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观察儿童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率及有效保护浓度阳性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012年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儿童的乙肝表面抗体(HBsAb)电化学发光法定量结果,分析阳性率及有效保护浓度阳性率。结果男女总体HBsAb定量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sAb的阳性率在各个年龄段均较高(≥78.3%),但HBsAb有效保护浓度阳性率在6个月~12个月达高峰之后随年龄增长迅速下降,3岁~4岁达低谷(35.8%)后再缓慢上升。各年龄组HBsAb阳性率和有效保护浓度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虽然学龄前儿童HBsAb阳性率总体较高,但有效保护浓度阳性率在乙肝疫苗全程免疫半年后迅速下降,需加强对学龄前儿童的HBsAb定量结果监测。  相似文献   

2.
三峡库区兴山县乙肝疫苗免疫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兴山县儿童乙型肝炎(乙肝)疫苗接种率及免疫效果。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对3~20岁2269人采集血液样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样本的HBsAg和HBsAb。结果人群HBsAb阳性率为75.58%,HBsAg阳性率为0.84%。3~6岁组HBsAb阳性率为89.59%,HBsAg阳性率为0.41%。7~14岁组HBsAb阳性率为84.07%,HBsAg阳性率为0.57%。15~20岁组HBsAb阳性率23.90%,HB-sAg阳性率2.44%。结论接种乙肝疫苗可获较持久的免疫力,是预防乙型肝炎的最有效手段。兴山县实施乙肝疫苗免疫策略在控制乙肝流行,降低HBsAg阳性率方面取得了较好成绩。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研究学龄前儿童乙肝疫苗预防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1月至2015年10月期间的300名乙肝疫苗接种学龄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所有对象的临床资料,探究学龄前儿童乙肝疫苗预防效果。结果 300名学龄前儿童中,221名HBsAb呈阳性,阳性率为73.6%,其中,129例男,HBsAb阳性率为75%,92例女,HBsAb阳性率为71.8%。同时,2岁组、3岁组、4岁组、5岁组与6岁组儿童HBsAb阳性率分别为85.7%、79.4%、75%、62.7%、58.1%。结论随着年龄的增长,乙肝疫苗免疫效果呈减弱趋势,因此,针对学龄前儿童,乙肝疫苗接种后,应定期检测免疫效果,达到加强免疫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胡霞 《基层医学论坛》2016,(31):4341-4343
目的:对学龄前儿童在不同年龄段和城乡之间的横断面进行龋齿患病率系统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维普、万方、CNKI,检索时间从2010年—2014年,纳入所有调查不同年龄段和城乡之间的学龄前儿童龋齿患病率的文献,由2名评价者共同评价纳入研究质量,采用RevMan5.0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估计其OR值和95%CI。结果共纳入16个有关不同年龄段的儿童龋齿患病率的调查研究,包括3岁~4岁年龄组18527例,5岁~6岁组17697例;以及6个有关城乡地域差别的儿童龋齿患病率的调查研究,包括城市组8084例,乡村组5605例。按照调查来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岁~4岁年龄组和城市组的儿童龋齿患病率和5岁~6岁年龄组和乡村组的儿童龋齿患病率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OR合并=0.61(95% CI 0.58,0.63),OR合并=0.83(95% CI 0.77,0.89)]。结论研究结果显示,3岁~4岁年龄组和城市组的儿童龋齿患病率比5岁~6岁年龄组和乡村组的儿童龋齿患病率要低,研究结果的不一致是由于纳入研究的患者存在选择性偏倚、混杂性偏倚以及诊断性偏倚的中、高度可能性,影响了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广州市学龄前儿童饮用奶类与其生长发育的关系。方法选择2009年9月—2012年9月在我院儿童保健门诊体检的3~7岁的居住广州市学龄前儿童进行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比较长期饮用配方奶、纯牛奶、含乳饮料及不饮奶儿童各年龄段的身高体重。结果广州市学龄前各年龄段儿童长期饮用配方奶或纯牛奶组的平均身高、体重高于仅饮用含乳饮料组和不喝奶组的平均身高、体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年龄段儿童饮用配方奶组和纯牛奶组的比较、饮用含乳饮料和不喝奶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学龄前儿童饮用奶的种类与其生长发育密切相关,提高家长对奶类的成分及营养价值的认知水平对改变儿童饮奶习惯及改善其生长发育状况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薄纯美 《实用新医学》2007,8(4):317-319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母亲分娩新生儿实施母婴阻断的最佳方案,探索免疫失败的原因及对策。方法通过总结我院2003年~2006年562例HBsAg阳性母亲分娩新生儿实施母婴阻断后的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M)资料,根据不同阻断方案分成3组:基因联合组(第1组),宫内阻断组(孕妇自孕28周开始肌肉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C)为第2组,孕妇自孕20周开始肌肉注射HBIG为第3组)。结果第3组12个月龄时HBsAg阳性率明显低于前两组,与第1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与第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第3组HBsAg阳性率明显低于第2组;第3组12个月龄时HBsAb阳性率明显高于前两组,与第1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与第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第3组HBsAb阳性率明显高于第2组;12个月龄时HBsAb平均滴度第3组低于前两组,与第1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与第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第3组HBsAb平均滴度明显低于第2组。第3组慢性感染率和免疫失败率最低,与第1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与第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第3组慢性感染率和免疫失败率明显低于第2组;第3组新生儿出生时HBsAg检出率最低,与第1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与第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第3组HBsAg阳性率明显低于第2组;第3组新生儿出生时HBsAb检出率最高,与第1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与第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第3组HBsAb阳性率明显高于第2组。结论3种阻断方案中,第3组宫内阻断保护率最高,HBV宫内感染率最低,宫内阻断效果优于联合免疫,免疫失败的重要原因是宫内感染。产前多次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可减少HBV宫内感染。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从化市学龄前儿童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为我市制订乙型肝炎免疫策略提供参考数据。方法:通过对从化市1995~2005年学龄前儿童进行乙型肝炎感染的血清学检测,分析从化市学龄前儿童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结合对从化市学龄前儿童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率等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并将当年该市农村学龄前幼儿HBsAg携带率进行比较,用以对从化市学龄前儿童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效果进行回顾性评价。结果:随着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接种率的逐年上升,从化市学龄前儿童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携带率则逐年下降,学龄前儿童HBsAg携带率由1995年的15.8%下降到2005年的4.5%(P〈0.05)。乙型肝炎保护性抗体(抗-HBs)则逐年上升,由1995年的39.9%升高到2005年的71.3%(P〈0.05)。同一时期内,城区学龄前儿童HBsAg携带率较农村儿童HBsAg携带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对学龄前儿童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接种,能够有效地降低学龄前儿童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城区儿童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接种率及接种效果均高于农村儿童。加强对乙肝易感人群的有计划的免疫,是降低乙肝感染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鹤壁地区2~7岁儿童的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情况和HBsAb(乙型肝炎表面抗体)阳性的情况.方法 对入托检查的儿童进行抽血化验,检测HBsAg、HBsAb.结果 2586名儿童中有8名HBsAg携带者,阳性率为0.31%,有HBsAb者1769名,HBsAb阳转率为68.41%.结论 我市乙肝免疫计划工作成绩显著,儿童中HBsAg携带率低,仅为0.31%,被调查的儿童有1/3的HBsAb为阴性.提示对乙肝疫苗全程接种后必须及时进行HBsAb的检测,了解HBsAb的产生情况,对免疫无应答者须重新接种乙肝疫苗,对产生HBsAb的儿童要及时进行加强接种,以提高HBsAb的阳转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儿童消化性溃疡的发病特点。方法将142例小儿消化性溃疡患儿按照年龄段分为婴幼儿组(<3岁)、学龄前组(3岁~6岁)、学龄期组(7岁~11岁)以及青春期组(12岁~14岁),对4组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学龄前(52例,36.6%)和学龄期儿童(66例,46.5%)构成比较高,婴幼儿(9例,6.3%)和青春期儿童均较低(15例,10.6%)。4组儿童消化性溃疡发病部位、溃疡合并症、溃疡分布及Hp感染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化性溃疡发病与年龄有明显的关系,学龄期及学龄前儿童是高发人群,十二指肠是好发部位,一般呈多发性分布,患儿随着年龄增加Hp感染率增加,且容易合并浅表性胃炎等疾病。  相似文献   

10.
乙肝疫苗对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免疫效果长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源性乙型肝炎疫苗 ,对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儿的免疫持久性。方法 :应用RPHA法从 15 0 0名孕妇中筛查出 82名HBsAg≥ 1∶64的滴度阳性携带者的新生儿 ,按随机、双盲、设安慰剂的原则将研究对象分为疫苗组和对照组 (人数比例为 3 :1)。疫苗组在新生儿出生 2 4小时内注射第 1针 ,1月、6月龄分别注射第 2针、3针乙肝疫苗 ,对照组按同样程序注射安慰剂。结果 :在第 13年时疫苗组抗 -HBs阳性率仍高达 5 9.3 2 % (3 5 /5 9) ;对照组 13年中有 2 3 .5 3 % (4 /17)受到自然感染后变为HBsAb(乙型肝炎表面抗体 )阳性 ,疫苗组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疫苗组的HBsAb阳性者中 ,HBsAbGMT峰值也在第 12个月 ,S/N值为68.84,到 13年时已下降到 17.82 ,相当于高峰的 1/4 ,但仍明显高于对照组。除了出生时疫苗组与对照组HBsAg阳性率无明显差异外 ,疫苗组HBsAg阳性率一直明显低于对照组 ,在第 13年时疫苗组和对照组的HBsAg阳性率分别为 6.77%、47.0 6%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进行乙型肝炎疫苗免疫 13年时 ,大部分仍有较好的保护效果 ,发生HBsAg阳转者多发生于当初免疫失败和HBsAb滴度较低者中 ,对这一部分高危人群在适当时间应筛查HBsAb ,对  相似文献   

11.
The pathogenesis of HBsAg (+)/HBsAb (+) double positive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was investigated by simulating HBsAg/HBsAb coexistence in vitro and establishing HBsAg/HBsAb double positive model in vivo. Eukaryotic expression plasmids PCI-SY, PCI-adw, PCI-adr, PCI-ayw, which expressed S gene product of different serotypes, were constructed and transfected into HepG2 cells. Recombinant proteins were purified from the transfected cells. At the same time, HBsAg mouse antiserum was obtained by immunizing mice with PCI-SY plasmid. HBsAg/HBsAb coexistence was simulated using these antigens and antiserum. Furthermore, the expression plasmids expressing different serotypes of S gene product including PCI-adw, PCI-adr, and PCI-ayw were injected into mice via tail vein. HBsAg and HBsAb in mice sera were tested at the first and 7th day respectively after antigen plasmids injection. Both in vitro simulation and in vivo animal models demonstrated that HBsAg antigen and HBsAb of the same serotypes Could not coexist, but HBsAg antigen and HBsAb of different serotype could coexist. HBsAg/HBsAb double positive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could be due to infection of viruses of different serotypes.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及抗体同时阳性患者的临床流行病特点。方法 应用ELISA方法对乙型肝炎感染者HBV标志物进行初筛后 ,对乙肝表面抗原及抗体同时阳性患者 ,应用MEIA定量法确证检测HBsAg、抗 HBs、HBeAg、抗 HBe ,应用PCR方法定量检测HBV DNA ,并对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综合分析。 结果及结论 ①HBsAg与抗 HBs同时阳性的检出率 2 91% ,检出率最高为重型肝炎 7 4 1% ,其次依次为慢性肝炎 4 90 %、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 2 6 %、肝硬化 1 98%、急性肝炎 0。②无症状感染者、急性肝炎和肝硬变三者合并后的检出率与慢性肝炎、重型肝炎组比较 ,差异具有显著性 (P <0 0 5 )。③HBsAg高滴度组HBV DNA量及阳性率明显高于低滴度组 ,差异具有显著性 (P <0 0 5 )。④抗 HBs值与HBV DNA量间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我市门诊人群乙肝病毒感染模式及HBsAg携带率.方法 应用化学发光法检测乙肝五项血清标志物.结果 门诊送检血液标本乙肝五项指标结果模式:全阴模式占15.91%;单抗-HBs:35.40%;HBsAg+抗-HBc模式:5.06%;“大三阳”:7.59%;“小三阳”:19.30%;HBsAg+抗-HBs+抗-Hbe+抗-HBc模式:2.70%;五项全阳模式:0.03%.结论 医技科室人员应加强血源性传播疾病防范意识,预防职业暴露.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HBsAg阳性母亲所生婴儿进行全程接种乙肝疫苗免疫应答进行分析。方法:观察对象为7月龄和1~6岁,每年静脉采血,观察两组免疫应答及乙肝免疫后不同年龄的HBsAb阳性率。结果:HBsAg阳性母亲所生婴儿全程接种乙肝疫苗经统计学分析,两组免疫应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被动加主动免疫对乙肝病毒感染具有良好的保护效果和促进免疫应答反应。对乙肝免疫后不同年龄的HBsAb阳性率观察,随年龄增长HBsAb阳性率呈进行性下降,免疫后3~5年应加强免疫一次,这样将会起到更加持久、稳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了解深圳市松岗社区居民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现状,分析乙肝病毒感染血清标志分布情况。方法以社区为单位,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某社区,将该社区1~59岁居民共459例组成样本。以ELISA方法对血清标本统一检测乙肝病毒标志物,包括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抗-Hbs)、乙肝核心抗体(抗-Hbc)。结果调查人群中HBsAg、抗-Hbs、抗-Hbc阳性率及HBV感染率分别为9.80%、70.59%、62.96%、62.75%。男性的HBsAg阳性率高于女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914,P〉0.05);青壮年感染水平较其他年龄组高,不同年龄组HBsAg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678,P〈0.05);农民和私营业主的HBsAg阳性率高于其他职业,不同职业的HBsAg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1.23,P〈0.05)。结论应继续加大对乙型肝炎的防控力度,加强宣传教育,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扩大疫苗接种范围,提高人群总体免疫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乙肝患者血清标志物HBsAg和HBsAb同时阳性原因。方法 采用ELISA方法检测每天受检标本,收集HBsAg、HBsAb同时阳性检测结果,测定其谷丙转氨酶(ALT)及总胆红素(T—Bili)等肝功能项目。结果 HBsAb阳性主要出现在慢性乙肝患者及慢性乙肝携带者,“大三阳”与“小三阳”中出现没有明显差异。结论 HBsAg、HBsAb同时阳性的模式,是由多种原因引起,HBsAg亚型双重感染可能是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分析方法(ELISA)和化学发光免疫法(CLIA)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HBsAg、HBsAb、HBeAg、HBeAb和HBcAb)的差异。方法:采用ELISA法和CLIA法对2011年1~12月在我院传染病门诊首次就诊300例患者的血清样本进行平行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分析两种免疫分析方法灵敏度和阳性结果符合性。结果:CLIA法检测血清HBsAg、HBsAb、HBeAg、HBeAb和HBcAb检测的灵敏度分别为0.2ng/ml、10mIU/ml、0.1Ncu/ml、1Ncu/ml和0.5Ncu/ml,均高于ELISA法。CLIA法和ELISA法测定300份血样HB-sAg、HBsAb、HBeAg和HBcAb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LIA法测定HBeA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LISA法相对于CLIA法测定HBsAg、HBsAb、HBeAg和HBcAb的阳性符合率分别为94.17%、96.23%、97.20%和92.42%,而HBeAb阳性符合率仅为65.52%。结论:采用CLIA检测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的灵敏度和符合率优于ELISA法,并且可以直接对血清标志物表达进行定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对胎儿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对胎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94例HBsAg阳性的孕妇及其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并随机选取296例HBsAg阴性的孕妇及其新生儿作为对照组,分析这两组的妊娠并发症,围产儿结局及胎儿发育指标。结果:1. HBsAg阳性孕妇所生新生儿出生体重和胎盘体积较HBsAg阴性孕妇小。孕妇HBV感染状态与胎儿出生体重,身长及FGR发生率无明显关系;孕妇HBV-DNA阳性组的胎盘体积较阴性组小,ALT异常组的胎盘体积大于ALT正常组。2. 新生儿HBsAg阳性组的出生体重、身长,胎盘体积均较阴性组低,FGR发生率较阴性组高。3.新生儿HBeAg阳性组FGR发生率较阴性组高,胎盘体积较阴性组小。4.新生儿HBsAb阳性组胎盘体积较阴性组大。结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可导致胎盘体积缩小,出生体重降低,新生儿HBsAb对胎盘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保山市聋哑学校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病毒(HBV)感染状况,为聋哑学校乙肝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在校的90名师生采集静脉血,用ELISA方法检测HBV5项血清学指标。结果 90名调查对象中,聋哑学生68人,教师22人,均无乙肝疫苗免疫史,全校HBsAb阳性率仅为23.3%。HBsAg阳性聋哑学生4人,阳性率为5.9%;HBsAg阳性教师1人,阳性率为4.5%。聋哑学生及本校教师分别有83.8%、31.8%为乙肝易感人群。聋哑学生与同年龄自然人群、本市正常学生HBsAg阳性率相近(P>0.05),HBsAb阳性率及HBV感染率均低于本校教师及自然人群(P<0.05)。结论聋哑学生感染HBV机会较自然人群小,但是聋哑学生面临HBV感染的潜在威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