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比较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与尿激酶(UK)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09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AMI患者174例,分为溶栓组68例和PCI组106例,对比两组患者梗死相关动脉血管(IRA)再通率、病死率、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平均住院时间。结果PCI组IRA再通率明显高于溶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I组病死率明显低于溶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I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溶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I组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短于溶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MI直接PCI治疗优于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介入治疗(PCI)和静脉溶栓两种方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患者急性期病死率。方法A组为溶栓组,均给予尿激酶静脉溶栓,其他治疗包括给氧、镇痛、纠正心律失常、电解质失衡、溶栓、抗凝等;B组,均给予急诊PCI代替溶栓治疗,余治疗同A组。结果A组29例,死亡26例(89.66%),存活3例(10.34%);B组12例,死亡7例(58.33%),存活5例(41.6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于岱患者有条件的医院,尽早行PCI,没有介入条件的医院应给予及时的溶栓治疗,以尽可能的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3.
转运PCI与立即溶栓治疗AMI的meta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与比较转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Transfer for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与立即静脉溶栓fibri-nolysis(FL)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相关文献,同时筛选相关文献的参考文献,收集有关转运PCI与立即静脉溶栓治疗AMI的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文献,由两名研究者独立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统计学质量。统计分析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 4.2软件包,主要从死亡、再梗、脑卒中等方面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研究4篇,共1 589例患者,方法学质量4篇文献均为B级。Meta分析结果表明两者在30 d死亡率、再梗率、脑卒中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的差异更加明显(P〈0.001)。结论与立即溶栓相组比较,转运PCI组优势明显,在自症状发生距离开通血在3-12 h之间的病人尽可能行转运PCI。如何减少转运过程中的时间,尽早争取溶栓的黄金时间是值得我们重点关注的方面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冠心病患者最主要死亡原因之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ercutaneous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挽救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濒死心肌,改善心功能的一种有效治疗手段。能显著降低病死率和改善预后,是目前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最有效措施[1]。但我院为县级医院,静脉溶栓治疗仍为重要的治疗措施,我院于2005年1月至2011年1月对静脉溶栓无效者行补救性PCI,取得满意效果,特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石继红 《中国医药》2006,1(12):714-716
目的探讨急诊溶栓(ETT)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再灌注治疗中的价值。方法81例患者分为急诊溶栓组和住院溶栓组。观察不同时问宙的溶栓与再通率,行补救性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例数及死亡情况,院前及院内耽搁时间。结果急诊溶栓组院内耽搁时间比住院组少(P〈0.05),发病2h内获得溶栓率显著高于住院组(P〈0.05)。各时间窗溶栓再通率以2h内为最高。各时间窗血管再通率、补救性PCI数及病死率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死亡原因均为心源性休克或泵衰竭。结论AMI患者院前就进入AMI急诊绿色通道进行ETT,可有效缩短就诊至溶栓时间,提高再灌注成功率,更好地挽救濒死心肌。合并心源性休克或泵衰竭者病死率高,宜首选PCI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在基层医院开展早期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的疗效及冠状动脉(冠脉)再通与早期T波例置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分析24例AMI患者采用早期尿激酶溶栓治疗与18例AMI患者的常规治疗作对照,观察溶栓治疗患者的再通情况及其溶栓后24h内T波例置对判定冠脉再通的意义。结果 尿激酶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冠脉再通率分别为62.5%和15.0%(P〈0.05),发病至开始溶栓时间越短,再通率越高。结论 早期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可提高AMI疗效,降低病死率,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具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直接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 (PCI)与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近期和长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入选AMI患者 4 7例 ,2 5例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 ,2 2例患者接受直接PCI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和住院期间及随访期间超声心动图结果。结果溶栓组住院死亡率高于直接PCI组 (P <0 .0 5 )。溶栓组血管再通率为 5 2 0 % ;直接PCI组血管再通率为 10 0 % ,达到TIMI 3级血流。AMI后 1周左室射血分数 (LVEF) :溶栓组为 4 4 3± 11 6 % ,直接PCI组为 6 4 5±9 1%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溶栓成功者其AMI后 1周LVEF也明显低于直接PCI组 (47 2± 9 6 %VS 6 4 5± 9 1% ,P <0 .0 5 )。溶栓组因溶栓失败行补救性PCI者为 2 4 0 % ,IRA开通率为 10 0 % ,其AMI后 1周及 3、6个月的LVEF略低于直接PCI组 ,但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溶栓组因存在梗死后心肌缺血症状行择期PCI的比率高于直接PCI组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2 8 0 %VS0 % ,P <0 .0 5 )。结论与溶栓治疗比较 ,直接PCI能使IRA安全有效充分开通 ,可更好地改善患者近期和长期心功能 ,降低住院死亡率。补救PCI也能有效地开通IRA ,获得TIMI13级血流 ,挽救濒死心肌 ,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8.
急性心肌梗塞(以下简称AMI)是心血管病急症之一,危险性大,死亡率高。溶栓疗法已成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可显著降低AMI早期死亡率,提高临床治疗水平。本文对本院近2年来16例AMI病人溶栓治疗的情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时机与临床疗效.方法 将58例AMI患者根据发病到溶栓治疗的时间分A组(<6h)30例和B组(6~12h)28例.2组均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观察2组的再通率和死亡情况.结果 A组血管再通率高于B组,病死率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 溶栓治疗的时间与AMI的再通率、病死率具有相关性,确诊为AMI具有溶栓适应证,无溶栓禁忌证,无介入治疗条件的应尽早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10.
AMI溶栓同时和溶栓后应用低分子肝素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溶栓与抗凝同时进行和先溶栓后抗凝两种方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方法收集AMI病例201份。随机分为抗凝溶栓同时进行组(A组)和先溶栓后抗凝组治疗(B组),每组根据发病时间又进一步分为A1、A2、A3和B1、B2、B3组。通过观察患者的血管再通率、心电图S—T段的变化、并发症和死亡率来判定治疗的疗效。结果与B组比较,A组的患者血管再通率高、S-T段下降幅度大、并发症少、死亡率低。结论溶栓抗凝同时进行的用药方法优于先溶栓后抗凝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溶栓治疗。方法AMI患者35例.经静脉溶栓治疗17例为溶栓组,同期未溶栓治疗患者18例为未溶栓组,对比分析两组临床结果。结果溶栓组临床血管再通率为70.6%。病死率溶栓组为11.8%,其中在冠状动脉再通者中为4.2%,未通者为30%;未溶栓组为25%。心力衰竭发生率在溶栓组为38%,其中在冠状动脉再通者中为29.2%,未通者中为60%,未溶栓组为50%。结论早期规范的溶栓治疗是治疗AMI的关键,静脉溶栓治疗AMI患者可降低病死率,静脉溶栓治疗是恢复血管灌注的有效手段,可使血栓堵塞的冠状动脉再通。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对QT离散度的影响。方法:对急性心肌梗塞(AMI)后QT间期离散度(QTd)在溶栓前后的对比测定。结果:心肌梗塞急性期QTd最大,溶栓再通者QTd明显减少,溶栓未通者无明显变化,再通组与未通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结论:ATd为一种无创、简便易行之方法,可作为AMI心电图的常规观察项目,评价病情进展,对AMI早期溶栓治疗再灌注是重要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 nary intervention,PCI)和静脉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 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 l infarction,STEMI)的临床疗效。方法 120例首发STEMI患者接受介入治疗和溶栓治疗并成功,其中60例行直接PCI治疗(PCI组),60例行静脉溶拴栓治疗(溶栓组),比较两组患者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左室收缩功能(左室射血分数)、平均住院天数、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差别。结果 PCI组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低于溶栓组(0%VS32.4%,P〈0.05),1个月时左室射血分数高于溶栓组[(56.48±5.79)%VS(49.76±5.41)%,P〈0.05],平均住院天数少于溶栓组(7.84dVS10.40d,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静脉溶栓治疗相比,直接P CI能及时有效开通梗死相关动脉(infarct relatedartery,IRA),减少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梗死后心绞痛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心功能,缩短住院天数,近期临床疗效优于静脉溶辁治疗。  相似文献   

14.
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32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爱清 《河北医药》2009,31(11):1346-1347
对于没有急诊PCI条件的基层医院,溶栓治疗为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最重要的紧急疗法。冠状动脉闭塞后溶栓治疗成功率与冠状动脉闭塞后开始治疗的时间呈正相关,治疗时间离胸痛发作时间越短,血管再通率越高,左心功能恢复也越早。因此,应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后,争分夺秒,尽力缩短患者入院至开始溶栓的时间,使梗塞相关血管得到早期,充分,持续再开通。我院对32例AMI进行溶栓治疗,取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急性心肌梗死(AMI)救治的关键是及时、有效、持续开通梗死相关动脉(IRA),实现早期再灌注。但是多数医院缺少实施介入治疗的相关设备和人员,只能通过转院行补救性介入治疗。补救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对急性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STEMI)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后1-7d施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一种治疗方法。但是近年来此类研究甚少,基于这样的原因,我们对一组急性STEMI患者行补救性PCI,并与静脉溶栓后药物常规治疗对照,随访观察6个月,以评估补救PCI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人类寿命的提高,急性心肌梗死(AMI)高龄患者的发病率逐年增多,本文就高龄AMI患者溶栓治疗和非溶栓治疗的结果进行对比观察,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5年8月至2007年12月本院共收治高龄AMI患者44例,其中男29例,女15例,年龄〉70岁,既往无心肌梗死急性病史。18例为拒绝溶栓或发病至住院时间≥12者(未溶栓组);26例接受尿激酶溶栓治疗(溶栓组),其中14例用尿激酶150万u溶栓(溶栓A组),12例用尿激酶100万U溶栓(溶栓B组),三组性别、年龄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尿激酶静脉对急性心肌梗塞(AMI)并心源性休克的疗效。方法 笔者对经尿激酶溶栓治疗和未溶栓治疗的AMI并心源笥休克4周患者的病死率进行了比较。结果 溶栓组,尤其溶栓成功组4周病死率显著低于未溶栓组。结论 尿激静脉溶栓右有效地降低AMI并心源性休克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8.
急性心肌梗死心肺复苏后尿激酶静脉溶栓17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心肌梗死(AMI)内科治疗的有效方法首选静脉溶栓,而AMI后心肺复苏(CPR)被列为溶栓治疗的禁忌证。我们对17例CPR后患者进行了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尿激酶(UK)溶栓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溶栓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对22例老年人AMI患给予UK溶栓治疗,观察溶栓再通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并与常规治疗组比较。结果:溶栓再通率为72.7%,较再通率较非溶栓组高(P<0.05),不良反应没有增加。结论:UK溶栓治疗AMI疗效较,副反应轻。  相似文献   

20.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2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进行尿激酶溶栓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结果两组组间的血管再通率、CK—MB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AMI溶栓治疗安全有效,时间越早,再通率越高,是冠脉再灌注安全、有效的抢救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