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早期食管癌的确诊和定位比较困难,常规内镜检查也时有漏诊发生。1996年1月至1997年2月我们在常规内镜检查基础上应用色素卢戈氏液进行食管粘膜染色诊断早期食管癌取得满意结果。资料常规镜检中22例病人因发现可疑早期食管癌灶而入选,另20例内镜下诊断为食管炎为排除早期食管癌而进行染色检查,共计42例,其中男24例,女18例,年龄32~73岁,平均53.2岁;临床症状有进食后烧灼感及梗噎感等,病程0.5~2.5年。方法1.应用Pentax—300电子胃镜常规内镜检查,发现可疑病灶用生理盐水或2%碳酸氢钠溶液冲洗食管,照相并记录病灶情况;2.将…  相似文献   

2.
3.
卢戈氏液染色在食管癌诊断及治疗中的作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卢戈氏液染色法在食管癌诊断及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90例手术切除的新鲜食管癌组标本应用卢戈氏液进行染色,并对原发肿瘤及淡染区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 食管黏膜单纯性增生11处,轻中度不典型增生33处,重度不典型增生24处,早期癌18处。结论 卢戈氏液染色法操作简便、快捷,可结合食管镜检查对早期癌灶进行识别和定位;术中对已切除的食管癌标本进行染色观察,可协助判断食管切缘是否有癌组织残留;对中晚期食管癌要有充分的切除长度。  相似文献   

4.
张勇  张铭  张文斌 《肿瘤学杂志》2014,20(4):320-322
[目的]探讨窄带成像技术(NBI)+放大联合碘染色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173例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患者,共183个病变,分别在普通模式和NBI模式下观察食管黏膜,用NBI放大观察病变的腺管开口形态及毛细血管结构形态并分型.然后应用1.5%碘液行全食管染色,对所有NBI阳性和碘染色阳性部位取活检.所有病变均以病理结果作为诊断标准。[结果]普通模式下发现病变134个(73.22%),NBI结合碘染色发现病变183个(100.0%)。[结论]NBI可清晰显示早期食管癌、癌前病变的腺管开口及毛细血管结构形态,NBI联合碘染色对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的诊断率明显优于普通内镜。  相似文献   

5.
探讨和评价镜下卢戈氏液染色对食管癌的诊断价值。结果示 ,对 12 1例符合规定条件患者的食管染色后 ,有碘不染色者 67例 ,其中病检为食管癌的 3 8例 ,其中手术证实为早期食管癌的 4例 ,异型增生的 2 3例 ,6例为慢性炎症 ,手术及放疗后碘染发现有跳跃病灶的 5例。初步结果提示 ,内镜下碘染色技术是诊断早期食管癌的主要方法 ,能提高内镜下诊断食管癌的能力 ,能发现食管癌的多发跳跃灶 ,从而指导外科手术及放疗定位。对评价放疗后效果有重要意义 ,且方法简单实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食管碘染色在食管癌前病变及早期食管癌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间对我科胃镜检查肉眼疑似微小和浅表粘膜病变者行食管碘染,阳性者行多点活检.结果:560例疑食管粘膜病变者碘染后有414例不染或浅染,碘染阳性者活检病理诊断食管癌25例、早癌10例、重度不典型增生63例、中度不典型增生31例、轻度不典型增生23例、炎症96例,检出率分别为6%、2.4%、15.2%、7.5%、5.6%、23.2%.23例碘染确定切除范围后行粘膜切除术患者,标本边缘均无病变累及.结论:食管碘染能提食管高早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率,并可为内镜下食管粘膜切除及进展期食管癌外科切除确定手术范围提供参考,该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内镜套帽法切除早期食管癌、贲门癌及癌前病变的长期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内镜套帽法切除早期食管癌、贲门癌及癌前病变147例(154个病灶),其中早期食管癌64例(69个病灶),癌前病变45例(47个病灶),病灶直径3~40 nm,平均(14.8±6.1)mm;早期贲门癌23例,癌前病变15例(均为单灶),病灶直径5~25 mm,平均(8.2±4.3)mm.全组病例均经病理证实.结果 全组有139个病灶被完全切除,完全切除率为90.3%.食管和贲门病灶的完全切除率均与病灶大小有关,病灶越大,完全切除率越低(P=0.001和P=0.014).147例患者中,内镜随访不足3年者66例,3~5年者31例,5~10年者43例,10年以上者7例.全组死亡11例,其中肿瘤复发死亡1例.早期食管癌和贲门痈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96.2%和100.0%.本组有5例(3.4%)患者发生术中出血,1例(0.7%)患者发生狭窄,无穿孔发生.结论 内镜黏膜切除治疗早期食管癌和贲门癌,符合其生物学特点,可达到传统手术治疗相同的长期疗效,亦适用于重度不典型增生的治疗.  相似文献   

8.
内镜色素染色对食管癌、胃癌的早期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和探讨内镜色素染色对食管癌、胃癌的早诊断价值。方法:对67例食管癌、胃癌可疑患者局部喷洒染剂后,观察着色情况并取材。结果:对29例可疑食管癌患者卢戈液染色不染区取材,病理示食管癌12例(原位癌2例),不典型增生9例(轻度4例,中度3例,重度2例);单纯上皮增生伴有慢性炎症8例。美蓝染色胃癌可疑患者38例中30例(78.95%)着色区还取材,病理示胃癌11例(手术证实原位癌4例),不典型增生14例(轻度6例,中度4例,重度4例),肠化5例。结论:内镜色素染色有助于食管癌、胃癌及癌前病变的早期诊断,有助于内镜下鉴别诊断的能力,方法简单、安全、实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放大内镜诊断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6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食管黏膜病变患者68例,行常规内镜检查,并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2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可疑病变部位上皮乳头内毛细血管袢(IPCL)的形态学改变,进行IPCL分型,通过组织活检进行病理学分析。结果放大内镜对食管癌范围和病变程度的诊断效果明显优于普通内镜(P<0.05)。正常对照组、食管炎、低级别癌变、高级别癌变和食管癌主要IPCL分型分别为Ⅰ型(100.0%)、Ⅱ型(85.1%)、Ⅲ型(50.0%)、Ⅲ型(60.0%)、Ⅳ型(66.7%)。结论放大内镜对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的诊断符合率较高,效果明显优于普通内镜,通过放大内镜IPCL形态学分型对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河南省林州市当前食管癌的发病率。方法:按1980年普查的自然村分布,以及居民性别、年龄组的构成,选择其匹配的检查对象,进行内镜与活检组织学检查。结果:2004年普查958例,食管炎占43·53%(417/958),明显低于1980年的64·33%(339/5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7·67,P<0·001;基底细胞增生占38·52%(369/958);非典型性增生占9·50%(91/958),与1980年的7·97%(42/527)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987,P>0·05;2004年食管癌占3·34%(32/958),与1980年的1·90%(10/527)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605,P>0·05。结论:2004年林州高危人群食管癌前病变与癌的患病率未见降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检测食管癌相关抗原与自身抗体对食管癌早期发现和高危人群预警的意义.方法:应用间接酶联免疫反应法和肿瘤相关抗原微阵列(包含8个重组的癌抗原蛋白C-myc、p53、cyclin B1、p16、p62、Koc、Imp1和Survivin)检测河南食管癌高发区无症状居民血清自身抗体.根据自身抗体变化对部分居民进一步作食管内镜检查和黏膜活检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了解血清自身抗体阳性和阴性居民食管上皮组织病理学变化特征及组织中相应肿瘤相关抗原变化的关系.结果:391例无症状居民中,79例(20%)至少呈现1种自身抗体阳性.对64例自身抗体阳性组和67例自身抗体阴性组居民进行内镜检查和黏膜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2例早期食管癌,且均在抗体阳性组.血清自身抗体阳性组食管癌前病变发生率明显高于自身抗体阴性组,P<0.01.阳性百分率随食管上皮病变加重呈现线性增高趋势.食管上皮组织中,8种肿瘤相关抗原表达与血清中相应自身抗体有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血清肿瘤相关自身抗体检测有助于提高食管癌高发区无症状居民食管癌前癌变和早期食管癌的检出率.血清自身抗体与食管上皮组织中相应肿瘤抗原的表达变化明显相关.血清肿瘤相关自身抗体检测结合黏膜活检可能是食管癌早期发现和高危人群预警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Survivin在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方法: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Survivin基因蛋白在30例正常胃黏膜,20例不完全型大肠化生,93例轻、中、重度不典型增生,54例早期胃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Survivin在正常胃黏膜不表达(0/30),在不完全型大肠化生的阳性表达率为5.00%(1/20);在轻、中、重度不典型增生的阳性率分别为6.25%(2/32)、8.57%(3/35)和65.73%(17/26),其中轻(χ2=31.152)、中(χ2=22.051)度不典型增生与重度不典型增生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早期胃癌组织中Survivin阳性表达率为68.51%(37/54),与轻(χ2=31.435)、中(χ2=25.507)度不典型增生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重度不典型增生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16,P>0.05。结论:Sur-vivin基因在早期胃癌的发生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Survivin表达越高,早期胃癌的分化程度越低。  相似文献   

13.
PCNA在外阴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在不同外阴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了解PCNA的过度表达对外阴非典型增生性营养障碍的早期恶变的判断有无指导意义。方法 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对外阴营养不良,非典型增生及外阴癌组织中PCNA的表达进行检测。并与外阴癌旁组织进行对照。结果 癌旁组织均无PCNA的过度表达。而外阴营养不良、非典型增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Survivin在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及其与PTEN表达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Survivin、PTEN基因蛋白在30例正常胃黏膜、20例不完全型大肠化生,93例轻、中、重度不典型增生和54例早期胃癌中的表达。结果:Survivin在正常胃黏膜不表达(0/30),在不完全型大肠化生的阳性表达率为5.00%(1/20);在轻、中和重度不典型增生的阳性率分别为6.25%(2/32)、8.57%(3/35)和65.73%(17/26),其中轻、中度不典型增生与重度不典型增生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早期胃癌中阳性表达率为68.51%(37/54)。Survivin基因在早期胃癌中的阳性与阴性表达中PTEN的阳性表达呈明显负相关,r=-0.564,P=0.0000。结论:Survivin在早期胃癌中表达上调,说明该基因在早期胃癌的发生过程中作用重要,Survivin表达越高,早期胃癌的分化程度越低。早期胃癌中Survivin的阳性表达与PTEN阳性表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肖英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05,12(15):1131-1132
目的探索液基薄层细胞学(thin-prep cell test,TCT)检测技术对宫颈癌高危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66例宫颈癌高危患者进行TCT检测,按宫颈/阴道细胞的病理诊断系统(the bethesda system,TBS)作出诊断,并对细胞异常病例进行病理活检对照。结果不典型鳞状上皮29例,高度鳞状上皮病变6例,鳞状上皮癌3例。38例细胞异常患者,病理检查确诊为宫颈鳞状上皮细胞癌者3例,均由细胞学确诊。结论TCT检测技术对宫颈癌高危患者的进一步筛查可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环氧合酶 -2 (Cy clooxygenase 2 ,COX 2 )在子宫内膜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的表达 ,以探讨其与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 )技术 ,检测 10例正常子宫内膜 ,10例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 ,3 2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COX 2mRNA的表达。结果 :COX 2mRNA在正常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及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率分别为 2 0 0 %、70 0 %和 90 6% ,相对含量分别为 5 0 87、79 5 8± 8 0 9和 91 73±3 80。子宫内膜癌及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中COX 2mRNA的表达率和相对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子宫内膜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0 1;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与子宫内膜癌COX 2mRNA的表达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但子宫内膜癌组织中COX 2mRNA的相对含量明显高于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 ,P <0 0 1。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 ,中、低分化及有深肌层浸润组COX 2mRNA的相对含量明显高于高分化及浅肌层浸润组 ,P <0 0 1。结论 :COX 2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并与子宫内膜癌的某些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肺癌流行病学和早期诊断新技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肺癌是当今世界各国常见的恶性肿瘤 ,并已成为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 2 0 0 0年美国新发病例达 16 94万人 ,近年来通过采用控制吸烟及大气污染等措施 ,发达国家的肺癌发病率有所下降 ,但我国肺癌发病率及死亡率仍占据首位。原发性肺癌的早期诊断非常重要 ,临床诊疗技术和先进仪器的使用有助于早期发现肺癌。就低剂量螺旋CT、荧光支气管镜、CT PET等在肺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进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巴氏涂片法及液基细胞学(liquid-based cytology test,LCT)联合检测在子宫颈癌癌前病变筛查中应用的价值。方法选取行子宫颈癌癌前病变筛查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巴氏涂片法、LCT及两者联合检测,以阴道镜病理活检标准为金标准,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单用巴氏涂片法检测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及约登指数分别为68.9%、90.1%、88.8%和0.589;单用LCT检测分别为73.8%、89.5%、88.5%和0.630;LCT联合巴氏涂片法检测分别为85.3%、89.6%、89.2%和0.747;单独使用LCT检测与单独使用巴氏涂片法比较其敏感度、特异度与准确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CT联合巴氏涂片法检测方法的敏感度与单独使用LCT检测或巴氏涂片法检测比较均有提高(均P<0.05),而特异度和准确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同时单用LCT检测判断正确的比例比单用巴氏涂片法高,其重分类改善指标(net reclassification improvement,NRI)为0.042。LCT联合巴氏涂片法检测判断正确的比例比单用巴氏涂片法和单用LCT法均高,其NRI值分别为0.818和0.861。结论巴氏涂片法联合LCT能准确地检测出子宫颈癌病变,数据较准确可靠,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食管癌是常见的消化道癌,安徽省自2005年起实施农村癌症早诊早治筛查项目。本研究旨在探讨食管癌筛查人群相关行为、病史及病理检查结果,以及相互关联,为制定更有针对性的筛查方案和防控计划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8-07-01-2019-06-30安徽省全部食管癌筛查数据,应用描述性分析和多元线性相关分析进行数据处理。结果共完成29386人次筛查,男性占52.62%,女性占47.38%;40~49岁组占40.99%,50~59岁组占30.20%。自报吸烟率、饮酒率及饮茶率均<10%;经常吃蔬菜、水果、肉蛋奶类食品及豆类食品的比例分别为97.40%、73.61%、84.29%和80.15%;常吃腌晒食品的占20.07%,常吃油炸食品、烫热食品及霉变食品的比例均<5%;超重或肥胖占41.04%;曾确诊过食管炎的仅占0.4%。病理活检2663份,占筛查人数9.06%。活检共发现各种非增生性病变、增生性病变及癌变1074例,占活检对象的40.33%。各种组织损害的检出率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OR=1.84~5.01);男性高于女性(OR=1.30~1.78)。与低体质量相比,肥胖更易检出炎症+基底细胞增生(OR=2.79),但检出癌变的可能性更小(OR=0.43);超重(OR=1.50)及肥胖(OR=2.60)更易检出癌前病变。癌变与水果、腌晒食品及霉变食品摄入频率呈正相关(OR=1.83~2.55),但与饮酒、吸烟无关。癌前病变与霉变食品摄入频率、食管炎和胃肠炎病史呈正相关(OR=2.61~6.16),但与吸烟呈负相关(OR=0.55)。炎症+基底细胞增生则与吸烟、水果摄入频率及胃/十二指肠溃疡呈正相关(OR=1.84~2.78)、与腌晒食品摄入频率呈负相关(OR=0.66)。结论食管癌筛查人群经历过一系列的机制与过程的选择,其相关行为、病史及其与筛查结果的关系与一般人群有明显区别。这些特征为制定更有针对性的筛查和防控计划提供了有益的线索。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环氧化酶-2(COX-2)在舌鳞癌以及癌前病变中的表达意义.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舌鳞癌(47例),舌上皮性异常增生(12例)及正常舌组织(10例)COX-2的表达.分析COX-2表达与病理诊断、舌鳞癌术前化疗、分化程度、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COX-2在正常舌组织中不表达,舌鳞癌中表达总阳性率为63.8%,舌上皮性异常增生中表达阳性率为31.3%,舌癌组与舌正常组织及舌上皮异常增生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其中在舌癌发生转移组和未发生转移组中COX-2表达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50.舌鳞癌中是否接受术前化疗、临床分期和病理分级各组中的COX-2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OX-2在舌鳞癌及癌前病变中存在不同程度的高表达,对舌鳞癌的发生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舌鳞癌各分组中COX-2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COX-2可能是一个舌鳞癌靶向治疗的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