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晓慧  李恒  严丽英  王宁  刘全坤  解宸  陶依凡   《四川医学》2023,44(2):169-173
目的 观察直肌侧切后退联合拮抗肌缩短及止端前移治疗超大度数水平斜视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至2019年7月在遂宁市中心医院眼科接受手术矫正、斜视度≥80的水平斜视患者102例,所有病例斜视度80~140,平均(102.28±10.52)。按照眼位偏斜方向分为内斜视、外斜视两组;按不同斜视度分成3组:A组(≥80且䥺Symbol|@@100),B组(≥100且䥺Symbol|@@120),C组(≥120且<140)。内斜视手术方式:双眼内直肌侧切+后退,同时联合一条或两条外直肌缩短+肌止端前移;外斜视手术方式:双眼外直肌侧切+后退,同时联合一条或两条内直肌缩短+肌止端前移。对其术中、术后并发症以及术后1周眼位进行观察和统计学分析。结果 102例患者术中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其中内斜视62例、术后正位58例、总正位率93.55%...  相似文献   

2.
对较大度数共转性外斜视的矫正,无论是水平肌的常规量后退及缩短术,还是超常量后退及缩短术,通常均需在3~4条水平肌上同时或分次手术。方能达到矫正目的。我们自1991~1994年共对9例上述患实施了双跟外直肌超常量后退并肌肉边缘切开术,一次矫正较大度数共转性外斜视,临床效果较为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大度数共转性外斜视手术方法的选择和手术量,观察手术效果。方法对40例大度数共转性外斜视(斜视度>225°)患者行超常量外直肌后退术的结果进行总结,外直肌后徙量为8~12mm。结果一次性手术治愈31例(治愈率为77.5%),改善8例(占20%),效果不良1例(占2.5%)。结论超常量外直肌后徙矫正大度数外斜视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治疗方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2012年9月经手术治疗的256例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患者的斜视度数与手术方式的关系.结果 斜视度≤25△的56例患者行单眼内直肌缩短术,远期有效率为85.71%;斜视度30~55△的138例患者行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远期有效率为90.58%;斜视度≥60△的62例患者行双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单眼内直肌缩短术,远期有效率为88.71%.所有患者术前和术后视近、视远斜视度及视近和视远斜视度差值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与术前双眼视功能比较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应根据斜视角度的大小选择内直肌缩短术,或同时联合外直肌后徙术.  相似文献   

5.
背景和目的:报道不同年龄的患者使用可调节缝线进行白内障联合斜视手术的效果。患者及方法:1999年3月至2004年1月,20例患者行联合手术。所有肌肉缝线在术后24h内调整完毕以防止复视的出现,除1例患者外,均使用局部麻醉。5例行双侧外直肌后退术;11例行内直肌缩短和外直肌后退术;4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直肌联结术治疗眼外肌麻痹术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分析从1989年12月至今,采用直肌联结术联合同侧内直肌或外直肌后退与外直肌或内直肌缩短。矫正14例近完全或完全性水平直肌麻痹的手术效果。结果:一次手术后眼正位9例,二次手术后眼正位3例。术后过矫1例。外转与内转功能部分恢复。未发现眼前节缺血并发症。结论:直肌联结术治疗麻痹性斜视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34例大度数外斜视,采用外直肌常量后退(8~12mm,手术成功率为94.11%,只需在1~2条直肌上手术,术后外转不足平均4.12mm,无外观察影响及侧主复视,和42例大度数外斜视采用外直肌常量后治疗相比,各项结果均具显著差异,说明外直肌超常量后退量一种安全,简单,成功率高,病人乐于接受的手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Duane眼球后退综合征(DRS)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DRS患者临床资料,20例内斜视患者行内直肌后徙术,5例外斜视患者行外直肌后徙术,3例Ⅲ型患者因原在位维持在正位,没有明显的代偿头位,未行手术治疗。结果:术后眼球后退、睑裂变小体征改善或消失。20例内斜视患者术后17例斜视度数≤10度,3例斜视度数〉10度,3例患者术后眼球后退、内转时睑裂变小体征仍严重且眼球内转时急速上、下转现象仍明显,行对侧直肌后固定缝线术后体征改善或消失。5例外斜视患者3例术后斜视度数≤10度,2例术后斜视度数均〉10度,1例外斜视者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同时行下斜肌截腱术或转位术。随访3个月~1年,疗效稳定。结论:不同类型DRS的临床表现不同,其部分临床表现和眼外肌受累情况有时很难与先天性广泛纤维化区分,如上睑下垂、大度数斜视等,需进行更为深入细致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健眼手术治疗知觉性外斜视的矫正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60例患者分两组行健眼(外直肌后徙术和/或内直肌缩短术)及斜视眼手术(外直肌超常量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矫正斜视.比较术前术后眼位矫正效果.健眼手术组平均手术量11.39 mm,手术均为1次完成.斜位眼手术组平均手术量19.17 mm.结果 该组采用两种手术方法 分别对60例知觉性外斜视患者进行治疗,健眼手术组根据三井幸彦对主眼的手术量按(斜角÷3)mm计算,斜角>15°分二份,健眼手术矫正知觉性外斜视,手术量明显低于仅斜眼手术组,疗效优于斜视眼手术组.结论 健眼手术是矫正知觉性外斜视的有效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水平肌后退及缩短,一方面不能完全矫正较大度数的固定性斜视,另一方面术后眼位很快回退.可能系内直肌纤维化进一步发展而外直肌力量不足以抵抗其向内挛缩所致。如行多条肌肉手术,这样易导致术后眼前段缺血及眼球运动受限。现在需要探讨的是一种理想的治疗固定性斜视的方法,那就需要术后眼位稳定.眼球固定良好,而且手术并发证和后遗证较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眼球后退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23例26眼眼球后退综合征病例根据其分型分别选择单眼内直肌后退,双眼内直肌后退,单眼内、外直肌后退等术式进行治疗.结果 23例患者中8例斜视大部分矫正,外转及内转功能好转(34.78%);12例斜视代偿头位部分改善(52.17%);3例(13.05%)第一眼位无异常的病例,未做手术.结论 眼球后退综合征诊断及分型是治疗的关键,一旦诊断明确则选择手术治疗.主要采取水平肌肉后徙术式,如伴有斜肌功能异常、出现代偿头位时也要考虑做斜肌联合手术,尽量避免眼外肌的缩短.  相似文献   

12.
超常量外直肌后退治疗大度数外斜视患者15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4年,杨少梅等首次报道,大度数外斜视患者手术可将外直肌后退量放宽为11mm,因外直肌常规后退量为最大7mm,以此为标准治疗大度数水平斜视患者,往往术后斜视矫正不足。我们经临床观察,参考国内外文献,对2005年15例≥60△(△为三棱镜屈光度标记符号)成人外展过强型外斜视患者,采用超常量外直肌后退术式,最大量为12mm,术后效果较好,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15例,其中男6例,女9例;年龄17~38岁,平均26岁。7例为外展过强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其中2例仅有同时视,3例有轻度融合,2例同视机立体视( )。8例恒定性外斜视患者均无同时视…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手术治疗儿童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的疗效,探讨影响术后效果的因素。方法:收集2012年3月至2015年6月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斜视矫正手术的378例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的病历资料,记录比较手术前后患儿的眼位及双眼视功能情况,术后随访6~12个月。结果:378例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中有302例斜视度在25△~55△,术式为双眼外直肌后徙或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后正位率为91.06%,两种术式手术效果无统计学差异;76例患儿斜视度≥60△,手术方式选择双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单眼内直肌截除术,术后正位率为85.53%。患儿手术前后的视近、视远斜视度以及其差值的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双眼视功能亦较术前有明显提升。结论: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或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均为治疗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的有效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近视相关性内斜视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7年5月郑州新视界眼科医院25例近视相关性内斜视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微创斜视矫正术治疗。结果术后7 d复查示,所有患者角膜映光均为正位。术后1个月复查示,3例患者内斜视回退度数为15~△~25~△,均为单纯外直肌缩短,术后3个月行内直肌后退术眼位矫正。其余患者治疗效果均满意,复视消失,立体视觉恢复,手术效果稳定。结论对于斜视度>12~△,保守治疗6个月以上无效者,应采用手术矫正,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双眼外直肌后徙与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治疗间歇性外斜视病人术后不同时期眼位,探讨其矫正效果。方法选择195例于我院手术的间歇性外斜视病人,依据不同的手术方式分为A、B两组,分别行双眼外直肌后徙术、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比较两组术后0.5、1.5、3.0年的眼位正位率。结果术后0.5年,A组眼位正位率低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χ2=8.83,P〈0.05);术后1.5年,两组眼位正位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术后3.0年,A组眼位正位率高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χ2=6.29,P〈0.05)。结论术后短期内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眼位矫正效果优于双眼外直肌后徙术,然而,后者术后长期眼位正位率高于前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内窥镜下鼻窦手术损伤眼内直肌所致大角度外斜视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第1例患者行后固定联合垂直肌全肌腹水平转位手术且术后3个月行眼外直肌后移手术。第2例患者仅行后固定联合垂直肌全肌腹水平转位手术。第3例行后固定联合垂直肌半侧水平转位手术且术后3个月行眼外直肌后移手术。第4例患者手术治疗分为2次,第1次为眼外直肌后移手术,第2次为3个月内的后固定联合垂直肌半侧水平转位手术。结果:4例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后外斜视均改善为正位,外斜度在-5°之内。复视情况均显著改善,前3例患者复视情况消失。患者中未发现眼节前缺血,术后视力与术前无显著差异。结论:后固定联合垂直肌全肌腹水平转位与外直肌后移手术治疗内窥镜下鼻窦手术损伤眼内直肌所致大角度外斜视效果明显,3个月内进行治疗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7.
林少敏 《新疆医学》2023,(2):197-199
目的 分析水平直肌移位术治疗水平斜视伴小度数垂直斜视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8月在本院治疗的水平斜视伴小度数垂直斜视患者46例,在矫正水平斜视的同时,均进行水平直肌移位术来矫正小度数垂直斜视,并按照垂直斜视度数大小,设定移位范围5mm-8mm。分析术后患者垂直斜视度矫正的效果。结果 观察半年,全部病例中有41例患者术后残余垂直斜视度≤3△,其余5例垂直斜视度残余≥4△,效果满意,满意率89.1%。结论 水平直肌移位术矫正水平斜视合并小度数垂直斜视的疗效确切,且随移位量的增加,矫正垂直斜视度的量越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覃小平 《广西医学》2009,31(8):1095-1096
目的探讨斜视矫正术矫正斜视的临床效果。方法斜视患者42例,其中麻痹性斜视5例,共同性斜视32例,A-V综合征5例;不同类型斜视分别施行不同术式。结果随访0.5~4年,获得眼位矫正37例,占89%;好转5例,占11.9%。结论外直肌超常量后徒矫正大度数外斜、内外直肌移位矫正A-V综合征及部分肌移植术治疗麻痹性斜视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9.
探讨手术治疗小儿外斜V征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43例外斜V征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6个月,43例患儿中,行下斜肌减弱术联合外直肌后退术38例,行向上移位术联合外直肌后退术3例,行向下移位术联合内直肌缩短术2例。外斜V征消失36例,外斜V征缓解6例,外斜V征仍存在1例。获得立体视觉11例(25.6%),恢复了双眼单视功能21例(48.8%),无双眼单视功能11例(25.6%)。结论 外斜V征根据不同的病因应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行下斜肌减弱术或者水平肌垂直移位术联合外斜矫正术。治疗的目的是矫正眼位和建立双眼的单视功能。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不同术式对Ⅴ型外斜视的临床疗效及其远期效果观察。方法:选取进行手术治疗的Ⅴ型外斜视患者23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术前不同检查结果实施不同手术方式。同时需按照AC/A值大小,在矫正水平斜视时取双眼外直肌后徙术和或内直肌缩短术,当存在较大的水平斜视度,则需联合实施非主导眼内直肌缩短。结果:230例患者中,实施水平肌的斜行重叠的6例,是单纯行单眼水平肌手术,无下斜肌亢进患者;实施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的30例,是下斜肌亢进为(+)的患者,V征度数术前为8△~10△,实施单侧下斜肌切断术联合水平直肌加强减弱术105例,是下斜肌亢进为(++)的患者;V征度数是10△~25△,实施双侧下斜肌切断术联合直肌移位术的89例,是下斜肌亢进为(+++)患者,V征相差分别为25△~45△。术后1年复查,对手术效果满意者占190例(82.61%),双眼上中下注视均位正;2例(0.09%)过矫,5例V征(+),依旧存在高低眼位;欠矫者占5例(2.17%),水平位依旧有外斜视。此组患者中,术前存在立体视者45例(19.57%),双眼视者64例(27.82%);术后经随访发现,存在立体视者92例(40.00%),双眼视者130例(56.52%),20例自发产生双眼单视功能,未经任何训练,其中10例6岁,5例8岁。结论:针对V型外斜视患者,下斜肌亢进是主要的发病原因,按照亢进程度不同选择不同手术方式,并加以增强双眼视功能训练,从而获得双眼视,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