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众所周知,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为脑梗死的常见危险因素。近年来,颈动脉斑块成为脑栓塞源的危险性越来越受到关注,一直是临床神经科医生关注的热点。我们对30例急性脑梗死患及25例正常体检进行颈动脉斑块及其他危险因素分析,为预防脑梗死的发生提供一定的客观资料。  相似文献   

2.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对96例经头颅CT或MRI确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43例对照组进行颈动脉颅外段彩色多普勒检查,观察斑块情况.结果 脑梗死组96例,斑块检出率为78.1%(75/96).对照组为18.6%(8/43),脑梗死组软斑块检出率为67.3%,对照组软斑块检出率46.1%,脑梗死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颈动脉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发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颈动脉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达 《中国热带医学》2009,9(10):2009-2009
目的探讨颈动脉斑块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对确诊的118例脑梗死病患者通过高频超声观测双侧颈动脉斑块情况。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颈动脉硬化斑块稳定与否和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以等数50例的脑梗死病人和同龄非心脑血管病人作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 脑梗死组斑块发生率(72.0%),比非心脑血管组病人发病率(50%)明显要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颈动脉斑块的不稳定性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高君丽 《当代医学》2014,(18):112-113
目的: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及危险因素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以宝钛集团有限公司职工医院80例确诊的脑梗死患者为病例组,同期检查的76例非脑梗死患者为对照组,2组年龄及性别构成无显著差异。所有患者均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2组患者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TC/HDL-C)比值、低密度脂蛋白(LDL-C)等进行比较,并对影响颈动脉粥样板块及脑梗死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斑块、高血压、血脂异常及糖尿病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为颈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TC/HDL-C比值、LDL-C(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颈部血管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测对预测和治疗脑梗死有重要意义,多种危险因素影响脑梗死及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分析急性脑梗死与颈动脉斑块性质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同期在我院住院治疗的非脑梗死患者100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统计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颈动脉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重度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以不稳定型溃疡斑为主,轻度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以稳定型硬斑为主。结论颈动脉斑块的性质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具有密切的联系,有助于患者病情程度的评估,临床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15年2月~2016年2月105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经颈部动脉超声检查,分析和比较稳定性斑块及不稳定性斑块患者临床资料的差异,包括性别、年龄、高血压、高血压、空腹血糖、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低密度脂蛋白(LDL-C).结果:105例患者中,不稳定性斑块数量多于稳定性斑块,其中混合性斑块比例最高,为31.4%,扁平班比例最低,为17.1%.不稳定性斑块患者吸烟、高血压、糖尿病的比例均显著高于稳定性斑块患者,其空腹血糖、TG、TC、hs-CRP及LDL-C水平均显著高于稳定性斑块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s多因素分析显示吸烟、高血压、糖尿病、hs-CRP是影响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危险因素.结论:脑梗死患者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比例更高,吸烟、高血压、糖尿病、hs-CRP是其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脂代谢的关系。方法:对70例脑梗死患者(病例组)和38名正常体检者(对照组)行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硬化斑块,同时检测两组的血浆脂质代谢水平,包括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脂蛋白(a)[LP(a)]。结果:病例组70例,斑块检出率70.0%(49/7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8.4%(7/38)(P<0.01);同时比较两组的TC、TG、HDL-C、LDL-C和LP(a)水平。脑梗死组血浆TC、LDL-C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其它血脂指标无显著差异,而LDL-C/HDL-C比值在两组有明显差异(P<0.01)。将病例组按颈动脉斑块的有无分为脑梗死 斑块组(CI P)、脑梗死无斑块组(CI-P),发现CI P组LDL- C、HDL-C较CI-P组分别有升高、下降趋势,但各自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而研究LDL-C/HDL-C比值则CI P组明显高于CI-P组(P<0.05)。结论:脑梗死发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密切相关;高血浆TC、LDL-C水平促发脑梗死的发生,分析LDL-C/HDL-C水平与脑梗死的发生有很大的相关性,尤其对有颈动脉粥样斑块的脑梗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将2009年10月—2011年10月间入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84例作为试验组,并选取正常体检者84例作为对照组进行研究。通过仪器检测2组颈动脉斑块特点,并根据斑块检出情况分为无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分别检测3组患者的hs-CRP。结果试验组患者的斑块总检出率为83.33%,其中不稳定斑块为46例(54.76%),对照组的斑块总检出率为27.38%,其中不稳定性斑块为17例(20.24%)。不稳定斑块组的hs-CRP含量高于稳定斑块组和无斑块组。结论检测脑梗死患者的hs-CRP含量水平有利于提示斑块的稳定性,可在临床上指导医师治疗患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特点与脑梗死的关系及其影响。方法:对65例新发生的脑梗死患者做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的结构特点及管腔的狭窄程度,并与45例年龄相当、伴随疾病相似、无明显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症状、体征的患者进行对比。结果:(1)脑梗死组IMT与对照组IMT比较无明显显著差异(P>0.05)。(2)脑梗死组软斑和溃疡斑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3)2组间管腔狭窄程度皆以轻度狭窄(<50%)为主,但脑梗死组中度狭窄(50%~75%)及严重狭窄(>75%)的比率高于对照组。结论: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点与对照组有明显不同,这些特点可能与发生脑梗死有较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奥扎格雷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和颈部血流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0年12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7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组)36例和观察组(an用奥扎格雷组)36例,将两组患者总有效率、颈动脉斑块及颈部血流进行检测及比较。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4.44%)高于对照组(80.56%)(χ^2=5.367,P〈0.05),颈动脉斑块总数[(1.95±0.29)个]少于对照组[(2.41±0.30)个](t=6.458,P〈0.05),斑块大小[(12.02±2.09)mm]小于对照组[(18.97±2.31)mm](t=6.386,P〈0.05),管腔狭窄比[(27.6±3.5)%]低于对照组[(44.6±3.7)%](t=5.983,P〈0.05);颈总动脉近端和远端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92.3±10.2)cm/s,(72.3±9.6)cm/s]、平均血流速度[(24.1±4.2)cm/s,(21.8±3.6)cm/s]、血管阻力指数[(0.80±0.19,(0.77±0.14)]均优于对照组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86.1±10.3)cm/s、(68.2±9.4)cm/s]、平均血流速度[(20.6±3.8)cm/s、(17.3±3.5)cm/s]及血管阻力指数[(0.47±.20)、(0.54±0.2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121、5.862、5.779、5.689、6.635、7.148,均P〈0.05)。结论:奥扎格雷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和颈部血流的影响较明显,可显著改善血流循环及减小斑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并发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方法:选取82例EH患者为EH组,根据是否合并缺血性脑卒中分为单纯EH组(n=40)与EH并发缺血性脑卒中组(n=42),选取血压正常者80例为对照组。超声检测EH组与正常组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及斑块回声强度。结果:EH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粥样斑块面积、斑块回声强度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高血压越严重,斑块面积越大,颈动脉的狭窄程度越高(P<0.05);单纯EH组的颈动脉斑块大于EH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组,内-中膜厚度小于EH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组(P<0.05)。结论:EH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高于血压正常者,且EH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颈动脉硬化程度更高。  相似文献   

13.
郭渊博 《基层医学论坛》2016,(35):4999-5000
目的:利用磁共振黑血结合亮血技术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症状侧与非症状侧颈内动脉斑块的形态学和成分差异性,为临床预测和预防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事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方法对2014年9月—2016年8月在我院经临床及MRI确诊为单侧首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发病2 d内行规范的磁共振亮血序列和黑血序列高分辨率靶扫描。利用磁共振黑血结合亮血技术,分析、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症状侧与非症状侧颈内动脉斑块形态学和成分的差异性。结果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症状侧与非症状侧颈内动脉斑块所致管腔最大狭窄程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管壁横向最大厚度、斑块纵向最大范围及斑块体积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症状侧与非症状侧颈动脉斑块钙化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而斑块内出血及脂质坏死核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磁共振黑血结合亮血技术能有效地对颈内动脉斑块的形态学和成分进行评价分析,在指导临床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3):16-18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浓度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6月治疗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307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超声检查结果分为三组:A组(稳定斑块)、B组(不稳定斑块)、C组(无斑块);对其血浆Hcy浓度进行检测,采用SPSS Pearson相关性分析软件对血浆Hcy浓度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307例患者中,C组68例(占比22.15%),有颈动脉斑块239例(占比77.85%),其中,B组81例(占比33.89%),A组158例(占比66.11%)。此外,D组112例(占比46.86%),E组127例(占比53.14%);A组与B组的血浆Hcy浓度显著高于C组(P0.05);B组的血浆Hcy浓度显著高于A组(P0.05);D组的血浆Hcy浓度显著高于E组(P0.05);SPSS 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血浆Hcy浓度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呈正相关(P0.05)。结论血浆Hcy浓度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以及稳定性均存在密切关联,加强血浆Hcy浓度测定可评估患者预后,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情况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对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部血管内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情况,并同期检测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浓度。结果 236例病例组患者中,183例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77.54%;260例对照组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60例,发生率为23.07%,缺血性脑卒中组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平均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及硬化斑块的性质相关(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之间有密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程度以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部位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4年1月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设为观察组,同时选取100例同期就诊非急性脑梗死患者设为对照组。所有患者行头颈动脉联合CTA检查,观察颈动脉狭窄程度以及斑块分布部位,并用斑块分析软件分析颈动脉狭窄程度及斑块性质。结果观察组颈动脉无狭窄,中、重度狭窄及闭塞较对照组增高(25.2%,28.0%,15.5%,11.1%比54.0%,15.2%,6.8%,3.0%)(P〈0.05);观察组斑块检出率高于对照组(74.8%比46.0%,P〈0.01);观察组不稳定斑块比例高于稳定斑块(83.9%比38.0%)(P〈0.05),对照组稳定斑块比例高于不稳定斑块(62.0%比16.1%)(P〈0.05);观察组混合斑块和软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纤维斑块及钙化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P〈0.01)。结论颈动脉狭窄程度以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具有明确的相关性,而颈动脉斑块部位与急性脑梗死发生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估颈动脉彩超检查对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观测效果.方法 收集2012年3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来我院进行检查的颈动脉硬化患者120例,将65例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作为观察组,55例非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增厚情况、舒张末期流速(EDV)、阻力指数(RI)、收缩期最大峰值流速(PSV)、搏动指数(PI)、收缩早期加速时间(AT)和斑块检测情况,以及颈总及颈内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IMT增厚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检测出颈动脉中、重度狭窄者22例,颈内动脉闭塞者1例,占35.4%,对照组患者检测出颈动脉中、重度狭窄者4例,占7.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颈内动脉EDV、PSV参数和颈内动脉AT参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颈内动脉RI、PI值则明显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血流壁切应力值分别为(12.98±3.052)和(10.61±4.072),TC值分别为(4.85±0.87) mmol/L和(5.34±0.74) 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彩超检查结果能够有效帮助医生确诊,为疾病的治疗赢得宝贵的时间.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23):92-94,98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及其危险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疑似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162例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资料,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并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 162例患者中,颈动脉粥样硬化118例,其中缺血性脑卒29例,占24.6%,无颈动脉粥样患者44例,其中缺血性脑卒中3例,占6.8%,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组颈动脉内径、内膜中层厚度大于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组,最大剪切率、最小剪切率均小于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左心耳血栓、颈动脉IMT,颈动脉内径,颈动脉最大SR,颈动脉最小血流速度及颈动脉阻力指数是影响颈动脉粥样斑块的超声危险因素(P0.05)。结论左心耳血栓、颈动脉IMT、颈动脉内径、颈动脉最大SR、颈动脉最小血流速度及颈动脉阻力指数是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超声危险因素,而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性质的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2011年1~10月223例脑血管病患者的CT血管造影资料,其中脑梗死组134例,无脑梗死组65例。采用256层螺旋CT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态、性质。结果脑梗死组发现斑块267个,其中脂肪、纤维及钙化斑块分别占56.9%、22.5%和20.6%;无脑梗死组发现斑块86个,其中脂肪、纤维及钙化斑块分别占26.7%、20.9%和52-3%;三类斑块在两组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组及无脑梗死组溃疡斑块分别为14.9%和4.6%,溃疡斑块在两组中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脑梗死组中,脂肪、纤维及钙化斑块出现中度以上血管狭窄比例分别为48.7%、18.3%和7.3%,中度以上血管狭窄在三组斑块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多排螺旋CT能够评价颈动脉斑块形态、性质,脂肪斑块、斑块溃疡具有不稳定性,易引起缺血性脑血管病。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应用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TCD)结合屏气试验分析颈动脉狭窄患者的脑血管反应性(cerebrovascular reactivity,CVR),为干预缺血性卒中的发生进展及预防时机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于延边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就诊者150例,分为脑梗死组110例,对照组(无颅内外血管狭窄及脑梗死者)40例。脑梗死患者根据是否存在颈动脉狭窄、狭窄程度及有无临床症状进行组别比较。采用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仪检测双侧大脑中动脉屏气试验前后的血流速度,计算平均血流速度变化值(change value of average blood flow velocity,ΔVm)和呼吸抑制指数(breath–holding index,BHI)。结果 脑梗死组ΔVm及BHI值分别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组依据是否合并颈动脉狭窄分为狭窄组和非狭窄组,狭窄组ΔVm及BHI值分别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轻、中度分别与重度狭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狭窄程度与患侧BHI值呈负相关。结论 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CVR具有可行性,BHI可作为评价CVR指标之一。脑血管的反应性与缺血性卒中的发生有相关性,可作为预测缺血性脑卒中发生风险的指标之一。脑血管反应性与颈动脉狭窄程度呈负相关,随着狭窄程度的增加CVR逐步减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