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5 毫秒
1.
血吸虫病小鼠肝纤维化肝组织中Fas/FasL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吡喹酮(Praziquantel)治疗对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小鼠肝组织中与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Bax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小鼠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模型。模型对照组不做治疗,吡喹酮治疗组按500mg/kg给药,1次/d,连用2d。10周后处死小鼠,取肝组织制片,免疫组化染色(SP法),观察小鼠肝组织中Bcl2和Bax的表达水平;HE染色观察肝组织的病理学变化。实验设正常小鼠对照。结果模型对照组和治疗组小鼠肝组织Bcl2、Bax表达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或P〈0.05);治疗组Bcl-2水平显著高于模型对照组(P〈0.05),而Bax的表达水平2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吡喹酮可能通过促进Bcl-2表达,减少肝细胞的变性坏死,阻止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吡喹酮(Praziquantel)治疗对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小鼠肝组织中与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Bax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小鼠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模型。模型对照组不做治疗,吡喹酮治疗组按500 mg/kg给药,1次/d,连用2 d。10周后处死小鼠,取肝组织制片,免疫组化染色(SP法),观察小鼠肝组织中Bcl-2和Bax的表达水平;HE染色观察肝组织的病理学变化。实验设正常小鼠对照。结果模型对照组和治疗组小鼠肝组织Bcl-2、Bax表达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或P<0.05);治疗组Bcl-2水平显著高于模型对照组(P<0.05),而Bax的表达水平2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吡喹酮可能通过促进Bcl-2表达,减少肝细胞的变性坏死,阻止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Fas、FasL在慢性乙型肝炎肝组织中的表达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探讨Fas、FasL在慢性乙型肝炎肝组织中的表达特点。对 3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肝穿刺肝组织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组织中的Fas/FasL表达强度。 (1)Fas、FasL在肝组织肝细胞膜及胞浆均有不同程度表达 ,其表达阳性细胞主要位于汇管区小叶内及周边碎屑状坏死区 ,呈弥漫分布 ,在其周围浸润的淋巴细胞上多为FasL阳性细胞 ,亦可见到Fas阳性细胞。 (2 )肝组织中Fas、FasL表达随着慢性肝炎程度即炎症和纤维化程度加重而加强 (P均 <0 0 0 1)。Fas-FasL系统介导的细胞凋亡 ,确实参与了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 ,且在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FasL,Fas介导的细胞凋亡与肝脏疾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细胞凋亡、或程序性细胞死亡(PCD)是机体在生长、发育及维持内部平衡过程中发生的正常细胞的生理性死亡现象。近来研究证实FasL(Fas配体)与Fas是介导细胞凋亡的一对膜蛋白。FasL、Fas以膜分子或可溶性分子的形式存在,与参与其信号途径调控的许多细胞内外因子共同组成Fas系统,在维持组织正常发育、控制免疫反应、调节机体生理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吡喹酮治疗血吸虫肝纤维化小鼠前后血清 TNF-α,IFN -γ水平的变化。方法 制备血吸虫肝纤维化小鼠模型 ,应用 EL ISA方法检测血吸虫肝纤维化小鼠在吡喹酮治疗前后血清TNF-α,IFN-γ水平的变化。结果 吡喹酮治疗组 TNF-α含量较感染组显著降低 (P<0 .0 1) ,吡喹酮治疗组 IFN-γ含量较感染组显著增加 (P<0 .0 1)。结论 吡喹酮可通过降低血吸虫肝纤维化小鼠血清 TNF-α的含量 ,提高 IFN-γ的含量从而发挥抗肝纤维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在日本血吸虫感染过程中,宿主CD4+和CD8+T细胞中死亡受体(Fas) 及死亡配体(Fas ligand,FasL)的表达情况,。方法:利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在日本血吸虫感染过程中,Fas和FasL在CD4+和CD8+T细胞中的表达,结果:在日本血吸虫感染过程中,Fas和FasL在CD4+和CD8+T细胞的表达随感染时间的延长而升高,但感染10wk后,FasF 在CD4+T细胞的表达接近并超过Fas的表达,结论:在日本血吸虫感染过程中,CD4+ T细胞凋亡比率超过CD8+T细胞和CD4+/CD9+T细胞比值下降与相关蛋白Fas,FasL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在日本血吸虫感染过程中 ,宿主 CD4 和 CD8 T细胞中死亡受体 (Fas)及死亡配体 (Fas ligand,FasL)的表达情况。 方法 利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在日本血吸虫感染过程中 ,Fas和 Fas L 在 CD4 和 CD8 T细胞中的表达。 结果 在日本血吸虫感染过程中 ,Fas和 Fas L在 CD4 和 CD8 T细胞的表达随感染时间的延长而升高 ,但感染10 wk后 ,Fas L在 CD4 T细胞的表达接近并超过 Fas的表达。 结论 在日本血吸虫感染过程中 ,CD4 T细胞凋亡比率超过 CD8 T细胞和 CD4 / CD8 T细胞比值下降与相关蛋白 Fas、Fas L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9.
凋亡相关因子Fas/FasL在慢性肝炎、原发性肝癌表达的规律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当病毒等损伤因素引起细胞损伤或癌变时,将诱导受损细胞及癌变细胞表面表达Fas及Fas L增加[1,2].  相似文献   

10.
单一TTV急性感染患者肝组织学特点及Fas/FasL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单一TTV急性感染患者肝组织病理损害特点及与Fas/FasL表达的关系。对某职业学校TTV感染流行期间18例住院确诊患者肝活检组织,采用HE、浸银Gomori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进行观察。18例肝穿刺标本中出现汇管区炎14例(77.8%),胆小管损害6例(33.4%),肝小叶内灶状坏死7例(38.9%),小泡性脂肪变(微脂滴)3例(16.7%),汇管区纤维化2例(11.1%)。免疫组化检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免疫学发病机理,对感染血吸虫的新西兰兔进行了动态观察。在感染后4、6、8、10、12、16、20、24、28wk,分别取肝组织活植,用定量RT-PCR法检测肝组织的细胞因子mRNA水平,并作形态学与免疫组化检查。结果认为肝脏内多种细胞因子mRNA水平与虫卵内芽肿变化呈平行关系,感染4wk后即有上升,以TGF-β_1上升最明显,在感染后第8wK达到峰值,随之下降,从12wk至16wk下降最明显。TGF-β_1和IFN-γmRNA水平的比值随肝纤维化进展而变大,可能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本研究提示日本血吸虫虫卵肉芽肿与肝纤维化不仅具有不同的细胞学基础,而且其免疫调节作用也不同。  相似文献   

12.
日本血吸虫感染对小鼠肝药物代谢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观察了日本血吸虫感染对小鼠肝药物代谢酶的影响。结果,感染20、40和60条血吸虫尾蚴6wk的小鼠,其成巴比妥钠的催眠时间分别为53±9、100±64和172±93min,表明随感染度的增加而明显延长。体外实验观察到各感染度小鼠的肝苯胺羟化酶(Aniline hydroxylase,AH)、氨基比林N-脱甲荃酶(Aminopyrine N-demethylase,APD)的活性和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含量均明显降低。即使相同感染度不同病程也显示不同差异,感染30条尾蚴8wk小鼠的肝AH、APD活性和P-450含量比感染4wk小鼠明显降低,分别为对照的32.7%、13.7%和7.7%。说明日本血吸虫感染能明显降低小鼠肝药物代谢酶活性,其影响程度随感染度和病程不同而呈现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水蛭 桃仁 黄芪 当归合剂对小鼠血吸虫性肝纤维化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中药水蛭、桃仁、黄芪、当归合剂抗血吸虫肝纤维化作用.方法制备小鼠日本血吸虫感染性肝纤维化模型,用上述合剂治疗;以秋水仙碱作药物对照.观察指标为①肝组织脂质过氧化反应: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②肝细胞中Desmin阳性细胞的变化.结果①水蛭、桃仁、黄芪、当归合剂治疗组中SOD明显高于模型对照组,MDA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P<0.01);②肝细胞病理学检查:水蛭、桃仁、黄芪、当归合剂治疗组肝细胞变性、坏死及纤维增生程度较模型对照组轻,Desmin免疫组化显示肝组织中Desmin阳性细胞较模型对照组减少(P<0.01).结论水蛭、桃仁、黄芪、当归合剂具有抗血吸虫性肝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一氧化氮对感染日本血吸虫小鼠肝脏纤维化程度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一氧化氮 (NO)对感染日本血吸虫小鼠早期肝脏纤维化的影响。方法  NMRI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后第 2 3天起 ,连续用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 (i NOS)的抑制剂氨基胍(Am inoguanidine,AMG)处理小鼠 ,同时设未经抑制的对照组 ,分别在感染后第 38、4 5天观察小鼠肝脏的病理变化。天狼猩红染色 -偏振光显微镜观察并结合图像分析的方法 ,分析肝脏中 、 型胶原的动态变化 ;化学显色法检测肝脏匀浆中能间接反映肝脏纤维化程度的羟脯氨酸的浓度。结果 感染后 38d,肝脏中 、 型胶原的增生程度及 、 型胶原面积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 ,但羟脯氨酸的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 ;感染后 4 5 d,肝脏中 型胶原的增生程度和 、 型胶原面积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 ,AMG处理组中羟脯氨酸的含量较对照组高 (P<0 .0 5 )。结论  NO可抑制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肝脏早期纤维化  相似文献   

15.
吡喹酮治疗对血吸虫感染小鼠免疫病理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阐明吡喹酮治疗对血吸虫感染宿主免疫病理的影响。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图像分析技术 ,观察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在吡喹酮治疗后肝组织内可溶性虫卵抗原 ( SEA)及抗体水平和虫卵肉芽肿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 5wk,与对照组相比 ,治疗组减虫率为 98.3% ,平均肝重量和体积均显著减小 ,治愈小鼠的肝表面结节明显减少 ,组织内沉积的虫卵已钙化 ,部分虫卵肉芽肿已呈纤维疤痕样改变 ,对照组肝内仍可见慢性和少量急性虫卵肉芽肿。治疗组肝组织内抗原水平下降 ,而其抗体水平不受影响 ,肝内虫卵肉芽肿的平均直径和面积均较对照组显著缩小 ( P<0 .0 1)。结论 :吡喹酮治疗可使肝组织内 SEA水平下降 ,从而抑制了虫卵肉芽肿的病变 ,但不能逆转已形成的虫卵肉芽肿病变。  相似文献   

16.
日本血吸虫病所致肝纤维化化疗后转归的观察   总被引:7,自引:9,他引:7  
观察日本血吸虫所致肝纤维化患者经有效病原学治疗后,肝纤维化的转归。方法对379例经粪孵确诊的病例采用超声检测评价肝脏纤维化程度,从中随机抽取50例作为对照组,329例作为实验组,实验组给予首次吡喹酮40mg/kg顿服普治,并于每年6月及12月两次复查,阳性者12例进行复治,连续治疗3年,对照组在首次及每年12月均给予安慰剂治疗。超声检测于每年6月及12月各检测1次,治疗及超声检测均采用双盲法。结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吡喹酮等药物不同途径预防小鼠日本血吸虫感染的效果。 方法 将吡喹酮、氯硝柳胺、丙硫咪唑和中药 W按一定剂量单独或配伍对小白鼠灌胃给药 ,进行 12 h预防日本血吸虫感染试验。同时进行含不同剂量不同透皮促进剂 (二甲亚砜、Azone、1,2 -丙二醇 )吡喹酮霜剂的小鼠 12 h或 2 4 h皮涂防护试验 ,并用环卵沉淀试验 (COPT)检测皮涂小鼠血清抗血吸虫抗体。 结果 皮涂各组减虫率均为 10 0 % ,可达 12 h或 2 4 h完全防护 ,透皮促进剂中 Azone用量少且无臭 ,COPT灵敏度和特异度均较高。灌胃各组比较 ,中药 W减虫效果明显 ,但毒性较大 ;吡喹酮单用及合用效果均好于氯硝柳胺 ,且吡喹酮与丙硫咪唑合用有一定增效作用 ,其中吡喹酮 14 0 m g/ kg合并丙硫咪唑 6 0 mg/ kg可达 12 h完全防护。 结论 皮涂吡喹酮霜剂效果好于口服预防 ,透皮剂中 Azone较理想 ,口服预防联合用药可降低剂量和毒性 ,提高防护效果。  相似文献   

18.
本项实验研究采用吡喹酮栓剂治疗家兔及小鼠实验性日本血吸虫病,结果证明在相同剂量条件下,吡喹酮栓剂组的平均减虫率优于吡喹酮口服组。肝脏虫卵肉芽肿检查亦以吡喹酮栓剂组较小,病变较轻。研究证明,吡喹酮肛栓投药是治疗血吸虫病的又一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组织内的抗原,抗体定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检测小鼠感染血吸虫后肝、肠内抗原,结果感染后4wk未检出抗原,6wk抗原水平显著升高,10—12wk达到高峰、其几何均数倒数分别高达512和483。组织内虫卵肉芽肿的病变,亦最为显著,而肝内虫卵肉芽肿的直径显著大于肠内的。用直接荧光抗体试验(DFAT)及IFAT测定小鼠感染血吸虫后肝、肠组织内抗体,结果在感染6wk后,三种抗体(IgG、IgM和IgA)均达低水平,10—12wk均显著上升,而肝、肠组织内IgG抗体则非常显著地高于IgM和IgA的。提示血吸虫虫卵肉芽肿的免疫应答,主要是IgG抗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