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目的 研究多发性肌炎模型的制作方法.方法 采用豚鼠的骨骼肌匀浆加完全弗氏佐剂多次免疫SD大鼠制成多发性肌炎模型,观察其临床表现、肌电图、肌酶、肌肉病理和肌肉磁共振的改变.结果 多发性肌炎模型在临床表现、肌电图、肌酶、肌肉病理和肌肉磁共振等方面的变化与人类的多发性肌炎相类似.结论 该造模方法可模拟多发性肌炎的特征,是研究多发性肌炎的一个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2.
以兔肌匀浆加完全弗氏医剂免疫豚鼠制作实验性多发性肌炎动物模型,实验前与实验后2、4、6、8周分别检测肌电图及坐骨神经运动传导潜速率。首次免疫注射4周后肌电图开始出现异常,6及8周大多数表现为多相波增多、时限缩短、波幅降低。肌电图改变与肌肉病理及肌酶谱改变同步,提示肌电图改变是确定实验性肌炎的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3.
桂枝治疗多发性肌炎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桂枝治疗多发性肌炎豚鼠模型的疗效。取柯萨奇病毒B1诱导的多发性肌炎豚鼠模型35只。随机分为A、B、C3组。A组用桂枝治疗;B组用强的松治疗,为阳性对照;C组为空白对照。比较了3组治疗前后的症状、肌酶谱和病理改变。结果表明,A、B两组的症状、肌酶谱和病理改变明显好转。C组有加重的表现(P<0.05)。结论:桂枝对多发性肌炎豚鼠模型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及电镜技术研究温肾补元、健脾生肌中药对多发性肌炎(PM)免疫机制的影响和干预。方法:以柯萨奇病毒B1诱导、家兔肌匀浆分次免疫、加用完全弗氏佐剂制成多发性肌炎豚鼠模型。40只PM模型随机分为三组:A组豚鼠(15只)每只经胃管喂以温肾补元、健脾生肌中药50ml/kg/d;B组豚鼠每只经胃管喂以雷公藤多苷50mg/kg/d;C组豚鼠作为治疗空白对照。治疗4周后比较各组症状、肌酶谱、肌肉病理改变情况。结果:应用温肾补元、健脾生肌中药治疗后,A组动物的肌无力症状得到了改善,活动能力和进食量均优于雷公藤多苷组和空白对照组。A组和B组治疗4周后,肌酶谱与C组相比,明显下降(P<0.01、B与C组的AST比较(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A组、B组治疗后CPK、LDH、AST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与B组治疗后CPK、LDH、AST比较,A组低于B组,二者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C组的肌酶谱有升高表现。肌肉病理检查结果表明,治疗后,C组豚鼠病变明显加重,肌纤维变性坏死的范围更大;A组、B组豚鼠表现为零星的、小范围肌纤维变性,肌横纹较前清晰,单核细胞浸润较少,并可见较多的增生性肌纤维。A组治疗前后肌肉病理切片行免疫组化染色,显示治疗后肌细胞MHC-1类分子表达较治疗前明显降低。结论:温肾补元  相似文献   

5.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肌炎动物模型制作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制作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肌炎动物模型的方法.方法利用豚鼠骨骼肌肌浆球蛋白(蛋白浓度分别为6 g/L和3 g/L)加完全弗氏佐剂(含卡介苗)多次免疫大鼠,或联合腹腔注射百日咳杆菌原液(细菌数为4.0×1010个/只),制成实验性肌炎模型,观察其在血清肌酶、血清抗肌球蛋白抗体、肌电图、病理的改变.结果发现其与人类多发性肌炎(PM)在临床症状、肌酶、肌电图、病理上的改变有相似之处.结论可作为研究人类多发性肌炎(PM)的一个重要手段,为人类肌炎的发病机理和治疗提供较好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6.
耳针治疗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肌炎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课题以豚鼠肌匀浆为抗原,制成家兔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肌炎动物模型,观察耳针对模型动物肌酶谱、细胞免疫、肌肉病理的影响,提示耳针组与强的松组疗效相近,耳针具有抑制肌酶谱中CK、LDP、AST等升高的作用,调节细胞免疫功能,改善肌肉病理和超微结构。  相似文献   

7.
段枫 《重庆医学》2012,41(18):1843-1844
目的探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肌炎(EAM)动物模型制作方法。方法实验动物选用健康雌性英国短毛豚鼠20只,分为正常组5只、佐剂对照组5只、EAM组10只。正常组不予任何处理;佐剂对照组采用完全弗氏佐剂(CFA)0.25mL加等量PBS;EAM组采用CFA 0.25mL加等体积浓度为10mg/L的兔纯化肌球蛋白悬液,分别于0、7、14、21d进行分次皮下注射,并在0、7d同时联合腹腔注射百日咳杆菌原液。评价实验动物的临床症状、血肌酶及病理改变。结果正常组及佐剂对照组动物的临床症状、血肌酶及病理改变未见异常。EAM组动物血肌酶升高,临床症状与病理改变与人类多发性肌炎类似,模型成功率为80%。结论应用纯化肌球蛋白制作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肌炎动物模型死亡率低,成功率高,为研究人类发性炎性肌病发病机理和治疗提供较好的工具,肌球蛋白可能是诱发自身免疫反应的候选成分之一。  相似文献   

8.
杜翔  张九梅  杨华 《右江医学》2011,39(1):58-59,124
目的探讨慢性多发性肌炎与急性多发性肌炎的区别与联系。方法回顾分析40例急慢性多发性肌炎患者的临床表现、肌酶学和肌电图检查结果以及肌肉病理学特征。结果急性多发性肌炎以四肢近端肌无力、肌痛为主,进展较快,血清肌酶谱明显升高;病理改变为:肌纤维变性坏死较重,炎症细胞浸润明显。慢性多发性肌炎较急性多发性肌炎病程长,以肌无力、肌萎缩为主要临床特征,肌酶轻度升高;病理改变为:肌细胞明显萎缩,轻~中度灶性坏死,炎细胞浸润与再生肌纤维共存。结论明确急慢性多发性肌炎区别与联系有助于慢性多发性肌炎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9.
回顾性分析14例多发性肌炎患者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血清肌酶、肌电图、肌肉MRI、肌肉病理和治疗转归等。研究多发性肌炎(PM)的临床病理特征。结果:14例均有肢体无力表现,都有肌酶升高。肌电图呈肌源性损害。肌肉活检、肌肉MRI有特征性改变。治疗以激素为主。必要时加免疫抑制剂。提示:肌肉病理检查是诊断PM的重要依据,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初步探讨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在实验性肌炎动物模型中的疗效。方法:50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40只,空白组10只,将模型组大鼠建立实验性肌炎模型。其中31只肌酶升高的大鼠分为糖皮质激素治疗组(11只,强的松5mg/只)、蛋白酶体抑制剂治疗组(11只,MG-1321mg/ml/只)和对照组(9只),治疗1个月后处死,比较3组的肌酶和肌肉组织病理改变。结果:模型组四肢骨骼肌呈多发性灶性炎症,大部分病变程度为2a级。治疗1个月后,激素组4只肌酶恢复正常,肌肉病理检查示病变轻,0级到1级病变占72.7%,肌细胞表达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I)分子量及CD8 T细胞浸润较对照组均显著减少(均P<0.05)。蛋白酶体抑制剂治疗组5只肌酶恢复正常,轻度病变占45.4%,MHC-I分子表达量及CD8 T细胞浸润与对照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激素治疗炎性肌病的疗效肯定,蛋白酶体抑制剂的应用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雌二醇对雌性大鼠心肌组织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及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活性的影响。方法:血清E2含量用放射免疫分析检测,CK、LDH及AST的活性采用速率法检测;用双缩脲法测定心肌组织匀浆上清液中的蛋白含量。结果:大鼠摘除卵巢与注射雌二醇(E2)后,随血清E2水平的降低或升高,心肌组织CK、LDH及AST活性也发生相应的变化。用PMSG诱导未成年大鼠卵泡发育,增加E2分泌,心肌组织CK、LDH及AST活性也显著增加。结论:E2可促进心肌组织合成CK、LDH及AST,其中增加CK的作用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腹部开放性损伤合并海水浸泡时,在不同的时间血浆酶的变化。方法 60只雄性Wistar鼠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n=30)及实验组(n=30)。对照组为单纯腹部开放伤,伤后直接观察。实验组(海水浸泡组)为单纯腹部开放伤后立即置人海水中,入水后30、60、120min时间段各取1O只鼠采血,检测血浆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的变化。结果 实验组血浆酶在短时间内就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其检测指标与对照组比相差非常显。结论 实验组与对照组比酶学变化有明显不同,经海水浸泡的时间愈长,上述变化愈严重,对机体的危害性愈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益心酮滴丸对急性心肌梗塞犬心肌细胞超微结构及心肌酶的影响。方法:健康成年杂种犬30只,分为对照组、吉罗益心酮片组及益心酮滴丸25、50和100 mg•kg-1组,每组6只。采用麻醉开胸结扎犬的冠状动脉前降支(LAD)制备急性心肌梗塞模型,取静脉血检测血清中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磷酸肌酸激酶(CK)和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应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益心酮滴丸各剂量组AST、CK及LDH的活性明显降低(P<0.05P<0.001);与吉罗益心酮片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益心酮滴丸各剂量组心肌细胞超微结构基本正常。结论 :益心酮滴丸对急性心肌梗塞犬的心肌细胞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 SARS临床排除病例与 SARS病例心肌酶谱和体液免疫的特征 ,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临床排除病例与 SARS病例的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 ( IFCC)推荐方法、速率散射免疫比浊法和间接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 EL ISA)、双抗原夹心 EL ISA分别检测 18例 SARS临床排除病例和 4 5例 SARS病例入院第 2天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 ( AST)、乳酸脱氢酶 ( L DH)、肌酸激酶 ( CK)、肌酸激酶同工酶 ( CK- MB)、羟丁酸脱氢酶 ( HBDH) ,血清免疫球蛋白 Ig G、Ig M、Ig A ,补体 C3、C4、C反应蛋白 ( CRP)的含量 ,以及血清抗 SARS病毒特异性抗体。结果 :SARS临床排除病例组 AST活力显著低于 SARS病例组 ( P<0 .0 5 ) ,L DH、HBDH活力也显著低于 SARS病例组 ( P<0 .0 1) ,CK、CK- MB活力与 SARS病例组无显著差别 ( P>0 .0 5 )。 SARS临床排除病例组 CRP含量显著低于 SARS病例组 ( P<0 .0 5 ) ,血清免疫球蛋白 Ig G、Ig M、Ig A,补体 C3、C4含量与 SARS病例组差异不显著 ( P>0 .0 5 )。间接 EL ISA检测 SARS临床排除病例特异性抗体 Ig G和 Ig M均为阴性 ,SARS病例组特异性抗体 Ig G阳性 32例 ,Ig M阳性 19例 ,累计阳性 34例 ;双抗原夹心 EL ISA检测 SARS临床排除病例特异性抗体阳性 1例 ;SARS病例组特异性抗体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血管意外患者血清心肌酶谱变化对判断病情及预后的意义。方法选取2008年10月~2010年4月我院收治的脑血管意外患者132例为试验组,同期13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分别检测两组患者的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含量。再进一步将试验组患者分成死亡组和非死亡组、出血组和梗死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试验组患者的AST、LDH、CK和CK-MB含量远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在试验组的亚组中,死亡组血清LDH及CK水平均高于非死亡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出血组和梗死组各心肌酶的检测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血管意外发生的早期,血清中的心肌酶AST、LDH、CK、CK-MB均显著高于健康体检者,且与脑血管意外的类型无关,表明其可作为脑血管意外的早期标志物之一;死亡组患者的LDH及CK高于非死亡脑血管意外患者,表明其可作为判断脑血管意外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不同负荷运动型大鼠血清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与骨骼肌损伤的关系,为科学、准确地判断运动性骨骼肌损伤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7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非运动干预对照组(C)、1次离心运动组(AE)和连续7 d离心运动组(SE)。分别在一次运动和末次训练后即刻、24 h和48 h取腓肠肌和血清,观察腓肠肌的组织结构和血清CK、LDH、丙二醛(MDA)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生物活性的变化。结果:AE组大鼠骨骼肌组织结构在运动后24 h受损严重,SE组在末次运动的即刻骨骼肌组织结构受损严重,光镜下呈现出肌纤维扭曲、皱缩及横纹消失等变化。AE组大鼠血清CK、LDH、MDA活性升高的峰值出现在运动后即刻,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运动后24 h SOD升高显著,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SE组大鼠在末次运动后即刻血清CK、LDH、MDA、SOD明显上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一次性离心运动大鼠血清CK、LDH和MAD活性升高的峰值与骨骼肌组织损伤的峰值不同步,骨骼肌组织损伤具有一定的延迟现象。连续7 d离心运动,大鼠血清CK、LDH、MAD和SOD活性升高的峰值与骨骼肌组织损伤的峰值相一致,LDH可作为评价骨骼肌损伤后恢复程度的一个间接指标。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7):133-136
目的观察首发精神分裂症(SZ)患者心肌酶谱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19年11月本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00例,按照精神分裂症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分为阳性症状组和阴性症状组,另选取本院同期体检健康职工32例,作为健康组。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采集SZ患者外周血4 mL,健康组患者于体检时抽取,检测样本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对SZ患者治疗前后、SZ患者与健康组血清心肌酶谱水平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阳性症状组治疗前、治疗后血清LDH、CK、AST水平显著高于阴性症状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LDH、CK、AST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SZ患者血清LDH、CK、AST水平与阳性症状量表得分具有相关性(P0.05);治疗前SZ患者血清LDH、CK、AST水平显著高于健康组(P0.05);血清CK诊断SZ的曲线下面积(AUC)最大,敏感度和特异度显著优于LDH、AST(P0.05)。结论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心肌酶谱存在异常增高现象,血清LDH、CK、AST水平与SZ患者阳性症状有相关性,CK对SZ的临床诊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冯战桂  苏展鹏 《吉林医学》2013,(20):3979-3981
目的:通过测定不同程度、不同日龄窒息新生儿心肌酶谱水平的变化情况,了解窒息新生儿缺氧性心肌损伤的严重程度和临床意义,为寻找更客观、敏感地反应缺氧后心肌损害的指标提供理论依据,以利于临床及时地判断病情、指导治疗、改善预后。方法: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选择58例窒息新生儿,分为两组,重度窒息组36例,轻度窒息组22例,分别于生后12 h内及生后第3天测定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活性,并将同期住院的无缺氧新生儿43例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窒息新生儿AST、LDH、CK、CK-MB、α-HBDH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尤以CK-MB、AST较灵敏,且与缺氧程度呈正相关,生后第3天心肌酶水平大部分恢复,LDH水平恢复较慢。结论:血清心肌酶水平能较及时地反映窒息新生儿缺氧性心肌损伤的程度,生后第1天尽早测定其水平的变化,对判断病情、指导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窒息后心肌损害为一过性,经及时复苏,保护心肌等治疗,心肌酶水平常在3 d内逐渐恢复,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脓毒症患者血清心肌酶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以期为脓毒症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06~2011年确诊为脓毒症的患者53例为治疗组,另收同期非脓毒症患者32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血清AST、LDH、CK、CK-MB水平.结果 脓毒症组患者血清AST、LDH、CK、CK-MB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高(P<0.05),与APACHEⅡ评分数值呈明显正相关,且医治无效的脓毒症死亡组血清CK-MB与较存活组明显增高(P<0.05).结论 脓毒症患者心肌酶学水平显著增高,CK-MB水平可作为判断脓毒症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心肌酶谱检测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42例活动性RA患者(活动组)、37例非活动性RA患者(非活动组)、4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MB同工酶(CK-MB)等指标的检测结果,其中AST、LDH、CK测定采用速率法,CK-MB测定采用免疫抑制法。结果①三组患者的血清AST、LDH、CK、CK-MB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组的血清AST、LDH、CK、CK-MB显著高于非活动组(P〈0.05),非活动组的血清AST、LDH、CK、CK-MB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②治疗后,活动组患者血清AST、LDH、CK、CK-MB均显著下降,治疗前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A患者常伴随有心肌细胞损伤。在RA患者诊治过程中,应定期监测其心肌酶谱,以防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