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男,38岁。因腰背痛6天,双下肢瘫2天,排尿困难1天于1998—01—06入院。入院前6天乘坐汽车因巅簸出现腰背痛,呈钝痛,渐加重,随后出现双下肢麻木无力。2天前双下肢感觉丧失、运动不能,1天前不能排尿,遂留置尿管导尿。查体:胸腰段活动受限,胸1...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各节段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表现的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0 年4 月-2011 年1 月手术治疗单节段胸腰段(T10-L3) 椎间盘突出59 例,其中T10-T11 组5 例,T11-T12 组19 例,T12-L1 组12 例,L1-L2 组13 例,L2-L3 组10 例.结果 各个节段中常见的临床症状依次为根性放射痛(44/59,74.6%),行走障碍(40/59,67.8%),下肢麻木(37/59,62.7%) 下肢无力(35/59,59.3%) 腰背痛(29/59,49.2%) ;T10-T11 组和T11-T12 组以下肢麻木无力表现为主,主要表现上运动神经元损伤的体征;T12-L1 组多伴有腹股沟区域感觉平面(6/12,50.0%) 和鞍区感觉障碍(4/12,33.3%),以下运动神经元损害和混合型损害体征为主;L1-L2 组和L2-L3 组表现为神经根症状,累及范围主要在大腿前外侧,主要表现为下运动神经元损伤体征.不同节段腰背痛发生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下位节段腰背痛发生率高于上位节段.结论 T10-T11 组和T11-T12 组表现为上神经元受损,T12-L1 组表现为明显感觉平面和广泛下肢力弱,L1-L2 组和L2-L3组表现根性感觉和运动障碍.  相似文献   

3.
通过测量109例腰腿痛患者脑脊液蛋白质水平分析,结果显示蛋白质有异常增高,但蛋白异常增高于梗阻以上及以下无明显差别,且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于单纯椎管狭窄者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4.
何胜利 《中国医药导刊》2012,(11):1876-1877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手术入路治疗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将我院2009年9月~2011年10月收治的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2例,按照不同手术入路分为两组,经后方入路的45例作为A组,侧前方入路的47例作为B组,比较两种不同手术入路的治疗情况。结果:A组的总有效率为82.2%,明显低于B组的97.9%,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平均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B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4%,B组为6.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后方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侧前方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更佳,两种手术入路均安全可靠,应根据患者情况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5.
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罕见,约占椎间盘突出的0.6%~4%。随着CT及MRI的应用,其发病率有增加的趋势。因其发病率低,报道较少。但由于病变位于脊髓圆椎段,其发病较下腰段椎间盘突出有很大的特殊性,故有必要结合我院近年收治的21例对其作一回顾性分析。1 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6.
背景: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入路目前存在多种选择。一般认为与侧后方入路和侧方入路相比,侧前方入路可获得更加开阔的术野。然而侧前方入路对呼吸系统有一定影响,且不是脊柱外科医生最熟悉的入路。如果能从脊柱外科最常用的的后正中切口获得开阔的术野和操作空间,则比较理想。本研究的目的即是探讨后正中入路脊髓环形减压术治疗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采用后正中入路脊髓环形减压术治疗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15例,男10例,女5例,平均51岁。单节段手术13例,双节段手术2例,共切除17个椎间盘,其中T10/11 2个,T11/12 4个,T12L1 5个,L1/2 6个。13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3.5月。通过手术时间、失血量、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神经功能改善情况、背痛及后凸矫正等指标评估该术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与同期因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行侧前方入路手术的病例资料进行对比。 结果:手术时间平均183 min,失血量平均1067 ml,术后住院时间平均8.4天。3例出现围手术期并发症,无呼吸系统相关并发症。手术节段局部后凸矫正角度平均为4.8°。13例获得随访的患者中,12例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较术前改善。与行侧前方入路手术的患者相比,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获得改善患者的比例更高,后凸矫正角度更大,围手术期并发症比例更低。 结论:后正中入路脊髓环形减压术用于治疗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与侧前方入路的临床疗效具有可比性。对特定病例可以考虑选用。  相似文献   

7.
全腰段椎间盘突出症发病率低 ,临床报道较少 ,治疗困难。 1997年 2月— 2 0 0 0年 6月 ,我院采用左右交替椎板开窗或半椎板减压、根管扩大手术治疗 9例 ,取得了满意疗效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本组 9例 ,男 4例 ,女 5例 ,年龄 43~ 6 2岁 ,平均 5 2岁。均有腰及下肢疼痛或麻木 ,不同程度膝、踝反射活跃 ,其中大小便困难 6例 ,间歇性跛行 4例 ,出现病理征 4例 ,并发脊髓型颈椎病 1例。均行CT、MRI检查确诊为L1~S1全腰椎椎间盘突出。1.2 手术方法 患者取俯卧位 ,全身麻醉气管插管。L1~S1后正中切口 ,剥离骶棘肌 ,…  相似文献   

8.
李杭  陈秀庭 《浙江医学》2003,25(10):610-611
胸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较为少见的疾病 ,约占脊柱椎间盘突出症的0.6 %~4 %,而在普通人群中仅为百万分之一[1]。由于该病症状不典型 ,故容易被误诊。我院从1991年4月至2000年8月共手术治疗胸椎间盘突出症8例 ,占同期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患者的2.6%。现就其病因、诊断与治疗作一分析。1.1一般资料本组男5例 ,女3例 ;年龄36~60岁 ,平均45岁 ;病程15d~18个月 ,平均6个月。1.2症状与体征6例表现为不同程度腹部以下部分皮肤麻木 ,双下肢无力 ,排尿困难 ,肌张力增高 ,膝、踝反射亢进及巴氏征阳性,其中伴有腰背部疼痛2例,下肢放射性疼痛3例。表现为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侧前方入路与侧后方入路行椎间盘切除术对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疗效、创伤性及预后的影响,期望为合理选择手术入路提供依据。 方法 选择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自2016年1月—2019年3月接诊的136例拟行椎间盘切除术的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68例;在手术入路的选择上,A组采取侧前方入路,B组采取侧后方入路;记录2组围术期各项信息,随访6个月,比较2组不同时间点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指数,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B组住院时间为(10.81±2.04) d,短于A组的(13.57±2.79) d,术中出血量为(550.18±32.27) mL,少于A组的(746.81±23.29) mL,术后引流量为(144.75±30.92) mL,少于A组的(214.01±21.89) 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593、40.738、15.076,均P<0.001);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2组术后1个月和6个月的VAS评分、ODI指数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变化趋势相同;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症状明显缓解,未见神经系统并发症和复发病例,B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1.76%,明显低于A组的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侧前方入路和侧后方入路行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均可获得满意的疗效,后者在减轻手术创伤和减少并发症发生上具有优势,值得临床予以重视应用。   相似文献   

10.
胸椎间盘突出症的外科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胸椎间盘突出症在临床上较为少见,在所有椎间盘突出症中所占比例不足1%。近年来,随着对本病成像认识的不断深入及影像学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磁共振(MRI)检查应用的日益广泛,日前本病的诊断率有上升的趋势。 胸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较为复杂且缺乏特异性,临床上容易发生误诊或漏诊。一旦发病,脊髓压迫症状多呈进行性发展,且多伴有马尾神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选用手术入路直接、脊髓干扰少、脊髓前方减压彻底,解除脊髓前动脉压迫有利于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手术治疗效果的方法。方法对37例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均经侧后方入路手术,直接摘除压迫脊髓前方的间盘组织、骨增生组织,如椎间盘不稳,应行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结果所用病例经3个月至11年4个月随访,根据Otnni’s等分级方法评定,优15例,占40.5%;良17例,占45.9%;手术优良率达86.4%。结论胸腰段椎间盘突出临床表现复杂,侧后方入路手术是治疗本症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12.
吕延龄 《中外医疗》2010,29(24):148-148
胸椎间盘突出症一经诊断,应当尽早手术治疗,另外细致、全面的护理是胸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成功必不可少的条件。术前加强心理护理,完善术前准备,严密观察术后病情变化,加强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积极预防并发症,加之及时康复指导是胸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对比两种不同手术入路治疗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月-2010年12月共计48例胸腰段间盘突出症(T10-L2)手术病例,其中采用后外侧经椎间孔入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治疗33例,采用前外侧经腹膜后入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治疗15例,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并发症,采用Oswestrey评分问卷调查表评价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2个月主观功能。结果随访6-24个月,平均随访15.2个月,两组间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12个月ODI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ODI评分术后3个月、术后12个月与术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后外侧经椎间孔组并发症少于前外侧经腹膜后组;术后12个月随访两组椎体间融合率96%。结论后外侧经椎间孔入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与前外侧经腹膜后入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均是治疗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术式,后外侧经椎间孔入路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及特点,评价前路间盘切除椎间融合钉棒(USS/RSS)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 分析2008~2011年在该院经过CT、MRI诊断的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30例的临床资料,并将其分为低位胸椎组( T10-11~T12L1)17例,高位腰椎组(L1-2~L2-3)13例.30例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采用侧前方入路,摘除胸腰段突出的椎间盘并进行椎管减压,椎间应用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并用钉棒( USS/RSS)系统内固定.结果 30例患者术后能早期离床功能锻炼,疗效可靠,手术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结论 结果表明,前路间盘切除椎间融合钉棒系统(USS/RSS)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可稳定脊柱,减压彻底,避免损伤脊髓,融合和固定可靠,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胸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19例中央型、旁正中型、外侧型胸椎间盘突出症进行了椎板切除减压和椎体后外侧切除肋骨横突入路手术治疗,观察其疗效。结果:疗效令人满意,其中9例优,6例良,2例可,2例差,结论:后外侧切除肋骨横突入路对中央型胸椎间盘突出摘除彻底,而半椎板切除对外侧或软性胸椎间盘突出比较适宜。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 评价采用经关节突入路手术治疗胸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经关节突入路治疗胸椎间盘突出症11例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随访时间0.5~3年,平均1.8年.参照Epstein标准:优 8 例,良 2 例,改善1 例.术后无一例出现脊柱不稳、术后神经症状加重等.结论 采用经关节突入路手术治疗胸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效果良好,并能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胸腰段椎间盘突出在临床上比较少见,约占同期椎间盘突出的2‰,且症状复杂、隐蔽,诊断和治疗有别于一般的腰椎间盘突出。本病多由退变产生,也可见于明显胸背部外伤后,国外有文献报道约20%与外伤有关,年青人发生的胸腰段椎间盘突出多由于外伤引起。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自1998年6月至2003年12月共收治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12例,诊断明确,治疗效果良好,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椎管后外侧入路治疗胸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胸椎间盘突出症较少见,易误诊,如诊断确立,必须手术治疗。手术方法的选择将直接影响疗效。我科自1992年5月~1998年6月共收治胸椎间盘突出症病人19例,15例采用胸椎管后外侧入路手术摘除椎间盘,随访12~4年,效果良好。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我院共收治19例胸椎间盘突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