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2 毫秒
1.
[目的]探讨改良弹力绷带加压止血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后穿刺点止血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非同期对照实验研究设计,将我院肿瘤科需行PICC置管的129例肿瘤病人分为对照组63例和试验组66例。两组病人置管后对照组常规采用弹力绷带缠绕加压止血;试验组在贴膜外穿刺点处以自制纱布块加压,将精确测量后的弹力绷带经修剪后(简称改良弹力绷带)环绕固定止血。观察两组病人PICC置管后24h内穿刺点渗血量、持续渗血时间。[结果]试验组病人PICC置管后24h内的渗血量和PICC置管后持续渗血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临床证实,改良弹力绷带加压止血方法可有效降低PICC置管后24h内穿刺点渗血量、明显缩短持续出血时间,可应用于临床PICC置管后穿刺部位的止血。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液体创可贴在治疗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穿刺点渗液处理的效果。方法对6例PICC置管后穿刺点渗液肿瘤患者,采用液体创可贴覆盖穿刺点,促进伤口愈合,终止渗液。结果处理后7~14 d 6例患者渗液均终止。结论液体创可贴治疗PICC置管后穿刺点渗液效果明显,是治疗PICC置管后穿刺点渗液的有效方法,可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PICC置管过程中撤出穿刺鞘的时间对置管后发生静脉炎、渗血、穿刺点肌肉纤维化等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肿瘤患者按随机数字法随机分为实验组(n=50)和对照组(n=50),对照组按PICC操作常规送导管至预定长度,撤出穿刺鞘;实验组按PICC操作常规送导管至10 cm时,确定导管已在血管,将穿刺鞘提前撤出至导管的尾部.比较两组患者发生静脉炎、渗血、穿刺点肌肉纤维化等并发症的情况.结果 穿刺点渗血发生率实验组36%,对照组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71,P<0.05);实验组患者置管后发生静脉炎2例,对照组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85,P<0.05);实验组带管期间穿刺点肌肉纤维化发生率88%,对照组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090,P<0.05).结论 按PICC操作常规送导管至10 cm时,提前撤出穿刺鞘,有利于减少静脉炎、渗血、穿刺点肌肉纤维化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PICC置管后穿刺点止血的有效方法。方法将86例行PICC置管患者按住院日期随机分为压迫组42例(单号)、碘仿组44例(双号),对照组实行常规加压包扎止血,碘仿组在无菌碘仿纱条止血,观察两组患者穿刺点出血的情况。结果压迫组总出血率为64.29%,碘仿组总出血率为45.45%,两组出血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压迫组渗血时间≤24 h 21例,≥72 h 3例;碘仿组渗血时间≤24 h 33例,≥72 h 0例,两组渗血持续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PICC置管后穿刺点采用自制碘仿纱条包扎,止血效果好,是预防PICC置管后穿刺点出血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肝癌患者PICC置管后有效止血、避免上肢肿胀并提高患者舒适度的止血方法.方法 将40例肝癌PICC置管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PICC常规方法:穿刺点处有渗液可在穿刺点上方覆盖一小方纱,如无渗液,直接使用透明贴膜无张力粘贴;实验组以三折纱布加正面局部加压、局部用药、患肢制动、48 h换药.观察两组患者24 h穿刺点渗血情况.结果 两组24 h穿刺点渗血情况差异有显著意义,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置管后穿刺点上方采用三折纱布加局部用药、正面局部、压加患肢制动、48 h换药,能有效达到止血目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改良式扩皮法在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PICC置管中穿刺点渗血、渗液及疼痛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0年3月于本院行PICC置管的患者150例,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采用纵向扩皮法送鞘,观察组采用改良式扩皮法送鞘。比较两组置管后24小时穿刺点渗血量、72小时穿刺点渗血、24小时穿刺点渗液及24小时疼痛情况。结果 PICC置管后24小时穿刺点渗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2小时穿刺点渗血、24小时穿刺点渗液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小时疼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改良式扩皮法,可减少PICC置管后局部渗血、渗液,值得临床借鉴使用。  相似文献   

7.
3M自我粘缠绷带在PICC置管后穿刺点压迫止血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自我粘缠绷带用于PICC置管后穿刺点压迫止血的效果。方法将142例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92例和对照组50例。PICC置管成功后,在常规固定的基础上,对照组采用普通医用绷带加压固定止血,观察组采用自我粘缠绷带加压固定止血。结果观察组9例患者出现穿刺点渗血,对照组13例患者出现穿刺点渗血,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观察组8例出现肢体肿胀,对照组12例出现肢体肿胀,观察组肢体肿胀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我粘缠绷带用于PICC置管后穿刺点压迫止血效果好,且肢体肿胀的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8.
综述了PICC置管术后穿刺点渗血的相关护理要点,总结了引起穿刺点渗血的原因及护理方法。认为加强患者健康宣教,充分评估患者情况,加强穿刺护士的技能训练,选择最佳置管时机,选择更为有效的加压止血方法,延长置管后首次换药时间,能有效预防和减少置管后穿刺点的渗血。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两种不同加压包扎方法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后穿刺点应用的效果,为临床提供一种新的包扎方法。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本院416例乳腺癌PICC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分别208例。对照组患者PICC置管后应用无菌纱布覆盖并加压包扎穿刺点,24h进行常规换药,试验组PICC置管后应用藻酸盐敷料覆盖穿刺点并加压包扎,在无局部渗血情况下置管后7d换药。比较两组患者置管后24h内穿刺点渗血发生率、患者舒适度、换药次数及费用与7d内感染情况。结果 对照组205例完成研究,试验组208例完成研究。试验组患者置管后24h穿刺点渗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试验组27.88%,对照组38.05%,χ2=4.829,P=0.028),24h换药次数少于对照组(Z=205.235,P<0.001),换药费用低于对照组(对照组换药费用中位数56.94元,试验组换药费用中位数10.20元,Z=-8.990,P<0.001);试验组患者局部疼痛和瘙痒评分低于对照组(Z=-12.079...  相似文献   

10.
藻酸盐敷料在PICC置管后止血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将藻酸盐敷料用于经外周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后的止血效果.方法 将98例PICC置管术后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48例),对照组用方形纱布压迫穿刺点,观察组用藻酸盐敷料压迫穿刺点,两组均用相同的PICC透明贴膜保护.观察两组3 d内穿刺点敷料渗血浸湿情况.结果 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为6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藻酸盐敷料应用于PICC穿刺后止血能有效预防PICC置管后的穿刺点渗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cutaneous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PICC)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RBSI)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32例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临床资料,记录出生时体质量、胎龄、性别、PICC置入时体质量及日龄、置管部位(股静脉与非股静脉)及所需时间、PICC留置时间和CRBSI发生情况等,应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CRBSI与其他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果共有36例患儿(15.5%)发生CRBSI,发生率为5.1/1000导管日;多因素分析表明,留置股静脉部位、PICC留置时间和出生时体质量为CRBS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留置PICC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尤其是体质量过低的患儿),尽可能避免股静脉插管、加强穿刺口护理以减少细菌定植、尽可能早期拔除PICC对于预防CRBSI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3例PICC术后24 h内出现Ⅲ度渗血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2010年1月~11月在本科置管出现Ⅲ度渗血的病例进行分析,总结导致渗血的原因。结果发现渗血的发生与患者的因素、医护的因素及置管后管理的因素等原因有关。结论应根据发生渗血的原因制定相应护理对策,降低渗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杨艳英  曾丹  王海燕 《全科护理》2022,20(1):97-101
目的:调查肿瘤病人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入部位医用粘胶剂相关性皮肤损伤(MARSI)发生情况,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9月1日—2020年11月1日某院静脉导管中心382例PICC置管肿瘤病人的住院病历临床资料,根据MARSI发生情况分为未发生MARSI组和发生MARSI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肿瘤病人PICC置入部位发生MARSI的危险因素。结果:发生MARSI 60例,发生率为15.71%(60/382);MARSI类型主要以接触性皮炎[61.67%(37/60)]及机械性损伤[28.33%(17/60)]为主。单因素分析显示,穿刺部位、敷料种类、更换频次及是否使用紫杉醇是肿瘤病人PICC置入部位发生MARSI的相关因素(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穿刺部位[OR=4.042,95%CI(1.914,8.539),P<0.05]、是否使用紫杉醇[OR=27.915,95%CI(12.852,60.634),P<0.05]以及更换频次[OR=2.896,95%CI(1.334,6.284),P<0.05]是肿瘤病人PICC置入部位发生MARSI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肿瘤病人PICC置入部位MARSI发生率高,发生类型以接触性皮炎及机械性损伤为主,透明敷料更换频率过高、肱二头肌内侧穿刺、使用紫杉醇是MARSI发生的危险因素。在PICC维护过程中应关注MARSI的危险因素及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 PICC置管在食管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5月高州人民医院胸外科250例需留置PICC行静脉化疗及静脉营养治疗的食管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5例,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 PICC 置入法,对照组采用盲穿 PICC置入法。结果两组穿刺置管成功所用的时间比较,对照组平均时间(19.536依6.002) min,观察组平均时间(17.800依5.053)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次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置管时疼痛比对照组轻,观察组置管术后第1天、第3天渗血低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置管期间静脉炎、静脉血栓、周围组织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 PICC 置入法可解决外周血管直视下无法直接穿刺置管的患者穿刺困难的问题,置管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可增加患者的舒适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疮灵液和碘伏稀释液湿敷治疗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穿刺点感染的效果。方法PICC局部穿刺点感染36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8例。观察组采用疮灵液湿敷穿刺点。对照组采用碘伏稀释液湿敷穿刺点,比较2组的治愈效果、治愈时间、换药次数和治疗费用。结果观察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愈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换药次数和换药费用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疮灵液湿敷能够有效治疗PICC穿刺点皮肤感染,且较碘伏稀释液相比,能够缩短治愈时间,减少换药次数,降低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6.
PICC留置治疗血液病中途拔管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治疗血液病中途拔管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策略,将我科应用PICC置管治疗的65例血液病患者随机分为病例组25例和对照组40例,并对两组可能影响导管留置因素予以观察记录,其数据在单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又作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以遴选危险因素。结果:病例组置管后局部渗血、静脉炎发生率分别为56%和44%,分别比对照组相应率44%和15%均高(P0.05,OR1,其95%可信区间内不包含1)。结论:置管后局部渗血和静脉炎为PICC留置治疗血液病中途拔管的危险因素,应强化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7.
万永慧  谭飞  陈芊  王庆兰 《解放军护理杂志》2010,27(19):1507-1508,1516
目的探讨改良Seldinger技术应用于血管超声引导下上臂置入PICC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09年7-12月行PICC的120例患者按置管穿刺时间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60例,试验组采用改良Seldinger技术在血管引导下行上臂PICC置管,对照组采用常规的盲穿置管,比较两组患者PICC置管成功率、操作时间、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及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试验组的置管成功率、机械性静脉炎和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分别为98.33%、0和0,对照组分别为86.67%、13.46%和11.5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改良Seldinger技术在血管引导下上臂PICC置管的成功率高,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和血栓的发生率比较低,尽管操作时间有所延长,但仍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分析肝移植患者术后并发脑出血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探讨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选择确诊为肝移植术后并发脑出血患者12例作为脑出血组,按1∶4比例选择48例同期施行肝移植术但术后无并发脑出血患者作为对照组,对脑出血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术前入住ICU、Child分级、血红素、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白蛋白、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APTT和血小板水平与肝移植术后脑出血之间存在关联;术前Child分级(P值=0.022)和术中出血量(P值=0.025)是脑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前Child分级和术中出血量是影响肝移植术后并发脑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可采取相应措施以降低这一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
Cutaneous skin changes are common in patients undergoing treatment for cancer. However, changes in central line care, maintenance practices, and chemotherapy protocols in the early 2000s may have l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a common problem of irritant contact dermatitis (ICD) at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 insertion sites. Repeated exposure to chlorhexidine gluconate topical antiseptic solution, used in the general dressing care and maintenance with PICCs, may be the leading contributor to the development of ICD at the insertion site. A number of additional factors theoretically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ICD at the PICC insertion site in patients receiving chemotherapy. In this article, ICD will be defined, incidence and potential risk factors will be identified, and diagnostic framework will be explored; in addition, pathophysiology, onset, presentation, evaluation,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ICD at PICC sites will be analyzed. Finally, a synopsis of three different treatment approaches from healthcare facilities in Canada as well as implications for nursing practice and research will be presented.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应用于血液肿瘤患者引发感染危险因素及优质护理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3月在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接受PICC置管的血液肿瘤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抽签法将入选者分为参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优质护理,分析引发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