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本为一书,名为《伤寒杂病论》。为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所著,全书所载之方,配伍严谨,古方今用,屡屡获效。笔者将运用仲景几首经方的体会介绍如下: 一、桂枝汤及其衍化方的应用桂枝汤为仲景群方之冠,有解肌祛风,调和营卫之功,主治太阳中风证。笔者认为本方尚能强健脾胃,因方中五味药无一不对脾胃起作用。方中桂枝解肌通阳,辅以白芍敛阴和营,二药同用,一散一收,能调节胃液的分泌;生姜健胃止呕,大枣补中,甘草益气补中,缓急解痉,调和诸药。所以一切因脾胃虚弱所致的疾患如虚人感冒,少食便溏者均可用本方治疗,根据异病同治之理,还可治疗营卫不和的自汗、盗汗、失眠等;同 相似文献
2.
古方三仁汤为清·吴鞠通所创立治疗外感热病中湿温病的著名代表方剂。本文作者从本方的组成与方义及其临床运用,并例举三仁汤加减治疗肾盂肾炎、无名发热、肠伤寒、急性肾小球肾炎、黄疸、妊娠呕吐、泄泻、阳痿、胆道蛔虫症、头汗等均由于湿热所致的多种疾病的临床病案,以示三仁汤临床运用的治疗规律。 相似文献
3.
古方越鞠丸之临床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方越鞠丸之临床运用广州市羊城汽车厂卫生所(510405)何健纯【关键词】越鞠丸,呃逆证,癫病证,郁证越鞠九为宋代朱丹溪所创制,以调理气机,善解六般诸郁而见长。由香附、)l穹、苍术、山桅子、神曲5味药组成。临床上以本方加减,应用于各种由气、血、痰、火... 相似文献
4.
玉屏风散出自《世医得效方》,由黄芪、白术、防风三药组成。其功效补中有疏,散中寓补,原为治疗气虚自汗,虚人感冒而设,但今人已将此方广施于临床,大大发挥了它的作用。不揣浅陋,谈谈数十年临床运用此方的一点体会,不当之处,敬悉正教。一、正气先虚复感风寒《伤寒论》第十四条:“太阳病,项背强九九,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风寒外感,辛温解表,汗而发之,自然邪去正 相似文献
5.
6.
7.
8.
脾气以升清为顺,胃气以降浊为和,脾胃升降失调则水谷津液不能受纳、腐熟、转输等而发生疾病。笔者以升清降浊法调理脾胃治疗多种病症效果较好,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苦辛法源于《伤寒论》诸泻心汤、乌梅丸等。后世对此法的运用范围有所扩大,兹将笔者运用此法体会举案介绍如下。1 病例1.1 苦泄为主辛通为辅例:李××,男,46岁。1990年10月16日初诊。牙龈肿痛出血1周,头痛心烦,口臭舌破,胃脘嘈杂,渴喜饮水,溲黄便秘。舌苔薄黄而腻,舌质偏红,脉弦滑数。证属心火胃热两炽,治拟苦泄心胃之火,佐以辛通。方用黄芩6克,黄连2克,生军3克,生石膏20克,生地12克,生蒲黄6克,木通5克,淡竹叶6克,青黛2克,升麻3克,细辛2克,甘草3克,生姜2片。3剂后衄止肿消,再以养阴之剂清解余热而获愈。按:患者素嗜肥甘,湿热内生,蕴久化火,循经上攻。本方溶大队苦寒、辛寒于一体,有较强的 相似文献
11.
12.
蜈蚣味辛性温,入肝经,有毒;全蝎味甘辛性平,入肝经,有毒。二药具有祛风止痉、攻毒散结、通痹搜络之功。历代医籍对二药的功能及运用早有论述,然诸家本草皆谓其性剽悍且有毒,医者多拘于前人:毒药治病乃霸道行事,有悖冲和之旨训戒,故多畏而不用,鲜被推崇。余于临床素喜运用二药治疗某些顽固罕见之病,常在辨证施治中,或以二药为引导,或配以它药煎服,或掺入诸药制丸常服,或研末外用敷撒,或制成药捻置入窦管,或单味研末吞服等多种形式,所治各科疾病难以数计,然从未发现有中毒反应者,余通过数十年运用二药治疗大量病例,证明二者不仅毒性甚微,完 相似文献
13.
吴茱萸汤出自《伤寒论》,由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组成。功在温肝暖胃,降逆止呕。病机特点为肝寒犯胃,主治脾胃虚寒之呕吐或吐利,以及厥阴肝逆之头痛等症。余在临床运用,颇收佳效,兹举案例三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夹脊系经外奇穴,笔者在临床中针刺夹脊治疗一些内、外、骨伤等科疾病,疗效甚为满意,现仅就临床应用中的体会,略抒管见。定位与选穴对于夹脊穴的定位,历代医家见仁见智,认识不尽相同,笔者基于解剖学上的认识和临床心得,可分为4段。1.颈段:颈椎第3至第7脊椎旁开0.5寸为颈(C)夹脊,沿风池至新设穴连线与颈1平行各点为颈夹脊。2.胸段:自第1胸椎至第12胸椎脊椎旁开0.5寸为胸(T)夹脊。3.腰段:从第1腰椎至第5腰椎脊椎旁开0.5寸为腰(L)夹脊。4.骶段:沿髂后上棘内侧边缘至骶骨上缘骨缝作4等分,即4个刺激点。夹脊穴的选用一般可根据所临近背俞穴的功…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伤寒论》中之芍药甘草汤主治汗后阴伤脚挛急之证,乃因此方具有养阴柔筋、缓急止痛的作用。余临证以此方重用芍药治疗多种病症,收效甚佳。兹不揣冒昧,爰列数案,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