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观察华法林对老年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内皮功能和凝血系统的影响。方法对2007年3月至2010年12月住院的126例老年房颤患者进行分组观察,将患者分为华法林组(57例,予华法林抗凝治疗)和阿司匹林组(69例,予阿司匹林抗血小板凝集治疗),并和42例无房颤的同期患者(对照组)进行对照;3组性别、年龄、BMI、血压、基础疾病、常规治疗药物等基线资料均衡(P均>0.05)。观察治疗前后患者内皮功能及凝血系统的变化。结果华法林组及阿司匹林组患者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D-Dimer)浓度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均<0.01)。与阿司匹林组相比,华法林组抗凝治疗后,vWF、Fg、D-Dimer浓度都有明显下降(P均<0.05);体循环栓塞事件发生率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26%vs13.0%,P>0.05)。结论华法林可以显著降低房颤患者的血浆vWF、Fg、D-Dimer浓度,改善其内皮细胞功能和凝血功能,从而减少血栓栓塞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心房颤动 (房颤 )患者中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全血法流式细胞术分别测定房颤患者 (16例 )、非房颤窦性心律患者以下称非房颤患者 (2 8例 )及正常对照组 (17例 )血小板膜上活化糖蛋白Ⅱb/Ⅲa复合物水平 ,比较房颤患者与非房颤患者及正常对照组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变化情况。结果 :房颤患者GPⅡb/Ⅲa测得值显著高于非房颤患者 (P <0 .0 5 )及正常对照组 (P <0 .0 5 ) ;非房颤患者GPⅡb/Ⅲa也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房颤患者处于血栓前状态 ,引起血小板激活 ,GPⅡb/Ⅲa高表达可能与房颤患者易发生血栓栓塞并发症有关 ,检测GPⅡb/Ⅲa对评估房颤患者的血栓栓塞危险性及指导抗凝、减少栓塞并发症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钟莉华  张艾萍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1):1381-1381,1418
目的探讨肾功能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小板颗粒膜蛋白(CD62P)、血小板溶酶体颗粒膜蛋白(CD63)、凝血酶敏感蛋白(TSP)、抗凝血酶Ⅲ(AT-Ⅲ)、D-二聚体(D-D)及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变化及临床价值。方法于126例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前后进行上述各指标检测,并与52例体检健康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血液透析前后患者CD62P、CD63、TSP、D-D、FIB水平均高于对照组,AT-Ⅲ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患者透析前后所有指标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肾功能衰竭患者体内血小板处于活化状态,且抗凝作用减弱,导致血液呈高凝状态,易继发血栓性疾病,且血液透析未能改善此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4.
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GPⅡb/Ⅲa)受体抑制剂,主要抑制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膜GPⅡb/Ⅲa受体的结合,是血小板聚集的终末环节抑制剂。目前主要静脉制剂包括abciximab、tirofiban和eptifibatide。本文就3种药物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治疗中的应用进展综述如下。1在非ST段抬高A  相似文献   

5.
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的结构及激活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74年Nurden和Caen发现血小板聚集障碍引起的的血小板无力症主要分子机制是膜缺失GPⅡb/Ⅲa,从而开展了GPⅡb/Ⅲa与血小板聚集的相关性研究,此后一系列的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6.
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复合体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7.
目的:动态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介入术前、术后血浆中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platelet glycoproteinⅡb/Ⅲa,GPⅡb/Ⅲa)、血小板膜糖蛋白Ⅵ(platelet glycoprotein Ⅵ,GPⅥ)浓度的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将94例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根据其临床表现、心电图、血生化检查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肌钙蛋白T(tro-ponin T,TnT)阳性ACS组(TnT+ACS组,n=35)、TnT阴性ACS组(TnT-ACS组,n=38)和冠状动脉正常组(n=21)。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3组患者在冠状动脉介入术前即刻、术后6 h和术后24 h时间点的GPⅡb/Ⅲa和GPⅥ的浓度。结果:TnT+ACS组与TnT-ACS组和冠状动脉正常组比较,各个时间点的GPⅡb/Ⅲa浓度均显著升高(P<0.05)。TnT-ACS组中术后6 h的GPⅡb/Ⅲa的浓度显著高于术前和术后24 h(P<0.05)。TnT+ACS组术前、术后6 h及术后24 h的GPⅥ浓度均比冠状动脉正常组显著升高(P<0.05)。TnT+ACS组术后6 h及术后24 h的GPⅥ浓度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结论:动态检测血浆中GPⅡb/Ⅲa、GPⅥ浓度的变化能反映ACS患者体内血小板的活化情况,GPⅡb/Ⅲa和GPⅥ的检测对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血栓形成的风险评估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淋巴瘤患者存在着血液凝固方面的异常,可出现复杂的凝血、抗凝及纤溶系统的改变。纤溶系统激活可以促使肿瘤细胞脱落和移动,与肿瘤的浸润和转移密切相关,又能参与血管生成的调节以增加瘤细胞的营养供给。本文旨在探讨凝血及纤溶指标在淋巴瘤侵袭和浸润过程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冠心病并心房颤动患者凝血系统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前瞻性对比研究,检测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收治的冠心病并心房颤动患者(研究组)30例和同期健康者(对照组)30例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分别为(13.06±1.04)s、(26.96±4.12)s和(12.86±1.13)s、(25.26±3.87)s,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研究组的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分别为(3.34±1.02)g/L、(476±82.1)ug/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63±0.85)g/L、(149±37.6)ug/L,差异明显,P〈0.01。结论:冠心病并心房颤动患者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增高,易并发血栓性栓塞,须积极防治。  相似文献   

10.
恶性肿瘤患者凝血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凝血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恶性肿瘤组与健康对照组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和血小板(PLT)等参数测定结果进行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及t检验。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恶性肿瘤组Fib、D-D、PLT、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平均血小板体积、大血小板比率等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检测Fib、D-D和PLT等项参数对恶性肿瘤患者的疗效观察、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回顾分析心房颤动患者的抗凝治疗状况与未抗凝的原因.方法 调查资料完整的房颤患者245例.查阅病历资料,全面收集血栓栓塞高危因素、抗凝禁忌证、抗凝药物选择与用法以及未用华法令抗凝治疗的原因等信息.结果 245例房颤患者中,85.7%为慢性房颤,79.6%具有血栓栓塞高危因素.分析房颤患者未用华法令抗凝治疗的原因,24.3%有抗凝禁忌证,38.5%为医生过分担心出血并发症,和/或患者不能按要求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25.1%为阵发性房颤,尚有12.1%原因不明.治疗结果:出血并发症为0.04%,重症颅内出血占0.2%,缺血性卒中占0.2%.结论 华法令在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中一般应用不足,应加强医生对华法令抗凝知识的继续教育及采用更安全有效的抗凝新药,能更好地促进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12.
对284例资料完整的老年房颤患者的病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老年房颤与冠心病、高血压密切相关,分别为122例(43%)和84例(30%)。主要治疗是药物、电除颤复律和抗凝。  相似文献   

13.
华法林在房颤病人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华法林在房颤病人中的作用机理及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特发性房颤(idiopathic atrial fibrillation,IAF)患者与正常对照在基础状态及不同联律间期早搏刺激后心房有效不应期(effective refractory period,ERP),不应期离散度(ERPdispersion,ER—PD)的差别,探讨IAF的发病机制。【方法】2005年4~7月住院的21例无器质性心脏痛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其中6例伴有阵发性房颤。所有患者室上速射频消融成功后,程控刺激高右房(high right atrium,HRA),冠状窦远端(coronary sinus distal,CSD),测出上述两个部位基础刺激时(S1S1 500ms)心房ERP。保持基础刺激不变,分别给予不同联律间期的S2早搏刺激(S1S1不应期+20ms,+70ms,+120ms,+170ms),通过发放S3测出不同S2早搏刺激后心房ERP。以基础及早搏刺激后HRA与CSD不应期的差值作为ERPD。【结果】6例IAF患者在HRA予S2早搏刺激(S1S1不应期+20ms)时诱发房颤,HRA的ERP在基础及各种联律早搏刺激时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CSD刺激时ERP两组无差别(P〉0.05),IAF组ERPD较对照明显增大(P<0.05)。(S1S1不应期+20ms)的S2刺激较其他S2刺激使心房ERP缩短最为明显(P<0.05)。【结论】HRA短ERP,增大的ERPD是IAF患者发病的电生理基础。短联律间期早搏刺激使ERP缩短更为明显,是房颤发作的始动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患者(AF)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60例持续性AF患者临床资料作为实验组,同时选择60例窦性心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血清CRP水平。根据患者心功能情况分成不同的亚组,比较不同亚组间CRP水平。结果两组CRP水平差异具显著性(P<0.01);两组内,CRP水平均随着心功能分级升高而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而相同心功能亚组中,CR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RP水平在AF患者明显升高,且与AF患者心功能分级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通过监测血清CRP水平,能够了解患者病情变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患者D-Ⅱ聚体及其他止凝血指标的变化情况。方法对20例单纯糖尿病及15例DKA患者D-Ⅱ聚体及其他止凝血指标进行对照研究。结果DKA患者血小板水平较单纯糖尿病组下降(92.60×109/L vs 137.20×109/L,P<0.05);D-Ⅱ聚体异常发生率明显高于单纯糖尿病组(86%vs 15%,P=0.000023),并高于凝血酶原等指标;DKA组患者D-Ⅱ聚体异常水平高者,血小板及凝血指标异常更明显。结论DKA组止凝血异常倾向大,D-Ⅱ聚体水平对预测止凝血变化有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并发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2011年8月收治的57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中100例合并有Af的患者从年龄构成、Af的临床类型、病因以及临床表现进行了探讨.结果 急性脑梗死合并有Af患者占17.54%,其中男性所占比例较大,年龄分布于76~85岁者居多,89%为持续性Af,83%的脑梗死患者为颈内动脉系统,临床表现重,死亡率高达13%.结论 Af为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其致残率及致死率较高,应早发现、早诊断,同时早期给予相应的临床干预,能减少急性脑梗死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 (房颤 )患者血液流变性的变化。方法 对 5 6例房颤患者血液流变各参数进行检测。结果 持续性房颤组全血低切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压积、血沉和纤维蛋白原均明显高于阵发性房颤组和正常对照组 (P <0 0 5 ) ;阵发性房颤组除血沉外其余各参数与正常对照组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持续性房颤患者可合并高粘血症 ,对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