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
本文对102例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术前准备与术后处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与术前准备、术后处理有密切关系,与术前血红蛋白、血浆白蛋白、血胆红素、尿素氮、白细胞等因素有明显相关。我们提出术前做PTCD、改善营养状态、改善肝肾功能、以及正确应用静脉补液和抗炎,能够减少术后的并发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自1952年Carter和Saybol首先将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Percutaneoustranshepaticcholangiography—PTC)成功地应用于临床,尤其是改用了Chiba的细针穿刺后,已广泛地用于梗阻性黄疸的诊断。在其基础上置管... 相似文献
4.
我院自1994年始应用胆肠桥式内引流术治疗肝外恶性梗阻性黄疸18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病例共18例,男11例,女7例,年龄46~84岁,平均682岁,术前均有不同程度消瘦及乏力、进行性黄疸且均明显,血清总胆红质1812umo...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PTCD在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中的意义。方法:对近18个月21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治疗结果进行分析、讨论。结果:21例患者都成功接受PTCD治疗,患者术后黄疸均有不同程度消退,肝细胞损害也有不同程度恢复。患者精神、饮食、睡眠均有所改善。结论:PTCD兼具有明确诊断及褪黄作用,对不宜手术的恶性阻黄患者在延长生命、提高生存质量、减少黄疸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方面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介入治疗(附4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和探讨经皮经肝穿刺胆道外引流并内支架置入术对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材料和方法 回顾性总结行介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4例,其中胰头癌1例,胆囊癌1例,肝门部胆管癌2例。4例患者中3例采用经皮肝穿胆道引流(PTCD)并胆管内支架置入术。1例虱系外科的手术前诊断胆结石,术中发现肝总管梗阻,放置“T”形管后关腹,术后黄疸持续不退,遂经“T”形管行肝总管扩张并置外引流,2周后经“T”形管放置内支 相似文献
7.
恶性梗阻性黄疸术前是否进行减黄治疗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不同时代的学者对此持有不同的意见,同时相关的前瞻性研究或回顾性分析也得出了不同的结论,至今尚未达成共识。恶性梗阻性黄疸术前减黄的观念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在不断变化。不同的减黄技术各具特点,适用于不同的恶性梗阻性黄疸。目前减黄多应用内引流,减黄指征考虑更全面,减黄后并发症更少。未来关于减黄的争论仍将主要集中在是否要术前减黄、减黄指征、减黄后手术时机。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梗阻性黄疸的CT征象及CT检查在胆道良恶性梗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且资料完整的40例梗阻性黄疸的CT征象,其中胰头癌4例,壶腹癌5例,胆管癌6例,胰腺转移瘤1例(术后证实),胆总管结石16例,胆管炎7例,胆总管术后梗阻1例。结果 梗阻性黄疸的CT表现有肝内胆管、肝总管、胆囊及胆总管扩张,表现“软藤征”、“截断征”、“双轨征”、“靶征”。结论 CT对梗阻水平的判断及良恶性判定较准确。 相似文献
9.
我院1980~1996年共收治恶性梗阻性黄疸126例,其中误诊50例(39.7%)。现将误诊原因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梗阻性黄疸死亡原因分析(附52例报告)赵长虹,张金文,王增耀,白光明,侯广昌河北省沧州市人民医院外科(061000)关键词梗阻性黄疸;死亡原因;分析1973~1990年,共收治梗阻性黄疸患者400例,均经手术证实,死亡52例(13%),现对其死亡原因... 相似文献
11.
改良经皮经肝胆汁引流术在治疗116例恶性梗阻性黄疸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改良经皮经肝胆汁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biliary drainage,PTBD)在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16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在B超引导下行改良PTBD术(121例次)的临床资料,其中胰头癌37例,壶腹部癌23例,肝门胆管癌30例,转移性癌26例。结果:113例118例次穿刺成功,成功率达97.4%。其中肝总管置管42例,右肝管置管44例,左肝管置管22例,左右肝管双置管5例。术后1周患者症状、体征均明显改善,表现为黄疸减轻,皮肤瘙痒缓解,情绪好转,食欲增加,血清总胆红素由术前的101.2~592.8μmol/L降至术后1周的24.9~278.3μmol/L,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改良PTBD在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中的应用是安全、有效的,并可为进一步治疗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2.
超声引导PTC在恶性梗阻性黄疸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总结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PTC)对恶性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价值并将超声引导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U—PTC)和常规(X—PTC)进行比较。方法将该院2001年7月~2004年3月间进行的U—PTC(12例)同X一PTC(31例)进行比较。结果二者均对恶性梗阻性黄疸的诊断提供较为丰富的信息,但U—PTC较PTC更具有优点。结论PTC在恶性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中具有自身的优势,U—PTC较PTC具有具有操作时间短、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病人痛苦小等优点,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恶性梗阻性黄疸(malignant obstructive jaundice, MOJ)患者胆汁致病菌分布及药物敏感情况,探讨梗阻类型、腹部手术史、梗阻程度及时间等因素与致病菌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3月在我院就诊的93例MOJ患者资料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行经皮肝穿胆汁引流术(pertutaneous transhepatic biliary drainage, PTBD),术中收集胆汁行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测试,对胆汁培养阳性者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共送检93份胆汁,其中培养阳性60.2% (56/93),共检出58株致病菌株,其中革兰阳性菌占36.2% (21/58),革兰阴性菌占63.8% (37/58),致病菌中以肠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及葡萄球菌属等多见。结论 胆道感染以肠道菌群为主,应根据药物敏感结果及时调整治疗。相关性分析显示低位梗阻及有腹部外伤史为胆系感染相关因素,梗阻时间及程度则与胆系感染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胆道支架置入后行动脉灌注化疗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方法 32例恶性梗阻性黄疸置入胆道支架后,行动脉灌注化疗,观察血清胆红素和转氨酶变化、支架保持通畅时间和患者生存时间.结果 支架置入成功率100%;术后1~2周、术后1个月总胆红素(T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碱性磷酸酶(AKP)明显下降(P<0.05);6、12、24个月生存率分别为96.88%(31/32)、71.88%(23/32)、40.63%(13/32),平均生存时间16.3个月;3、6、12个月支架保持通畅率分别96.88%(31/32)、93.75%(30/32)、62.5%(20/32),平均15.6个月 相似文献
15.
经内镜置放胆道支架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内镜下胆道支架置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1月~2005年12月经内镜置放胆道支架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2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一次置放成功者24例(其中置放胆管金属支架14例,圣诞树支架10例),成功率92%。血清总胆红素由术前的(316.68±105.12)μmol/L下降为术后1周的(147.89±58.07)μmol/L,黄疸明显减轻,肝功能改善。24例均随访至死亡发现胆道金属支架平均保持通畅的时间185 d,圣诞树支架平均保持通畅的时间189 d,两者无明显差别。生存时间3~15个月。结论:经内镜置放胆道支架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一个创伤小、安全性好、并发症少的有效方法,并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延长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6.
术前胆道引流对恶性阻塞性黄疸患者免疫、炎症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术前胆道引流对恶性阻塞性黄疸患者免疫、炎症状况的影响。方法:选择于我院2008年6月~2010年3月就诊的43例恶性阻塞性黄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术前胆道引流,以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D4+、CD8+、C反应蛋白(CRP)为观察,指标比较引流前后患者的免疫、炎症状况。结果:引流后患者的IL-6、IL-8、、CD4+、CD8+、CRP分别为(40.8±7.0)ng/L、(1.37±0.26)μg/L、(34.7±3.0)、(28.±2.3)、(29.5-+1.8)×10^3mg/L,与引流前的(40.5±7.3)ng/L、(1.39±0.24)μg/L、(34.4±3.2)、(28.3±2.5)、(29.0±2.2)x10^3mg/L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1945、0.3706、0.4485、0.3861、1.1534,均P〉0.05);引流后患者的TNF-α为(1.05±0.23)μg/L,与引流前的(1.42±0.25)μ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1422,P〈0.05)。结论:术前胆道引流恶性阻塞性黄疸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TNF-α水平,TNF-α是恶性阻塞性黄疸患者免疫、炎症的敏感因子,值得临床关注。 相似文献
17.
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围手术期处理及并发症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恶性梗阻性黄胆围手术期处理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对1997年7月~2006年12月期间128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进行回顾分析,并对术后并发症发生原因和采取治疗方法进行总结。结果完全性胆道引流手术和部分胆道引流手术对肝功能(GPT、GOT)的改善情况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加强围手术期处理可提高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手术耐受性,降低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胆道支架植入联合灌注化疗方法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17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评估胆道支架植入联合区域灌注化疗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方法 对17例植入胆道支架并辅以区域灌注化疗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回顾性分析黄疸消退时间、生存时间、依从性和并发症等.结果 术后2周内,17例总胆红素均降至接近正常水平,术后10个月有1例死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所致呼吸衰竭,16例生存时间超过13个月,最长达25个月,所有患者依从性良好,1例患者出现穿刺道转移,其余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植入胆道支架并辅以区域灌注化疗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具有微创、安全、生存时间长、生存质量高、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运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梗阻性黄疸对大鼠肠黏膜上皮结构及内毒素移位的影响。方法 30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梗阻性黄疸组(OJ组)。OJ组制成梗阻性黄疸动物模型,7 d后各组同一时间点取材。观察肠黏膜上皮组织形态变化,检测门静脉血内毒素、D-乳酸含量。结果 OJ组大鼠肠黏膜上皮结构受损,门静脉血内毒素、D-乳酸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P<0.05)。结论梗阻性黄疸可导致肠黏膜上皮结构完整性受损,是发生细菌及内毒素移位的形态学基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皮肝胆管引流术(PTCD)联合胆管金属支架置入治疗高龄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46例70岁以上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在超声引下行PTCD,术后1周左右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下经PTCD窦道置入胆管金属支架,将体外引流转换为内引流.结果:46例患者PTCD术后血清总胆红素明显下降(P<0.01),肝功能明显改善(P<0.01),术后平均生存时间为(10.53±2.35)个月.结论:经PTCD途径联合胆管金属支架置入术是治疗高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有效方法,可改善生活质量,具有简便、安全、有效、创伤小、可反复应用等优点,可作为治疗高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首选的方法. 相似文献