症治疗,入院第6天行右下肢胫腓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术后生命体征平稳,一般情况可。术后第2天遵医嘱于上午11时30分输“B”型全血200ml,于中午12时35分输血完毕,12时40分患者自诉头面部麻木不适,面部肌肉变硬。  相似文献   

11.
股动脉注射治疗下肢顽固性疾病的护理体会秦皇岛市中国耀华玻璃集团公司医院周静程克敏关键词股动脉注射;静脉炎;感染股动脉注射一般仅在必要时应用,我院外科两年来用于临床治疗下肢各种顽固性疾病如下肢丹毒、静脉炎、经久不愈的伤口感染、皮肤溃疡等,疗效显著,替代...  相似文献   

12.
段振离 《开卷有益》2006,(11):38-38
癌细胞也怕高温,41℃~43℃的温度人体组织尚可耐受,而癌细胞却发生了不可逆的坏死.1866年,德国医生Busch报告,一位面部患恶性肿瘤的儿童,在罹患丹毒高烧后,肿瘤消失.1884年,Busch又报告一例晚期黑色素瘤患者,在感染丹毒、发热40℃数日后,癌瘤也奇迹般地消失了,且患者存活了8年之久.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索凝血及炎症相关指标与下肢丹毒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收集58例下肢丹毒患者(参照疾病进展过程分为急性期28例及慢性期30例)和28例同期健康体检患者的基本资料,并采集凝血指标和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在基线资料具有可比的前提下,丹毒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及C反应蛋白与健康对照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高于正常范围为丹毒发生的危险因子,凝血酶原活动度为丹毒发生的保护因子。相比急性期而言,丹毒慢性期的纤维蛋白原、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降低,淋巴细胞百分比及D-二聚体增高(P<0.05)。结论 血清D-二聚体及C反应蛋白等凝血炎症指标在丹毒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下肢丹毒治疗中应关注凝血及炎症指标异常。  相似文献   

14.
丹毒是一种皮肤突然变赤,色如丹涂脂染,伴有发冷发热的急性皮肤病,是由溶血性链球菌侵入皮肤或黏膜内的网状淋巴管所引起的急性感染。不同部位发生的丹毒各具有一定的特征。本例患者主要发生在颜面部,中医称之为“抱头火丹”,是由于患者素体血分有热,外受火毒搏结,郁于肌肤或挟有风热,阴虚血热,毒热炽盛,内热火毒上聚于头部而引起,本文就一颜面丹毒的中医中药治疗予以辨证分析。  相似文献   

15.
正丹毒是一种累及真皮浅层淋巴管及周围软组织的急性炎症,主要致病菌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足背、小腿、面部等为本病的好发部位[1],发于腿胫者在中医上称为"流火"。病位在下肢者,中医认为多因火邪侵犯血分,郁于肌肤而发,或因体内血分有热,外受火毒,内外邪热相互搏结,致使经络阻滞[2]。丹毒多起病急骤,皮肤红肿热痛较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我院外科自2012年6月~2013年6月采用三黄洗剂湿敷联合哌拉西林舒巴坦静滴治疗下肢丹毒50例,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头为诸阳之会”,阳气虚,卫外不固则易受外邪侵袭,头部首当其充,而致头面部诸疾发生。在临床中运用益气升阳法辨治,疗效满意。现举案如下。  相似文献   

17.
下肢淋巴水肿8例中,外伤感染4例,丹毒3例,手术创伤1例。8例均采用地下病变区厚皮后再植皮,术后配以功能锻炼,疗效满意,随访2年,患部所植皮无脓疱,无破溃,膝踝关节功能正常,无1例复发。本组下肢淋巴水肿的病例,无1例系丝虫病感染所致。  相似文献   

18.
张建玲  秦莉 《华夏医学》2009,22(5):931-932
婴儿湿疹俗称“奶癣”,是一种发生在婴儿头面部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湿疹。临床多见,但有效的治疗药物不多。为观察外用药治疗婴儿湿疹的疗效和安全性,笔者于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用外用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商品名:尤卓尔,天津药业公司生产)联合维生素E霜(本院制剂,含1%维生素E)治疗婴儿湿疹共30例,  相似文献   

19.
头面部烧伤感染的护理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头面部是人体的暴露部位,烧伤后很容易引起组织毁损及吸入性损伤。即使是创面愈合以后也往往有面部器官功能障碍和面容畸形的后遗症,因此头面部烧伤感染的防护措施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对本组123例头面部烧伤感染病人采取了以下护理措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丹毒是外科常见的感染,是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淋巴管感染,多发生在下肢,临床若治疗不及时,常可反复发作,导致肢体肿胀,严重者可发展成象皮肿,影响患者的生活。西医常以抗生素治疗为主。我们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配合大黄、芒硝粉外敷,并同时给予有效的护理措施,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