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游箭  张荣萍  胡鸿  张绍祥  谭立文  陈伟  陆明 《西部医学》2011,23(8):1563-1565
目的描述腰椎间盘周围血管的的影像学、薄层断面解剖学特征,探明穿刺出血并发症的解剖学基础。方法对53例正常腰椎间盘的CT图像、40例正常腰椎间盘的MRI图像和2例中国数字化可视人体数据腰段薄层图像中的腰椎间盘周围血管及其与后外侧穿刺入路关系进行观察和测量。结果获得腰椎间盘周围血管及其与后外侧穿刺入路关系的影像学、薄层断面解剖学特征和相关测量参数。发现对腰椎间盘周围血管的显示以薄层断面最优,MRI次之,CT最差。虽然后外侧穿刺入路安全三角是比较安全的区域,但有腰动脉脊支、椎间静脉和椎内静脉等血管结构通过。结论经过对腰椎间盘周围血管的影像断面和薄层断面图像进行对照观察,发现后者能提高腰椎间盘周围血管的细微结构CT及MRI的影像确认率。薄层断面解剖进一步证实腰动脉脊支、椎间静脉和椎内静脉是穿刺出血的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23):99-101
目的旨在比较分析CT与MRI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月间我院住院接受治疗的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患者及其家属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所有患者均接受CT、MRI检查。结果 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CT检查显示:髓核出现钙化斑点24例,硬膜囊受压16例,出现积气29例,神经根受压13例,其中单侧受压8例,双侧受压5例。而MRI检查显示:38例出现椎间盘变性,硬膜囊受压26例,神经根受压18例,其中单侧受压12例,双侧受压6例;脊髓变性12例。CT与MRI检查在椎间盘变性、钙化、硬膜囊受压、积气及神经根受压、脊髓变性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MRI均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其中,CT能够直观地反映患者椎间盘突出及脊髓、硬膜囊压迫情况,但无法观察椎间隙其他结构。MRI在软组织的探查中辨识度较高,能够清晰有效地显示髓核及神经情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CT、MRI对儿童急性骨髓炎诊断及疗效评估的价值。方法选取资料完整的30例急性骨髓炎住院病儿,均行MRI及X线检查,其中16例病儿同时行CT检查,分析其病变过程中的X线、CT及MRI影像学表现。治疗后复查影像学表现。结果 X线检查显示发病7d内仅见软组织肿胀10例,发病7d后软组织肿胀并骨质破坏20例。CT检查显示发病7d内仅见软组织界限不清7例,发病7d后骨髓腔密度减低6例,骨质破坏中断3例。MRI检查均显示软组织抑脂-T2WI高信号,发病3d后骨质抑脂-T2WI高信号28例,骨膜下脓肿9例。结论 MRI检查可早期发现儿童骨髓腔及软组织炎症,但是X线、CT对于发现骨质破坏及骨质修复占据优势,所以X线、CT、MRI在儿童骨髓炎诊断及疗效观察方面各有优势,不能相互代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病变在16排螺旋CT三维及多平面重建的影像学特征,提高腰椎间盘病变的诊断率。方法对60例腰椎间盘病变部位行16排CT螺旋扫描,并进行三维重建、矢状重建及轴位重建。结果对腰椎、骶椎共60例病变部位行矢状重建,其中腰间盘膨出21例、腰间盘突出34例、正常5例。16排螺旋CT三维重建的影像学特征为立体显示腰椎的整体形态;矢状重建的影像学特征为类似MR的图像,纵向可显示脊椎的排列情况及椎管的整体形态。结论 16排螺旋CT能提供三维立体图像及类似MR的腰椎图像,对腰椎间盘病变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对跗骨窦综合征的诊断有指导价值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为临床诊断提供更为可靠依据。材料与方法收集,临床诊断为跗骨窦综合征患者68例和正常志愿者50例,所有病例均行X线、MSCT和MRI检查,然后运用CT后处理技术重建出跗骨窦的立体解剖结构及韧带最大走行层面,分别测量出跗骨窦的容积及韧带的各径线的数值。结果(1)患者组在cT图像上显示跗骨窦区骨质有异常41例,在磁共振图像上显示软组织较cT图像清晰。(2)患者组有32例跗骨窦容积变小。结论MRI能够更好地描述跗骨窦及其周围解剖结构的改变包括韧带、正常脂肪组织等改变,而MscT能更好的描述骨质的情况并能直观地显示足踝部的解剖位置关系。  相似文献   

6.
CT和MRI是研究舌咽、迷走、副神经和舌下神经解剖和神经病变的重要方式,软组织肿块在MRI图像上有特征表现,CT则对骨质的改变十分敏感.就舌咽、迷走、副神经和舌下神经的正常解剖、影像学检查技术和部分神经病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中耳腺瘤的CT及磁共振成像(MRI)特征,分析影像学检查对中耳腺瘤的术前诊断与鉴别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5例中耳腺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临床表现与颞骨CT、MRI检查等影像学特征。结果:1例患者病灶局限于鼓室腔内,4例患者病灶范围自鼓室至鼓窦(其中1例患者肿物穿透鼓膜至外耳道);4例鼓膜表现向外膨隆,1例鼓膜正常;经音测听显示,3例传导聋、2例混合聋;患者术前颞骨CT检查均显示存在听骨链包绕软组织影,均未见明显骨质破坏、见盾板较尖锐;4例患者术前经内耳MRI扫描显示存在鼓室病变,T1见等信号影、T2见等信号影,肿瘤均存在明显强化;3例患者术后行颞骨CT扫描,1例患者见鼓室腔内软组织影膨出,经手术证实为病变复发;2例患者术后行内耳MRI扫描均显示鼓室存在未明显强化,未见复发症状,考虑鼓室内存在瘢痕组织。结论:中耳腺瘤患者的颞骨CT检查特征主要为鼓室软组织影且不伴听骨链、骨质等结构异常;而内耳MRI检查的特征则为鼓室T1、T2等信号、出现明显强化的结节影。中耳腺瘤的CT与MRI特征结合该病的临床特点,有助于在术前进行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牡丹江医学院大学生踝关节损伤后的X线平片、CT及MRI表现,评价三者对踝关节运动损伤的诊断价值,为临床选择影像学诊断方法提供判断依据。方法:对我院21位经临床及手术证实的、资料完整的踝关节运动损伤学生的影像学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这三种影像学检查的表现及诊断优缺点。结果:对踝关节运动损伤的诊断X线平片诊断价值有限,CT对关节积液及骨折显示较好,MRI对显示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病变的检出及定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结论:CT对骨折的检查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软组织及韧带损伤的检查MRI为最佳。  相似文献   

9.
腰神经根的薄层断面和CT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阐明腰神经根在薄层断面和CT断面上椎间行程及周围结构的毗邻关系,为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的穿刺路径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中国首例可视化人体腰椎间隙数据集进行总结和分析,观察腰神经椎根间行程的形态及其周围毗邻结构.选择53例经CT扫描无椎体和椎间盘病变的断面图像与薄层断面对照分析.结果首例中国可视化人体腰椎间隙,共计48层,每层厚度为1.0 mm,每层断面所显示的腰神经根椎间行程及其周围结构清晰;CT图像清晰显示腰神经根椎间行程大小、形态及周围结构.结论首例中国可视化人体腰神经根椎间行程部分为连续、完整的薄层断面标本,无节段性数据缺损,厚度均匀.腰神经根椎间走行和形态变化较大,穿刺路径与毗邻的腰神经根、上关节突、髂骨翼和血管等结构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性探讨分析颅骨穿透型脑膜瘤的CT和MRI影像学特征,比较其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1例颅骨穿透型脑膜瘤患者,所有患者都经手术及病理证实,对7例患者采取CT检查,对7例患者采取CT和MRI检查,对7例患者采取MRI检查,比较分析其CT和MRI表现,并和病理分型进行对照。结果:CT和MRI的诊断价值均比较显著。结论:颅骨穿透型脑膜瘤影像学表现都很典型,CT和MRI都有较高诊断价值,MRI的观察效果好于CT检查,CT较MRI有利于观察骨质改变和钙化,MRI能够清晰显示软组织,并对病变范围进行准确判断,在此病的治疗、诊断中可将二者结合使用。  相似文献   

11.
王慧群 《吉林医学》2009,30(5):416-417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对腰腿痛患者腰椎间盘退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50例腰腿痛患者行腰椎磁共振扫描,观察腰椎间盘形态、信号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结果:150例患者腰椎间盘变性普遍存在,79个腰椎间盘向周围膨出,21个腰椎间盘突出,3个腰椎间盘脱出。腰椎间盘形态及信号各具特点。结论:磁共振成像能很好地显示腰椎间盘形态及信号改变,明确膨出、突出及脱出腰椎间盘与硬膜囊、马尾神经及腰神经根的关系,为腰腿痛患者提供病因诊断。  相似文献   

12.
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理特点及其在诊断、治疗等方面的特殊性。方法 分析49例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资料。结果 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起病急,症状重,CT及MRI分辨率虽高,但易出现假阴性。腰椎管造影在一定程度上可弥补其不足;由于游离在椎管间盘组织的压迫,神经根多处于固定状态,术中移动神经根及摘除髓组织时易损伤神经根及硬膜囊。结论 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一旦确诊应早期手术;术前应详读X线CT、MRI等资料,有疑问时应行椎管造影;在取出游离于椎管内的间盘组织时,残余碎块未取净是腰椎再次手术的常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CT、MRI在腰椎滑脱症诊断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到2018年4月100例腰椎滑脱症患者的CT、MRI影像学资料,患者均于我院确诊后行手术治疗,以手术结果为对照,分析CT、MRI的诊断价值。结果腰椎真性滑脱66例,假性滑脱34例,CT诊断敏感度及准确度均高于MRI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604,10.631,P<0.05);CT影像表现为狭部裂、韧带肥厚、局部骨质增生硬化及矢状径增大椎间盘变形;MRI影像表现为狭部骨髓信号连续性中断,局部骨质T1、T2低信号,腰椎滑脱、椎间孔变形、神经根卡压及节段性椎管变性狭窄。结论选择合适的检查手段可为腰椎滑脱症的治疗赢得宝贵时间,指导诊疗方法的规范化制定,可将CT检查作为必要检查方法,MRI作为诊断补充手段。  相似文献   

14.
常规椎间盘CT扫描在腰椎滑脱诊断中的价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CT扫描对腰椎滑脱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1例确诊的腰椎滑脱患者的椎间盘CT扫描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均见假性椎间盘膨出征,少数见双边征;椎弓崩裂并滑脱者椎管矢状径于滑椎下缘层面拉长,椎小关节多正常,部分可见椎弓峡部裂隙征;退变性滑脱者椎管矢状径于滑椎下位椎体上缘层面可不同程度变小,椎小关节均见矢状改变、半脱位及退行性变.结论 腰椎间盘CT扫描可初步诊断腰椎滑脱及其类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FasL-844T/C基因多态性、腰椎MRI和退变的腰椎间盘髓核组织中FasL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集10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静脉血和髓核组织;利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附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分析对FasL-844T/C基因多态性进行了检测;采用S-P法染色检测FasL在髓核组织中的表达.结果MRI研究发现,与CC基因型携带者相比,携带TT基因型的个体腰椎间盘退变的积分显著增高(P=0.003);与CC基因型携带者相比,TT基因型携带者髓核细胞表达FasL的积分有统计学差异(P=0.048),但CT基因型携带者与CC基因型携带者之间髓核细胞表达FasL的积分无统计学差异(P=0.264);腰椎间盘退变积分和椎间盘髓核组织FasL表达无相关性.结论 FasL-844T/C基因多态性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椎间盘髓核组织FasL表达存在相关性;腰椎间盘退变积分和椎间盘髓核组织FasL表达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双层螺旋CT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斌 《河北医学》2006,12(3):234-236
目的:评价双层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经临床手术探查证实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双层螺旋CT扫描资料。结果:双层螺旋CT诊断与手术的符合率为96.7%。椎间盘边缘突出限局性软组织影发现率100%,硬膜囊受压移位36例,神经根受压、移位和增粗28例,有神经根湮没水肿者16例。伴有许莫氏结节者13例,有椎间盘真空现象者8例。结论:双层螺旋CT能清楚显示腰椎间盘突出及其方向、程度以及硬膜囊、神经根受压情况,对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1989 ~1997 年30 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原因,探讨再手术指征,提出预防措施。方法:通过术前、术后CT、MRI检查以及术中探查所见,总结再手术原因。结果:30 例再手术患者优良26 例(87 % ) ,可4 例(13 % ) ,全部有效。结论:只要术前定位准确,术中细心操作,分离切除瘢痕粘连时注意神经根损伤,大都能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8.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原因探讨及处理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的成因及其处理措施.方法对1995~2002年间本科收治的3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7例中,男24例,女13例,年龄22~63岁,平均37岁.包括侧隐窝狭窄12例,术后复发4例,术中定位错误7例,神经根粘连6例,下腰椎手术后失稳10例.初次手术后症状未缓解或加重者17例,症状有暂时性缓解而后复发者20例.二次手术间隔时间7天~15年,平均2.4年.再次手术前临床表现为腰痛伴下肢放射性疼痛者14例,下肢放射性疼痛者10例,腰背部疼痛者7例,间歇性跛行者6例,会阴部麻木4例,全部患者患侧小腿外侧后侧皮肤感觉减退.再次手术方式为,扩大开窗及神经根管扩大减压术19例,半椎板切除术8例,椎间植骨融合及椎弓根内固定术10例.随访6月~6年2月,平均随访3年10月,再次手术术后优良率97.2%.结论术前周全的检查、准切的定位及术式的合理选择是防范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的关键;术中应正确处理神经根管及椎管狭窄与椎体稳定性间的关系,既要避免椎管狭窄减压不足导致术后效果不佳,又要防止过分减压导致术后脊柱不稳;CT及MRI对于引起腰椎手术失败的多数病因有较好的诊断价值;二次手术除摘除突出的髓核和解除椎管狭窄外,一定要注意重建脊柱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